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70周年。70年前中國人民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我們應該如何來紀念這段歷史呢?人民網日本頻道記者就此專訪了原中國駐長崎總領事曾文彬。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對日工作的人員,儘管現在已經退休十多年了,曾文彬對中日關係還是非常關心。談到今年9月3日將舉行抗戰勝利70周年的慶祝活動及閱兵式時,曾文彬說,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而且不管是對中國來講,還是對東亞和世界各國來講都是如此。我們要不忘歷史,正視歷史,面向未來,大家一起共同努力,讓世界成為一個穩定的、和平的世界,各國結成合作共贏的互利互惠關係。
1980年到1985年以及1989年到1993年的兩個時間段,曾文彬曾在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擔任新聞官以及新聞參贊。1996年起他開始擔任中國駐長崎總領事,一直到1999年。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中日關係發展良好,特別是1984年3000名日本青年訪華影響巨大,之後的較長一段時間中日關係一直保持良性發展。
1992年10月23日至28日,日本天皇明仁偕皇后美智子應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的邀請,對中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日兩國交往史上,日本天皇訪華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而且訪華時機又恰逢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際,因而意義更為不同尋常。其實日本天皇訪華一事並不是一帆風順,為促成訪華的成功實現,中日兩國的外交工作者及友好團體著實付出了一番努力。對於當時的情況,曾文彬一邊回憶一邊介紹:1992年新年剛過不久,日本天皇訪華一事就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因天皇訪華不可能完全迴避過去日本侵華這一敏感話題,為此天皇應否訪華,日本國內分為兩派,即一派積極一派反對。日本右翼勢力當然反對,一些社會頭面人物和執政的自民黨內也存在所謂的「慎重論」,擔心天皇訪華被「政治利用」。新聞媒體也呈現兩種對立意見,並不時展開激烈爭論。中國政府為了順利實現日本天皇的訪華,針對當時日本政界、新聞界等所存在的疑慮和擔心廣泛深入地開展了工作。
在曾文彬的積極努力下,時任中國駐日大使楊振亞在92年春節剛過,就主動到日本記者俱樂部舉行記者招待會,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一方面,闡明中國政府在國際、國內重大問題的主張和政策,同時著重指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天皇陛下的訪華。今年(指1992年)恰逢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正是實現天皇訪華的好時機。如實現訪華,將標誌著兩國關係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不僅有利於進一步增進中日兩國的友好合作和兩國人民的友好感情,而且必將對未來的中日關係產生深遠影響。」楊大使還就日本部分人所擔心的問題做了原則表態,他說「中國是禮儀之邦,不會使客人為難」,同時也說,「當然,天皇訪華時,就過去的歷史問題作出明確的表態,我想中日兩國人民都會認為是很自然的事情」等等。
考慮到媒體的影響力,曾文彬還專門邀請NHK電視臺的著名主持人園田矢到北京採訪了中國的多名國家領導人。節目在日本國內的播出,讓許多日本國民得以對中國情況做進一步了解,特別是中國對日的方針政策,為天皇訪華在日本國內營造了一個好的輿論環境。在日本政府作出天皇訪華最後決斷的前後,日中議聯等日本的一些友好團體以及日本幾家有影響的報紙也都陸續發表談話或社論,明確表示支持天皇訪華,並批駁了所謂「政治利用」等錯誤觀點,對促成天皇訪華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2年10月23日,日本天皇和皇后正式訪華,並在楊尚昆主席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盛大國宴上致答詞時說:「在兩國關係悠久的歷史上,曾經有一段我國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苦難的不幸時期,我對此深感痛心。戰爭結束後,我國國民基於不再重演這種戰爭的深刻反省,下定決心,一定要走和平國家的道路」。明仁天皇在北京就中日間那段不幸的歷史所做的上述公開表態獲得了各方的普遍認可。天皇的成功訪華也對增進兩國的睦鄰友好關係發揮了重要作用。
說起自己在長崎擔任總領事時的感受,曾文彬說了兩點:日本友人的熱情和良好的中日關係。他介紹說,長崎與中國的地理距離最近,自古以來就與中國的關係很密切,當地的各種文化習慣受中國影響很深,當地民眾對中國頗為友好。1997年,中國駐長崎領事館舉辦了慶祝香港回歸的相關活動,邀請到很多日本友人以及當地政府人士參加。當時長崎縣知事出席活動並致辭,祝賀香港回歸中國,當地民眾的喜悅之情甚至與中國人不相上下。另外,1998年中國發生大水災,時任長崎縣知事金子原二郎帶頭到大街上為中國災民募捐,讓很多中國人深為感動。最後僅有130多萬人口的長崎縣一地的募捐款就高達5000多萬日元,從中可以看出當地民眾支援中國災民的熱切心情。
曾文彬回憶說, 1973年3月,以《讀賣新聞》社副社長原四郎為團長的代表團訪華,他陪同代表團成員曾前往浙江,參觀了建立在西湖湖畔「柳浪聞鶯」公園內的「日中不再戰」之碑。該碑是1963年12月15日設立的,為時任日本岐阜縣岐阜市市長松尾吾策提議並題寫的碑文。與此相呼應,時任杭州市市長的王子達則按照周總理的指示,書寫了「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碑文,交由日方,也於同年在岐阜市的岐阜公園內建立起了一座石碑。曾文彬認為,以松尾吾策市長為代表的岐阜人民,在當時日本政府追隨美國、執行敵視中國政策的嚴峻形勢下,能頂住壓力,鼓足勇氣,反省過去日本的侵華戰爭,並表達今後不再戰的堅定決心,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值得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現如今,大家重溫一下中日關係的近代史,重溫一下「日中不再戰」之碑和「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之碑的建立過程及其深遠含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曾文彬看來,中日是一衣帶水的近鄰,中日關係的發展還是要著眼於兩國人民。中日民間的交往一定要大力開展,特別是加強青少年、學術界及經濟界的交流,讓中日兩國成為合作共贏的夥伴,最終實現共同發展。
更多走近與歷史對話的人系列專訪請點擊閱讀原文
人民網日本頻道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人民網日文版獨家稿件,轉載請標註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