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頂級戰略家帕拉格·康納:21世紀供應鏈之戰,誰統治了供應鏈,誰就統治了世界

2021-02-08 三鏈時代


主編未名君:帕拉格·康納,是全球頂級戰略家,暢銷書作家,風靡TED講壇的主講人,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顧問,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高級研究員,新美國基金會負責人,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2007年出任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高級地緣政治顧問。

《超級版圖:全球供應鏈、超級城市與新商業文明的崛起》是帕拉格創作的經濟理論著作,2016年6月在國內首次出版。該書中,帕拉格提出了一種理解當今世界格局下,國家競爭和地緣政治的新視角。

帕拉格指出,全球化並未進入深水區,與之相反,全球化正在進入超級全球化階段,一幅全世界範圍內互聯互通的超級版圖正在形成。

如何實現連接?通過修建基礎設施,打造供應鏈,實現資源、生產、服務、消費的連接。在21世紀,本質上是一場爭奪供應鏈的角力,新軍備競賽的內容是連接全球各大市場。誰統治了供應鏈,誰就統治了世界。

該書在當前中美
摩擦、全球抗疫背景下,更具有啟示意義。以下內容節選自該書。


現在到了重新思考人類生活組織方式的時候了。


人類社會發展有著這樣一條規律,這條規律從原始社會開始就始終被證明是正確的,並經過了各帝國和國家的驗證,那就是:供給和需求。這也是指引人們走向未來的最佳嚮導。


供求規律並不僅僅是確定商品價格的市場原則。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供求規律都在發揮著作用,驅使人們去找到平衡。當我們進入全球基礎設施和數字互聯時代,任何需求都會有相應的供給,任何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可獲得實物或虛擬供給。物理學家加來道雄認為人類正在走向「完美資本主義」,這種狀態還有另外一個名字:供應鏈世界


供應鏈是由生產者、中間商和銷售方組成的完整生態體系,原材料(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觀點)得以變成商品和服務並提供給各地的人們。無論你是醒著還是在夢鄉,日常生活中的每個點滴,例如早上喝咖啡、駕駛汽車、打電話、發郵件、用餐以及看電影,都離不開全球供應鏈。


然而儘管供應鏈無處不在,供應鏈本身卻看不見摸不著。供應鏈是各種交易組成的體系。我們無法看到供應鏈,我們看到的是參與者和基礎設施,即將供給和需求相連的東西。但如果仔細觀察供應鏈上的每根鏈條,就可看到這些細小的交易如何組合起來,影響全球發展趨勢。亞當·斯密所稱的自由市場、大衛·李嘉圖所言的比較優勢以及愛米爾·涂爾幹的勞動分工理論都得以體現:資本、勞動力和生產在全球範圍流動,流向最能有效連接供給和需求的地方。如果「市場」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那麼是供應鏈將市場與人們的生活結合起來。


隨著全球化在世界各個角落的推進,供應鏈所涉範圍變得更寬,程度在不斷加深,連接力越來越強,現在人們不得不追問,相比國家本身,供應鏈是不是代表著一種更深層次的組織力量。供應鏈是原始的全球網絡,如同裹毛線球般將世界包裹在一起。它是連接全世界的管線,是人和物移動的通道。還具有自組合和有機連接的功能。供應鏈會隨著人類活動擴展收縮。供應鏈可以被打斷一時,但很快就會找到新的途徑來完成其使命。供應鏈似乎本身就具有生命力。這一切聽上去是否有些耳熟?應當如此:網際網路就是最新形態的基礎設施,在此基礎設施上可形成更多的供應鏈。


全球資訊網是在1989年問世的,也就是柏林圍牆倒塌那年,這似乎是從大國均勢世界轉向供應鏈世界的恰當轉折點。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代表著世界從中世紀的無序紛爭過渡到了近現代民族國家體系。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中,歐洲各國王室表示相互尊重各自領土主權。如今我們回顧1648年籤署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不是為了去爭論誰勝誰負(其實沒有贏家),而是因為這份合約開啟了此後近400年以主權國家為主導的國際關係格局。


但這套體系並非是不可更改的,而且這套體系下的國際現實也並不符合其最初設想(理論上的)。相反,驅動人類社會組織演進的始終是供求動態變化。自上一冰期結束以來的15000年時間裡,人類群體自發組成了無數形態規模各異的政治團體,面積不等,集權程度不一,包括帝國、哈裡發王國、公國以及酋長國等。


城市和帝國,而不是國家,是歷史的主要構成。此外,如果將《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視為平等主權國家體系誕生的標誌,那麼這顯然既不符合西方歷史也不符合非西方的歷史。在歐洲,各國國王建起堅固的城堡來控制人口與農業資源,抵禦外來侵略,由此民族國家慢慢替代了中世紀的教會。但直到20世紀,歐洲各帝國在歐洲大陸和全球其他地區繼續存在。殖民主義將海外領土納入了世界體系,但並未讓這些海外領土變成主權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全球各地才掀起了民族獨立的高潮,但直到現在,各國平等也依然只是幻想。


過去的25年間,大國關係穩定,基礎設施、資本市場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以及監管的放鬆,加速了全球供應鏈體系的崛起。全球化自上而下削弱了主權國家,因為現在各國政府越來越多地在執行國際規則而不是自我制定規則,而分權、資本主義和互聯互通的發展增強了主要城市和企業的自主性和影響力,城市和企業越來越傾向於穿越國界去追尋自身利益,由此自下而上削弱了國家主權。隨著行政機構的分解和私有化,供應鏈成為新的服務提供者。供應鏈並不是要消除政治,也不代表著「國家的終結」。只是市場監管和政府共治,重構了國家的功能;城市和省份紛紛自主開展國內外競爭,也重塑了國家的規模。


國家疆界讓世界看起來很有秩序,但疆界並不能推動世界運轉。相反,基礎設施和供應鏈才是世界運轉的依託,儘管政治地理問題不斷。正如經濟學家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Robert Skidelsky)所提醒的,戰爭和疆界會造成資本的短缺,只有穩定和開放才能讓資本源源不絕。


疏通供應鏈可給世界帶來超乎想像的好處。按歷史學家馬克·萊文森(Marc Levinson)的說法,50年代貨櫃的普遍使用使得「世界變小,但經濟變大」。只是簡單將貨物箱子標準化就大大改進了全球供應鏈。


世界經濟論壇的研究表明,如果現在能把通關條件減少一半,全球貿易將提升15%,全球GDP將提升5%。與此對照,即便是把全世界的進口關稅都取消,也只能將GDP提高不到1%。DHL(敦豪航空貨運公司)等企業將其專業經驗傳授給發展中國家的海關,加速通關;僅航空貨運行業單據電子化一項就可每年節約120億美元,並可杜絕幾乎所有因單據差錯而造成的航空貨運延誤。如果通關順暢,那麼貨物就可迅速投放至市場,而不用考慮大量備貨。在供應鏈世界,低效是最致命的敵人。


供應鏈是要將相隔遙遠的各方聯繫在一起,這些人之間可能缺乏相互信任,因此供應鏈上的各方就需要管理人士所稱的「唯一真相」,即真實信息的實時共享,這樣在供應網中的所有人都能隨時把握事態的進展。沃爾瑪執行長Douglas McMillon稱自己是在管理一家「科技公司」,其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與寶潔這樣的供貨商溝通銷售和庫存等數據。聯合利華會不斷研究本地市場需求情況,據此來調整其全球生產體系,更加靈活地安排各地市場的產品投放。現在MBA課程中,供應鏈管理能力已被視為核心的競爭力,因為零售、國防、IT等其他行業都對供應鏈管理人才求賢若渴。


在企業董事會之外,普羅大眾也在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不斷遷徙,這也充分表明,現在我們進入了以供應鏈為人類新型組織方式的時代。1960年,全球只有7300萬人旅居他國;如今這個數字是3億,自金融危機以來,該數字還在快速增長。全球移民的經濟背景覆蓋所有階層,其中既有跨國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也有來自第三世界的勞工,這些人都為了生活選擇離開故土。而且以前移民的方向大致是由南向北,現在國際移民中有半數流向經濟發展良好和就業機會較多的發展中國家。非洲和印度的大量年輕勞工流向了後殖民時代的全球各地,他們直接參與了某些失敗國家的重建,海灣國家從亞洲勞動力流入中獲益最多。當某處需要建築工人、傭人、護工或其他勞務人員時,自然就會有勞動力供給來滿足這些需求,國境線也難以阻擋。


美國也是人口流出的重要國家。現在有超過600萬美國人在海外生活,這也是有記載以來的最高數字。相關調查顯示,在美國18~24歲的年輕人中,有計劃移居海外的比例從以前的12%上漲到了現在的40%。現在,不僅是投資銀行家、交換學生、記者以及和平護衛隊的志願者到海外,來自美國社會不同階層的越來越多的人都成了經濟移民,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後。


如果供應鏈無法貼近人們,那麼人們就會主動貼近供應鏈。從舊金山到約翰尼斯堡,19世紀的掘金者將寂靜的村莊變成了繁華的城鎮。在過去10年,有5萬加拿大人遷入了阿爾伯塔省新興石油小鎮麥克默裡堡,並在當地荒蕪的焦油礦上作業。在非洲的採掘工業中,數十萬工人不舍晝夜開挖用於製作手機的鎢和鉭等金屬原料,儘管有時他們必須像奴隸那樣勞作。當非洲大國剛果和其周邊國家崩潰時,全球供應鏈的存在讓民眾有了謀生的渠道。或許在未來幾十年,人類依然生活在各國國境線內,但更為重要的是,全球幾乎所有人口都會集中到基礎設施走廊和供應鏈周邊,無論是現實的還是虛擬的。


城鎮化也印證了世界正朝著供應鏈體系而去。哈佛大學的尼爾·布倫納(Neil Brenner)和紐約大學的索利·安傑爾(Solly Angel)的研究表明,城市土地面積預計會在21世紀增加兩倍。全世界絕大多數人口居住在城鎮,目前全球每天都有15萬人湧入城市,也就是說全球每個月增加的城市人口相當於整個洛杉磯,這種情況在發展中國家尤為明顯,預計到2030年至少還有20億人會搬入城市。觀察城市化所得出的結論要比觀察國際移民更為震撼,這些人不用穿越國境,可迅速融入工業和服務供應鏈上的數十億就業大軍。


雖然世界上大部分人從未離開自己的祖國,但城市化卻將這群人的連通程度大大提升,不論他們身處何方。在跨歐亞城市中生活的人的共同點可能要超過他們與本國農民的共同點。從其享受的城市基本服務看,雅加達居民可能更接近於倫敦居民,而不是馬魯古群島上的印尼漁民。即便是那些生活在孟買或奈洛比貧民窟的人,他們的收入也遠遠超過本國農村那些失去土地的農民。


遠在天邊的人的生活方式相近,同一國家不同地區的居民卻恍若生活在兩個世界,這也表明了供應鏈世界的存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薩斯基婭·扎森(Saskia Sassen)研究發現,全球化推動了各種網絡的盛行,她將這些網絡稱為「閉環電路」,因為這些網絡仿佛都有自己的生命。紐約和倫敦的金融投資者以及他們設在亞洲的資金池,瑞士和新加坡的大宗商品經紀人和他們在非洲和拉美控制的儲備資源,美國矽谷和印度班加羅爾的程式設計師以及他們所服務的全球客戶,德國和美國汽車製造商以及他們設在墨西哥和印尼的加工廠,這些都是由供應鏈構成的閉環電路。並不是國家在價值鏈上的地位提升了,而是這些閉環電路攀上了全球化的節點。達卡和阿迪斯阿貝巴等地的服裝生產基地好像慢慢跟本國其他地方脫節了,儘管這些製造基地是本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這些基地屬於本國,也屬於全球供應鏈。


現在的全球供應鏈已經是高度整合,這些供應鏈成了全球互聯程度的測量儀。正如主震之後會有餘震那樣,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對全球貿易的衝擊力五倍於其對全球GDP的衝擊。首先是信用收縮造成了需求衝擊,這意味著耐用消費品採購的直線下降。隨後存貨調整開始橫向蔓延,大部分貨物的貿易開始收縮,並引發德國、韓國和中國等國家工業生產下降。2014年全球石油價格下跌時也出現了類似情況。當油價暴跌時,從加拿大麥克默裡堡到馬來西亞,石油開採投資都相應下降。目前即便是有著豐富石油儲量的汶萊也宣稱要實行財政緊縮。供應鏈也是傳導鏈:鏈條上每個環節都會受到影響,但痛苦會在系統中消散。


對文明而言,供應鏈既是福祉,也是禍害。供應鏈是擺脫地理限制的抓手,能創造此前無法創造的經濟發展機會,並將觀念、技術和業務實踐帶到氣候惡劣、土壤貧瘠和條件艱苦的地方。


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在其著作《逃離不平等》(The Great Escape》中敏銳地觀察到,儘管地理環境和機構條件「糟糕」,但全世界還是有數十億人通過構建互聯互通參與進全球市場。


有些宿命已經被打破:熱帶國家不一定農業生產力和勞動力效率低下,內陸國家也不一定經濟發展落後。赤道附近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發展勢頭良好的經濟體,盧安達、波札那、哈薩克斯坦和蒙古國等內陸國家也表現出強勁的經濟增長勢頭。一個國家無法改變其地理位置,但互聯互通給了各國打破地理宿命論的工具。


因此,對於發展中國家的數十億底層民眾而言,供應鏈提供了救贖的機會,現在發展中國家政府都在拼命吸引全球供應鏈的落地。正是在此背景之下,經濟特區雨後春筍般湧現,這些經濟特區是專門劃分出來用以吸引某種產業集群的區域或城市群,現在遍布幾十個國家的經濟特區也是自現代國家誕生以來對國家治理方式最重大的創新。

這些經濟特區不僅是本地發展之錨,也是融入全球體系的節點。這是世界從政治地理轉向供應鏈地理的又一表現,現在越來越多的城鎮不是像傑斐遜城或海景城那樣以人名或景觀命名,而是通過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定位來命名,例如杜拜網際網路城、巴格達出口加工區、開曼創業城、廣州知識城以及馬來西亞多媒體超級走廊等,全球這樣的區域有4000多個。


如果按傳統的地圖,那麼我過去五年去了許多根本不存在的地方。無論是工業園還是「智能城市」,這些區域的興起和發展是如此之快,大部分都來不及在地圖上標註。這些區域過去僅僅是人們上班的地方,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居住在這些區域。對於數億工人和他們的家人而言,供應鏈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他們不僅為全球經濟做出貢獻,也滿足了自身連接世界的夢想。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城市是那些人口在百萬左右的城市,這些城市通常都圍繞某個大型企業形成。這些是供應鏈世界中的新型「工廠城鎮」,這些新生的城市是讓世界民眾參與全球經濟的最大動力,其對增長的促進作用也遠遠超過任何援助項目。


當然也有弊端:供應鏈也是市場掠奪世界的途徑。正是藉助供應鏈,地球的雨林被肆意砍伐,汙染氣體直接排入大氣。從北極的天然氣到南極的石油,從玻利維亞到阿富汗的鋰礦,從亞馬孫到中非的原始森林,從南非到西伯利亞的金礦,在供應鏈世界中,每處礦藏幾乎都有人開發。各國政府根本沒有盡責保護自然資源,相反政府很願意與資本聯手糟蹋自然。


海洋也出現了過度開發的問題,過度捕撈和海底礦藏開發讓海洋不堪其擾,另外還有石油洩漏和工業廢水的嚴重汙染。供應鏈也是毒品、軍火走私和人口販賣的渠道,目前人口販賣的數量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世界五大黑社會組織——日本山口組、俄羅斯兄弟會、義大利克莫拉和光榮會以及墨西哥錫納羅亞集團,都已實現國際化經營,其非法經營犀牛角、偽鈔、新型毒品和色情產業的收入高達每年1萬億美元。如果沒有附在供應鏈上的全球化的市場、基礎設施和中間商,很難在全球層面開展剝削和掠奪。因此人類社會的命運也與供應鏈管理方式緊緊聯繫在一起。


全球供應鏈體系現在已經替代國家成為全球化文明的基石。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無法單憑自身力量來創建這套體系,當然中美兩國也都不具備將其關閉的最終權威。相反,各國之間只能在21世紀開展「供應鏈大戰」,正如17世紀歐洲各國的三十年戰爭。


供應鏈大戰的目的不在於徵服,而是要與世界上最重要的原材料、高科技和新興市場建立起物理和經濟上的聯繫。供應鏈大戰也不是階段性的。它是當今世界接近永恆的存在,當前全球大國都在避免成本極高的軍事衝突,因為軍事衝突會干擾供應鏈,嚴重損害自身利益。在供應鏈大戰中,基礎設施、供應鏈以及市場就像是領土、軍隊和防禦陣地。最強盛的國家不一定能贏,互聯互通程度最高的國家才能取得勝利。


那麼美國是否理解供應鏈大戰中的新地理呢?美國地理學會前任會長傑裡·多布森(Jerry Dobson)曾提出過尖銳批評:美國自「二戰」之後就放棄了地理教學,在此之後美國沒有真正打贏過任何戰爭。現在美國不是要掌握傳統地理學意義上的領土框架,而是要掌握地緣經濟學的商業視角,因為這一領域的鬥爭更加微妙和複雜。


給政府提的那些傳統問題,例如大國之間的關係、公共和私營部門的平衡發展、經濟增長前景和社會不平等狀況以及生態系統的命運等,要回答這些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觀察分析世界的供應鏈。經過分析可發現,20世紀的地緣政治學是基於麥金德的名言:誰統治了世界心臟地帶,誰就統治了世界。在21世紀,這句話就應該改成:誰統治了供應鏈,誰就統治了世界。


在供應鏈世界中,誰擁有(或宣稱擁有)領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在使用(或管理)。目前中國就在遠離其國土的許多地方開採礦物,但中國對這些地方毫無領土野心。因此,中國實際上是在遵循事實地圖,而不是名義地圖,即可以進行利益重構,並不拘泥於全球政治版圖。名義地圖上的世界信奉這樣的格言:我的領土就是我的。但在事實地圖層面,供應鏈世界的規則變成了:不用則廢。

相關焦點

  • 危局、破局、變局:一觸即發的全球供應鏈戰爭
    16世紀下半葉,大航海時代後的歐洲,已經成為了新的「世界中心」。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遍布全球,整個地中海、葡萄牙、義大利、尼德蘭都在其統治之下,為鞏固霸主地位,西班牙以「教皇」的名義,徵討英格蘭。20世紀70年代,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及新加坡進入了發展的關鍵期,他們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騰飛,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美國則通過「製造業轉移」戰略,站到了全球化的最前沿,伴隨而生的,是美國主導的數十次全球的區域性戰爭和顏色革命。
  • 美國5G供應鏈安全戰略演進及我國應對策略
    2012年,美國發布《全球供應鏈安全國家戰略》,期望通過加強全球供應鏈,以維護美國人民的利益,保障美國的經濟繁榮。美國全球供應鏈安全國家戰略設定了2個目標:一是促進商品的高效和安全運輸;二是培育一個有彈性的供應鏈。美國全球供應鏈國家戰略中,將通過理解並解決供應鏈系統中的漏洞、利用多層防禦來抵禦供應鏈系統中的各種傳統和非對稱威脅、不斷調整安全態勢來應對全球供應鏈風險。
  • 採購策略、計劃策略和供應鏈戰略
    在過去的幾篇文章中,我們從流程、組織和系統三個方面,分享了供應鏈戰略的執行。從今天開始,我們來討論一下供應鏈戰略的制定。我們的討論從一個問題開始。這個問題是:為什麼我搞不定這家供應商?這個問題做供應鏈的讀者應該不會陌生。
  • 「去中國化」加速,美國及其盟友正建立「無中國大陸」技術的供應鏈
    該文件將命令制定國家供應鏈戰略,並有望就不易受到諸如友好國家的災難和制裁等危險的供應網絡提出建議。日經指數獲得的一份草案顯示,措施將集中在半導體,電動汽車電池,稀土金屬和醫療產品方面。該命令指出,「與盟國合作可以建立強大而有彈性的供應鏈」,這暗示著國際關係將是該計劃的核心。美國有望與中國臺灣,日本和韓國在晶片生產以及包括澳大利亞在內的亞太經濟體中尋求稀土夥伴關係。
  • 沃爾瑪、麥當勞、星巴克啟示錄:高效供應鏈下的零售傳奇
    用供應鏈管理的術語來講,就是針對特定的需求,以柔性的供應鏈運營能力實現定製化的快速響應。如今美軍是全球最強大的軍隊,它的強大是背後的後勤保障體系在支撐與運作。而曾經元帝國也擁有世界上最強的軍隊,並將觸角從元大都擴展至歐洲中部的匈牙利等國,但並未實現在中歐這些地區的統治,核心原因是因為供應鏈能力不足。
  • 創越諮詢專長4.6:戰略採購與供應鏈管理
    1.創越戰略供應鏈管理系統解決方案:創越認為:戰略供應鏈管理必須將供應鏈戰略與企業的經營戰略相整合,與產業鏈生態系統向融合,企業才能實現卓越運營,創造超強競爭優勢。而供應鏈戰略包括4個維度:客戶服務戰略、需求流戰略、製造採購戰略與供應鏈整合戰略。通過4個維度理清並解決10個關鍵問題。(見下圖)客戶服務戰略包括三個環節:①客戶細分;②成本分析;③客戶收益管理。
  • 戰友集團 | 戰友國際供應鏈2020宣傳片
    基地介紹:神農架是全國首個同時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三大保護制度冠名的地區,也是全球中緯度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林區,享有「天然氧吧」、「天然動植物園」、「綠色明珠」等眾多美譽。好生態出好產品。神農架林區獨特的人文歷史和生態功能造就了品質優良的農副產品。
  • 美軍後勤和裝備保障供應鏈管理發展初探
    此外,美軍在《陸軍2020》和《超越保障白皮書》中建立了全球響應後勤的概念。全球響應後勤要求保障人員能夠在地區盟友支持下滿足全球的後勤需求。這就要求各個層級的物資系統和管理者能夠協調一致,應用先進信息技術,以達到作戰保障的需求。
  • 日本將韓國從「白名單」中剔除,日韓貿易爭端攪動全球科技供應鏈
    在韓國最高法院裁定幾家日本公司必須就二戰時期強徵韓國勞工進行賠償後,日本表示,韓國此舉導致信任破裂,出口管制是日本作出的回應。日本認為,二戰時期強徵韓國勞工的索賠問題已經在1965年得到解決,當時兩國重新建立了外交關係。
  • 對誰都沒有好處,也會傷害世界!
    對誰都沒有好處,也會傷害世界!來源:南方傳媒書院 作者:陳安慶(南方傳媒書院創始人)   中美關係會「脫鉤」嗎 ?擔心中美經濟與戰略「脫鉤」成為今天很多人擔心的焦點話題。   中美兩國之間真的會脫鉤嗎?
  • 【俊德堂戰略】誰能打贏這場決定國運的終極之戰?
    1993年,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時在「國家信息基礎結構行動計劃」中宣稱,「要開闢一個新的戰場,其目標就是利用全球化的網絡信息傳播,使『自由、民主、人權』的西方價值觀去佔領世界、統治世界,實現思想的徵服」。
  • 末日之戰,決勝核彈,誰有勝算?
    傳統上,全球各國處理國家關係,不存在意識形態這個概念。國與國的關係主要看利益,結合傳統和姻親因素。按照正常的發展趨勢,美國可以引領全球科技進步,逐步實現全球一體化。地球村慢慢成為人類社會的現實存在。但是由於美國統治集團的私慾,根本不考慮人類的整體利益,一意孤行,到處挑起戰爭,滅國無數。導致冷戰結束三十年,世界依然戰火紛紛。誰是禍亂世界的惡魔,不言而喻,唯有美帝。
  • 舊港宣慰司:明朝海洋戰略背後的統治邏輯
    因而,控制了舊港就等於扼守主力世界香料貿易的大頭。而當年選擇在婆羅洲西部短暫停歇,就直撲爪哇島而且的元朝艦隊,最終因為後繼乏力而一戰即潰。早在明朝的船隊之前,舊港就先後被南洋地區的各大強權所覬覦。公元9-10世紀,發源自蘇門答臘本島的三佛齊王國,就是將都城直接設在舊港。
  • 【Gartner供應鏈計劃技術系列】韌性計劃
    為了實現韌性計劃,需結合使用新的計劃範式,超大規模雲平臺,AI / ML,數字供應鏈雙胞胎,並且必須符合CORE。        對於大多數公司而言,供應鏈計劃本質上是確定性的。        計劃仍然基於已有近60年歷史的計劃範例,該範例涉及預測需求,然後將該信號傳播回供應鏈。
  • 源頭之戰,不斷升級的攻防對抗技術 —— 軟體供應鏈攻擊防禦探索
    近幾年軟體供應鏈攻擊(Software Supply Chain Attack)事件被越來越多的披露,引起了安全行業的關注,大部分安全公司都有專門的研究,阿里安全還專門舉辦過軟體供應鏈安全大賽。(官方源感染全球分布)軟體供應鏈主要分三個環節,每個環節都可以被攻擊。
  • RSAC-2020隨筆 — 供應鏈安全
    國內退出情有可原,但是大廠如IBM退展,很容易勾起安全人員深思,萌生陰謀論,因為對於醫療行業和北美疾控IBM是有深刻理解的,故而可能保持了對疫情的敬畏之心。多數安全人員自信自己在行業、專業上的耕耘,少則十數年,多則三十載,自詡見過無數高級攻擊,響應無數,上至StuxNET下至WannaCRY,傲嬌如救世神者。
  • 川普的世紀大賭局③:中美全球戰略的激烈對決
    【閱讀提示】:川普的貿易戰已經越來越顯得不簡單了,早已經不是貿易戰了,是科技戰,更是賭國運之戰
  • 供應鏈管理中與彈性相關的運作能力指標
    第九,供應鏈下行靈活性能力:顧名思義,是指在訂單需求減少的情況下,將整體損失減少到最小所需要的時間。第十,供應鏈下行適應性能力:是指在指定或定義的時間點,在損失最小、責任義務最小、庫存損失最小、懲罰成本最小的情況下,能夠維持的下降的訂單量的能力。
  • 統治吧,不列顛尼亞!
    她走向哪裡,我們跟向哪裡;她站在何處,我們站在何處」。每當我想起這個情景,總會禁不住熱淚盈眶。但這不是全部解釋。讀者可以看看二戰紀念碑在歐洲本土以外的分布,算一算志願者的數量。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紐西蘭總共動員21.5萬人,南非41萬,澳大利亞99.5萬,加拿大106萬,印度240萬,其中絕大部分人都是自願入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