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底下無新事。當我們今天憂思中美經貿爭端乃至世紀性大國競爭所帶來的巨變時,其實類似事件在人類歷史上已經上演過多次。
本文以極簡而縱橫通貫的敘述,回溯人類千年歷史的重要轉折點,分析指出:從拜佔庭的教訓到阿拉伯帝國的滅亡,從全球化開端的大航海時代到英國成為世界帝國,再到美國成為世界霸主,某種程度上說,每次爭端的核心,都在於新興力量要爭取全球產業鏈的控制權。
而如今,當美國進一步在半導體行業佔領高地、試圖靠盟友的行業頂尖公司以「設廠」的名義來推行「再工業化」戰略,當白宮宣稱「可能會切斷與中國的關係」時,原先「平坦的世界」正在築起一道森嚴的鐵幕,一場改寫世界秩序的供應鏈戰爭正在打響,一個全新的國際經貿體系正在建立。不同的是,這一次,鐵幕橫貫的不是歐洲大陸,而是太平洋。
2008年1月,為紀念拜佔庭帝國被滅亡555周年,俄羅斯國家電視臺推出歷史紀錄片《帝國的陷落:拜佔庭的教訓》,引發俄羅斯國內歐洲大陸的巨大反響。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兩個國家,西羅馬帝國3年後被滅亡,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佔庭帝國。拜佔庭帝國被奧斯曼帝國合圍之時,明朝在戰火中重新恢復了華夏民族的河山。
1451年,奧斯曼帝國19歲的穆罕默德二世繼位,兩年後,親率8萬大軍攻打拜佔庭帝國最後的象徵——君士坦丁堡。
鏖戰53天,君士坦丁堡破城,穆罕默德二世遷都,並改名為伊斯坦堡,土耳其語意為「進城去」,存在了1153年的拜佔庭帝國滅亡,奧斯曼土耳其成為了橫跨歐亞非大陸,雄踞東西方橋梁的大帝國。
突然崛起並消滅了拜佔庭帝國的奧斯曼帝國,成為了東西方商貿往來的最大阻礙。
此前,阿拉伯商人主導了東西方貿易。1252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奉其兄蒙哥可汗之命發起西徵,1258年摧毀帝國首都巴格達,1260年攻佔敘利亞首府大馬士革,存在了600多年的阿拉伯帝國滅亡。
源自東方的絲綢、瓷器、香料及茶葉的貿易,先是被阿拉伯商人所壟斷,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滅亡,和奧斯曼帝國的崛起,東西方貿易往來的商路被阻斷。
隨後,歐洲人將東西方貿易的路線,投向了深邃的海洋。
海權國家,成為了第一波供應鏈轉移的最大贏家。源源不斷的黃金、象牙和香料,沿著葡萄牙人沿著非洲大陸海岸線開發的新航線,被搬進了葡萄牙的國庫。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迪亞士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達·伽馬到達印度半島以及麥哲倫完成的環球航行,割裂的世界,逐漸連接成一體。
沿著他們開闢的新航線,新的世界秩序和國際貿易逐步形成,供應鏈開始成為社會發展的最大原動力,這些新航線,成為了歐洲控制世界供應鏈的標誌。
他們利用改進後的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製造了無數的新地圖、航海儀和火炮,開始了對全世界的殖民,成為全球貿易的最終受益者。
1588年,萬曆十六年,明神宗繼位20年,此時距離首輔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為標誌的「萬曆新政」已有10年之久,萬曆中興也隨著張居正的去世戛然而止。
這一年,抗倭大將戚繼光去世,倭寇侵擾沿海,明朝開始了禁海令。「閉關鎖國」中,中國人開始了失去海洋五百年的歷史,直至今日,依然困於「第一島鏈」「第二島鏈」的「鎖鏈」之下。
遙遠的西方,一場聲勢浩大的海戰正在上演,這場海戰的直接導火索是1586年12月4日,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對蘇格蘭女王瑪麗的處決,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崛起的英格蘭對西班牙霸權的挑戰。
16世紀下半葉,大航海時代後的歐洲,已經成為了新的「世界中心」。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遍布全球,整個地中海、葡萄牙、義大利、尼德蘭都在其統治之下,為鞏固霸主地位,西班牙以「教皇」的名義,徵討英格蘭。
西班牙派出了徵戰海上統治長達半個世紀的「無敵艦隊」,這隻由130餘艘戰艦、8000餘名水手、20000餘名士兵組成的龐大艦隊,是當時整個英格蘭海上力量的數倍,唯有加上「海上馬車夫」的荷蘭,才能和西班牙分庭抗禮。
海戰一役,無敵艦隊大敗,戰船損失過半,非戰鬥減員多達8000人。從此,同為英女王伊莉莎白統治的英格蘭和荷蘭,取代西班牙成為了國際貿易的大贏家。
英格蘭一戰功成,先後取代西班牙專營「非洲公司」,通過販賣黑奴完成資本原始積累,又成立「東印度公司」,取代葡萄牙,成為東西方貿易的主角。
打敗了西班牙的英格蘭,卻陷入了長達百年的內耗與宗教戰爭之中。
1688年,光榮革命爆發,詹姆斯二世被推翻,次年,《權利法案》頒布,奠定了國王「統而不治」的憲政基礎,君主立憲制逐步確立,百年動蕩隨之緩和。
此時的中國,正處在康雍乾盛世的早期,清聖祖康熙二十七年,「閉關鎖國」從明朝持續下來,清朝依舊還是那個「天朝上國」。
英格蘭進一步頒發《航海法》,特別規定「輸入英國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或者出口國的船隻運輸,不得經由其他國家船隻運輸。」極大限制了其他國家與英國的貿易。
「自由主義」主導的資本主義制度,在重商的英國,被建立起來。
與葡萄牙、西班牙對於殖民地的單純掠奪不同,英格蘭的致命擴張,伴隨的是《航海法》對貿易對手的限制、發展殖民地市場、和強大的國際貿易體系的建立。龐大的本土產品需求,動員起整個英國,傳統的手工工場,似乎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新的生產方式,正在萌芽。
這個萌芽,就是蒸汽機。
歷史的巨輪,在北大西洋的洋流中,駛入1776年,在大洋兩側,兩件劃時代的事件同時發生。
居住在英格蘭格拉斯哥的瓦特,改良了蒸汽機,第一批新型蒸汽機製造成功並應用於實際生產,人類進入到了「蒸汽時代」,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
在大西洋的另一邊,《獨立宣言》在7月4日召開的第二屆大陸會議(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中被批准,在《獨立宣言》的第四部分,美利堅莊嚴宣告獨立,這距離「萊剋星頓的槍聲」,才剛剛過去一年。
此時的大清帝國,乾隆剛鎮壓了歷時27年的大小金川叛亂,成就了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並穩定了整個清王朝對川西的統治,然而,與工業革命背道而馳的是,乾隆下令衙署刪銷書籍,前後焚毀的禁書共有七十萬卷。
折筆焚書、閉關鎖國,加上「天朝上國」的幻想,「康雍乾盛世」一步步走向衰弱,也在鼎盛之際,放棄了對海洋的探索。
三十年後,一場由威靈頓公爵率領的6.8萬英軍,與拿破崙率領的7.2萬法軍,在比利時小鎮滑鐵盧,展開了一場決定19世紀世界走向的戰爭,這場戰爭,「不僅是英格蘭軍隊的勝利,也是市場經濟的勝利」。不可一世的法蘭西皇帝拿破崙被流放,留下了歷史上最大的一句疑問:
強大的法蘭西帝國,為什麼會被自己嘲笑為「小店主國家」的英格蘭打敗?
即便是拿破崙也不得不承認,兩軍激戰之際,他的法蘭西士兵依舊穿著「小店主國家」的棉紡織品。
伴隨全球貿易和供應鏈轉移的,是英國不斷挑起的戰爭。
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1652-1674年,發動三次英荷戰爭,擊敗荷蘭,從此成為真正的海上霸主;
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戰爭,特別是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最終擊敗法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
1840-1860年,對中國進行兩次鴉片戰爭,把擁有世界上35%人口的中國變為它的殖民地市場和原料基地。
戰爭的最終目的,是擴大殖民地統治和掠奪,開發殖民地市場,傾銷英格蘭生產的工業品,整個世界,都在使用英國生產的工業品。
1851年5月1日,「萬國工業大博覽會」在倫敦「水晶宮」開幕,這場世界上最早的工業博覽會,被認為是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標誌,同時,也是英國工業革命取得成功的標誌。
此時的中國,爆發了由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之後15年的內外交困,加劇了天朝的陷落。
1865年,維多利亞女王治下的首相帕默斯頓逝世,逝世時他說到:
北美和俄羅斯的平原是我們的穀倉;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礦區;加拿大和北歐半島為我們種樹;澳大利亞為我們牧羊;還有阿根廷為我們養牛;秘魯送來白銀,南非進貢黃金;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至於我們的棉花種植園正在從美國南部向地球一切溫暖的地方擴展。
這句話,成為了「日不落帝國」統帥世界貿易的完美註解,也是維多利亞女王口中的「榮光,榮光,無盡的榮光。」
在帕默斯頓逝世這一年,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亞伯拉罕·林肯遇刺身亡。
就在林肯被刺殺前的10天,北方聯軍在里奇蒙戰役中,大勝南方的同盟軍,羅伯特·李將軍率2.8萬名南方同盟軍向北方聯軍投降,美國南北戰爭,成立不到百年的美國重新恢復統一。
美國內戰的結束和林肯的離世,都沒有阻擋「廢除黑奴制度」的步伐。
1865年12月18日,美國正式宣布廢除黑奴制,極大的解放了美國的生產力,之後的「西進運動」將美國西部,開發成為了世界最主要的糧倉之一。
與此同時,曾國藩、李鴻章設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開始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
1894年,甲午戰爭,大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歷時30餘年的洋務運動破產。中國人開始探索新的「救亡圖存」之路。
也在這一年,美國的GDP超過英國,成為世界上GDP最高的國家,一年後,美國的人均GDP超過英國,十五年後,美國綜合國力超過英國,步步登頂,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以電氣化為主要標誌,內燃機的使用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已經在歐洲開始醞釀。
1900年,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萬國博覽會」上,愛迪生發明的直流電發電機系統在啟動的瞬間,點亮了整個會場,歐洲人享受著電氣帶來的繁華。
戰爭的屠戮,使得整個歐洲,幾乎沒有可用的勞動力來進行大規模工業生產,西班牙大流感的傳播,加劇了資源、勞動力和知識分子的遷移,歐洲終究沒能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美國取而代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領導者。
二次工業革命的天時、廣袤領土的地利、移民政策和人口遷移的人和,所有的生產要素都在為美國的崛起創造絕佳的條件,而新興國度和平自由的環境,也正在締造新的「世界工廠」雛形。
一戰,使美國擁有了世界上高達40%的財富。
來自歐洲的鋼鐵與軍火方面的訂單,極大的刺激了美國的工業生產。「戰爭財」極大的充盈了美國國庫,美國從戰前的「債務國」,變成了歐洲最大的「債權國」,一方面將自身的工業品賣給歐洲的交戰雙方,同時也向他們發放國家借款,而這些借款又通過購買美國工業品,回流到了美國。
一戰後,美國以戰勝國與債權國的雙重身份,參加了在法國凡爾賽宮的「巴黎和會」,雖然其妄想構建一戰後國際秩序的努力無果而終,但是,美國終於以世界大國的身份,與歐洲列強站在了一起。
二戰的爆發,再次讓美國成為最大的贏家。戰後美國的GDP,佔到了世界經濟的一半以上。
二戰結束後,美國總統杜魯門宣稱:
美國已經獲得了世界的領導地位。
兩次世界大戰,一方面重創了新型大國德國和日本的實力,另一方面也使英國、法國等傳統強國失去了對於世界格局的支配權,美國利用自身的實力,主導了二戰後世界秩序的建立,「美國規則」成為了世界的規則。
核能、計算機及空間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啟了第三次全球供應鏈的轉移,美國成為了核心中的核心。
1942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成功啟動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1945年,美國先後將兩顆原子彈先後投在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和巴丁創造出世界上第一隻半導體放大器件,「電晶體」問世;
1959年,曾開發出第一臺電晶體收音機的TI公司的基爾比向美國專利局申報專利「半導體集成電路」,現在,人們稱之為「晶片」。
1969年,美國成功地利用"土星-V"運載火箭發射阿波羅飛船,把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送上月球;
此時,美國正主導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供應鏈轉移。
20世紀70年代,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及新加坡進入了發展的關鍵期,他們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騰飛,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
美國則通過「製造業轉移」戰略,站到了全球化的最前沿,伴隨而生的,是美國主導的數十次全球的區域性戰爭和顏色革命。美國成功的利用了美元的「經濟霸權」、航母的「軍事霸權」,成為了控制全球供應鏈的霸主。
美國保留了核心的資本市場——華爾街,保留了強大的軍事力量——航母和核武庫,保留了軍事及情報聯盟——北約及五眼聯盟,制定了全球化的限制政策——瓦森納協議等等,限制了全球主要國家的發展。
通過軍備競賽和休克療法,搞死了蘇聯;通過「廣場協議」,搞殘了日本;通過駐軍和戰爭,控制了歐洲和中東;直到今天,美國在全球五十多個國家還有駐軍。
2006年,《世界是平的:一部21世紀世界簡史》出版,這本美國人視角的全球化簡史,無處不體現美國的野望,通過自由貿易、網際網路、軟體、外包、供應鏈控制及信息檢索,美國最終控制了這個「平坦的世界」。
坐擁全世界最大的核武器庫,全世界最多的核電站,全世界最大推力的軍用、民用火箭,以及全世界最先進的半導體技術,還有全世界最大的資本市場,作為規則的制定者,在整個工業製造業的金字塔中,美國站在了頂端的頂端。
日本、韓國及中國臺灣承接了全球主要的半導體生產;印度承接了全球主要的軟體外包;中東承接了全球主要的石油供應;非洲及美洲承接了其他資源供應;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不僅提供了勞動力市場,還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
前蘇聯國家在美國主導下,殘的殘,死的死,分裂的分裂,一片苟延殘喘;歐洲依舊是他的小弟,唯美國馬首是瞻;美洲依舊是美國的後院,巴拿馬運河的開通不僅僅連接了大西洋和太平洋,更是為國際貿易大開後門。
在規則紅利的籠罩之下,美國不斷發動區域戰爭,鎮壓異己,揮動鐮刀,肆意向全球大割韭菜。
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圖宣言》籤署,前蘇聯解體,蘇聯國旗和黨旗從克裡姆林宮降下,取而代之的是俄羅斯的三色旗。
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剛剛訪問過蘇聯,並發表了重要演講《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
一個月後,鄧公「南巡」,開啟了中國求變的第一步。
距離1986年申請「復關」,已經長達五年,「復關」談判屢屢陷入僵局。改革開放成為了中國推動「復關」談判的重要舉措之一。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一夜之間,亞洲四小龍風光不再,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貨幣慘遭阻擊,幾十年經濟發展帶來的儲備,一夜之間變為一堆廢紙。
1998年6月,以索羅斯為首的美國資本,以2000億港幣資產的標的,開始做空港幣的狙擊行動。
一場看不見硝煙的「金融戰爭」,勝者可以繼續強大,屹立於世;敗者化為灰燼,任人宰割。
最終,在獲得「動用全國外匯儲備支配權」的中央政府支持下,香港金融保衛戰獲得了勝利。
3年後,中國正式加入WTO,GDP增長快車道,來自日本、韓國、美國、歐洲等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的製造業轉移,又一代「世界工廠」正在誕生。
2001年開始,美國的先進技術製造產品貿易開始由出超變為入超。在20世紀的前10年,美國製造業失去了1/3的工作機會。
2月17日,歐巴馬籤署《2009年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該法案最核心的一條是:美國聯邦政府投入7870億美元用於拯救美國癱瘓的經濟。
這是歐巴馬政府不遺餘力地推動本國製造業復甦的第一步,之後,歐巴馬接連籤署數個相關法案,從醫療、稅費等方面促進就業、解決失業、刺激製造業的法案,並提出「再工業化」的製造業戰略。
2014年3月4日,歐巴馬政府向國會提交2015財年總預算,加速推進位造業復興和「再工業化戰略」。「製造業回歸」成為了近10年美國政府的主流執政政策之一。
5個月後,一本名為《製造繁榮:美國為什麼需要製造業復興》的書籍出版。
美國重振製造業背後的真實意圖是什麼?製造業對於美國經濟發展具有何種戰略意義?美國到底應該以哪種方式支持製造業發展?這些問題,成為了對歐巴馬政府的「靈魂拷問」。
作者堅稱:「當一個國家失去製造能力,就意味著喪失了創新能力。」
2016年,川普以「重振美國製造業」為競選綱領之一,當選美國總統。同時期,一本叫《簡斯維爾:一個美國故事》的書籍出版,講述了一個在美國中心城市開了85年的工廠倒閉的故事。
這個工廠,曾是歐巴馬當選總統時發表演講的地方:
「我相信,如果有政府支持,提供過渡時期所需要的幫助,這家工廠還會繼續存在100年。」
然而簡斯維爾沒有等到光輝降臨,等來的卻是關門大吉。
2019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頒給了《美國工廠》,導演史蒂文·博格納爾在接受頒獎的時候,特別用中文說:「謝謝曹德旺。」
2019年,美國名義GDP21.43萬億美元,穩居全球第一。同期,中國大陸名義GDP近100萬億元人民幣,折合14.36萬億美元,約為美國經濟總量的67%。
曾經GDP達到或超過美國當時GDP60%的國家,都被美國搞了下去,蘇聯如此,日本如此。
大國崛起的威脅再次閃現,似曾相識的危機湧動,美國堅決揮動手中的大棒。
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對中國的製造業進行禁運、限制和絞殺,並試圖利用保護主義來實施逆全球化,為「平坦的世界」修築起森嚴的「柏林圍牆」。
2018年以違規銷售打擊中興的「中興事件」和2019年以「國家緊急狀態」打壓華為「華為事件」,暗藏了美國試圖恢復製造業大國地位的意圖:
維持現有的世界規則,美國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地位不可動搖。一方面,美國對中國高端製造業持續施壓,大力號召製造業回流美國,但如曹德旺所說,這是個艱難的過程;另一方面,面對美國的咄咄逼人,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正在積極的尋求供應鏈體系中的「中國替代」方案,或者「非美國替代方案」。
有生之年,我們可能會看到兩個獨立的「供應鏈」貿易體系,並行而立。
在口罩這類傳統製造業領域,存量優勢很難被替代,齊全的工業門類、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勞動力、海量的內需市場,中國依託「世界工廠」的地位、本身的生產動員能力和全球供應鏈的整合,直接對接全球需求。在這方面,美國的競爭力,甚至不如東南亞一些國家。
那些被叫囂為「下一個中國」的東南亞國家,在單一指標比如勞動力成本上可能佔有優勢,但由於本身體量太小,短期內也沒有對於製造業的全盤整合能力。
在軍事、醫療、半導體、空間技術等高端製造業領域,美國的核心技術則擁有絕對領先優勢。想要突破這層供應鏈體系的封鎖,扼喉的關鍵在於:
舉國之力。
2009年,歐洲僅有的儲存器晶片廠商奇夢達破產,正是因為德國政府拒絕救助;同年,三星投入超過利潤總額的108%進行儲存器晶片的投資,而三星背後,站著整個大韓民國的政府和銀團。而中國的晶片企業,正在試圖通過群狼戰術和跟隨戰術,追趕美日韓歐玩家。
疫情是危機,更是契機,是危局之始,更是破局之道。
中國在疫情黑天鵝的羽翼之下,提前停擺、提前復甦、提前看到了重建供應鏈的良機,成為了全球化的堅定維護者。
電子產品方面,中國早就是世界第一,深圳華強北,一個星期可以開發並組裝出一部全新的智慧型手機樣機,美國可能連元器件也無法採購齊全。
「國產替代」或「非美國替代」方案,正在成為一個趨勢。能源、原材料、勞動力等一切生產要素的供應鏈集群,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的是對於全球資源的整合及市場的把控。
川普的競選綱領,雖然打著「美國優先」的旗號,實際上是在逆全球化的道路上倒行逆施,控制全球的資本流動、回歸美國價值、實現再工業化,是在保護主義的幌子下,阻隔現有的全球供應鏈體系。
這場起於2018年4月的全球供應鏈之爭,在這個春天暗暗埋下伏筆,在沒有戰爭的歐亞大陸,這裡才是未來全球的中心。
中國80%以上的GDP是由民營經濟貢獻的,這些深植於市場的力量,組成了中國供應鏈體系中最為活躍的部分,也是產業集群、解決就業的中流砥柱。
儘管發展時常面臨掣肘,他們依然以「活下去」的姿態,謀新謀變謀轉型。
因為疫情停擺的生產線,在強大的動員能力、政策導向和利潤驅動下,可以一夜之間,改造升級。
製造手機的OPPO可以生產口罩,生產汽車的上汽五菱比亞迪可以生產口罩,製造家居床品的水星家紡可以生產防護服,生產中間體的醫藥企業可以生產消毒液...
「人民需要什麼,我們就造什麼。」今天開出來的是卡車,明天開出來的可能就是坦克。
時至今日,美國還在享受兩次世界大戰後,政治地理優勢帶來的地緣紅利,龐大的軍事力量和完善的資本市場,才是美國控制世界的手段,發動戰爭和薅世界羊毛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對外經濟擴張才是維持美國繁榮的命脈。
當曹德旺在美國設廠,當郭臺銘在美國設廠,當臺積電在美國設廠;當川普和郭臺銘一起奠基,當白宮宣稱「可能會切斷與中國的關係」;當美國商務部進一步在半導體行業佔領高地,並試圖靠盟友的行業頂尖公司以「設廠」的名義來推行「再工業化」戰略,「一道大幕已經落下」。
這一次,鐵幕橫貫的不是歐洲大陸,而是太平洋。
無論是全球化還是逆全球化,一場改寫世界秩序的供應鏈戰爭正在打響。一個全新的國際貿易體系正在建立。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