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9日,對岸空軍舉行翔展二號接機典禮,這標誌著對岸裝備的127架(總裝備數133架,摔掉4架,剩餘129架,包括翔升計劃的兩架原型機)由其自研的IDF經國號戰機已經全部完成升級並服役,按對岸防務部門的說法,所有的IDF A/B型戰機都已升級為IDF C/D型的標準,主要是升級了雷達、航電、火控,並強化了掛載能力和對地攻擊能力。雖然對岸防務部門照常的說了一堆模糊的吹捧之語,但是當我們仔細觀察IDF具體的升級內容時就會發現,目前的這些IDF戰機實際上並未完全達到原計劃的IDF C/D雄鷹戰機的標準,而且升級後的性能仍然不足。
IDF A/B經國號戰機雖是對岸自研的一款準三代戰機,但在整個研製過程中都得到了美國方面的大力協助,在航電、雷達、發動機等方面也直接採用了很多歐美廠商的成熟產品,比如發動機使用的是航發中心與蓋萊特公司合作的TFE-1042-70渦扇發動機,這款發動機的研發基礎是蓋萊特公司和瑞典沃爾夫公司合作競標鷹獅戰機失敗的TFE-1042;而經國號所配的自研金龍53雷達則是在F-20戰機的APG-67雷達基礎上結合APG-66的部分技術整合而成的。至於其他的慣導系統、敵我識別系統等也都是歐美廠商提供的。這就帶來了一個很大的麻煩,經過多年的使用,很多電子設備的零部件都要停產了,所以如果對岸找不到替代性貨源的話,裝備的完好率就會大受影響,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對岸才啟動了為IDF升級的「翔升計劃」。
翔升計劃的產物:雄鷹戰機
翔升計劃於2001年正式啟動,到2007年時生產出了兩架原型機,其中第二架10006號原型機才是真正的全新的IDF C/D完全體構型,該機也被正式命名為雄鷹。與經國號相比,雄鷹戰機在航電、火控、雷達和航程方面都有提升。航電方面採用英國BAE公司的32位計算機取代了原來的16位計算機,信息處理能力更強,座艙顯示系統也使用1個新的平顯加3個液晶多功能彩色顯示器取代了原來的1平顯加兩黑白下顯,機載導航使用新的GPS/INS導航取代了原來的雷射陀螺慣導,另外飛控軟體也重新編寫了一遍,飛行性能有了一定的改善。
雷達方面主要是將金龍53的在線可更換單元由5個改為3個,這樣不僅簡化了結構,解決了零件停產的問題,還由於使用了新的處理器而使得雷達的信號處理能力更強了。除了簡化結構外,新的金龍53改進型雷達還增強了電子戰能力,具備了跟蹤幹擾源和被動測距的能力。在動力方面則基本沒變,不過由於經國號原本就有載油量不足而腿短的毛病,所以升級的雄鷹戰機特意在後背部加裝了兩個600磅的保形油箱,由此戰機的航程可增加20%。除了以上這些升級之外,翔升計劃還著重加強了IDF的對地打擊能力,當年美國人為了不讓對岸想入翩翩,因此在IDF雷達的對地模式、航程和掛載上都做了限制,所以翔升計劃的另一個重點就是整合中科院研製的萬劍遠程航空布撒器、天劍2A反輻射飛彈和青雲燃料空氣炸彈,以加強對地打擊能力。
IDF掛載萬劍彈
翔升計劃雖然對IDF的提升很全面,但實際上並沒有被對岸完全採用,最後實際執行的翔展計劃其實是打了折扣的翔升計劃,只是選擇性的執行翔升計劃中的一部分升級內容,主要是航電、雷達和對地等主要部分。翔展計劃分為翔展一號和翔展二號,翔展一號就是給第1聯隊的71架IDF升級,翔展二號就是給第3聯隊的56架升級,升級後的IDF一開始被稱作IDF A/B MLU,後來才改稱IDF C/D的,但其實這都是一堆沒達到標準的偽C/D,真正達到計劃中完全體C/D標準的只有10006號原型機。
滑軌版的天劍2C的出現使得IDF中距彈的掛載能力增加到了4枚
雖然經過翔展計劃的增強,IDF戰機的性能有了不小的提升,但是和它要面臨的對手相比,這些提升仍然改變不了什麼。尤其是它眼瞎和腿瘸的毛病仍然沒有改善,金龍53雷達的技術水平在20多年前那還是很不錯的,對空探測距離72公裡(5平米目標)、下視距離39公裡,這和我軍新世紀初的國產戰機還能抗衡,但是受限於雷達功率和體制,翔升計劃只是有限提升了它的信號處理能力,其他探測能力方面並沒有多大改善,所以在面對殲10B/C和殲16等使用相控陣雷達的新對手時,它可能會被吊打,而且原計劃的保形油箱也沒有加裝,本來就弱雞的發動機也沒有改善,所以在面對我軍眾多的新型重型戰機時,基本上佔不到便宜。唯一需要我們注意的就是它和萬劍遠程布撒器的結合,但目前萬劍的量產情況仍然不理想,所以升級的對地性能一時半會兒也發揮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