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兇案現場拍了34年照片

2021-12-10 浙江公安

 我是刑警

      何海明,1957年出生,中共黨員,杭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七大隊四中隊助理調研員、高級工程師。1982年起從事刑事照相工作,是全省、乃至全國刑事照相領域的知名專家。

照相機是人類的第三隻眼睛

可以看到我們看不見的東西

       又一條生命沒了。

       9月20日,「咚——」的一聲,杭州西湖區某小區,有個男的從高層墜下……

       10多分鐘後,刑警何海明趕到現場。

    這個刑警從不佩槍,他的「武器」是一臺相機。

      34年來,見過很多事,看過很多死者,他努力不去想背後的故事。因為他沒有時間感慨、惋惜和心痛,他要把情緒隱藏在鎂光燈後。

      在電光火閃之後,他需要把兇案現場、屍體、兇器,甚至遺落的一絲毛髮,精確地用影像固定下來。

       沒意外的話,這起兇殺案,將是刑警何海明接手的最後一起刑事案件。今年,他60歲。10月17日,是他的生日,也是他正式退休的日子。

在杭州市公安局新大樓刑偵支隊七大隊的圖像辦公室裡,坐在我面前的何海明,眼中帶著疲憊、略含笑意。

因為他太忙,這場對話,我們斷斷續續地持續了兩天。

他說,他原來的夢想,是成為一個攝影藝術家,拍藍天、拍大海、拍輕風、拍細雨、拍小孩子。

他的哥哥是影樓攝影師。1973年,何海明才17歲,他第一次走進哥哥工作的地方——位於杭州海月橋的英姿照相館,看哥哥用一個「大箱子」拍照。

直到後來,走上刑偵崗位,他漸漸明白,用眼睛打量的這個世界,和暗盒裡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1983年年初,何海明從偵查崗位,調到了刑偵照相部門,有了自己刑偵照相生涯中的第一部相機:一臺雅西卡120雙反。

當時,這個部門叫技術科照相室,負責人是50多歲的徐英華,建國後第一批刑偵照相師。

師從高手徐英華,他頭一次領會到刑偵攝影的精奇——在從罪案現場提取來的孔雀羽毛上拍攝證據。

那不是一片羽毛,而是一片羽毛上的一根羽絲,比頭髮更細小。

那個年代,刑偵辦公室的硬體只比照相館多了幾把比例尺,在不可思議的條件下,徐師父拍下不可思議的照片——羽絲上的微量物質清晰可看。

很多年後,何海明對師父的手藝仍讚嘆不已,「經典中經典。」

照片上,56式半自動步槍射出的子彈,在地面衝起一束塵土爆花,囚犯的身姿行將僕倒……這是何海明刑偵照相生涯中,唯一拍到一張有點「藝術」氣息的照片。

回來後,看過的人都說 「抓拍得好。」

但這樣的照片,何海明再也沒拍過,「刑偵照相是一門科學,要求儘可能精準,要儘可能還原真相。」

獲取真相往往需要付出代價,比如體力、堅韌和寂寞。

       1994年3月31日晚上,千島湖發生一起特大縱火、搶劫、殺人案。女兒那年才7歲,何海明這次一別就是20多天。

       天氣很冷,交通也不發達,路上花了五六個小時,趕到現場,已是凌晨一點多鐘。

      命案在一艘湖面遊船上發生,一登上遊船,熱氣和焦臭味撲鼻而來。

      何海明和法醫一人一支手電,摸黑爬進底艙。

       一鑽進去,撞到了,不知是何物,用手電一照,被害者大都已成焦炭狀,空氣中凝固著他們生前的不甘、恐懼、掙扎、絕望……久經沙場的何海明被震撼住了。

       勘查現場後的第一步工作,需要把原始現場用照相固定下來。一共32名死者,拍完被害人後,何海明才得以回到底艙上面。

       他深深地大吸幾口新鮮空氣,這才發現,身上的皮夾克裡面全是汗水。

       沒多久,案件告破,三名案犯落網。

      臨刑前,何海明用相機「看清」了兇犯們的臉,與你插肩而過,你不會認為他們就是罪犯,「臉上帶著青澀,那麼年輕。」

「華裔神探」李昌鈺說過一句話,「我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一套技術嫻熟的刑偵照片,能使沒親臨現場的人,也能一目了然地看懂現場。

何海明說,「刑偵照相的技術核心,是拍攝看不見的東西。」

       2004年8月16日,建德市梅城發生一起兇殺案,一對夫妻死在臥室。

       現場遭到嚴重破壞,勘查工作十分困難。照片拍完後,偵查員發現:浴室有逗留過的痕跡,兇手會不會在作案後,對自己進行清洗?

       何海明和朱洪(現為刑偵支隊七大隊一中隊指導員)小心翼翼地把浴室裡的蓮蓬頭,提取回杭州的技術室。

       但在紫外線、紅外線的照射下,蓮蓬頭上沒顯現出任何蛛絲馬跡。

       不知是誰累了,忍不住打了個哈欠,水汽凝結,蓮蓬頭上顯現出一個痕跡。

       現場的人一陣驚喜,刑警汪旭峰(現為刑偵支隊七大隊副大隊長)強按心底的激動,對著蓮蓬頭不斷大口哈氣。

       「嘴巴都哈痛了,臉漲得通紅」,何海明回憶那一刻說,他抓起相機,用200毫米的長焦微距鏡頭,拍下了一張物證照片。

       經過比對,一名嫌疑人被抓獲,隨後另外兩人落網,建德「8•16」特大入室搶劫殺人案告破。

       這裡不得不說溫州某區委書記謝某興的殺人分屍一案。

       那年,審訊工作遇到了一個大難題:謝某興招供說, 2009年11月15日,他因故與女友邵某某發生爭執,在床上扼住她頸部時,對方小便失禁。

       可隨後的偵查發現,現場的床墊很乾淨。許是時間已久,遺留物被厚重的織物吸收殆盡?

       那麼,謝某興這一口供能否被採信?

       刑偵照相人員出馬了,床墊被原封不動地運到技術大隊的照相室。

       在短波紫外線燈的照射激發下,床墊發出螢光,立刻顯現出一團不規則的光斑來,疑似尿斑。

       理化檢測結果顯示,這與被害人的尿液成份高度一致。

很多時候,何海明面對的不光是感官衝擊,更需要專注和的觀察力。為了「記錄真實」,他從表情到內心都十分冷靜,甚至有一點麻木。

「做鑑識人員的首要條件,一定不能帶有感情色彩。」下面這個罪案現場,刑偵人員有想哭的衝動,但他們不可以。

       2003年8月15日凌晨,杭州市之江花園一別墅內3人被殺,36歲的保姆、78歲的外婆和4歲的小孫女。

       何海明帶著徒弟羅庚(現任刑偵支隊六大隊一中隊中隊長)去了現場。

       「我頭一次碰到這麼大的案子,很緊張。」羅庚說,「師父拍拍我說,別緊張,一切照程序來。」

       在二樓的保姆房,羅庚看到,一個小孩,倒在床上。

       在照相機中,他看清了,是個小女孩,穿著黑白格子連衣裙,把小腦袋埋在枕頭上——她一定是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恐懼。

       同來的法醫周莉紅勘查發現:女孩身上傷口很多,從頭部、胸口再到小手,讓人心疼。

       「8.15」之江花園一案中,師徒倆拍攝完底片上千張、洗印照片上萬張。

       正義可能會遲到,但是從來不會缺席。

       2016年6月10日,端午節,這個13年前震驚杭城的命案終於破了——

       經過杭州警方長達13年鍥而不捨的艱苦追蹤,犯罪嫌疑人俞某(男,1977年出生,諸暨次塢溪埭人)被抓獲歸案。

從事刑偵工作30多年,何海明參與的大小案件加起來有一千多起,命案至少兩三百起。

我問他,「假如一切從頭來,還選擇這個職業嗎?」

何海明說,「我的天分是刑偵照相,幹嘛要從頭再來。」

最後,他說起幾天前西湖區那個墜樓男子,本來是生活瑣事,丈夫一怒就把妻子割喉了,自己跳下去……他說希望這個案子對他來說是個句號,「10月17日退休之前,我希望一切都太太平平。」

來源:浙江刑偵

一手把幾十斤的行李扛在肩上,一手牽著迷路的孩子,杭州這個「麻袋哥」不一般,網友齊點讚

2歲幼童被欄杆卡住腦袋,民警上前解救發現是自己的娃

溫州瑞安民警林凡因公犧牲!他用30歲的生命,書寫了人生新高度


-END-

趕緊轉給你身邊的朋友們吧!覺得信息不錯的親們就點個ZAN

相關焦點

  • 兇案現場的神秘糞便,揭開極度醜陋的人性 | 老刑警破案札記003
    (現場照片)原來,在第一天勘察現場時,蔡康明在兇案現場牆角地面上發現了一坨大便。他當時就很疑惑:「咦?這裡怎麼有一坨大便?」他還蹲下認真研究了一下,確認是人的糞便。當時張大為還和他開玩笑道:「康明,你可別看著看著情不自禁啃一口啊!」「大為,你正好來嘗嘗是不是人的!」蔡康明反擊道。「這人真不講究!」旁邊有同事也看到了,隨口應和著,一臉嫌棄。
  • 美國歷史上最震撼的50張照片!
    美國大蕭條的高峰期,攝影師 Dorothea Lange 拍下了這張照片,完美詮釋了人們對於當時困境的沮喪與絕望。被稱為「移民母親」的照片,定義了美國的大蕭條時期。硫磺島戰役除了其戰鬥艱苦而成為著名的戰鬥外,還有美軍攝影師拍下了其士兵於該島的山上,豎起了美國國旗的場景,這張照片廣為流傳,成為了繪畫、雕塑和郵票的圖案,也令該戰鬥有別於其他太平洋的島嶼登陸戰。1945年8月 — 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
  • 老照片丨見證美國歷史的50張照片,你見過幾張?
    美國大蕭條的高峰期,攝影師 Dorothea Lange 拍下了這張照片,完美詮釋了人們對於當時困境的沮喪與絕望。被稱為「移民母親」的照片,定義了美國的大蕭條時期。硫磺島戰役除了其戰鬥艱苦而成為著名的戰鬥外,還有美軍攝影師拍下了其士兵於該島的山上,豎起了美國國旗的場景,這張照片廣為流傳,成為了繪畫、雕塑和郵票的圖案,也令該戰鬥有別於其他太平洋的島嶼登陸戰。1945年8月 — 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
  • 廣西「追星人」拍下的照片,太震撼!
    工作和生活節奏日益加速,讓人倍感壓力,但每天8小時的工作之外,還可以有「101種可能」。近日,南國早報記者走進星空攝影師、陶瓷藏家、航模愛好者等「小眾玩家」中間,探尋他們鮮為人知的人生體驗。今天,讓我們來了解「廣西追星人」的故事。在廣西,有這麼一群追星星的人,他們有的將目光投向深空,有的鐘情星野,有的關注凝結人類智慧的人造天體,他們的人生亦如星光般多彩。11月18日晚,祖國西南大部晴好。
  • 央視揭秘中國「戰神轟炸機」巡航黃巖島幕後 震撼照片居然是這樣拍到的!
    空軍航空兵某團參謀長劉銳:「我是第一個去的,所以說我是帶了很強的自豪感,或者說一種使命感。以前只是通過新聞媒體了解黃巖島,黃巖島具體是什麼樣子,我們都不清楚。所以說我就想用鏡頭把它拍下來,而且在照片裡面必須要有我們現在空軍最具戰略意義的轟-6K,讓它在畫面裡同時存在。」
  • 天津塘沽爆炸現場照片匯總
    在距離爆炸現場南側不到400米處,停放的上千輛汽車,幾乎全被焚毀。天津港爆炸現場內一片狼藉,冒出滾滾濃煙,並仍有明火燃燒。圖為爆炸後的現場,爆炸的衝擊波使周邊的車輛嚴重損毀據消防救援指揮部消息,今天下午4點30分將在濱海新區美華大酒店召開爆炸事故首場新聞發布會,向媒體公布現場搜救、傷員救治進展等情況。
  • 專訪 大衛·伯耐特(中):很多人都知道我在越戰中因為換膠捲而錯失了一張好照片,但今天我想說的是另一個故事...
    這個場景發生時,美聯社記者黃功吾和大衛·伯耐特都在現場,在黃功吾拍下這個瞬間的同時,大衛·伯耐特正在換萊卡相機的膠捲。第二天,黃功吾拍下的這幅《戰火中的女孩》登上了各大報紙的頭版,成為越戰歷史上最著名的照片之一。您有沒有因為操作相機而錯失過好的拍攝機會?當然有。所有人都知道我在越南戰爭那次因為換膠捲錯失好機會的事。
  • 背光怎麼拍出好照片?也能很唯美!
    > 我們拿起手機要拍照的時候最注重的就是周圍的燈光一旦燈光不好就覺得怎麼拍都不會好看但其實背光也能拍出很好看的照片叻
  • 他是第一個現場報導盧溝橋事變的記者,卻神秘失蹤83年……
    「當時老人已經85歲了,看到我以後聽說是要尋找他哥哥,瞬間眼淚就流下來了,眼淚流過她臉上縱橫交錯的皺紋,讓我感到手足無措,因為當時我還太年輕,對生離死別沒有那麼深的感悟。」」1937年7月10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的第三天,小方騎著自行車隻身穿越炮火,成為第一位到達現場的新聞記者,他用震撼人心的文字和圖片報導了中國人民抗戰的真實情況,可是兩個月後,他卻永遠失聯了,到底發生了什麼?
  • 2017最值得去的66個旅拍地,做朋友圈最會曬照片的人!
    旅遊諮詢報名找佳佳電話:15857331658朋友圈裡最受歡迎的總是那些吃喝玩樂的照片但總是曬下午茶、夜宵、情人節禮物只會越來越沒有亮點有一種朋友圈不管什麼時候 以怎樣的頻率發布都會受到追捧和喜愛 甚至豔羨那就是 旅行照下面66個旅拍地 即使沒有濾鏡加持也能拍出讓人拍手叫好的大片
  • 11年後,9.4分的《我的團長我的團》要拍續集?
    這是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戰至終章》(以下簡稱《戰至終章》)在廣電總局1月份全國拍攝製作電視劇備案公示的「內容提要」。孟煩了、遠徵軍、禪達、南天門……這些熟悉的符號與名字,不禁讓劇迷驚呼:神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以下簡稱《團長》)竟然要拍「續集」了!備案機構為北京安瑞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據了解,這是演員張譯的經紀公司。
  • 阿根廷失蹤潛艇被拍到了!照片力證發生猛烈爆炸 現場慘不忍睹
    「聖胡安」號潛艇於2017年11月15日,在南大西洋巡邏時向其阿根廷海軍總部報告其電池短路,隨後失蹤。水下偵察器已經發回了較為清晰的水下照片,阿根廷海軍發言人稱照片證實「聖胡安」號潛艇發生兩次爆炸。下圖中展示了拍攝到的殘骸圍殼部分
  • 巴西礦壩決堤事故已致34人遇難 央視記者探訪現場
    26日,巴西消防部門將遇難人數下調至34人。此前,巴西環球電視臺曾報導稱遇難人數為40人,另有將近300人失蹤。航拍畫面:事故現場被泥漿覆蓋目前,搜救工作仍在緊張進行中,有13架直升機和100多名消防員參與救援。26日早上,搜救人員共搜救到了46名生還者,並把他們送往醫院進行治療。
  • 日本原子彈爆炸現場70年今昔對比
    上圖為1945年的廣島縣產業獎勵館,被原子彈轟炸後的第14天,Masami Oki拍下了這張照片,下圖為2015年7月28日,在同一個位置拍下的照片
  • 一張裸體小女孩的照片竟促成了越戰結束
    1972年6月8日,南越軍機誤炸平民,圖為美聯社攝影師黃幼公現場拍攝的飛機投彈瞬間。不遠處,時年21歲的美聯社越籍攝影記者黃幼公看到這一幕,本能地按下快門,拍下了後來舉世聞名的新聞照片《戰火中的女孩》。黃幼公後來回憶說,他「在黑煙中看見一名女孩裸身奔跑」。待金福跑近,他才看明白:她脫掉衣服是為了阻止身體燃燒,而此時她的脖子、後背大部分和左臂等部位已經被燒焦,部分皮膚正在脫落。
  • 是真的彩色照片啊
    書桌靠牆,牆上貼了兩幅我的素描習作,莎士比亞頭像和希臘雕像局部。這些顏色在照片上缺少一點銳利度,蒙著一層灰灰的調子,似乎是拍攝時焦點略虛,也似乎衝印調色不準,但這應該是我的第一張彩色照片呢。在照相館拍過彩色半身照,其實那彩色是後期著色加工上去的,彩色膠捲彩色衝印,那才是真的彩色照片。是W同學帶來的相機,買來的彩色膠捲,手持咖啡杯的四人合照也在這卷膠捲內。
  • 他拍下了大閱兵最炫的空中鏡頭,卻為何淚灑直播現場?
    為了完美呈現10月1日國慶大閱兵的盛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在現場架設100多個大大小小的攝像機,它們組成90多個機位以及近50個特種機位
  • 他們拍了 1500 張照片,終於發現 iPhone 11 Pro 相機裡的秘密
    我自己當時在發布會現場對於夜景模式的興趣並不是拍攝什麼城市夜景,而是 Keynote 上的那個弱光人像。我一開始還有一點疑惑,其他手機品牌的夜景模式一般都是喜歡使用城市夜景作為案例,很少使用人像。但是 Apple 卻完全相反,竟然是一張人像。所以我在上手以後,所做的第一個嘗試就是在極弱光線下使用這個夜景模式拍攝一個超低光人像。
  • 被美國衛星拍到的中國航母艦隊照片刷屏了?來,遙感衛星了解一下!
    報導展示了美國遙感衛星數據公司星球實驗室(Planet Labs)的兩幅衛星照片,顯示至少有40艘軍艦和潛艇分列在遼寧號航母前後,而隊列前方看似由潛艇領隊,空中還有軍機編隊飛行。遙感衛星竟然能拍出這麼清晰的照片,那麼全世界的一舉一動,豈不是都在這「上帝之眼」的眼皮子底下嗎?
  • 索尼 XZ2 Premium 體驗(附 P20 Pro 夜拍比較)
    ISO 值是感光度,也就是對於光的靈敏程度,簡單來講 ISO 值越高就越能在暗處拍出清晰明亮的照片,雖然在實測時會用到 ISO 51200 的機會不多,蜜柑通常都將手機調整為智慧模式,請它幫我判斷光源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