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在短暫的亞洲行期間,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參加了在東京召開的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外長「四方安全對話」。在臨時壓縮行程後仍高調舉辦這一四方非正式戰略論壇,美方糾集盟友推動其所謂「印太戰略」的迫切心情可見一斑。分析人士指出,當前,作為「印太戰略」發起方的美日兩國政府更側重於國內選戰和政府更迭後各項事務,印澳兩國在這一四邊框架中更多扮演「追隨者」角色。在此背景下,美國圖謀打造的「印太版北約」短期內難成氣候。
「四方安全對話」是美、日、澳、印近年打造的非正式戰略論壇。此次,蓬佩奧以「國內事務」為由臨時調整行程安排,並取消原定的韓國和蒙古國之行,高調出席「四方安全對話」,凸顯美對四方對話的高度重視。外媒評價稱,作為一項機制性活動,本次會議略顯倉促,且時機和方式耐人尋味,從效果來看「形式大於內容」。
在會議內容上,除強調加強防疫合作外,仍重複「陳年舊調」,即海洋安全保障、網絡和高質量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地區熱點和安全問題。有俄羅斯媒體評論稱,此次會談政治意味較濃,內容「毫無新意」,美國內不斷增加的新冠肺炎病例,讓多方倡導的防疫合作顯得力不從心。
不過,美方對會談給予高度評價。美國務院網站當天發布美日合作「成績單」,並對四方合作前景進行評估預測。美方稱,美日間牢固的同盟關係對於穩定地區局勢,進而推動美、日、澳、印四邊對話未來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印度在軟實力和市場潛力方面的優勢,澳大利亞在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地區的特殊支點作用,都將為印太「自由開放繁榮」的前景助力。美方還特別提及,在蓬佩奧調整行程後,澳大利亞和印度外長隨之提前一天趕赴日本參會,展現了誠意。
有分析稱,蓬佩奧高調宣揚「四方安全對話」,意在提振共和黨選情。「印太戰略」是川普上臺後著力倡導的外交戰略,美此時再次兜售這一概念,意在顯示外交成果,爭取選民。日本方面,9月日本新政府上臺後便積極籌辦此次對話會議,意在強調美日同盟關係的重要性,在內容和話題上趨於「求穩」。印度國內疫情形勢嚴峻,防務領域壓力較大,澳大利亞則急於在太平洋地區「顯示存在」,兩國也對會談抱有興趣。
近一段時間以來,包括防長埃斯珀在內的多名美國高官,頻繁在亞太地區推廣基於「印太戰略」的夥伴關係網,試圖推動以四邊對話為軸心的美地區盟友戰略向縱深發展。
在科技經濟領域,美國務卿和財長等曾在多個場合表示,要釋放日本在半導體技術、5G網絡、海底光纜等領域的優勢潛能,並強調雙方的合作將造就數百萬個工作崗位。美方還強調要利用印度的軟體技術和市場潛力,發揮澳大利亞的產業鏈和生態優勢,並在此基礎上,充分調度韓國和東協夥伴國的人力資源,「維持基於規則的印太秩序」。
在安全領域,各方以維護海洋安全為由開展常態化防務合作,如不久前在關島結束的美日澳韓「太平洋先鋒」演習、本月底將開啟的美日澳「利劍」聯合軍演等。同時,美日印也計劃邀請澳大利亞參加「馬拉巴爾」年度例行演習。屆時,4國將首次舉行大規模聯合軍演。此外,美印、日印間已在軍事後勤領域籤訂物資補給協定,近期就有外媒披露,美軍P-8A反潛巡邏機曾短暫停靠印度機場實施補給。
在外交領域,自川普政府重新確立「大國競爭」戰略後,以「陣營」方式實現政治對抗、外交圍堵便成為美方主要策略。有分析稱,以美、日、澳、印為核心,美正推動打造「印太版北約」,不過,該地區複雜的歷史糾葛、主權爭議和文化因素,以及美自身政策的不確定性,讓「印太戰略」縱深發展存在變數。
美國大選選情難以預測,無論是新政府上臺還是川普政府連任,其地區政策延續性都存在變數。川普執政以來,其在北約內部威脅撤軍、調高防務分擔費等我行我素的做法,在招致歐洲傳統盟友不滿的同時,更讓亞太盟友倍感壓力。美韓圍繞駐韓美軍防衛費分擔問題曾舉行多輪磋商,並多次「談崩」。蓬佩奧此次獨訪日本,並參加四方會談,再次重創韓國的自尊心。
可以說,地區盟友「心思不一」是美組建「印太戰略」聯盟的最大「軟肋」。身為「馬前卒」的日本,雖在地區戰略上與美一致,但在經濟發展理念和外交思路上與美不盡相同。日韓兩國不僅在歷史問題上存在恩怨,還存在領土爭端。澳大利亞和印度在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地緣問題上存在傳統認識偏差,印度媒體多次刊文稱,莫迪政府不希望「澳大利亞對印度洋事務過於熱情」。
責任編輯/張小麗
網絡編輯/孫晨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