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7月22日14時12分(當地時間7月21日19時12分)在美國阿拉斯加州以南海域發生7.8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於北緯55.05度,西經158.50度,該地區隨後又發生4.8級和4.6級地震,震源深度分別為27.1公裡和16.4公裡。
這已經是第8起7級大地震了,前面四次分別是1月29日在古巴南部海域發生的7.7級地震,2月13日千島群島7級大地震和3月25日7.5級大地震,05月06日2印尼班達海7.2級大地震以及6月18日的紐西蘭克馬德克群島以南海域7.3級地震。6月23日23時29分在墨西哥(北緯16.14度,西經95.75度)發生7.4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7月17日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生7.0級地震。
阿拉斯加州在美國最北部,其北部在北極圈以內,東部與加拿大為鄰,西隔白令海峽與俄羅斯遙望。
由於位於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因此阿拉斯加州是美國最容易發生地震的州。發生在1957年3月9日、1964年3月28日和1965年2月4日的三次大地震分別在「人類歷史上發生的八大最強烈地震」中名列第三、第二和第六位,也是北半球發生的最大的三次地震。2018年更是發生2次7級大地震(1月23日和11月30日)。
不過此次發生地震的區域,震中周邊200公裡內近5年來發生3級以上地震共1次,最大地震是本次地震。而此次地震也是2020以來最強地震,美國地質勘探局消息,此次地震已觸發海嘯預警,美國阿拉斯加岸邊可見數十米巨浪,關島、夏威夷、日本、墨西哥、俄羅斯等地區,也可能會遭遇不高於0.3米的海浪襲擊,日本氣象廳發布大範圍海嘯預警,稱從當地時間今晚8時開始的一天時間內,除了震中附近的阿留申群島外,太平洋沿岸地區將出現持續性的海面波動,比如北海道、本州島太平洋海岸的青森縣、巖手縣、宮城縣、福島縣、茨城縣,甚至於位於日本關東地區的千葉縣等地也可能出現一定的海平面變動,需要密切關注。
通常在6.5 級以上的地震,震源深度小於20~50 公裡時,才能發生破壞性的地震海嘯。造成海嘯的直接原因是地震的震源機製造成了海底豎直方向的位移,由於地震類似於「彈性形變」的作用,「彈開」了上面覆蓋的海水,因為被「彈開」的海水從表面到海底整體振動,所以水深越深,具有的勢能越強,海嘯能量也就越強。
而震源機制大體分為三種:正斷層(normal)、逆斷層(reverse)和走滑斷層(strike-slip),其中走滑斷層類型造成海水豎直方向的位移較少,因此產生毀滅性海嘯的機率小。
目前來看,此次地震引發的海嘯規模可能也不會很大,由於阿拉斯加位於北美大陸西北端,氣候寒冷,人口稀少,作為美國面積最大的州,卻只有72萬人,所以不會造成太大的人員、經濟損失。
此次7.8級強烈地震或許意味著,目前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正處在活躍期。
環太平洋地震帶是一個圍繞太平洋經常發生地震和火山爆發的地區,有一連串海溝、列島和火山、板塊移動劇烈,該地震帶發生的地震約佔全球地震總數的80%,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70千米)、90%的中源地震(70~300千米)和幾乎全部的深源地震(300~700千米)。
其實早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的時候,就有許多科學家認為環太平洋地震帶處於活躍期,中國著名地震學家張曉東曾指出,在有地震資料記載的100餘年中,目前地球正處於第三次大地震活躍期,前面兩次是1900年前後和1950年前後,這些時期千人乃至萬人死亡的8級和9級地震頻發。2017年9月7日墨西哥8.2級地震進一步印證了當前全球地殼運動處於又一個活躍期。
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進入活躍期,對相關國家的保險業、投資、旅遊業、海洋經濟等產業或領域,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