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憲政民主秩序並非建立在霍布斯-盧梭主義之上,而是另一大起源——洛克-孟德斯鳩主義。如果說盧梭是法國大革命的先驅,洛克便是北美獨立戰爭的先驅,是憲政民主的奠基人。美國的獨立宣言、憲法以及三權分立的憲政體系,是洛克-孟德斯鳩主義的現實版本。
洛克與霍布斯一樣也是從自然狀態下考察人性。洛克不像霍布斯那麼悲觀,認為自然狀態下的人也存在理性與寬容,自然法即道德法,維繫著這種狀態。
洛克在《政府論》中指出,沒有政府的自然狀態下,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自然狀態下的人擁有哪些權利?洛克概括為私有財產權,他的私有財產權包括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權利。洛克認為,每個人對自己的身體享有所有權,那麼身體的勞動以及雙手的工作所創造的財富,理應歸屬個人。洛克對私有產權的邏輯推演可謂無懈可擊。這就是天賦人權的來源。但是由於資源有限,戰爭可能剝奪人與生俱來的權利。這時就需要政府和國家。這就是政府與國家的起源。
洛克對國家的來源,以及對政府權力的合法性來源,做了比霍布斯、盧梭更符合邏輯的解釋。在洛克的思想中,政府與國家不能凌駕於公民之上。相反,他明確的指出,政府及公民社會創立的目的是更好的保護個人的私有財產權——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洛克的思想幾乎影響了美國所有開國者。傑斐遜主筆的《獨立宣言》提到的「自然法和自然之上帝的法」取自洛克的立法思想,開篇宣稱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是洛克自然法下的天賦人權的美國版本。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在制憲會議期間說:「政府的目的是保護個人才幹的多樣性,個人才幹的多樣性是一切財產權的起源」。
這後面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政府除了保護個人才幹的多樣性,還保護個人才幹多樣性基礎上的不平等的財產。這是洛克主義極為重要、又順理成章的思想。人的勞動及智力是有多樣性的,多樣性也定然導致財富的不均等。不均等的財富也是個人私有財產權的一部分,也是公民社會理應尊重及保護的。洛克相當於支持了天賦人權的平等和機會平等,而不支持結果平等。這是與霍布斯-盧梭主義、進步主義的重要區別。
洛克由此推演出一種聞所未聞的公民權,那就是革命權。政府的合法性來自多數人的同意,同意的內涵包含著政府對公民與生俱來的權利的保護。洛克認為,如果政府不履行保護公民私有財產權的義務,那麼推翻政府不僅是公民的權利,還是公民的責任。
可以看出,洛克的思想比霍布斯、盧梭更清晰地支持個人自由主義。他將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及財產權,置於平等與民主之前,建立於國家與政府之上。簡而言之,人是目的,國家、政府、民主與法律都是手段。
所以,洛克不像霍布斯、盧梭一樣推崇強有力的主權者。相反,為了保護個人自由權,洛克主張分權與監督,倡導有限政府。但是,當立法權與行政權爆發衝突時,該怎麼辦?洛克的答案是:「人民沒有別的補救辦法,只有訴諸上天」。
「上天」到底是什麼?洛克所指的上天肯定不是人民,那麼,是自然法傳統,還是上帝的規則?洛克相信自然法,主張立法應該基於自然法,只有遵循自然法的法律才能保護人與生俱來的權利。他將自然法界定為:「全能的和無限智慧的創世主」的「作工」。洛克的立法思想包含了斯多葛學派的自然法傳統,也包含了基督教的自然神學思想。總之,洛克的回答並不鮮明。
盧梭很明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就是交給人民,因為人民掌握了正義與真理。在總理內閣制國家,如果政府與國會爆發衝突,倒臺的一定是政府。新政府的預算方案或內閣任命如果無法在國會通過,新政府有被解散的風險。
洛克是英國經驗主義的開創者,他沒有辦法像康德一樣提出先驗主義為法律的正當性提供可靠的答案。不過,孟德斯鳩解答了盧梭的問題。孟德斯鳩在洛克分權思想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三權分立」學說。孟德斯鳩可以說是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系的設計者。
他在《論法的精神》中強調法律的功能。孟德斯鳩說「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為其他的人也同樣會有這個權利。
與孟德斯鳩、洛克一樣,孟德斯鳩需要回答法律的來源問題。孟德斯鳩的答案是清晰而準確的。他將法律分為自然法與人為法。自然法是在國家與政府建立之前的維繫人類平等狀態的秩序。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稱之為正義,即在自然法下的行為的正當性。柏拉圖說德性即知識,其實應該反過來解釋,真理即正義。人為法建立在自然狀態下人的行為正當性之上,正義的社會秩序與法律建立在真理之上。質能方程與價格定律,不會因誰的聲音更大亦或是更多人反對而失效。天賦人權並非權力鬥爭決定的,而是由洛克基於自然法的政治真理決定的。
洛克-孟德斯鳩主義是一套非常完整的憲政民主體系。法律遵循於正義與真理,而非民主與人民。正義的法律才能包含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避免民主專政和多數人的暴政。從政治到權力,從權力到法律,從法律到正義,從正義到真理,我們能夠清晰地洞悉一條人類集體行動的政治邏輯。
史學家感嘆當年的美國開國者為何能夠構建如此完整的體系。進步主義者將其歸結為開國者們的天才智慧和高尚情操,保守主義者認為是社會演化的結果。實際上,最不能忽視的是洛克-孟德斯鳩主義——建立在真理與正義之上的政治秩序。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美國沒有出現洛克-孟德斯鳩主義思潮,取而代之的是保守主義。
或許是19世紀鍍金時代的美國誕生了太多傑出的企業家、科學家與工程師,沒有出現偉大的思想家來繼承開國者們的智慧。或許是託克維爾的皇皇巨著《論美國的民主》太過於成功。與所有的歐洲貴族學者一樣,作為民主的貴族式批判者,託克維爾遊歷美國後重新認識了民主。《論美國的民主》是迄今為止對民主最為深刻的一種解讀。這本書寫於1835年,那個時候沒有多少歐洲人看好美國。但託克維爾認為,此書不是「論美國的民主」,而是「民主在美國」,並斷言「未來,全世界都是美國」。不過,可惜的是託克維爾的解讀,不是洛克-孟德斯鳩式的,而是保守主義式的。
19世紀末,當進步主義崛起,他們以公民的名義主持正義、修改法令時,共和黨人只能樹立保守主義大旗為自己辯護,而丟掉了最可貴的洛克-孟德斯鳩主義。這其實是美國政治思想的倒退。
保守主義如形上學、貴族精神一樣,在中國沒有政治話語空間,以至於國人對此頗為陌生。保守主義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它源自英國哲學家埃德蒙·伯克對法國大革命的批判(《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1790年)。保守主義與洛克-孟德斯鳩主義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都是以保護個人自由為目的。但是,保守主義在英國是成功的,但將美國的憲政民主與保守主義相聯繫,有張冠李戴之嫌。
最重要的是,保守主義在權力監督——正義的法律方面的處理並不成功。保守主義以自發秩序釋之,這是一套包含信息分散、理性有限、主觀主義的完整理論。自發秩序更推崇社會演化形成的常識、習俗與規則,反對由大眾亦或智者制定法令。
保守主義相當於將權力監督與社會治理交給無為的自治。這導致保守主義在社會變革中陷於被動與失聲,被進步主義打得毫無反手之力。進步主義批評保守主義是貴族的封閉與精英的傲慢,社會演化與自發秩序背後隱藏著貴族與精英知識分子所理解的秩序。
但是,精英知識分子就可靠嗎?奧爾特加批判「大眾的反叛」,與其同一時代的法國哲學家朱利安·班達則批判「知識分子的背叛」。他在《知識分子的背叛》一書中指出,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最典型的「政治時代」。知識分子接受了太多的政治激情,他們將學術文章加入進了種族仇視、政治動亂、民族主義的大合唱之中。政治是現實主義的,知識分子的作用本來是反現實主義的,但是現在知識分子盡一切所能地煽動現實主義。
19世紀鍍金時代的保守主義知識分子,對政府腐敗及託拉斯惡行的緘默。鐵路時代,四條橫貫大陸的鐵路獲得了國會多達1億英畝的土地饋贈,這佔到了全國共有土地的10%。知識分子還對自由市場與企業家的盲目推崇。這恰恰給了進步主義發起民權運動的機會。
在鍍金時代,也是保守主義節節敗退的時代,美國保守主義思想家亨利·亞當斯意識到「民主理論的退化」:「我擔心,今天就意味著我們社會白銀時代的終結……除非你和我完全錯了,否者這場鬥爭註定會打破很多古舊的瓦器和小古董,為某些新型的社會、政治和經濟人提出場地。」
我在《知識分子為何難說真話》一文中從經濟學的角度解釋了知識分子為何不說真話、不傳真知、不求真理。在進步主義看來,知識分子不過是權力的附庸,真理與正義掌握在大眾手上。實際上,進步主義的知識分子攜帶的政治激情、政治正確遠遠多於保守主義者。
政治在民主時代聚焦到一個核心問題:話語權——誰掌握了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