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5月8日,中國航空工業公布了一部名為《大國起飛》的宣傳片。這段約5分鐘的宣傳片以中航工業製造的大中型飛機為主題,系統梳理了轟-6、殲轟-7、運-20等型號的發展脈絡。
然而最引人關注的,還是片尾的彩蛋——一架尚未拉開帷幕的大型飛機。
(圖源 101 EAST/youtube)
雖然中航工業並沒有證實這架飛機的型號,但是網友們早已心領神會。加之2016年就已經傳出了中國正在研製新一代轟炸機的消息,所以出現在《大國起飛》最後的轟-20也算是「實錘」了。
但是和以往的新型飛機一樣,轟-20一直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這「面紗」可以說是非常神秘了
(圖源 sogou)
不少網友因為難以窺見轟-20的廬山真面目,又不甘於自己腦補,索性就直接做了轟-20的電腦CG模型出來,可謂是腦洞大開。
臺標亮了……
(圖源 Task & Purpose)
因為在宣傳片末尾中出現的飛機是飛翼式布局,所以網友們在製作轟-20模型的時候往往還是在飛翼布局上進行的腦補,比如這樣:
「高仿版」B-2
(圖源 udn)
不滿足只有兩個發動機
(圖源 Twitter)
當然,既然想就想的大膽一點……如果轟-20不是飛翼式布局呢?
(圖源 Pinterest)
再大膽一點……如果轟-20是無人轟炸機呢?
縱使網友們的想像力天馬行空,但是目前誰也不知道轟-20究竟長什麼樣。最近網上流傳有所謂的轟-20「諜照」或「衛星圖」,十有八九也是假的。眾橘看個熱鬧就好,不要忘記局座叮囑的反間諜意識呦~
想必已經有人表示不開燻了,本來今天高高興興點進來推送小編就給我看一堆CG模型?
稍安勿躁,從某種角度來講,模型可是飛機生產過程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從英國人溫翰姆在1871年設置並建造了第一個風洞開始,只要「上天」的載具都要經過風洞試驗,以檢測飛行器的布局是否符合空氣動力學要求。這也證明了一點——「好飛機都是吹出來的。」
正在進行風洞試驗的X-48B驗證機模型
(圖源 Cranfield Aerospace)
鑑於風洞技術及控制成本考慮,並不是所有飛行器在一開始進行風洞試驗時都是用1:1的飛機模型進行試驗,人們會在事先製作按比例縮小的飛機模型,同樣能夠滿足試驗需要。
(圖源 calspan)
那麼除了進行風洞試驗外,模型還有其他作用嗎?
當然,模型不僅是風洞試驗的主角,同時還是「戰略忽悠」的法寶。
上個世紀80年代,蘇聯已經嗅到了美國正在研發隱形戰鬥機的消息,但是蘇聯人並不知道這種隱身戰鬥機到底長什麼樣。1987年的一天,忽然一款名為F-19的「隱形戰鬥機」玩具開始在美國熱銷,一時間遍布大街小巷。當時的蘇聯如獲至寶,派駐美大使館出動人手採購,秘密送回蘇聯讓軍工科學家研究。
(圖源 inpayne)
向內傾斜尾翼、橢圓機翼、扁平機身以及極具設計感的進氣道讓蘇聯科學家的研究毫無頭緒。直到1988年,美國空軍毫無預兆的公開了隱形戰鬥機F-117的照片。蘇聯一看這什麼玩意?和之前的玩具沒有半毛錢關係啊!
1988年由美國空軍首次公布的F-117照片
(圖源 US Air Force)
然而在同一年,這家美國玩具公司還生產了「米格-36B」,在媒體上炒作蘇聯也正在研製隱形戰鬥機,又賣脫銷了一把……
(圖源 modeland)
日常生活中,我們雖然很少有機會接觸風洞試驗模型,也很少遇到「延禧攻略」一般的美國玩具廠商,但是作為軍事愛好者,航空模型卻有著重要的紀念意義。
尤其是中國國產飛機!每一型翱翔在藍天上的戰鬥機,都見證了中國航空事業一路走來的艱辛與輝煌。
1998年3月23日,殲-10首飛成功。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開始,經過了30餘年的發展,目前殲-10已經成為我國空軍主力機型。2009年11月5日,殲-10的1001號首飛原型機在中國航空博物館首次以實機對外公開展出。
中國有自主研製的三代機了!
2009年8月31日,殲-15首飛成功。2012年10月12日,曝光了一組殲-15艦載機觸艦復飛的照片,這是殲-15艦載機作為我國國產第一代艦載戰鬥機第一次公開曝光。一個月後,殲-15成功降落在遼寧號航空母艦甲板上,由飛行員戴明盟首降成功。
中國有艦載機了!
2011年1月11日,殲-20首次升空飛行測試,因為當時是一身黑色塗裝,所以「黑絲帶」綽號由此得來。2016年珠海航展開幕,兩架殲-20留下「驚鴻一瞥」。2018年2月9日,殲-20正式列裝空軍作戰部隊!
中國有自主研製的四代機了!
除此之外,戰忽鋪子中還有更多國產戰鬥機模型,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