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與歷史對話的人系列專訪】原中國駐長崎總領事曾文彬:大力促進中日民間交流 實現合作共贏

2021-02-07 人民網日文版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70周年。70年前中國人民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我們應該如何來紀念這段歷史呢?人民網日本頻道記者就此專訪了原中國駐長崎總領事曾文彬。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對日工作的人員,儘管現在已經退休十多年了,曾文彬對中日關係還是非常關心。談到今年9月3日將舉行抗戰勝利70周年的慶祝活動及閱兵式時,曾文彬說,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而且不管是對中國來講,還是對東亞和世界各國來講都是如此。我們要不忘歷史,正視歷史,面向未來,大家一起共同努力,讓世界成為一個穩定的、和平的世界,各國結成合作共贏的互利互惠關係。


1980年到1985年以及1989年到1993年的兩個時間段,曾文彬曾在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擔任新聞官以及新聞參贊。1996年起他開始擔任中國駐長崎總領事,一直到1999年。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中日關係發展良好,特別是1984年3000名日本青年訪華影響巨大,之後的較長一段時間中日關係一直保持良性發展。

1992年10月23日至28日,日本天皇明仁偕皇后美智子應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的邀請,對中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日兩國交往史上,日本天皇訪華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而且訪華時機又恰逢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際,因而意義更為不同尋常。其實日本天皇訪華一事並不是一帆風順,為促成訪華的成功實現,中日兩國的外交工作者及友好團體著實付出了一番努力。對於當時的情況,曾文彬一邊回憶一邊介紹:1992年新年剛過不久,日本天皇訪華一事就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因天皇訪華不可能完全迴避過去日本侵華這一敏感話題,為此天皇應否訪華,日本國內分為兩派,即一派積極一派反對。日本右翼勢力當然反對,一些社會頭面人物和執政的自民黨內也存在所謂的「慎重論」,擔心天皇訪華被「政治利用」。新聞媒體也呈現兩種對立意見,並不時展開激烈爭論。中國政府為了順利實現日本天皇的訪華,針對當時日本政界、新聞界等所存在的疑慮和擔心廣泛深入地開展了工作。

在曾文彬的積極努力下,時任中國駐日大使楊振亞在92年春節剛過,就主動到日本記者俱樂部舉行記者招待會,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一方面,闡明中國政府在國際、國內重大問題的主張和政策,同時著重指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天皇陛下的訪華。今年(指1992年)恰逢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正是實現天皇訪華的好時機。如實現訪華,將標誌著兩國關係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不僅有利於進一步增進中日兩國的友好合作和兩國人民的友好感情,而且必將對未來的中日關係產生深遠影響。」楊大使還就日本部分人所擔心的問題做了原則表態,他說「中國是禮儀之邦,不會使客人為難」,同時也說,「當然,天皇訪華時,就過去的歷史問題作出明確的表態,我想中日兩國人民都會認為是很自然的事情」等等。


考慮到媒體的影響力,曾文彬還專門邀請NHK電視臺的著名主持人園田矢到北京採訪了中國的多名國家領導人。節目在日本國內的播出,讓許多日本國民得以對中國情況做進一步了解,特別是中國對日的方針政策,為天皇訪華在日本國內營造了一個好的輿論環境。在日本政府作出天皇訪華最後決斷的前後,日中議聯等日本的一些友好團體以及日本幾家有影響的報紙也都陸續發表談話或社論,明確表示支持天皇訪華,並批駁了所謂「政治利用」等錯誤觀點,對促成天皇訪華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2年10月23日,日本天皇和皇后正式訪華,並在楊尚昆主席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盛大國宴上致答詞時說:「在兩國關係悠久的歷史上,曾經有一段我國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苦難的不幸時期,我對此深感痛心。戰爭結束後,我國國民基於不再重演這種戰爭的深刻反省,下定決心,一定要走和平國家的道路」。明仁天皇在北京就中日間那段不幸的歷史所做的上述公開表態獲得了各方的普遍認可。天皇的成功訪華也對增進兩國的睦鄰友好關係發揮了重要作用。


說起自己在長崎擔任總領事時的感受,曾文彬說了兩點:日本友人的熱情和良好的中日關係。他介紹說,長崎與中國的地理距離最近,自古以來就與中國的關係很密切,當地的各種文化習慣受中國影響很深,當地民眾對中國頗為友好。1997年,中國駐長崎領事館舉辦了慶祝香港回歸的相關活動,邀請到很多日本友人以及當地政府人士參加。當時長崎縣知事出席活動並致辭,祝賀香港回歸中國,當地民眾的喜悅之情甚至與中國人不相上下。另外,1998年中國發生大水災,時任長崎縣知事金子原二郎帶頭到大街上為中國災民募捐,讓很多中國人深為感動。最後僅有130多萬人口的長崎縣一地的募捐款就高達5000多萬日元,從中可以看出當地民眾支援中國災民的熱切心情。

曾文彬回憶說, 1973年3月,以《讀賣新聞》社副社長原四郎為團長的代表團訪華,他陪同代表團成員曾前往浙江,參觀了建立在西湖湖畔「柳浪聞鶯」公園內的「日中不再戰」之碑。該碑是1963年12月15日設立的,為時任日本岐阜縣岐阜市市長松尾吾策提議並題寫的碑文。與此相呼應,時任杭州市市長的王子達則按照周總理的指示,書寫了「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碑文,交由日方,也於同年在岐阜市的岐阜公園內建立起了一座石碑。曾文彬認為,以松尾吾策市長為代表的岐阜人民,在當時日本政府追隨美國、執行敵視中國政策的嚴峻形勢下,能頂住壓力,鼓足勇氣,反省過去日本的侵華戰爭,並表達今後不再戰的堅定決心,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值得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現如今,大家重溫一下中日關係的近代史,重溫一下「日中不再戰」之碑和「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之碑的建立過程及其深遠含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曾文彬看來,中日是一衣帶水的近鄰,中日關係的發展還是要著眼於兩國人民。中日民間的交往一定要大力開展,特別是加強青少年、學術界及經濟界的交流,讓中日兩國成為合作共贏的夥伴,最終實現共同發展。


更多走近與歷史對話的人系列專訪請點擊閱讀原文


人民網日本頻道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人民網日文版獨家稿件,轉載請標註出處。

相關焦點

  • 請來長崎鬧元宵專訪長崎知事中村法道
    長崎燈會▲漫步長崎市中心的中島川河畔,水上石橋林立,水中錦鯉遊嬉,風情宛如閩南小鎮。長崎人甚至會在夏天賽龍舟,祭祖先,放鞭炮。為什麼長崎有那麼多中國元素,長崎人的對華親近感從何而來,今天的中國對長崎而言是怎樣的存在?記者從對中村知事的專訪中找到了答案。同時,中村知事就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發展,中日關係如何改善等問題給出了深入的見解。
  • 福田康夫:中日兩國應攜手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但是經濟的低速發展,從另一方面促進了日本社會的成熟。在這20年,日本經濟雖然失去了活力,但國民生活水平十分穩定,日本社會正在實現安心、潔淨、平等。最新的輿論調查顯示,有大約70%的日本國民表示滿足於現在的生活狀態。福田康夫強調,在這樣一個巨大的變革期,日本和中國有著非常穩定的政治、經濟基礎。
  • 【中日關係】門洪華:日本變局與中日關係的走向
    在此緊要關頭,2014年11月7日,中日雙方就穩定雙邊關係達成四點原則共識,使得兩國首腦得以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期間實現會見,雙邊對話可以重新開啟,為中日關係逐步恢復正常打開了希望之窗。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日本強迫中國籤訂「二十一條」100周年、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籤訂120周年,對雙邊關係而言,歷史問題地雷遍布。
  • 【中日關係】泛海洋時代中日海洋事務的協調與合作
    同時,中日雙方與韓國合作共同建立了中日韓環境部長會議、中日韓災害管理部長級會議、中日韓海上運輸和物流部長級會議、中日韓三國科技合作部長級會議等諸多三邊合作機制,為中日海洋合作提供了三邊合作平臺。在民間層面,中日雙方已建立起一些涉海智庫溝通交流機制,以「中日海洋對話會」為代表,為兩國涉海研究機構和學者提供穩定、機制化的溝通與交流渠道,推動中日在海洋安全、海洋治理等領域的協調與合作。
  • 愚君看天下 | 世界秩序重整需要更高水平的交流與合作
    於洪君,察哈爾學會首席專欄作者、中國前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編者按:本文為作者2020年12月25日在對外經貿大學等單位共同舉辦的第四屆國際青人文對話會上的發言。此次對話會的主題是「疫後世界重啟與青年共識」。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力量對比持續改變,地緣戰略格局深度調整。
  • 駐日本大使孔鉉佑接受富士電視臺新聞直播節目專訪
    10月16日,駐日本大使孔鉉佑接受日本富士電視臺《重磅新聞》(Prime News)直播節目專訪,全面介紹中日關係,並就中美關係、中國軍力發展、
  • 殷佔堂:當中日民間交流螺絲釘
    因促進中日交流獲獎  中文教室的學員,多數是中小學生和他們的母親。其中大部分是少年少女合唱團的成員,幾乎都去過中國,去過保定。知道我是從河北保定來的,便倍感親切。我作為架橋人,每次都參加活動,任翻譯,這項友好交流活動,一直堅持了十八年,老會長去世後,才漸漸稀疏起來,這在中國寫真史上,也實為罕見。十八年來,用寫真,宣傳了河北和京都,在民間友好交流事業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 促進世界和平與繁榮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謝伏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高翔,中國駐俄羅斯大使張漢暉,俄羅斯歷史協會主席納雷什金,俄羅斯駐華大使傑尼索夫,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院長託爾古諾夫等出席會議並通過視頻致辭發言。謝伏瞻在致辭中指出,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和歐洲主戰場,中俄兩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
  • 趙建總領事在《星島日報》(美東版)發表署名文章:邁入新發展階段,開創新合作願景
    面對嚴峻疫情和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帶領全體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攻堅克難,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產,取得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歷經8年,中國現行標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首次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2020年中國GDP總量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同比增長2.3%,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 「對話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軌」 北大參與聯合舉辦藍廳論壇
    2021年2月22日上午,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主辦的「對話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軌」藍廳論壇舉行。北京大學校長郝平作為共同主辦方代表出席論壇開幕式並致辭,副校長王博、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王緝思、燕京學堂院長袁明、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王棟,以及中美雙方多位前政要、專家學者、衛生、文化、體育等各界代表逾五十人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出席開幕式並參與分論壇對話。開幕式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吳海龍主持。
  • 中國送給印度八個字!
    據中國駐孟買總領事館網站9日消息,7月7日,唐國才總領事在印度中西部知名英文媒體《自由新聞日報》發表題為《多測新冠,勿試軍心》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中印作為亞洲鄰國、世界上最大的兩個人口大國和新興市場國家,在戰勝疫情和疫後發展振興方面有巨大的共同利益,也是天然的合作夥伴,要為新時期雙邊全方位交流合作持續增添活力和正能量。聚焦民生,建設性拓展城市治理等務實交流上海與孟買是中印最大的城市,推進兩地友城合作、講好新時期的「雙城記」,對中印關係的穩定發展和務實合作具有重要標杆意義。
  • 【重磅】新任印度駐華大使班浩然到訪盤古智庫,系對中國民間智庫的首次訪問
    雙方圍繞中印關係、經貿產業合作、民間交往等話題進行了長達四小時的坦率交流,並就理性、客觀、包容的態度才是構築兩國長期友好關係的基礎達成共識。除理事長易鵬外,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前中國駐孟買總領事劉友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民族發展研究所所長常波,中國南亞學會常務理事、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錢峰,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長李莉,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北京大學中美人文交流基地執行副主任王棟,中國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所主任丁皓、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研究所副研究員藍建學、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林民旺
  • 【態度】中國如何在中日「甲午輿論戰」中取勝?
    否認歷史、參拜靖國神社、修憲擴軍……這一系列行徑喚起我們痛苦的歷史回憶。甲午年的甲午痛,源於甲午,更痛在南京。日本右翼的甲午情結是否認歷史、心存僥倖,而中國人的甲午情結卻是痛思歷史、奮發圖強。2010年9月發生中日撞船風波,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中日兩國民眾對於釣魚釣的關注度都顯著增加。2012年1月,日本議員登島,引起中國民眾關注度的上升,這一事件並沒有給日本民眾的關注度帶來變化。2012年3月中國海監船的巡航帶來了日本民眾關注度的小高峰。到2012年9月日本實行釣魚島「國有化」,10月中國軍艦駛過釣魚島,這一系列事件引發了中日兩國民眾對於釣魚島關注度的第二個大波峰。
  • 蔡英文呼籲「臺日安保對話」的真實目的
    其實早自去年6月,臺日關係協會會長邱義仁即曾呼籲臺日攜手「新南向」,以對抗大陸的「一帶一路」;同月底,「外長」吳釗燮接受《產經新聞》專訪,呼籲臺日展開「對中安保」對話,強調對臺美安保合作有自信,寄望作為美國同盟國的日本能夠仿效。但這兩次表態似乎均「船過水無痕」,並未見日本政府有任何積極正面的回應。
  • 2019年中國與汶萊合作回顧與展望
    (一)經濟合作迅猛發展為了擺脫對油氣行業的依賴,汶萊尋求經濟多元化改革。因此,汶萊非常看重與中國的合作。京東(JD.com)設立了汶萊國家館,作為汶萊在電子商務業務的新戰略合作夥伴,京東將為汶萊的水產養殖和海產品增加價值,與汶萊的合作將為中國客戶帶來更多新的選擇,形成消費市場和產業區域更為緊密的共贏關係。
  • 王鍵:中日關係回暖與當前亞太形勢
    16日,王毅外長與河野太郎外相共同主持第四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2007年4月啟動的中日經濟高層對話是兩國政府間經濟領域最高級別的交流機制,其主要任務一是交流兩國經濟發展戰略和宏觀經濟政策,加深相互了解;二是協調跨部門經濟合作事宜,探討合作中相互關切的重大問題;三是加強在重大地區及國際經濟問題上的政策溝通,促進兩國更廣領域的合作。
  • 關於中國與印尼人文交流的探討
    中國和印尼都是亞太地區和世界上有影響的發展中大國和重要新興市場國家。兩國在國家發展進程中有相似目標,在維護本地區繁榮穩定方面有廣泛共同利益,在國際事務中有許多共同語言。中印尼關係不僅體現在雙邊層面,也體現在地區和國際層面。兩國互利合作成果豐碩,前景廣闊。當前,國際地區形勢深刻複雜變化,加強戰略合作是兩國著眼長遠的必然選擇。
  • 孔鉉佑大使接受日本富士電視臺《重磅新聞》專訪實錄
    2020年10月16日,駐日本大使孔鉉佑接受日本富士電視臺《重磅新聞》(Prime News)直播節目專訪,全面介紹中日關係,並就中美關係、中國軍力發展
  • 專訪: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堅持多邊主義——訪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陳旭
    新華社記者聶曉陽 陳俊俠  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及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5次會議召開之際,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陳旭16日在接受中國記者聯合採訪時表示,面對層出不窮的全球性挑戰,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堅持多邊主義,維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踐行合作共贏的理念。
  • 中國駐日大使回應
    30多年間,無論是中日兩國還是世界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激烈變化中,中日關係雖歷經了各種風雨,但總體取得了長足發展,能夠為此盡到自己的綿薄之力,我感到十分榮幸。  主持人:日中關係曾有過非常緊張的時刻。您認為目前的日中關係在兩國關係歷史中處於什麼位置,是較好的時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