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在國防部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突然就「美日中程彈道飛彈部署問題」發表了看法,吳謙大校嚴正指出:「中國堅決反對美軍用駐日美軍基地部署中程彈道飛彈」、「如果美軍執意實施部署,那就是在中國家門口挑釁,我們絕不會置之不理,必將採取相應的反制措施」。
雖然大伊萬查了半天,實在是沒有查到美日兩國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正兒八經地談了這麼一出「部署中程彈道飛彈」的問題,但這卻意味著,咱們在去年八月份曾經提過一次的、美國在退出INF(《中導條約》)後可能在遠東地區部署中程彈道飛彈、以對中國形成戰略優勢的行動,已經從「猜測」變成了現實,這匹「狼」是真的來了。而且從當下的情況看,它撲過來的速度簡直比我們想像的要快得多了。
美軍在退出《中導條約》後立刻在加州試射一枚常規陸基巡航飛彈
東亞方向,美國來勢洶洶
畢竟,從美軍這一系列的動作與進度看,美軍在東亞地區的軍事存在快速向「應對大國競爭」轉型、研發與部署先進武器裝備的速度已經非常之快了:
B-52H搭載AGM-183A
2019年6月份,ARRW(空射快速響應武器)已經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開始了掛飛試驗,由一架B-52H型戰略轟炸機實施測試,根據美軍的要求,ARRW(AGM-183A)將在2022到2024年間IOC(初始戰鬥狀態);
2019年8月份,美國正式通知俄方,美國退出INF(《中導條約》),正式全面重啟一切中程彈道飛彈研發項目;
今年3月初,美國陸軍在太平洋考艾島實施了首次C-HGB(Common-Hypersonic Glide Body)的全射程飛行試驗,採用了成熟的「北極星-A1」型潛射彈道飛彈彈體和基於AHW高超音速滑翔器的現成技術,按照研製計劃同樣要求在2025年前完成IOC(初始戰鬥狀態);
這前後才過去三個月,美軍就跟日本談判,要求在駐日美軍基地部署中程彈道飛彈,而且大概率部署的就是這個C-HGB(系統叫LRHW),這速度可謂是「兵貴神速」了。
太平洋考艾島進行的C-HGB實驗
這也意味著美國去年撕毀INF、重啟中導研發與部署,完全就是奔著中國來的,人家正在一天不停地恢復與大國實施全面戰爭的能力,和中國「一較高下」、卯足勁來一場冷戰式的大國較量已經基本呼之欲出了。
美國LRHW型中導的技術性能
那麼,從美軍預計要在日本部署的中程彈道飛彈的實際性能、也從美軍預計可能會選擇的部署陣位來看,駐日美軍真要是部署起中程彈道飛彈來,在戰術和戰役層面上對我們的威脅究竟幾何?
美國陸軍LRHW型飛彈系統
咱們還是先來看看這回雖然沒有提、但必然是主角的美國陸軍LRHW型飛彈好了。這玩意兒咱們去年科普過,屬於目前美軍正在推進的「三軍通用飛彈」項目的陸軍部分(海軍的代號叫CPS,和LRHW飛彈屬於同構異體)。
雙錐體高超音速滑翔器彈頭
從具體的彈體設計與戰術性能上分析,該彈助推段採用的是美軍KEI型陸基反導攔截彈的34英寸固體火箭發動機彈體,頭部則是由AHW項目成果復用而來的雙錐體高超音速滑翔器、升阻比在3左右。根據初期設計目標,LRHW的射程要求達到「1500英裡」以上,滑翔體末端飛行速度在8到9倍音速上下,比我軍的DF-17衝刺速度略好一些。機動則使用美軍的HEMTT型高機動重型卡車,可以做到「一車兩枚」,也就是說這是個射程2500多公裡、速度8到9倍音速、性能與DF-26早期型相當的貨。
HEMTT型高機動重型卡車,一車裝兩枚
從部署陣位分析,如果它能夠部署到日本的北九州、本州西南部等地,那麼其基本射程可以覆蓋中國中、東部的大部分地區,甚至連四川成都這樣的地方都能被覆蓋進去,橫掃一切經過加固的戰略、戰役級目標,而且根據其速度推算飛行彈道全程,該型中程彈道飛彈在打出去十三分鐘之內就能命中目標,經過咱們這麼一說,該型飛彈對咱們的威脅可想而知。
特別要指出的是,一旦LRHW被部署到九州熊本、佐賀、福岡等地,或者放在本州的山口、廣島、岡山等地,其發射陣地距離上海等超級大城市可能不到1000千米,距離北京不到1500千米。這也就意味著,一旦美軍決心使用LRHW去打我們的政治、經濟核心,這些超級大城市的預警時間也就7分鐘左右。
考慮到高超音速打擊器往往會採取的壓低彈道,在沒有紅外預警衛星星座的情況下,預警時間起碼會被壓縮到一半。這意味著我們自己的陸基預警系統探測到飛彈升空,到美軍發射的中導命中目標,不考慮到民防系統群發簡訊和開啟警報的反應時間,基本上足夠大家穿好衣服、拿起急救包從三樓跑到樓下再跑到地下車庫裡,就是這麼簡單。
美國LRHW型中導在日本遇到的問題
當然了,在技術和戰術上存在一定的優勢,並不代表著LRHW在戰略上同樣存在優勢:從該彈在日本可能會採取的部署模式與運用場景看,可能和當年部署到歐洲的「潘興-2」型中導一樣,是一種比較依賴於戰略上的「先手優勢」的武器,甚至LRHW比「潘興-2」還要依賴於戰略上的主動性。
潘興-2中程彈道飛彈
當年美軍打「潘興-2」的方式,是準備等蘇軍的戰略進攻展開後,把發射車與保障部隊開出去沿著西歐的鋪裝道路,開到既定的、勘測完畢的預設陣地上起豎發射,目標是進攻蘇軍戰略縱深可以作為戰役發起點、物流集散地和鐵路轉運站的大型城市,為蘇軍梯隊實施強有力的連續突破製造障礙。而這種反擊模式一旦遭到蘇軍先手的中導覆蓋,基本上是要先被團滅一波的,所幸以當時蘇軍對戰場的控制能力與態勢感知效率來講,要想在歐洲的大平原或英國的丘陵把美軍中導全找出來也不太容易。
潘興-2飛彈發射
而LRHW到了日本,這情況就非常不同了:日本和歐洲平原不一樣,西歐不是平原就是丘陵,飛彈發射車在平原上撒開腿跑沒問題,日本就不行了,它多山,島嶼除了濱海公路其餘基本上全是山地,尤其是咱前面提到的廣島、岡山等地,你讓HEMTT這種超長車拉著LRHW在歐洲平原跑跑沒啥問題,在日本的公路上跑通過性能就相對比較拙計了。
日本90式坦克,因超重不得不拆開運輸
故而大伊萬認為,美軍中導即使放到了在日本本土,採取純公路機動部署的模式的可能性也不大,最大的可能性是採取加固型地下井或平洞部署模式,藉助日本的高山山體挖掘山體洞庫,把飛彈發射車塞進去,戰時從洞庫裡拉出來機動有限的距離後直接發射,甚至可能會「半固定」在駐日美軍基地裡避免與當地民眾發生糾紛。但是這種洞庫部署或半固定部署模式,極其依賴於戰略上的先手優勢、對假想敵實施「先發制人」式的攻擊。否則,戰爭一旦呈現出「逐步升級」的趨勢,則這些半固定陣地的生存力越到後面會越低,極其容易被對手以先發制人的方式使用中導給打掉。
美軍基地內的飛彈發射井
故而,咱們完全可以看出,美軍的LRHW飛彈部署到日本的情況下,其能否獲取戰術上的優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戰略上的決策,尤其是對於「先手攻擊」還是「後手攻擊」的抉擇,要是「先手攻擊、一波壓上」,一開始就火力全開,那咱們的人只夠從小區跑到地下車庫裡。而如果要是「後手攻擊、逐步升級、逐次投入」,很有可能還沒有決策到使用中程彈道飛彈的層面上、或者只試探性地打出去一輪,就會被我們自己發射出去的中程彈道飛彈打掉。
中國的應對策略
在搞清楚了LRHW部署到日本後,其戰略上、戰術上的優勢和劣勢,我們其實有把握對即將到來的中導威脅,提出一定的反制和防禦性措施了。只不過相比之前慣於論述的「先戰略,再戰術」,咱們這次應該反過來論述了。畢竟中導威脅這種事兒,戰略上的優勢和劣勢需要我們通過相應的頂層戰略設計來實現,光靠戰術層面上的敲敲打打,想把我們的劣勢扳回來相對較困難。
雖然戰術上的作用比較有限,但咱們該做的準備還是要做的,大伊萬認為,在戰術和技術角度,咱們能做的還有如下幾項工作:在防禦層面上,重點是推進新一代預警和攔截系統的研發裝備,畢竟現在美軍為了攔截高超音速打擊器,已經在推進HBTSS低軌道紅外預警衛星建設項目了,順帶還開展著好幾個高超音速攔截器的預研項目。這是在防禦層次上能做的事兒,但是性價比不高且遠水不解近渴,HBTSS對於技術要求之高、投入之大(畢竟要達到10分鐘的區域重訪能力),都是咱們幾年之內絕對搞不定的。而沒有HBTSS系統作為基本前提,要對打出來的中程彈道飛彈實時發現並立即組織攔截,光靠陸基雷達是沒啥用處的,尤其是日本距離我們太近了,可能你的雷達剛剛發現,人家的中導已經飛到你的跟前了。而在進攻層面上,那就是繼續發展和優化我們自己火箭軍的戰術打擊和遂行彈道飛彈進攻戰役的能力,尤其是針對美軍可能會在日本採取的中導部署模式,發展、推進我軍中導的精確打擊、強固目標、時敏目標打擊能力。力爭對於美軍已經推出飛彈洞庫、正在組織發射的中程彈道飛彈及時予以反制殲滅,或者乾脆就對洞庫出入口或半固定式陣地實施預防性打擊。畢竟日本列島那麼小的地盤,人口又那麼稠密,真要開掘飛彈洞庫,不會沒人看見,在使用長期性航天偵察的情況下,還是比較容易對洞庫出口、偽裝出口、佯動出口等實施判讀和標定的。到時候,局勢真要升級到了「關鍵時刻」,咱們就直接對這些洞庫的出入口實施預防性攻擊不就完了嗎。不過,大伊萬認為,以上所有戰術級別的應對策略,還都不夠完美,性價比也很低:光是建設一套與之匹配的戰場監視系統,這所需要的錢就是天價。而且由於日本列島距離我們實在太近了,即使你能把東南沿海全用戰略預警雷達覆蓋住、天基DSP衛星星座日夜關注日本,留給我們的預警時間也無非是從三分鐘延長到七分鐘。更不用說美軍除了陸基的LRHW,還有空基的ARRW,海基的CPS呢,到時候人美軍直接派出戰略轟炸機在我們的外海開火,甚至使用戰略轟炸機和攻擊型核潛艇繞開我們的正面,改為在印度洋安達曼海一帶朝我們防禦薄弱的側翼開火,我們咋辦啊?故而,大伊萬認為,在戰略層面上,面對即將到來的中導威脅,真正的解決之道還是在戰略核武器上想想辦法。試想,一旦我們將對部署有、並對我方實施中導攻擊的國土列為戰術核打擊的對象,且保持對等乃至升級反擊的選項,某些國家還敢輕易就讓美軍的中導上岸嗎?如果能夠我們像蘇聯軍隊一樣,有意模糊戰術核衝突與戰略核反擊的界限,並宣示一旦遭到中導的斬首式攻擊將直接上升到戰略核交換層面,同時有意展示自己有充足的「核獠牙」,美軍還敢在衝突中肆無忌憚地使用中導實施常規打擊、甚至戰術核打擊嗎?製造幾百枚戰略戰術核彈頭,總比建設一整套天基紅外衛星系統、部署多套戰略預警雷達把整個國土包裹起來要便宜吧?面對美軍在東亞地區的來者不善,辦法一直都是有的,可以採用不限於大伊萬以上論述在內的多種手段。對於我們來說,只要敢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千萬不能又想好又想巧,那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兩不討巧,一塌糊塗。頭皮屑真煩人!去屑專利的控油健發洗髮水洗一次,3天不發癢不出油!專屬軍武粉絲限時優惠:只要¥49.9/瓶!並且前300瓶買一送一!預算是有限的,但對精緻美的想像永遠無限哦!戳下圖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