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卡賓槍:輕巧易攜行,火力輸出猛,威力介於步槍和衝鋒鎗之間

2022-01-10 武器倉庫空間

賓槍,原本為騎兵乘騎作戰使用槍械,後來成為步兵的主要槍械,就是一把短槍管的步槍。卡賓,是英文carbine的中文音譯,卡賓槍名稱,由此而來。

M-1卡賓槍,當初研發的目的,本身是用來裝備美軍士官、基層指揮官,以及二線的炮兵、通訊兵、勤務保障兵等,作為自衛武器使用。

槍長0.904米,空槍重2.36公斤,採用15發彈匣供彈,有效射程約200餘米,有固定槍託的標準型,衍生型的摺疊槍託的M-1A1型,主要用於裝備傘兵。

M-1卡賓槍,採用半自動發射模式,對外火力輸出,要勝過美軍大量裝備的採用8發漏夾供彈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

後期出現的M-2卡賓槍,則採用了30發彈匣供彈,可通用15發彈匣,具備了連發射射擊能力,因此,對外輸出火力較為猛烈,與美軍裝備的M-1系列衝鋒鎗相當了。

二戰時期,M-1卡賓槍,除了裝備二線人員外,還大量裝備了步兵、空降兵、海軍陸戰隊,成為一把妥妥的二戰名槍。

M-1卡賓槍,在越戰時期,美軍包括南越軍隊還在大量使用;截至當下,在全球範圍內,仍然有許多國家的軍隊,特別是眾多的警察包括美國警察,還在大量使用這把二戰的步兵槍械,可見這把槍械的生命力之旺盛。

生命力旺盛,就是M-1卡賓槍的優點,其他諸如槍身短、重量輕、動作可靠、對外輸出火力猛、易於攜行等

此外,卡賓槍彈重量約13克,同為7.62mm美國使用的步槍彈重量26克,要相差整整一半,同樣1噸7.62mm彈,卡賓槍彈能多出4000發,提高了士兵的攜彈量,士兵攜彈量的多少,關鍵時刻,是能影響戰局態勢的。

這些都較好地詮釋了M-1卡賓槍的性能,終成為一代名槍。也是M-1卡賓槍迄今為止,仍然被許多國家軍警使用的重要原因。

M-1卡賓槍的優點明顯,其不足之處也同樣明顯,那就是專門研製的卡賓槍彈,初速較低,僅為396m/s,導致卡賓槍彈對目標的打擊威力,遠不如二戰時期美軍裝備7.62mm的M-1903「斯普林菲爾德」步槍、7.62mm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

.30卡賓槍彈,即7.62X33mm彈,採用直筒形半底緣彈殼,圓弧形平底鉛芯被甲彈頭,其槍口動能大約相當於M1906斯普林菲爾德0.30-06步槍彈,即7.62X63mm步槍彈1/3。

M-1卡賓槍彈,其威力勉強稱得上是中間型威力步槍彈,卻遠遜于越戰時AK-47步槍發射的M43型7.62X39mm中間威力步槍彈,這點美軍在越戰時,早就有了結論。

在戰場上,M-1卡賓槍的威力,勝過手槍和衝鋒鎗,卻遜色於步槍,威力介於步槍和衝鋒鎗之間,以至於在朝鮮戰場上,有美軍士兵報告稱M-1卡賓槍彈無法穿透厚棉衣。

相關焦點

  • .30英寸卡賓槍彈算「中間威力步槍彈」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說說M1/M2卡賓槍和.30英寸卡賓槍彈來歷。M1卡賓槍是二戰和戰後50年代美軍使用的一種步兵武器,由美國溫徹斯特公司設計並生產。與作為主力步槍的M1加蘭德步槍不同,M1卡賓槍的設計初衷不是裝備給普通步兵,而是裝備給軍官、重武器操作手、駕駛員、通信兵等非一線戰鬥人員作為自衛武器,有點今天PDW的味道。它要比M1加蘭德步槍外觀小一圈,也輕便許多。
  • 「這一屆人類不行」——中間威力步槍彈設計思路探究
    在一戰時期,為了提高步兵分隊的火力密度,人們已經開始設想研製一種能像步槍一樣端著衝鋒,又能像機槍一樣連發射擊的「自動步槍」,但受制於當時的大威力步槍彈,最終設計出的自動步槍每一個都又大又重,單兵攜行負荷極大,更要命的是這些自動步槍因為子彈威力太大,連發射擊跳得猶如野馬,彈著點散布如天女散花,立姿連發射擊50m距離甚至都打不上靶,要打出可接受的點射散布就必須裝上腳架,臥姿有依託射擊。
  • 卡賓槍和衝鋒鎗有何區別?
    卡賓槍這種武器很早就有了,據說是在拿破崙時代,火槍出現後當時為了騎兵使用方便,把徒步步兵所使用的正常尺寸步槍縮短,便於騎兵攜帶和使用,算是短步槍。到了近現代,世界上主要的步槍型號都發展了卡賓槍,比如說:莫辛納甘、李.恩菲爾德…都有這個類型。
  • M1式卡賓槍簡介
    M1卡賓槍的研製原本是美國陸軍要為二線部隊提供一種用於替代制式手槍的自衛武器,這個要求最初是在1938年提出的,其設想是研製一種類似於卡賓槍的肩射武器
  •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評二戰芬蘭索米衝鋒鎗
    (PPSh-41 空槍3.6千克、KP/-31 SJR 空槍4.9千克、DP-27輕機槍 空槍9千克)但使用全威力步槍彈的輕機槍在射程、威力、火力密度上都毋容置疑地優於衝鋒鎗。而要求衝鋒鎗達到輕機槍的性能標準,定然要犧牲工時、成本、重量與可靠性換來一個不倫不類的怪物。特別是,個別極其優秀的機槍,其成本與工時比起一心想要替代他的「手提機槍」都要省事與便宜,那就更尷尬了.
  • 關於衝鋒鎗,我們全都說錯了!在中國,微衝不是微型衝鋒鎗!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近距離作戰中霰彈槍、自動手槍,以及斧頭和工兵鍬等冷兵器的威力都不足以應付戰壕和城鎮等狹窄空間內的作戰需求,而步槍的刺刀用途太單一,當時的機槍又太笨重而無法展開,於是靈巧而猛烈的衝鋒鎗就應運而生, 德國人最早在1918年設計了MP18衝鋒鎗,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衝鋒鎗。
  • SIG-552突擊步槍
    SIG-552短突擊步槍,SIG公司在二次大戰後以德國施梅瑟MP40衝鋒鎗為基礎,為瑞士陸軍發展了MP310衝鋒鎗(瑞士SIGMP310式9mm衝鋒鎗
  • 為何我軍步兵班長期混編半自動步槍和衝鋒鎗,不全面普及56衝?
    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要滿足重量輕、攜行性能好、能行進中連發射擊後坐力可控,唯一可取的辦法就是發射手槍彈,也就是衝鋒鎗。所以當時的步兵班普遍採用單發步槍+衝鋒鎗混編,遠距離靠步槍,150m內近戰突擊火力壓制靠衝鋒鎗。
  • 關於56式輕機槍:我軍歷史上火力最猛的輕機槍
    此槍仿製蘇軍的RPD輕機槍,與仿製AK-47自動步槍的56式衝鋒鎗,仿製SKS半自動步槍的56式半自動步槍,儘管槍械零配件都不能通用,但都發射7.62X39mm1956年式步槍彈,而被命名為「56式槍族」。
  • 加蘭德m1和m1卡賓槍,哪種槍更實用?
    伽蘭德的有效射程是750米,對德軍步槍的800米相差無幾;口徑是7.62對7.92毫米,威力也平分秋色;兩款步槍長度都是在1.1米左右,即便是肉搏戰拼刺刀也不吃虧,然而伽蘭德因為無需手動退殼和上彈,在射速上卻遠超德軍步槍。
  • 【槍】國產56式槍族的成員之一:56C型短突擊步槍,也叫56-3式步槍
    56C戰鬥時全槍長764毫米(槍託展開),攜行時全槍長557毫米(槍託摺疊),全槍重僅為2.85千克,相比56-2衝鋒鎗的槍長874毫米/654毫米、槍重3.9千克可以說有了較大改進,重量降低了27%。因此,56C短步槍特別適合於近距離(300米內)戰鬥使用,分解結合及維護保養也與56-2式衝鋒鎗一樣。對56C短步槍的需求最早由西藏部隊提出。
  • 越南新式突擊步槍亮相,外形好看、火力更猛,將裝備主力部隊
    突擊步槍是步槍和衝鋒鎗的完美結合,既​有衝鋒鎗的猛烈火力又有步槍的射擊威力,可點射射擊又可全自動射擊,是現代戰爭不可缺少的槍。
  • 卡賓槍和步槍有什麼區別
    與此同時,不少人頓時產生了很多疑問,這麼一個外表相似的武器,為什麼一下子用兩個詞來形容呢?步槍和卡賓槍有什麼區別嗎?       一共有兩個簡短的答案。第一個是沒有,沒有區別。第二個 - 是的,有區別並且非常嚴重。聽起來像是某種精神分裂症?並不是真地有什麼精神分裂症。然而,要理解這個問題,你必須從遠處和側面走一點去觀察這兩種武器。首先,應該記住兩件事。
  • 這支槍從沙俄用到蘇聯,也是新中國第一種制式步槍
    1666mm,攜行很不方便。M1907、M38、M44、M91/59卡賓槍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國研發軍用步槍時往往一槍兩型,步兵使用全長1.2-1.3m的長槍管步槍,騎兵、炮兵、輜重兵使用全長1m左右的卡賓槍,對炮兵、輜重兵來說,卡賓槍更多的屬於自衛武器,如果你願意,可以想像成20世紀初的PDW(我們PDW因信稱義,你當它是PDW,它就是PDW)。
  • SIG MPX衝鋒鎗,挑戰MP5地位的下一代王者
    MP5衝鋒鎗與MPX衝鋒鎗,兩者還有些神似。「小步槍」粗看MPX衝鋒鎗會給人一種感覺,這貨和AR-15步槍也太像了吧!整個下機匣幾乎就是從AR-15步槍上照搬來的,連AR-15那個拋殼窗防塵蓋也縮小後照抄了過來,這槍和AR-15有什麼關係嗎?
  • 二戰十大步槍,你最喜歡那一款
    NO.1德國StG-44突擊步槍口徑: 7.92 x 33槍口速度: 680 m/s自動方式: 導氣式整體長度: 955 毫米槍管長度: 410 毫米重量: 5.25 公斤火力: 全自動彈匣容量: 30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裝備了9毫米MP18I型衝鋒鎗。
  • 50年代北約是怎麼錯過中間威力步槍彈的?
    上一期講到在二戰結束後,蘇聯率先裝備了AK47突擊步槍和M43中間威力步槍彈,步兵分隊火力得到巨大提升,分隊戰術更適應機械化戰爭時代的需求。
  • 賓·拉登的槍——AKS-74U短突擊步槍
    AKS-74U短突擊步槍在突擊步槍出現之前,發射大威力步槍彈的栓動步槍和自動步槍尺寸很難壓縮,即使是短管的卡賓槍,體積也小不到哪裡去。3、AK-74的表尺是一個平板臥式表尺,刻度從1一直到10,代表100m-1000m,每100m設置一個刻度,調整表尺射程時捏住遊標兩側的按鈕在表尺板上前後滑動,卡到預定的刻度上即可。
  • 德國Stg44突擊步槍的發展簡史
    7.92×33毫米短彈30年代後期,德國陸軍開始研究威力小一些的短藥筒彈藥,並將衝鋒鎗的特點結合到全自動步槍上,雖然射程不如發射全威力子彈的步槍,但可兼具衝鋒鎗的輕便以及傳統步槍的射擊精度,使其具有方便攜帶、反應迅速
  • 二戰蘇軍是「衝鋒鎗狂魔」?後期步衝搭配比例驚人
    衝鋒鎗以火力兇猛而著稱。二戰美國輕武器的生產重點是步槍和卡賓槍,M1卡賓槍的總產量多過M1「加蘭德」而即便是產能爆表的美國,其衝鋒鎗產量也不算多。雖然在戰爭前夕和蘇德戰爭初期,衝鋒鎗對蘇軍來說同樣是稀罕物(波波德始終未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量產)。但隨著波波沙、波波斯等型號的相繼投產,蘇聯衝鋒鎗的成本和製造難度開始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