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國變雄鷹,對岸IDF戰機完成升級,但仍眼瞎腿瘸難以與我戰機抗衡

2021-02-10 電波震長空

本月9日,對岸空軍舉行翔展二號接機典禮,這標誌著對岸裝備的127架(總裝備數133架,摔掉4架,剩餘129架,包括翔升計劃的兩架原型機)由其自研的IDF經國號戰機已經全部完成升級並服役,按對岸防務部門的說法,所有的IDF A/B型戰機都已升級為IDF C/D型的標準,主要是升級了雷達、航電、火控,並強化了掛載能力和對地攻擊能力。雖然對岸防務部門照常的說了一堆模糊的吹捧之語,但是當我們仔細觀察IDF具體的升級內容時就會發現,目前的這些IDF戰機實際上並未完全達到原計劃的IDF C/D雄鷹戰機的標準,而且升級後的性能仍然不足。

IDF A/B經國號戰機雖是對岸自研的一款準三代戰機,但在整個研製過程中都得到了美國方面的大力協助,在航電、雷達、發動機等方面也直接採用了很多歐美廠商的成熟產品,比如發動機使用的是航發中心與蓋萊特公司合作的TFE-1042-70渦扇發動機,這款發動機的研發基礎是蓋萊特公司和瑞典沃爾夫公司合作競標鷹獅戰機失敗的TFE-1042;而經國號所配的自研金龍53雷達則是在F-20戰機的APG-67雷達基礎上結合APG-66的部分技術整合而成的。至於其他的慣導系統、敵我識別系統等也都是歐美廠商提供的。這就帶來了一個很大的麻煩,經過多年的使用,很多電子設備的零部件都要停產了,所以如果對岸找不到替代性貨源的話,裝備的完好率就會大受影響,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對岸才啟動了為IDF升級的「翔升計劃」。

翔升計劃的產物:雄鷹戰機

翔升計劃於2001年正式啟動,到2007年時生產出了兩架原型機,其中第二架10006號原型機才是真正的全新的IDF C/D完全體構型,該機也被正式命名為雄鷹。與經國號相比,雄鷹戰機在航電、火控、雷達和航程方面都有提升。航電方面採用英國BAE公司的32位計算機取代了原來的16位計算機,信息處理能力更強,座艙顯示系統也使用1個新的平顯加3個液晶多功能彩色顯示器取代了原來的1平顯加兩黑白下顯,機載導航使用新的GPS/INS導航取代了原來的雷射陀螺慣導,另外飛控軟體也重新編寫了一遍,飛行性能有了一定的改善。

雷達方面主要是將金龍53的在線可更換單元由5個改為3個,這樣不僅簡化了結構,解決了零件停產的問題,還由於使用了新的處理器而使得雷達的信號處理能力更強了。除了簡化結構外,新的金龍53改進型雷達還增強了電子戰能力,具備了跟蹤幹擾源和被動測距的能力。在動力方面則基本沒變,不過由於經國號原本就有載油量不足而腿短的毛病,所以升級的雄鷹戰機特意在後背部加裝了兩個600磅的保形油箱,由此戰機的航程可增加20%。除了以上這些升級之外,翔升計劃還著重加強了IDF的對地打擊能力,當年美國人為了不讓對岸想入翩翩,因此在IDF雷達的對地模式、航程和掛載上都做了限制,所以翔升計劃的另一個重點就是整合中科院研製的萬劍遠程航空布撒器、天劍2A反輻射飛彈和青雲燃料空氣炸彈,以加強對地打擊能力。

IDF掛載萬劍彈

翔升計劃雖然對IDF的提升很全面,但實際上並沒有被對岸完全採用,最後實際執行的翔展計劃其實是打了折扣的翔升計劃,只是選擇性的執行翔升計劃中的一部分升級內容,主要是航電、雷達和對地等主要部分。翔展計劃分為翔展一號和翔展二號,翔展一號就是給第1聯隊的71架IDF升級,翔展二號就是給第3聯隊的56架升級,升級後的IDF一開始被稱作IDF A/B MLU,後來才改稱IDF C/D的,但其實這都是一堆沒達到標準的偽C/D,真正達到計劃中完全體C/D標準的只有10006號原型機。

滑軌版的天劍2C的出現使得IDF中距彈的掛載能力增加到了4枚

雖然經過翔展計劃的增強,IDF戰機的性能有了不小的提升,但是和它要面臨的對手相比,這些提升仍然改變不了什麼。尤其是它眼瞎和腿瘸的毛病仍然沒有改善,金龍53雷達的技術水平在20多年前那還是很不錯的,對空探測距離72公裡(5平米目標)、下視距離39公裡,這和我軍新世紀初的國產戰機還能抗衡,但是受限於雷達功率和體制,翔升計劃只是有限提升了它的信號處理能力,其他探測能力方面並沒有多大改善,所以在面對殲10B/C和殲16等使用相控陣雷達的新對手時,它可能會被吊打,而且原計劃的保形油箱也沒有加裝,本來就弱雞的發動機也沒有改善,所以在面對我軍眾多的新型重型戰機時,基本上佔不到便宜。唯一需要我們注意的就是它和萬劍遠程布撒器的結合,但目前萬劍的量產情況仍然不理想,所以升級的對地性能一時半會兒也發揮不出來。

相關焦點

  • IDF:承載海對岸航空夢想的經國號戰機
    20世紀80年代初,西方標準下的第三代戰機開始大量進入國際市場。這也意味著傳統的第二代戰機將會在10-15年內面臨淘汰危險。海對岸空軍對此非常敏感,希望向美國求購新式的F16戰機或改進自老式F5的新一代F20。
  • 臺灣IDF戰機——第一款亞洲人自主研發的三代戰機
    這幾天,一款臺灣老舊三代機登上了熱搜榜,據觀察者網9月20日報導,臺軍2架自製IDF戰機也就是經國號戰機攔截殲16戰機時
  • 海峽對岸的150架F16戰機,對比殲10C,到底什麼檔次?
    在90年月後期,根基上是二代抗衡三代早期。到了2020年,則造成了三代半抗衡三代早期。在海峽對岸的空軍戰機中,150架F16戰機統統是扛把子之一。一個疑問發現了,對岸的F16戰機,與咱們的殲10C戰機比擬,究竟屬於甚麼層次和程度。本日,咱們就聊聊這個疑問。首先,咱們聊聊對岸空軍的戰機範例。
  • 戳瞎你的狗眼
    前日,在針對五眼聯盟對香港事務的幹涉回應時,堅哥如是說「中國不惹事,也不怕事,五眼聯盟不管是長五隻眼,還是十隻眼,只要膽敢損害中國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小心他們的眼睛被戳瞎!」你看看,這不是搶活是什麼?還是升級版的。這種話,就連我們這些自詡網言無忌的草根們也不敢這麼寫啊。但如今,就這麼從國家層面的平臺上給懟了出來。
  • 驚人內幕:臺曾想用「經國」號戰機搭核彈反攻大陸!
    >當年雖然臺灣「中科院」曾明確告訴他們,在美方介入下,臺灣被迫不能研發地對地中程彈道飛彈,但這不代表在研發完成核武后,臺灣就沒有能力將核武投射到中國大陸。>臺灣「中科院」當年曾研究如何將原子彈小型化,以便能裝進「經國」號戰機的副油箱裡,而「我們之所以選用『經國』號戰機,是因為那是我們設計開發的。我們能夠自行修改作戰半徑,當時希望將作戰半徑提升至1000公裡以上,這樣才能有效配合核彈的射程」。
  • 對岸公布解放軍戰機繞臺照鬧出笑話 — 拿網友做的CG來充數
    據媒體報導,11月2日,對岸的軍事部門發布通告稱,當天共有8架次來自中國解放軍的軍機突破了對岸所謂的「防空識別區」。而對岸空軍緊急出動戰機進行了攔截,並且對飛來的解放軍軍機進行了監視。為了體現「盡在掌控」,對岸軍方還公布了所謂的「解放軍戰機繞臺照」,然而就是這些照片,一下子就讓對岸真實實力給露餡了。
  • 困頓與重生:國軍升級後的F-16戰機到底是什麼水平? | 循跡曉講
    當二十一世紀過去了第一個十年的時候,國軍的F-16機隊也開始要面對著升級更新的問題。 在這個十年裡面,作為主要對手的對岸不斷擴充武力。並且藉助著仿製蘇-27等方式盡全力提升空軍戰力。 |幾經波折後國軍終於獲得將F-16 Block20升級為三代半標準的計劃,圖為花蓮第五聯隊基地開放日地面展示的F-16 Block20 這個計劃被國軍命名為「鳳展專案」,美方開出的升級清單如下:
  • 【軍武正片】隱形戰機 吊打傳統空軍的新興秘器
    經過一段探索時期,美國及其他少數軍事科技先進國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陸續投入技術的全面發展。隱身戰機當前是該技術當今最先進的代表。不要騙我了!沒想到今年年初,殲-20的量產型已經大量曝光,中國不但自己造出了隱形戰機,而且效率開掛,超越歐洲,比肩俄國,走在了世界前列。
  • 日本升級F-2戰機,能抗衡殲-10C嗎?客觀分析雙方實力差距有多大?
    」,放眼世界,日本航空自衛隊也正在對其裝備的F-2戰鬥機進行升級改進,目標對準的就是中國的殲-10C戰鬥機。那麼,改進後的日本F-2是否能具備同中國殲-10C戰機抗衡的能力呢?我們不妨分析一下: 首先看飛機平臺本身的能力,殲-10C無疑具有很大優勢。F-2在設計上繼承了F-16的氣動外形,為了突出亞音速瞬間盤旋性能而犧牲了超音速性能,進氣道採用了不可調的皮托管式。
  • 中國臺灣「經國號」戰機將獲得新型電子戰吊艙
    2020年4月13日臺灣本土開發的「經國號」戰機中國臺灣的本土生產的「經國號」戰鬥機(IDF)可能會配備新開發的外部電子戰吊艙
  • 侃軍情|20年前這型被我們羨慕的戰機抵達對岸,如今我們都不屑提起
    面對幻影2000-5型戰機領銜的臺軍三種三代機,解放軍空軍當時的現代化戰機嚴重不足。1992年開始交付的蘇-27SK系列戰機,當時數量僅有40多架,而殲-10戰機也正在研製中,直到1998年3月首飛,2003年後才交付。
  • 自從把俄羅斯惹怒後,ISIS上空便成了俄熊的航空展,各種戰機秀!!!
    11月17日,俄羅斯出動圖-160、圖-95MS、圖-22M3遠程戰略轟炸機,對ISIS完成了127架次空中打擊、摧毀了包括恐怖分子指揮所在內的206個目標。這既是俄國人對法國在「伊斯蘭國」軍事行動的實際支援,更是戰鬥種族熊性爆表的怒吼。
  • 臺軍IDF戰機進駐「臺海第一線」給我軍03式300毫米遠程火箭炮送靶標,添戰果.謝謝!
    臺軍方表示,今年的「天駒計劃」為期半年,IDF戰機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完成緊急起飛、升空攔截任務,從接獲作戰指揮部命令後,到完成戰機啟動、校準、並起飛,這段複雜的過程,IDF僅須5分鐘內就可完成,最快可以在4分10秒內完成。
  • 對岸自曝曾起飛8架戰機應對J20出海
    看到這條消息,我想各位肯定會發出一個疑問:J20不是隱身戰鬥機嗎?對岸是如何知道J20出來的?而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只要看看近期J20的報導畫面就可知道,對岸這個所謂的應對J20很可能是「事後諸葛亮」。
  • 「中國海眼」團隊:國之重器 中國有我
    的國之重器,按照正常研製周期,「海眼」系統研製需要十多年才能完成,他們立的軍令狀是五年完成任務,在接到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後,他們的工作模式就變成了「七天24小時連軸轉」的狀態。  在我國,探測浩瀚的宇宙的國之重器取名「天眼」,與之相對,探尋海底神秘的世界的就是「海眼」。它就像是海裡的千裡眼和順風耳,可以洞察到海底的一切。「海眼」到底怎麼工作?項目組形象地打了個比方。
  • F35戰鬥機將規劃4個升級機型,在2028年成為科幻戰機
    目前五代機(如F-22)的隱形設計主要通過外形實現,使入射雷達波偏轉到特定的幾個方向,傳統雷達的發射/接收器件都位於同一個位置(如F-15的雷達位於機頭),發射出去的信號都被隱形飛機偏轉,雷達接收不到回波,自然難以探測到隱形飛機。
  • 未來軍用戰機發展趨勢
    除 此 之 外, 世 界 各 國 基 於 國 家戰略的考慮,也競相加快第五代戰機的研製。俄羅斯第五代戰鬥機原型機T-50 自 2010 年 1 月首飛以來,不斷加快研製進度,2013 年完成了 T-50的初步試驗,2014 年開始 T-50 國家試驗計劃。
  • 我空軍「飛豹」戰機實現複雜戰場環境綜合打擊能力
    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超音速「飛豹」戰機裝備空軍航空兵部隊後,在強軍目標的引領下,飛出國門與外軍戰機一同展翅礪劍,赴海上、高原
  • 口氣還挺大 蔡英文下令自造戰機
    目前臺灣的戰鬥機比如F-16升級至F-16A/B,成為三代的新型戰機,在儀器儀表、顯示器、武器等方面都有所更新。而F-16今年2017年會全面停產,此後它的生產線很多都浪費了,有可能一些東西都會轉移到新的教練機上。目前臺軍所使用的戰機性能如何?「自造戰機」和現役戰機相比,可能會有哪些方面的提升?
  • 空軍機務兵:這是我的戰機!
    還是我看錯了回來的時間?」李合侯死死盯住天空,細細尋找著閃爍的光亮。天空中仍不見戰機的影子。隨著時間流逝,李合侯的神色越發不安。「來了!我的飛機回來了!」與平時戰機落地時的冷靜不同,這次就像見到闊別多年的老友、久不歸家的孩子,李合侯的語氣格外激動與親熱。「沒出什麼問題吧?」登上舷梯,李合侯忐忑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