HO-299是世界第一款擁有類似隱身技術的戰鬥機,也是第一款由噴氣式發動機推進的飛翼機,該機被戲稱為「希特勒的隱形戰鬥機」。但是隱身並非蝙蝠型飛機的主要設計目的,最大化速度和航程才是。
由於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德國軍備與飛機,甚至電動飛機的生產,當時的德國政府便成立了滑翔機俱樂部來訓練飛行員。加入俱樂部不久後的霍頓兄弟開始對飛翼設計產生興趣,希望能找到一種提高滑翔機性能的方法。隨後霍頓兄弟便設計出來一套大膽的方案,去除機身與尾翼只保留相對短而堅固的機翼的飛翼布局,這種布局可以消除對尾翼和相關控制面的需求,並且在理論上提供了儘可能低的重量與阻力,最後霍頓H.IV滑翔翼產生了。
到了1943年,德國空軍執行長赫爾曼·戈林(Herman Goering)提出了一種所謂的3x1000規格,該規格可以以每小時1000公裡的速度飛行,載有1000公斤炸彈,燃料足以飛行1000公裡並返回,而仍然保留了三分之一用於戰鬥的燃料供應。該規格內的飛機需要在擊中英國的目標後,可以戰勝任何前來進行攔截的戰鬥機。
▲年輕時候的赫爾曼·戈林
顯然,要滿足如此高的速度就必須要研發新型的渦輪噴氣發動機,但新型噴氣發動機的燃料消耗又非常高,根本無法達到遠程襲擊目標的需求。霍頓兄弟便提出使用無尾翼的飛翼布局的想法,這種布局幾乎不會產生阻力,能在減少燃料消耗的同時利用低速的巡航動力來滿足航程的要求。1943年8月,政府航空部批准了他們的項目,但下令增加兩門30毫米機炮,因為他們認為這架飛機也可以作為戰鬥機使用,它的預估最高速度超過了所有的同盟國攔截機。
▲Jumo 004噴氣式渦輪發動機
他們首先製造了一種無動力滑翔機,命名為H.IX V1。H.IX V1的機翼為長而薄的滲碳膠合板製成的後掠翼,該型機翼彌補了缺乏尾翼造成的偏航問題,利用副翼和升降機的組合外加兩組擾流板控制方向。當擾流板作用時,這些部件會產生不同的移動以引起側傾,或者沿同一方向改變仰角來控制航向。
1944年3月,H.IX V1滑翔機在成測試成功後,便開始了Ho 229 V2原型機的設計。戈林認為該機型非常符合他的預想,儘管H.IX V1沒有安裝噴氣發動機進行飛行,他還是從Gothaer Waggonfabrik訂購了40架代號為Ho 229的飛機。
Ho 229 V2原型機具有原始的彈射座椅和一個減速傘,搭配了兩臺Jumo 004B渦輪噴氣發動機,並安裝了重新設計的三點式起落架用於承受更大的載荷,由於木質機翼的緣故又增加了一套用於協助冷卻發動機的空冷系統。最開始Ho 229 V2打算採用BMW的003型發動機,但由於未能及時完成戰備生產,便改用容克的Jumo 004作為替代品。
1945年2月2日,Ho 229 V2原型機在奧拉寧堡進行了首次試飛,這架蝙蝠外形的飛機表現出了平穩的操控性和良好的抗失速能力,只有中等的橫向不穩定性。據報導說,隨後的一次模擬混戰中Ho 229 V2原型機甚至擊敗了同樣配備Jumo 004發動機的Me262噴氣式戰鬥機。
但不幸的是,隨後的兩個星期Ho 229 V2進行第三次試飛的時候災難發生了,當Ho 229 V2飛行到800米高度的時候,一臺Jumo 004發動機突然失火停機,齊勒(Ziller)將飛機俯衝並拉升了幾次,在20°傾斜角處進行了四個完整的轉彎,以試圖重新啟動發動機並保存珍貴的原型。但由於引擎燃燒的煙霧,他可能已經失去了知覺,齊勒沒有使用他的收音機或從飛機上彈出。最後飛機在飛機場邊界外墜毀,齊勒因撞擊而從飛機上摔下來,兩周後因傷勢過重而去世。至此,僅剩的原型飛機被完全摧毀,另一架原型機在第二次試飛時因為在著陸時過早的打開減速傘而導致的重著陸而損壞。
儘管項目遭受嚴重挫折,但還是持續了下來。1945年3月,美軍穿越萊茵河一周後,Ho 299被納入了緊急戰鬥機計劃,以加速生產廉價的"神奇武器「。同月,原型車間搬到了圖林根州西部弗裡德裡希羅達的Gothaer Waggonfabrik(Gotha),並開始了第三個Ho 229 V3原型機的設計工作。V3較V2體型要大,其外形都做了很大的修改,而且在機翼加裝了兩門MK 108 30毫米機炮,發動機也改為Jumo 004C型,其推力比早期的Jumo 004b大10%。另有兩架用於夜間戰鬥的V4和V5原型機,V6測試機和V7雙座教練機的也在生產中。
不過,隨後的H229都沒有飛起來過,因為1945年4月美軍攻入了弗裡德裡希羅達的工廠,發現了處於開發階段的原型機駕駛艙,以及75英裡外的一對機翼。隨後4個原型中最完整的V3原型機連同機翼被運回美國進行研究,隨後作為唯一一架倖存的二戰德國噴氣式飛機原型存放在位於維吉尼亞州尚蒂利的美國航空航天博物館。
關於Ho229是不是隱形戰鬥機總共問題,目前還沒有任何文獻資料可以證明在當時存在這種觀點。霍頓只是偶爾發現了一種機翼設計,恰巧使其適合於減小雷達橫截面,而成為隱形飛機的理想選擇。
戰後,雷馬爾·霍頓移居阿根廷並發表了一篇文章,稱他發現木質飛機可以吸收雷達波,於是便將可吸收雷達波的碳粉、鋸末與木膠混合在一起來製造V1的機身,且未告知其上司。大部分人對這種說法表示不可信,歷史學家也對Ho 299一開始就將隱身設計作為最初設計目的說法持懷疑態度。
2008年,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與國家地理頻道合作,花費25萬美元和2500個小時重建了Ho229的全尺寸模型,並對其進行了雷達反射測試。與英國當時使用的雷達頻率Chain Home進行模擬對比,發現Ho229的正面雷達發射面僅為BF 109戰鬥機的40%。
這意味著Ho229具有一定的隱身性能,但並不能完全避開雷達掃描,只是較其他飛機晚一些發現,但結合其900公裡/ 時的飛行速度,當時的攔截戰鬥機根本沒有太多的時間做出有效反應。隨後格魯曼公司的團隊對V3的木質中心截面進行了取樣檢測,但並未發現任何的木炭成分。
▲Horten Ho 229 V3膠合板的這一橫截面顯示了5層組件的層狀結構,這些組件通過厚的黑色粘合劑相互粘合。
因此得出的結論是Ho229的隱身性能與霍頓所說的炭膠沒有任何關係,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炭的吸收性,只是因為其外形設計與木質膠合板外殼的使用,恰巧使其具有吸收雷達信號的特性。
Ho 229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強大對手,但實際上,這架飛機尚未準備好在戰爭結束前進行大規模生產。
本文轉自網絡,「閱讀原文」連接到文章出處,有異議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