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大衛·伯耐特(中):很多人都知道我在越戰中因為換膠捲而錯失了一張好照片,但今天我想說的是另一個故事...

2021-02-21 影像國際


大衛·伯耐特訪談(中):

很多人都知道我在越戰中因為換膠捲而錯失了一張好照片,但今天我想說的是另一個故事...

採訪 / 馬列,元卿


這是大衛·伯耐特三篇專訪中的第二篇,往期文章請點擊查看:

專訪 | 大衛·伯耐特(上):一場「失重」的攝影展

1972年6月8日,一架飛機向越南平民誤投了燃燒彈,從天而降的炸彈迫使孩子們驚慌逃命,一個女孩不得不脫掉燃燒的衣服。這個場景發生時,美聯社記者黃功吾和大衛·伯耐特都在現場,在黃功吾拍下這個瞬間的同時,大衛·伯耐特正在換萊卡相機的膠捲。第二天,黃功吾拍下的這幅《戰火中的女孩》登上了各大報紙的頭版,成為越戰歷史上最著名的照片之一。

您有沒有因為操作相機而錯失過好的拍攝機會?

當然有。所有人都知道我在越南戰爭那次因為換膠捲錯失好機會的事。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沒有換膠捲,可能我也不會拍那張照片。我想那是命中注定的,黃功吾拍下了一張照片,而我在換膠捲。

我想告訴你另外一個例子。我一直記得那個時刻,因為那天是我第一次見到現在的妻子。那時她在白宮工作,而卡特總統準備籤署一個埃及和以色列之間四十年來第一個和平協定。那時我同時是六家圖片社的攝影師,必須要分別提供不同的照片。我的脖子上掛了五臺相機,每個裡面都有一個全新的膠捲。當他們開始籤署協議的時候,我就用帶有電動馬達的相機連續拍照,最終當他們站起身開始握手的時候,我卻已經用光了所有的膠捲。這時,我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握手,一邊聽著身邊「咔嚓咔嚓」的快門聲,一邊沮喪地快速倒卷、換卷,那是一個痛苦的時刻。

那天晚上是我和現在的妻子第一次見面,所有的朋友都說那是我最重要的一晚,但只有我知道那天晚上自己特別遺憾,因為我錯失了一張重要的照片。

這是大衛·伯耐特在裝上膠捲之後拍攝的畫面。

1970到1972年,您在報導越南戰爭,那兩年給您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

我25歲去到越南,還是一個年輕的攝影記者,那時每個禮拜都會發生許多大事,而我想親自去看看這些事件的本來面貌,同時這也是一個發現自我的過程。

但是那兩年間,我發現自己腦中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答,反而帶來更多的問題,後來我發現這也是報導攝影的核心——你要不停問自己問題:為什麼?為什麼是這裡?為什麼是他?發生了什麼?在去越南之前,我並不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攝影師,但在那裡不斷拍照讓我磨鍊了技藝,成長為一個真正的攝影師。這沒有捷徑可循,你必須要不停拍攝,看看什麼能成功,什麼不能,並且建立自己看事物的方式和風格。當然,我不認為訓練攝影就必須去戰地,你真正需要的是一種紀律性——願意通過相機來融入到世界上的事件中。

對我來說,我不知道什麼時候發生的,但確實有一個時刻,我突然間自信心高漲,敢於承接拍攝任務了,但這花了我很長時間。在此之前很久,我都不敢接編輯打來的電話,他們在電話中給我一項任務,我爽快地說可以,但掛上電話後就會緊張地問自己,我到底該怎麼做?我想所有攝影師都經歷過這個階段。

對一個攝影師來說,這種不安全感是非常正面的,正是從這種不安中,攝影師才發現了拍出好照片的方法。


除了越南戰爭,您有幾十年的時間在世界各地拍攝戰爭、衝突,但是近些年您拍了越來越多的體育照片,是什麼促使了這種變化?

我從來不是一個好的戰地攝影師,而我也不希望讓它成為終身職業。有些人是這樣做的,我也尊敬他們,但戰爭不是世界上唯一的事件,生命還有其他的角度。無論是通過戰爭、體育,我都希望展示人性。

今年的裡約奧運會有超過1000名攝影師,他們大部分是世界上最棒的攝影師。在這樣一群人中工作,實際上是很大的競爭壓力的。奧運會並不僅僅是運動員的,同時也是攝影師的,我們都需要看到自己的內心,就像運動員一樣,在那兩周之內嘗試做到最好的自己。

我記得在這次奧運會上,攝影師拍攝完都要回到媒體間整理照片,等起身去倒咖啡的時候,他們會故意將屏幕停留在自己最好的照片上,當別的攝影師走過時就會看到,然後暗暗感嘆:「哦,他拍的比我好多了!」「該死,我怎麼沒拍到這樣的照片!」

所以,從心理上每一個人都希望戰勝他人,這不僅僅是運動員的競爭,也是攝影師的競爭。

女子高臺跳水,中國北京,2008年8月

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俄羅斯羅莎庫塔,2014年2月

這也是為什麼您會帶著大畫幅相機拍攝奧運會嗎?

我用大畫幅相機拍照,主要是給自己一個更高的挑戰。如今大部分人用的數位相機都會帶來類似的圖像,但我想換一種更老舊的方式來拍照。我用的這臺相機已經有了50多年的歷史了,我想這樣或許能得到不一樣的照片。它有時挺奏效,而對拍攝結果處於未知狀態也會帶來更多樂趣。


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承載著第一批登陸月球的太空人升空

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前來觀看。這是大衛·伯耐特的早期報導作品,也是他的第一組彩色攝影作品

從1969年的 「阿波羅11號登月」到2016年的裡約奧運會,幾十年過去了,您覺得報導攝影有什麼變化嗎?

現在這個時代,數位相機和手機技術高速更新,人們拍的照片不僅畫質好,而且更精確、快速、易於傳播。但是,所有這些都是攝影工具上的改進,對攝影師技能的長進並沒有多少幫助。手機的存在使新聞事件傳播得很快,這導致報導攝影重點的變化——以至於現在很多人認為誰是攝影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事件發生時誰在現場。

我想沒有發生變化的就是真正的攝影師,他們仍然希望用自己獨特的視角來觀察事件,並用自己的方式來闡述故事。從某種意義上可以這麼說:沒有攝影師的存在,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事件發生。當人們拍了一張照片,但背後並沒有事件作為支撐的時候,這就變成了藝術攝影。

我從來不把自己看成藝術家,我僅僅是一個記錄世界的攝影師。一個紀實攝影師能拍出藝術的照片嗎?可以,但他們所拍攝照片依然是記錄世界的一種表現。紀實攝影師很少能像藝術攝影師那樣對周邊環境進行預想,他們僅僅是與身邊事物互動。

美國民眾在觀看阿波羅11號登月


諾曼第登陸70周年紀念日,數百名傘兵在聖埃格利斯跳傘,向當年的登陸傘兵部隊致敬一個小隊的荷蘭士兵重現當年的諾曼第登陸,奧馬哈海灘,諾曼第登陸60周年

如您所說,現在的新聞現場有越來越多普通人會拿出手機拍照並發布,您如何看待這些「市民攝影師」?

我不認為「市民攝影師」是值得依賴的。十年後回看,我們現在的每一天都是歷史。這個社會需要受到良好訓練的攝影師或記者,正是他們記錄下了生活,同時也記錄下歷史。現在的攝影師甚至比歷史上任何時刻都重要,比如發生在社交媒體上的事件或者政黨的左翼和右翼,誰知道事情的真相是什麼或者應該相信哪一邊呢?

用歷史的眼光看,我們不能仰仗「市民攝影師」拍攝的手機照片,而必須依靠帶有觀點的攝影師和記者來帶領我們發掘故事的真相,並指明未來。

多年前來中國參加活動時,您建議大家用膠帶封住相機背後的屏幕,然後去拍偉大的照片。為什麼這麼說?

在攝影最初被發明的150年裡,始終沒有液晶屏來顯示畫面。當然,看到液晶屏的畫面會帶來很多便利,但這並不意味著它能讓你變成一個好的攝影師。

真正的成長來自於按下快門這個動作,它能教會你如何看事物、如何取景,以及一切作為攝影師需要學會的技能。我知道讓一個攝影師在習慣看液晶屏之後,突然將其禁止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對我們老一代攝影師來說,過去40年中我們都是在看不到照片樣子的情況下工作的。

你必須要建立一種自信,那就是清楚自己到底有沒有拍到好照片。因此,這種不看液晶屏的訓練有可能幫你迅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攝影師,我建議大家至少每周訓練一次。


相關焦點

  • 橡樹 | 越戰的兩張照片和照片外的白左的故事
    ——眼望著美國近期發生的黑人弗洛伊德事件冒出來的那麼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非常容易聯想到早在1972年的總統大選的關鍵時刻,民主黨拖出水門事件和反戰越戰作為破罐子,當頭一砸,砸得驚天動地,砸得尼克森當即垮臺……往事猶新,今天,就說一下,上個世紀美國綠茶憤青鬧騰的二張越戰照片的故事。
  • 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
    他撕掉步槍上的防水油布,不做太多瞄準就對著煙霧中的海灘開始射擊,而步槍的射擊聲給了他足夠的勇氣繼續前進,他把那障礙留給了我。現在我的地盤空出了一英尺,我感到可以安全拍攝那些和我一樣躲著的士兵們。天還很早,光線也很灰暗,不是很適合拍出好照片來,但灰的水面和灰的天空反襯著人們在希特勒智囊團設計的超現實主義障礙中東躲西藏的效果非常好。
  • 追蹤:我欲乘風歸去——繆學理專訪
    蔡忠梅說繆叔叔的身教與言教,是他終生奉行的標竿。繆叔叔回憶每次歡送會,很多人講讚美他的話,真使他臉紅,他常常反省:「為什麼他們這麼愛我?」每次他都拼命想著自己的軟弱與失敗。他說自己的工作能一路持續,實在得歸功於許多背後為他禱告的教會肢體,早期多是外國的弟兄姐妹,後來海內外各地都有中國教會為他代禱。深信這是每次他得以從軟弱中重新得力的主因,還有就是他數十年如一日,每天堅持讀經和默想。
  • 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幾個英雄!
    作者 |  汗人來源 |  陸月拾肆日(qianghr20190613)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幾個英雄。
  • 南都周刊孫海:攝影師的樂高世界 | 深度營專訪
    在平遙有3歲左右的小男孩指著關羽的帽子說這是個消防員,有女學生擺姿勢和自己喜歡的漫畫人物合影,這些都超乎了我的預想。而對於駐足觀看的人,我不認為我有必要上前介紹作品。即使是相對的「真實」,攝影如今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20世紀是人類以攝影完整記錄的第一個世紀,我不知道由ps過度的塑料糖水風光照片和那些美化到讓人認不出誰是誰的人像構建的21世紀圖景對後人有何意義。我覺得攝影最不重要的就是相機,現在很多觀念攝影作品根本不需要用相機,網絡、公共影像資源都可以提供素材。
  • 老師好我叫何同學,我有些不開心
    作為一個理工科大學生,何同學每天都要和數不清的數字打交道。但沒有被賦予意義的數字,就只是數字而已。他更喜歡做的,是講故事,用視頻的形式,講一個真實的、專屬於他自己的故事。於是上面那組數字,便成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成為B站UP主3周年之際,何同學積累了600萬粉絲。他想給大家送一波福利,但不想搞俗套的抽獎,而是想讓每個人都能得到一份專屬於自己的特殊禮物。
  • 幫人洗照片,就像在偷窺別人的人生
    不管是用相機還是手機,照片拍了就是拍了,然後就安安靜靜地躺在儲存卡裡直到被忘記。是啊,現在的人們已經不洗照片了。今天跟我們分享故事的是一位開了二十多年照片衝印店的老闆。有一些關於現代人的故事和秘密,只有他知道。
  • 專訪 | 黃西:我不後悔對川普說「恭喜奪冠」
    這很奇怪,原因我覺得很複雜,一個是在大陸很多人沒有直接聽過川普說話,川普很多言論是通過翻譯過來以後,就把他的言論已經拔高了一層,因為你翻譯出來不可能用那種下流的語言。我就覺得很多剛到美國的華裔支持川普主要這兩點原因,一個是他們覺得稅收上會佔點便宜,另外一個就覺得他們會幫自己打壓一下其他有色人種。但我覺得這兩點其實都不是真正應該支持川普的理由。
  • [攝影]我的前輩才不是月球上的垃圾 —— 蛤蘇Hasselblad 503cw
    家裡人把洗好的底片和照片拿回來後我驚奇的發現「顏色是正常」的了!不是那種一家人莫名其妙變成非洲人的顛倒顏色了,那捲正片的底片我都忘了在燈底下看了多久了...哈哈233那捲反轉片可以說是我入門攝影最早的一個誘因吧到現在也入門了大概五六年吧,跟誰也都還是只敢自稱「瞎玩瞎玩」的程度出於對知識的拓展和圓兒時的一個小夢想的想法,入坑了膠片系統...家裡的那臺理光還在135就暫時先不買了,朋友也說膠片要玩還不玩120起步的?
  • 我與F-117「夜鷹」不得不說的故事
    ——美國空軍新聞,1988年11月10日美國國防部長助理 J.丹尼爾•霍華德向媒體展示一張模糊的F-117照片黑色噴氣機  F-117「夜鷹」是世界上第一種全面採用能規避雷達探測的隱形技術的作戰飛機,該機的研製、測試及訓練都是在完全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
  • 大衛與掃羅 之 哥利亞
    忽然,很多人發出驚嘆之聲,似乎發生了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 哥利亞猛的轉過身,發現一個少年,緩緩走進山谷,在兩軍之間,微笑著面對哥利亞。 少年有一張精緻的面孔,那是一張神差派天使精心雕刻出來的完美的臉,與哥利亞的醜惡形成鮮明對比,又相映成趣。
  • 大衛與拔示巴犯姦淫
    從前只有一個鬼,現在卻是八個鬼,主耶穌說,這個人末後的光景比先前更不好了(太12:43-45)。  在主耶穌的這個故事中,「房子」是指著人說的,人裡面是空的,就引來八個兇惡的鬼。你說人裡面怎麼可能是空的呢?如果一個人沒有給聖靈住在裡面,沒有讓聖靈來掌權,那麼仇敵撒但就有機會來做破壞的工作。現在大衛的光景就有點像這樣,他睡到迷迷糊糊爬起來,又無所事事在那裡閒遊,給撒但留了破口。
  • 記憶|我在老山戰場硝煙中和攝影」假小子」梁子的故事
    我在老山戰場硝煙中和攝影「假小子」梁子的故事               周濤        我僅存的一張著名女攝影家、自由撰稿人――梁子(梁巧輝)當年參加老山作戰中的照片。   當時,梁子在軍中有個外號,叫「戰場假小子」。
  • 凌晨4點上廁所,三胞胎趴在門口連叫100聲「媽」:早知道用它能換來自由,我就不哭了!
    前兩天看了一個媽媽發的視頻:只是去上廁所,三胞胎紛紛趴倒在廁所門口,從門縫中窺探並一聲聲的大喊「媽媽」!看完後我是既想笑,同時又心疼這位媽媽。媽媽只想有點個人的空間,就這麼難嗎?不只是這位媽媽,自從當媽之後,我整個人的精神狀態仿佛進入到了另一個次元——間歇性春風滿面,持續性精神分裂。
  • 我認為冷門但是超級好用的手機APP!(啥都有)
    看一張卡片消耗的時間也不多,可以在碎片時間裡看看。知識涉及的範圍挺廣的,裡面有超級多冷知識和冷幽默,評論區也一片歡樂,經常在哈哈哈中就學到了很多(奇怪的)知識。解密類的單機遊戲,玩幾部以後發現他的故事情節竟然是一個龐大的世界觀,以鍊金術為切入點,每一部作品拼湊在一起,連貫的故事背景就展現出來了。
  • 大衛·羅賓遜——至年少時的自己
    不過10分鐘過後,你的胳膊和腿會感覺非常不好,你會想退出測試。15分鐘之後呢?那種感覺我都不忍告訴你。但是你要想想你的父親,如果你沒通過的話他會怎麼說,之後你就會堅持過完這20分鐘。剩下唯一的問題是,測試還沒完。那個老是板著臉的水下救生教練會大吼道:「好,接下來:100米自由式。」不帶休息時間的,完全沒有。「長官,我能喘口氣嗎?」
  • 朗吧丨我驕傲,因為我曾是當兵的人
    哨位上專注的神情,訓練場上嘶吼的吶喊,營區中響徹雲霄的歌聲……無一不在詮釋著迷彩青春的誓言。時光荏苒,我們留下了八年美麗的回憶,也用八年踐行了那一輩子都不會後悔的決定。    我想,即使脫去軍裝的若干年後,我們一定也會很驕傲地說:「青春迷彩永不褪色,我驕傲,因為我曾是當兵的人」。
  • 雷強竿和我的故事
    雷強竿和我的故事  說實在的,一開始人家說雷強、雷場我都不知道是什麼。
  • 埃爾哈特:哪怕一去不返,我知道我必須飛行
    1920 年 12 月 28 日,她與父親一起參觀了一個機場,在飛行體驗之後,23 歲的埃爾哈特說:「我知道我必須飛行」。僅僅 6 天后,她就師從女飛行員先驅娜塔·思努克開始了學飛生涯。6 個月之後,她湊夠錢買下自己的第一架飛機,這是一架淺黃色的、二手 Kinner 雙翼機,她稱之為「金絲雀」。
  • 我收集autocord的歷程,介紹這款經典的120膠片機
    ,膠捲要經過一個軸,折九十度角後,才到達焦平面後方,這樣若上了片而沒有立即拍掉,膠捲在15分鐘左右就會折成一個鼓折,拍攝下一張時這個部份就會虛.美能達autocord卻採用了非常獨特的倒裝膠片方式,膠片裝在上面從上往下走,過片路徑上沒有折角,保證了膠片的最高平整度.即使過片後長期擱置,下一張膠片也不會有絲毫起皺而影響清晰度.美能達的過片搖柄無需整體翻折收納,方便性超過祿萊的摺疊式搖柄.非常獨特的壓杆式對焦柄在前面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