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為什麼日軍也要打綁腿,日軍又是怎樣打綁腿的?

2021-02-13 老周的深度軍事

摘要:現在看到很多二戰的歷史照片或者影像,可以發現日軍士兵也都是打綁腿的。為什麼號稱已經實現機械化的日軍也要打綁腿?他們又是怎麼打綁腿的?

    現在看到很多二戰的歷史照片或者影像,可以發現日軍士兵也都是打綁腿的。為什麼號稱已經實現機械化的日軍也要打綁腿?他們又是怎麼打綁腿的?

    綁腿在現代軍隊的使用據說起源於法國軍隊,其實在我國古代,就有很多打綁腿的記錄,也許不是制式裝備,所以不能算是起源吧。綁腿這東西在民間使用的也很早,江湖上奔波勞碌,行商趕腳的基本都會打綁腿,尤其是山區複雜地形,綁腿更是必備品。我們的軍隊一貫以飛毛腿鐵腳板而自豪,無數的勝利都是靠腿走出來、跑出來的,綁腿在解放軍一直裝備到八十年代初還有,九十年代才逐漸不太見到了,可也沒聽說明確取消。

    小編我有幸在童年,有部隊的叔伯長輩送給我一副制式綁腿,有十幾釐米寬,近三米長,兩頭還各有一根尺把長的細帶子,打綁腿非常考驗手上功夫,打鬆了走幾步綁腿就會散開,打得太緊又讓你走不了路。長輩們教過我綁腿的打法,一種就是部隊的標準打法,是我軍從紅軍時代就一直沿用下來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千疊浪」,打得好就一層壓一層,在小腿兩側魚鱗狀交叉,非常漂亮,其實就是打綁腿時每繞一圈就反折一下,到膝蓋下最後兩圈稍松一點,把剩的綁腿尾頭穿過去,一拉就緊了。

    另一種打法據說就是日軍的綁腿打法,小腿肚下先差不多直的墊小半尺,然後多少有點交叉的打三到四圈,從小腿肚開始,就是橫著繞圈,到膝蓋下打結,區別就是「千疊浪」的打法有魚鱗紋或者叫人字紋,外觀很漂亮,而且不用打結,我感覺更貼合腿,走動時鬆了,如果只是小腿肚上半截松,可以拉著尾頭抽抽緊,不用完全重打。

    日式打法不行,因為是打結的,一旦鬆了就只能解開重打。不過真到部隊裡,這點區別都不會有,那時的步兵要是綁腿都打不緊,會被鄙視的。以前部隊行軍不具備現代交通條件,基本靠步行,路邊有荊棘灌木叢生的道路很多,不打綁腿,能給你褲子下半截都扯碎了不說,小腿都能給你拉的血糊瀝啦,打綁腿可以有效保護好小腿,還能防蛇蟲叮咬。綁緊的綁腿也能防止肌肉過度疲勞,靜脈曲張。

    軍用綁腿從本質上說,就是兩端縫有纖維帶子的一條棉布帶,環繞小腿的是棉布帶,用來固定的則是兩端的纖維帶子。綁腿的打法講究鬆緊適度,太緊會邁不開步,太松又不起作用,打的好的綁腿應將鞋口嚴封,行軍走路很長時間也不會鬆掉。

    二戰時期日本兵普遍個小腿短,腳踝處的纖維帶固定好了之後,纏繞小腿完畢經常會富餘一部分綁腿,於是就胡亂在最後多纏幾道,弄得綁腿非常不均勻,特別是新兵都這樣,而老兵有經驗,知道自己應該打成多大的間距。

    綁腿全部纏繞完之後,膝蓋下方用來固定的纖維帶子仍然很長,日本兵通常有兩種處理方式,第一種辦法是將纖維帶子在小腿上繞成一個「X」然後再打結系好,這就是我們在抗日舊照中偶而看見的情況(顏色也不一致),所以繞成「X」的並不是真正的綁腿,而是它的末端帶子,漲姿勢了吧?第二種辦法是綁腿打成「魚鱗狀」以便儘量多纏一些,剩餘的纖維帶子掖進打好的綁腿裡面,如果剩的帶子比較多,這掖起來挺麻煩的,搞不好掉出來還得重打。

    綁腿還有綑紮和救生等很多功用,是件看似簡單,卻很實用的裝備。具體到日本軍隊,在日軍全面侵華和太平洋戰爭之前,日本軍隊主要活動大多在高寒地區,所以還有防寒保暖的需要,所以關東軍部隊還專門配備一種皮質綁腿,不過這種整塊形狀包裹小腿的護具,稱為護腿才更合適,不用綁紮,整塊套住小腿,用腿肚子後面的皮帶收緊即可。

    綁腿雖然看著不起眼,卻是名符其實的野戰裝備,對於新兵來說,如何迅速打好綁腿簡直是一場噩夢,日軍新兵沒少因為打綁腿挨老兵或者伍長、軍曹的嘴巴子。如果你認為綁腿僅僅是單一的棉布帶可就錯了,那只是缺乏正規野戰裝備的八路軍所用,因為綁腿具有士兵和軍官、普通和特殊用途等多種的分類,而不能簡單的理解為「用一條帶子纏住小腿」就完事了。

    一般而言,現代軍用綁腿公認起源於19世紀的法國軍隊,因此二戰期間大多數國家裝備的被稱為「法式綁腿」,日軍稱之為「卷腳跘」。他們最常見的打法是從腳踝開始,纏繞過小腿,用交叉的帶子固定並在膝蓋下面打結。我們在抗戰劇裡看見的鬼子步兵基本是這個打法,不過有個視覺誤差,那就是軍用綁腿的寬度通常要超過10釐米長度則至少要150釐米,只是由於一層壓一層的打完,讓我們誤以為很窄。

    再說一下為什麼日軍要打綁腿。一是歷史原因,當時日軍學習歐洲的軍事技術,而在一戰的時候,歐洲陸軍也有過打綁腿的歷史。二是防止腿部疲勞,日軍雖然有卡車,但是很多山地地形還是需要步行的,打綁腿可以防止血液下流,防止靜脈曲張等。三是防蛇蟲,尤其是山高林密的南部山區,蛇蟲很多,打上綁腿可以防止蛇蟲順著褲腿爬到腿裡「掏襠」。四是應急,比如身上有了傷口,隨手扯下綁腿布,可以快速包紮傷口止血。

    當然日軍雖然號稱機械化,但實際上大部分部隊的機動還是要靠步行,尤其是在中國也沒有足夠的公路,步行就更是家常便飯了,所以綁腿也就必不可少了。

    日本軍官是不需要這麼費力的打綁腿的,所謂軍官是指尉級以上軍官,因為真正的日本軍官穿的不是昭五式軍鞋,而是高腰軍靴,那麼當然不能在靴子上再打綁腿了。

    根據日軍條例,軍官可以自由選用馬靴和皮革制的綁腿,皮革綁腿分為天然皮革顏色(近似棕色)和黑色兩種,有些日軍的宣傳照片上普通士兵也著用皮革綁腿,那都是扯淡,是日本軍隊給自己臉上貼金呢,以他們的資源能力是不可能的,由於皮革短缺,士兵的軍靴後來都縮水了。

    軍用綁腿的作用還是蠻大的,它可以防止靜脈曲張、防止螞蝗等蟲子順著褲管爬進去咬吸、防止荊棘樹枝刺扎與牽掛;負傷時可以作為繃帶或者固定骨折,製作簡易擔架等等,甚至用來捆綁俘虜。關鍵時刻還可以連在一起攀崖或者逃生,但是八路軍的綁腿質量較差,依我看,抗日神劇裡的用法不太靠譜。

    作為一種腿部防護措施,減少腿部在行軍和作戰中受傷的可能性,「軍用綁腿」的材質是有一定要求的,二戰日軍裝備的綁腿在初期都是毛料的,溫暖厚實。然而隨著戰爭不斷擴大,資源匱乏的日本人連毛料都供應不足了,於是後期大量使用棉料替代,樣式雖然相同,但質量可就差許多了。兩條綁腿上通常還有日本士兵自己的姓名簡寫,以免弄混。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長按二維碼關注本號,解讀軍事歷史,點評時事風雲,感謝支持

相關焦點

  • 近代打仗時,小腿上纏的綁腿有什麼用?為什麼現代軍人不綁腿了?
    抗日戰爭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日軍的所有裝備都比我軍要先進得多;因此在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因地制宜,摸索出了很多土辦法戰勝困難,綁腿就是其中之一。    綁腿大都從小腿肚開始纏起,一直纏到腳脖處,跟鞋幫挨著為止。  新兵在纏綁腿的時候,那些老兵往往會在一旁耐心進行指導;因為纏布條也是一門學問。  纏綁腿的時候,要一層壓著一層;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緊。  太鬆了綁腿會慢慢滑落,影響行軍速度;太緊了影響血液流通,造成小腿腫脹;所以力度要掌握得恰到好處。
  • 過去當兵的要打綁腿,有啥用處,現在為什麼不打了?漲知識了
    過去當兵的要打綁腿,有啥用處,現在為什麼不打了?漲知識了喜歡看歷史電視劇的朋友會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在電視劇裡我國的士兵腿上往往綁著一塊布條,這個布條叫做綁腿。這可不是電視劇導演虛構的,在以前我們的士兵都會在腿上緊緊綁上一個布條。,那麼有些人就有疑惑了,為什麼以前的士兵們都要在腿上上腿上綁一塊布條,有什麼用處?現在為什麼又不綁了呢?
  • 曾在各國軍隊中「流行的綁腿」為何消失?綁腿曾是中國軍人大救星
    據資料顯示,不只是中方軍隊之前這樣做,外方的許多軍隊在參戰時也是這樣綁腿的。之前的日軍和美軍士兵都使用綁腿的方法,現如今逐漸轉化成了穿著戰靴。相關歷史專家表示,據研究,這樣綁腿可使士兵在作戰時不會感到肌肉壓力受迫,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肌肉勞力和損傷,並且可以防止其他蚊蟲和荊棘,甚至能在有必要時進行救援,綁腿的方法甚至沿用至今許多地方,彈力襪的產生就借用了這種方法,現在許多人越來越看重改善肌肉勞損力。
  • 過去當兵流行打綁腿,現在不綁了,你說為啥?因為好東西出現了
    大家從電視劇的情節裡面應該看到過,抗戰時期的士兵都流行打綁腿,那麼打綁腿到底是起什麼作用呢?軍用打綁腿,最早出現在19世紀末,當時在英國殖民地印度服役的士兵,在腿上纏上了用長布條做成的綁腿,所以打綁腿在當時成為了士兵服裝的一部分。在二戰時期,打綁腿逐漸成為各國的一種單兵裝具,被很多國家的軍隊士兵視為標準配置,從而在軍隊中流行開來。
  • 抗戰時期我軍全都綁腿,援朝時期為何不綁了?血的教訓太深刻
    抗日戰爭的局勢可謂刻不容緩,八路軍在躲避敵軍的侵擾或者支援大部隊時,往往在夜裡要急行上百裡路,第二天起來難免會感覺到腿部劇痛,難以繼續應戰。而打綁腿後,這一難題便迎刃而解:布條阻礙血液迅速下流,緩解了血液淤積,戰士們能夠避免靜脈曲張產生的疼痛。幾根小小的布條也是經濟實惠,打綁腿的方法立刻在軍營裡流行開來。
  • 二戰中的軍靴:美女們愛穿的長筒靴 原來是軍隊的野戰裝備!
    同一時期,長靴作為軍官標誌,基本各國都配發。二戰時代,綁腿幾乎成為亞洲軍隊的標誌。充分證明了當時亞洲的貧窮:既穿不起蘇德的長靴也穿不起美式短靴,更沒有多如牛毛的機械化運輸工具,只能打上綁腿靠兩條腿走遍天下。圖為德國東線盟軍裝備。從左至右:代理中士,匈牙利「聖拉迪斯勞斯」師;少校,羅馬尼亞近衛騎兵團;一等兵,義大利黑襯衫部隊
  • 二戰時, 日軍給傷兵打「空氣針」,節省成本只是一方面,還有重要因素
    在二戰中,日軍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不怕死。由於從小受到軍國主義思想的洗腦,他們認為天皇就是至高無上的,為他賣命也是最光榮的事情。
  • 日俄戰爭俄軍的後勤保障:餐餐有牛肉罐頭,女兵的皮靴令日軍眼紅
    事實上,經過19世紀末的軍事改革,俄軍的後勤保障已經有很大的改善,至少比日軍好太多了。俄軍士兵的身上都背著一個鼓鼓的饢,其中裝著俄軍的單兵口糧,其中有些什麼呢?而當時的日軍士兵,只有飯糰和鹹魚幹吃。再看看俄軍女兵的裝備。女性士兵在俄軍中大多屬於技術兵種,如通信兵,且有一定的軍銜。
  • 二戰時,日軍的「戰神」山本五十六被美軍「斬首」,對日軍的打擊有多大?
    摘要:二戰時,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因為成功策劃、組織了偷襲珍珠港,極受日軍基層官兵崇拜,被譽為「戰神」。
  • 二戰日軍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兵源
    以日本官方數據,二戰期間,日本從朝鮮半島前後徵發了二十多萬人從軍,還徵發了十四萬人充當「軍務員」。朝鮮半島的「親日派」,當時也十分配合。特別是朝鮮王儲李垠,後來還官至日本中將。而在二戰結束後,日軍裡被列為「戰犯」的朝鮮裔軍官,也有一百二十八人之多,其中有二十三人被判處死刑。許多僥倖逃過審判的朝鮮裔日本軍官,還在二戰後搖身一變,成了韓國政壇上的「紅人」。
  • 二戰時,日軍八九式擲彈筒威力究竟怎麼樣?
    摘要:二戰時,擲彈筒是日軍步兵單位廣泛裝備的面殺傷武器,主要用於填補手榴彈和步兵炮之間的火力空白。
  • 為什麼二戰時蘇聯打日本那麼輕鬆,而美國打日本卻很艱難?
    但太平洋的戰爭使這一切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為從此刻開始,日軍將要面對是一個在經濟、工業、軍事上都全面超越自己的美國。因此,日軍從此把海空軍的大部分主力都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上,甚至在太平洋戰爭開局之初,打得美國太平洋艦隊喪失戰鬥力三個月之久。我們耳熟能詳的電影《血戰鋼鋸嶺》,其故事就發生在太平洋戰場。
  • 太平洋島嶼的制服戰爭:美軍年年革新,日軍輸得只剩兜襠布
    從1941年起,美軍開始發放通用制服,取代常服在野外使用,而常服則在駐軍、休假和參加儀式時使用。 瓜島戰役期間,陸戰隊員為了避免被日軍發現,利用當地的植被來進行偽裝,樹葉被他們捆在鋼盔與裝備上,但畢竟非長久之計,美軍必須要解決叢林戰中的一大關鍵——偽裝。在迫切的戰場需求下,迷彩服開始登場。美軍的迷彩服主要出現在太平洋戰場,而在歐洲戰爭幾乎不見蹤跡。
  • 二戰最「恥辱」的日軍大隊長:率部打白旗投降,戰後沒臉見人
    "  二戰日本兵的死不投降天下共知,而日軍指揮官率部下成建制投降,更是極其罕見,如果出了這種事,投降的官兵會在日本一輩子抬不起頭。  二戰中,號稱鐵板一塊的日本陸軍還真出了一次這樣的「醜事」,雖然日本軍方捂了幾十年,還是在戰後被披露,這就是太平洋戰場上的「竹永事件」。
  • 二戰時,日軍為何沒有佔領澳門?是日本打不過葡萄牙嗎?
    作為二戰時期中國境內少有的未被戰火凌虐的地區,澳門,幸,也不幸。說澳門幸運,與它未被日本在二戰時期佔領有重要聯繫。而這份"幸運"呢,也確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戰略意義幾乎為零。是的,日本不佔領澳門,是因為澳門太不重要了。
  • 二戰日軍為什麼不佔領印度?
    日軍指揮官直接讓部下吃草說起印軍往往是以買買買的「世界牌」形象出現的,其「誇張」的戰鬥力以及神一樣的操作成為很多網友的段子來源,然而在二戰時期,印度是亞洲少有的未被日軍大舉入侵的國家,更是打得日軍落荒而逃,彪悍一時。
  • 二戰時日軍的衝鋒鎗怎麼樣?奇葩輩出性能坑爹
    ,日本的輕武器極為拙劣,例如6.5毫米的三八式步槍,漏鬥供彈的歪把子機槍,頑固使用氣冷的哈凱斯92式重機槍,被稱為二戰中最糟糕的重機槍。這時也有人曾提議過剛剛面世的火力猛烈的衝鋒鎗,但日本高層認為,百發百中的單發步槍要比百發一中的衝鋒鎗好用的多,因此衝鋒鎗被日軍長期否決。
  • 二戰中日軍如何處理傷員?手段極其殘忍,有的就地槍決或打空氣針
    下面這張照片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這是1945年美日硫磺島之戰時,一名美軍士兵在打掃戰場時發現了一個瀕臨死亡的日本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