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傳言,說當年蘇軍為了確保各「撒旦」飛彈師能夠在遭遇「先手核打擊」的情況下順利實施反擊,還特地研製了一套「末日機器」(Doomsday machine),根據這套「世界末日機」的設計,蘇軍的戰略核反擊可以以完全自動化的形式進行,這也就是在中文網絡上流傳已久的「死手」系統。
▲R-36M「撒旦」
這位讀者就問大伊萬,這麼一套被起了一個非常「邪惡」的名字的「世界末日機」是否真的存在?性能又如何?正好大伊萬對這套為應對核戰爭而設計的「末日」系統還真的了解一些情況,因此今天,咱們就來回答一下這位讀者的提問。
但是,由於蘇軍、俄軍的「死手」系統密級極高、甚至有相關傳言稱該系統在2009年已經開始重新啟動戰備值班了,故而咱們的描述只能保證一定程度的準確,有可能無法完全復原這套系統的全貌。
首先,大伊萬需要強調的是,蘇軍的這套與戰略核打擊有關的、用於確保自身戰略火箭軍洲際彈道飛彈可靠性的指揮與控制系統,它的正式名稱其實根本就不叫「死手」(Deadhand),甚至「死手」這種詞都是冷戰後有美國人採訪了當年設計這套系統的研究人員、操作這套系統的蘇軍官兵並寫作相關專著後,為了吸引人眼球確保書籍大賣而專門起的。
根據蘇軍自己的說法,這套與戰略核打擊、尤其是「第二次打擊」有關的核戰爭指揮系統,它的正式名稱應當叫「周界」,而且也只是蘇軍戰略火箭軍多套指揮系統中的一套,即使是從系統備份的角度來說,「周界」系統也當然不是所謂的「末日系統」。
「周界」系統的由來
那麼,「周界」系統到底是在什麼情況下被提出的、到底由哪些部分組成、在蘇軍的體制下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呢?根據目前解密的情況顯示,「周界」系統並不是憑空出現的新系統,而是在蘇軍戰略火箭軍前幾套指揮系統的基礎上,實施了進一步的優化和補充的產物,可以被視為既有系統的升級與「補丁」。
▲深藏地下45米的蘇聯戰略飛彈指揮所
大家都知道,蘇軍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開始建立自身的核戰爭指揮系統,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已經先後經歷了三代指揮系統:
第一代是有線通訊系統,它的最高指揮中樞在蘇共中央、蘇軍最高統帥部和相應的防核戰爭掩體,主要的通訊手段是固定式的、進行了防核戰爭加固的通訊線纜,可以從蘇共、蘇軍指揮中樞向諸洲際飛彈集團軍直接發令,但發令內容比較簡單;
第二代是無線通訊系統,相比於第一代的有線通訊系統,無線通訊系統增加了大功率長波電臺和試驗性的衛星通訊系統等,蘇共中央、蘇軍最高統帥部可以在通訊線纜遭到破壞的情況下利用無線電與衛星和洲際戰略飛彈集團軍保持聯繫,聯絡帶寬相比第一代有線通訊系統也豐富了許多;
第三代是升級版本的無線通訊系統,據說在這套通訊系統的指揮下,蘇軍最高統帥部可以直接指揮並控制每一個陸基戰略飛彈發射井中的洲際彈道飛彈,為每一枚洲際彈道飛彈重新分配打擊目標的時間從原先的半小時左右一瞬間縮短到了不足一分鐘,極大地強化了蘇軍最高統帥部指揮洲際彈道飛彈彈群、實施戰略核打擊的實戰能力。
儘管從五十年到後期到七十年代後期,蘇軍先後已經建立起了三代核戰爭指揮通訊系統,但戰略和技術上的隱憂卻一直存在:
畢竟,從這一、二、三代戰略級指揮與通訊系統的設計與性能來看,它們能夠發揮作用的前提是比較一致的,那就是在核戰爭開始後,蘇共黨中央、蘇軍最高統帥部能始終保持有效的運作,未能在美軍「先發制人的核打擊」中遭到毀滅,畢竟如果指揮中樞被消滅了,再怎麼設計通訊鏈路都沒用了。
但是,對美軍實施「先發制人」式打擊的憂慮,從始至終就一直縈繞在蘇聯最高領導層的心頭,而從1974年美軍啟動研發「潘興-2」中程彈道飛彈、蘇軍情報顯示該彈具備「七分鐘摧毀莫斯科」的能力(搞笑的是後來解密的資料顯示,「潘興-2」的射程夠不到莫斯科)後,這一憂慮達到了頂峰。
▲最大射程僅1800公裡的「潘興-2」中程彈道飛彈
為此,大概在1970年代中後期,蘇聯部長會議和蘇軍最高統帥機關開始責成蘇聯列寧格勒工學院自動化系、「南方」設計局等單位聯合研製一套具備較高自動化水平的核戰爭反擊系統,主要目標是確保即使蘇軍最高統帥機關在美軍的「先發制人」打擊下遭到毀滅、蘇聯戰略火箭軍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下時,也能夠完成戰略核反擊任務,這也就是「周界」系統的由來。
周界」系統的運作過程
從系統設計與組成部分上來說,「周界」系統與其說是一套全新的、完全獨立的核戰爭指揮控制系統,倒不如說是蘇軍既有指揮通訊系統的一個「外掛」,因為它的運作本身也要依賴於蘇軍第三代核戰爭指揮通訊系統部分發揮作用。
「周界」系統大概分為三個部分:
一是測量單元,它由「周界」系統獨立設置、安裝在蘇聯境內各主要城市和戰略火箭軍駐地的檢測裝置組成,主要用於檢測大氣溫度、核輻射、大氣壓和地震等數據,並根據這些數據來綜合判定以上的蘇聯城市是否已經遭到了核打擊(比如某個城市測量溫度6000攝氏度,意味著啥可想而知);
二是通訊單元,它可以「掛」在蘇軍最高統帥機關的戰略通訊網絡上,用來與蘇共中央與蘇聯最高統帥部(國防部、總參謀部等)隨時保持聯繫,一旦發現網絡中斷、對蘇共中央和最高統帥機關的通訊失聯,則同樣意味著蘇聯可能已經遭到了美軍的「先手核打擊」,此時再結合測量單元綜合確定;
三是發令單元,「周界」系統據說包括兩套發令系統,一套和蘇軍第三代戰略通訊系統比較類似,在確認蘇軍最高統帥機關已經失聯並被摧毀的情況下,可以由「周界」系統指揮所接過指揮權,但這套系統並不常用。
▲可以「廣播」的「指揮飛彈」
考慮到蘇聯國情,「周界」系統最常用的發令模式是利用洲際彈道飛彈的「廣播」功能發令,有消息說蘇軍一共部署了10到15枚南方設計局的SD-100「疾行者」洲際彈道飛彈特種型號,和常見的洲際彈道飛彈彈頭不同,這些「疾行者」的圓錐形彈頭被取消,改安裝一個代號叫做「15Б99」的甚高頻通訊載荷,它的任務是起飛後以「廣播」的形式向蘇軍諸戰略火箭軍飛彈集團軍直接發令,發令內容可能包括核打擊的具體計劃、也可能包括簡單的計劃代號,各戰略飛彈集團軍收令後或按接收到的計劃實施反擊,或按照既設打擊計劃實施反擊。這就是蘇軍「周界」核戰爭系統的設計全貌。
▲圖中「周界」系統在本土遭到核打擊後,
發射「指揮飛彈」向各軍種進行「廣播」
根據「周界」系統的設計,它在平時和戰時大概是通過如下指揮鏈條來發揮作用的:在「對抗烈度較低」的狀態下,「周界」系統可能只由一部分蘇軍的低級軍官控制,這部分軍官長期呆在某個秘密的地堡中,維持「周界」系統的基本運作和戰備值班。
而在「對抗烈度較高」的狀態下,則會有一名軍階、政治地位較高的高級官員或軍官前來接手指揮,作為現地最高指揮員來直接掌握「周界」系統。這位官員或將領可能是蘇聯部長會議的某位負責人,也有可能是蘇軍總參謀部或戰略火箭軍的某位將領,目前尚未解密,他的任務很簡單:在千鈞一髮的關頭,下定足夠的戰略決心,「是否讓全人類毀滅」。
在日常狀態下,「周界」系統始終處於半休眠狀態,只確保對測量單元的實時監控,但一旦測量單元普遍出現問題、比如檢測到超高溫超高壓,或檢測到核武器爆轟的早期核輻射等,那麼它將提升戰備等級。
而在提升戰備等級的同時,「周界」系統將開始自動聯繫蘇共中央和最高統帥機關,檢查二者之間的通訊鏈路是否暢通,如果能夠與莫斯科保持聯繫,那麼「周界」系統將始終保持當前戰備等級,當然也可以在得到莫斯科的指令後重新降低戰備等級。
▲"疾行者"
如果經過數個小時的詢問,依然無法與莫斯科的蘇共中央、最高統帥部聯繫上,同時測量單元出現問題的部分越來越多,那麼「周界」系統將再提高一個戰備等級,並將決策權正式移交給指揮中樞中的最高決策者。此時這位現地的最高決策者將要面臨嚴酷的、是否啟動「飛彈廣播」的決策,一旦他下定決定啟動「飛彈廣播」,「周界」系統將利用多套有線和無線通訊單元,首先發射這十幾枚「疾行者」飛彈。
這批飛彈起飛後,立即啟動自身的甚高頻通訊,向各洲際飛彈集團軍發出戰鬥指令,甚至有消息說可以直接控制發射井中的洲際彈道飛彈、確保這些井射洲際彈道飛彈在沒有人力幹預的情況下自動發射,對美國本土的社會財富目標實施毀滅性打擊,這就是「周界」系統的運作全過程。
「周界」系統並非「世界末日機」
在弄清楚了「周界」系統的全貌後,咱們應該能夠明白:「周界」系統從本質上來講,正如我們前文所說,其實就是一種核戰爭的備用指揮系統,與蘇軍的前三代指揮控制系統沒什麼本質區別,也不是什麼「世界末日機」(Doomsday machine)。
畢竟根據庫布裡克給出的定義,「世界末日機」起碼需要確保全自動化運作,甚至試圖關閉「世界末日機」的行為本身都有可能導致它的啟動。而「周界」系統並不包括這一可怕的功能,它歸根結底還是需要「人」的因素在其中起作用,只不過這個「人」到時候可能會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這種毀滅世界的心理壓力與《三體.死神永生》裡的「執劍人」比較類似,心理狀態的不穩定可能導致威懾失敗,但幸好這一切已經過去了,也希望人類永遠不要再遭遇這種威脅。
▲電影《奇愛博士》
最後,既然提到了「世界末日機」(Doomsday Machine),那大伊萬再順帶給庫布裡克的《奇愛博士》(《Dr.StrangeLove》)打個廣告好了,一部1964年的神片,也是研究核威懾與核戰略的「入門教材」。
英國著名喜劇演員彼得塞勒斯和更為出名的「巴頓將軍」、喬治斯科特在其中奉獻出了精彩的表演。儘管第一遍可能看不懂,但越看越覺得有味道,大家可以把這部電影找來看看,也更有利於理解「世界末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