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到航母,大家都會很熟悉。作為一個國家的國之重器,航母可以說是海軍的門面。要說一個國家的海軍是否強大,在很大程度上都要看這個國家是否擁有航母。作為現代最為高精尖的武器,航母自然是有著極為強大的性能。而作為軍艦,航母可以說是海上的鋼鐵堡壘。不僅自身擁有極為厚重的裝甲,而且還有著大量的護衛艦群為它保駕護航。
因為航母的價值、作戰能力以及建造成本,一般來說一艘航母在下水後往往會使用幾十年的時間。但是在歷史上,卻有一艘航母在服役17天後就被擊沉,堪稱史上最短命的航母。
這艘世界上最短命的航母名叫「信濃號」,這艘航母是當時世界上噸位最大的航母,遠遠望去就仿佛一隻海上巨獸,絕對稱得上是一艘超級航母。但是這艘航母的命運卻告訴了世人它只是一艘中看不中用的「樣子貨」。
信濃號在最早的建造計劃中是不打算建造成航母的,而是被建造成戰列艦。在當時,航空母艦才誕生沒多久,日本還未意識到海戰的未來是航空母艦的天下。當時的日本還沉迷於戰列艦締造的「大艦巨炮」時代的輝煌中,將海戰資源全部丟進了戰列艦建造中。
基於這種「大艦巨炮」思想,日本建造出了人類歷史上噸位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而這艘大和號還只是原型,當時的日本打算建造第二艘、第三艘甚至是第四艘「大和號」。而信濃號航母就是由還未建造好的第三艘「大和號」改裝而來的。
隨著中途島海戰的爆發,日本和美國的海軍差距進一步的拉大。當時日本的航母編隊幾乎被全部打成了殘廢,日本海軍急需要航母,所以建造到一半的「大和號3號艦」就被緊急改造成了航空母艦。
我們都知道,一般來說越是趕工出來的東西就越是容易出問題。這艘建造到一半緊急修改然後趕工出來的航母自然到處都是問題。在信濃號開始服役並下水八天後,一個美國潛艇編隊盯上了信濃號。之後這支潛艇部隊向信濃號發射了魚雷。魚雷只有4枚命中,但就是這4枚魚雷直接讓信濃號艦身上撕開了一道10米寬的口子,沒過幾個小時就沉沒了。
其實不管信濃號沉沒與否,日本的敗局都是註定了的。因為當時日本可是傾全國之力在建造戰列艦,但是美國卻仿佛下餃子一樣在建造航母。日本顯然還是沒有理解到工業化國家之間戰爭的本質。
對於工業化國家來說,他們之間的戰爭並不是拼的軍隊戰鬥力,而是拼的國家生產能力。你擊沉我一艘航母,我就建造十艘。就算我輸掉每一場戰役,但只要我能在每一次戰役後及時的補充戰鬥力,你就會面對自己明明贏得了每一場戰役的勝利,但是敵人卻越打越強,最終自己輸掉整個戰爭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