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祥 | 美國社會組織與聯合國人權規範的起源

2021-02-28 關天學社

二戰初期,美國政府也認識到人權話語在戰時宣傳中的價值。1941年,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在國情諮文中提出「四大自由」口號,並稱「自由意味著人權在世界各地的至高無上」。1942年1月1日,包括中、美、英、蘇在內的26個國家在《聯合國家宣言》中宣布戰勝法西斯「對於保全其本國和其他各國的人權和正義非常重要」。1941年是《權利法案》在美國生效150周年,羅斯福宣布設立權利法案日,他稱《權利法案》為「人權宣言」,美國與納粹作戰是為了恢復對人權的尊重。

然而,在輿論宣傳的外表下,人權在美國的戰後規劃中並不佔據顯著地位,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以來盛行的國家主權規範仍然是美國戰後世界秩序策劃的核心。作為戰後秩序起點的《大西洋憲章》更強調國家而非個人權利,德黑蘭會議也因為「沒有原則宣言,沒有人權宣言」而受到批評。記者弗羅斯特·戴維斯(Forrest Davis)在對羅斯福進行專訪後認為羅斯福更關注建立戰後秩序的「冷靜的現實手段」,聚焦「權力政治問題」而非「對美好世界的構想」。在政府內部,美國國務院負責戰後規劃的下屬委員會曾在1942年底草擬了一份《人權宣言》,但委員會對於如何使用該文件存在爭論,最終規定:「人權應由各國內部的最高法律承認並構成最高法律的一部分。」 此外,國務院一份1943年的備忘錄中也認為戰後國際組織很可能無力執行一份國際人權文件,且可能侵犯國家管轄權。

與此同時,美國國務院正著手為戰後國際組織擬定章程,1943年8月擬定的一份《聯合國憲章》第9條規定:「聯合國的成員允諾通過立法手段將人權宣言變為現實。具體的實施手段將由各成員國的行政和司法機構執行,不因國籍、語言、種族、政治和宗教信仰因素有所歧視。」仍將人權視為國內事務,這一條款因其爭議性到1944年4月也被刪除,新章程只建議聯合國代表大會將「為推動遵守基本人權展開研究和提供建議」。

1944年8月,中、美、英、蘇四國召開敦巴頓橡樹園會議(以下簡稱敦巴頓會議),協商建立戰後國際組織。四國在會議前都提交了各自的國際組織提案,美國的提案仍然只在聯大功能部分提及人權。英國提案僅提及「確保個人有追求自由的權利」,學者布萊恩·辛普森認為英國構想的國際組織的首要功能是「在傳統國際法下管理國家之間的關係,而非國家與個人之間的關係」。蘇聯提案則完全沒有觸及人權議題。中國提案主張實現種族平等,但由於蘇聯拒絕與中國直接會談,中國只與英、美進行協商。主權規範是大國協商的基礎,美國國務卿赫爾在開幕式上稱戰後和平需要各國合作基礎上的武力支持以及世界輿論的擁護,蘇聯代表指出國際組織的基礎原則是「所有熱愛自由的國家主權平等」,英國代表同樣認為國家是新世界組織的基礎。國家權力而非個人權利成為大國協商的中心議題,美蘇尤其圍繞安理會否決權和會員國代表權等問題產生激烈爭論,最終只能留待首腦會議協商。

不過,美國仍然試圖在國際組織章程中加入人權條款,這有多方面的考量。首先,羅斯福及其幕僚在戰時倡導的國家安全理念不僅限於地理空間意義上,還包括推廣與美國傳統相近的價值理念,個人權利正是其重要內容,且新政之後的美國權利理念加入更多的社會經濟權利內容,將其國際化也能獲得更多普通人的支持,有利於提升美國的道義影響力。

其次,社會組織對人權輿論的宣傳使得美國希望藉此獲得民眾對聯合國提案的支持,避免威爾遜的悲劇重演。最後,人權條款也可在戰後提升聯合國在世界輿論中的地位,使其發揮更大作用。從根本上說,美國希望借人權話語來擴大其國家利益,並在戰後世界確立更有利的國際地位。正因如此,9月7日,美國代表團成員——羅斯福的長期智囊班傑明·科恩(Benjamin V. Cohen)在內部會議上提出在憲章「國際組織原則」部分聲明各國應「尊重所有人的人權和基本自由」。

科恩的建議得到美國代表團的批准,但很快遭到英、蘇兩國的反對。英國認為在憲章中提及人權會增加「國際組織幹涉成員國內部事務的可能性」,蘇聯則表示「人權與國際安全組織的主要任務並不切合」,將增加國際組織的議程負擔。科恩後來回憶稱蘇聯害怕人權條款會幹涉國內事務,英國則擔心人權議題對其殖民地事務的影響,因此都對人權條款興趣不大。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權對主權規範的潛在衝擊確是各國的首要顧慮。

美國政府此時遭受社會輿論在人權問題上施加的巨大壓力,人權國際規範構想出現後,遊說大國便成為規範倡導者的重要活動。美國猶太人委員會在會前呼籲三國制訂一份國際權利法案以保護「完整的個人生命、自由、信仰自由以及公民權利」,研究委員會也致信提醒赫爾注意該組織關於人權的研究報告。9月21日,副國務卿愛德華·斯退丁紐斯(Edward R. Stettinius)向羅斯福總統匯報會議進展,表達了未能在草案中加入人權條款的失望之情,但他仍表態稱美國代表團將「繼續以我們熟悉的方式在這個問題上施壓」,羅斯福對此表示讚賞。

蘇聯和英國顯然感受到美國的施壓,蘇聯認為美國圍繞人權展開了「極端堅持」的遊說,英國注意到美國官員聲稱「在某些地方提及人權和基本自由是非常重要的,否則他們就會在國內受到強烈指責」。國聯的歷史教訓使得英、蘇兩國此時並不希望美國因人權問題而脫離戰後國際組織,這也正是美國施壓的砝碼,最終蘇聯認為在憲章的經濟社會理事會(以下簡稱經社理事會)部分提及人權「也許是行得通的」。這很快得到英美的支持,9月28日,三國達成「敦巴頓提案」,聲明國際組織應「推動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這一責任由經社理事會承擔。對此,羅斯福「非常高興」,認為這「對於我們的人民接受這份文件將產生幫助」。

儘管這一結果來之不易,但它與社會組織的規範構想存在巨大差距:首先,人權完全降格為經社理事會處理的社會議題,被排除在政治與安全問題之外,實際是只承認人權狀況跟個人發展有關,人權惡化不會帶來國家間關係的緊張,這與社會組織的認識相違背,也是對國家權力的再次強調;其次,該條款措辭謹慎,僅提及經社理事會「推動」尊重人權,而非保障人權,這同樣是暗示國家在人權事務上的主導性。正因如此,提案一經發布便引起規範倡導者及其組織的不滿,他們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規範構想,要求提升人權在聯合國的地位。研究委員會提議在聯合國下設一個人權委員會來保障個人自由,同時制定一部國際人權法案。部分國際法學家建議在聯合國宗旨和聯大功能中加入「保護人權和基本自由」,美國基督教聯合會則建議在聯合國安理會下設立人權委員會,該機構將擁有對人權侵犯事件的諮詢、報告、審查以及糾正的權力。

社會組織的呼籲受到美國國務院的密切關注,新任國務卿斯退丁紐斯表態歡迎社會組織對於提案的「建設性討論」。藉助新成立的公共聯絡處(Division of Public Liaison),美國國務院在1944年底到1945年初積極向美國民眾兜售敦巴頓提案,稱其為「國務院歷史上承擔的最具革命性和複雜性的公共教育項目之一」。人權是國務院宣傳的重點內容,斯退丁紐斯聲稱聯合國的職能之一就是推動西方世界自雅典以來的權利與自由觀念。國務院官員在與社會組織代表的會談中提出人權條款可能成為「新國際機制的主要基石之一」。人權是國務院宣傳的重點內容,代理國務卿約瑟夫·格魯(Joseph Grew)在一次會談中談及聯大和經社理事會將有多種方式推動人權:「它們可能任命一個特別委員會,或許聯大會採納一份基本人權法案,或是制訂一份要求所有籤字國尊重言論、集會出版和宗教自由的國際條約。」這些都表明社會組織的遊說活動使得美國政府考慮增加人權內容。

相關焦點

  • 美國社會組織與聯合國人權規範的起源
    美國社會組織與聯合國人權規範的起源 劉 祥(四川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 摘 要:二戰爆發後,美國社會組織在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研究中提出依靠國際組織保障人權的規範構想。美國政府則並未重視人權議題,人權在敦巴頓橡樹園會議上只處於邊緣地位。社會組織在此後掀起大規模的遊說活動,要求提高人權議題的地位,這使得美國政府考慮融合社會組織的人權規範構想與主權規範原則。舊金山會議上,美國說服其他大國接受其人權立場,極力否決拉美國家的人權提案,體現出美國借人權話語行使霸權的實質意圖。最終出臺的《聯合國憲章》多處涉及人權,奠定了此後聯合國人權規範的基礎。
  • 一旦美國最終退出聯合國,國際社會何去何從?
    川普就任以來,已經退出的國際組織和協議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巴黎氣候協定、美俄中程飛彈條約、開放天空條約、世界衛生組織等,也在考慮退出和重組世界貿易組織。為什麼川普主導下的美國,會採取連續不斷地退群動作?
  • 案例館 | 實務分享:擁有聯合國諮商地位的社會組織如何參與聯合國機制
    以我參加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為例,在大會議席的安排上,除了有各個國家代表以及媒體席位以外,還有專門的社會組織席位,供社會組織參加會議、發表言論。此外,許多人權理事會決議的非正式磋商會議也為開放性會議,社會組織均可以參加,發表意見和建議。
  • 美國又退群了!這次是聯合國人權理事會…
    聯合國對美國做出該決定表示失望。  據報導,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妮基·黑莉(Nikki Haley)宣布美國退出人權理事會時,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就站在她旁邊。對美國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行為,黑莉抨擊稱,美國呼籲改革該機構,但呼聲一直沒有得到重視。  川普政府長久以來一直揚言,如果不徹底改革人權理事會,美國將退出。
  • 聯合國:應重視朝鮮人權議題
    首爾 — 聯合國駐首爾人權辦公室周二表示,縱然與朝鮮的談判已經擱置了幾個月,但一旦恢復,美國和韓國應確保將對朝鮮侵犯人權行為的疑慮包含在會談議題之中
  • 川普「聯合國日」最新演講——附《世界人權宣言》
    美國從一開始就領導著聯合國,並為其發展提供規劃。今天,美國將繼續推動聯合國向前發展,堅持進行必要的根本性的改革,使本組織能夠對21世紀特殊和不斷演變的問題作出反應。只有當每個國家都做出自己的貢獻時,聯合國的最高理想才能實現,她的財政責任也必須由會員國公平地分擔。
  • 國際法前沿 防空識別區、人權理事會改革、集團性國際組織、食物權、雙反問題
    中國設立的「東海防空識別區」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慣例。同時,國家通過防空識別區維護國防安全時,應將國防安全與空中交通安全相統一,避免對民用航空器使用武器。關鍵詞:防空識別區 《國際民用航空公約》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論聯合國「三重」理事會——以改革中的人權理事會為視角張乃根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國際法學會常務理事摘要:2006年成立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已經與原有的安理會
  • 人權組織再「白頭盔」造假證據
    據俄羅斯衛星中文網4月10日報導,非商業社會團體瑞典醫生人權組織(Swedish Doctors For Human Rights,簡稱「SWEDHR」)日前發文指控敘利亞反政府NGO「白頭盔」成員在敘利亞的救援行動系造假行為。瑞典人權人士認為,視頻中所拍攝的大量「救援」過程都是偽造的,他們「救援」的其實是已經死去的孩子。
  • 美國正式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美國帶著他的小姨子以色列跑了!去年10月,美國國務院發布一則聲明稱:由於拖欠越來越多的會費、以及該組織內部迫切需要改革的現狀、和對以色列的偏見,美國將於2018年12月31日正式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現在這則聲明正式生效,美國正式退出。
  • 人權理事會緬甸會議:美國敦促制裁 緬方呼籲「理解」
    緬甸將繼續秉持獨立、積極與不結盟的外交政策,維護與各國和平共處的原則,並將繼續與聯合國合作,為了國民的利益,實現持久和平、穩定與可持續發展。」包括人權理事會成員國和觀察員國在內的共71個國家和11個非政府組織代表隨後依次發言。
  • 美國何時退出聯合國?
    白宮於當地時間7月6日正式宣布,將於2021年7月6日退出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也證實已經收到美國的通知。
  • 2020人權報告:以色列對巴勒斯坦有組織的鎮壓欺凌創新記錄
    國際人權組織在其關於巴勒斯坦和以色列2020年系列事件的報告中表示,以色列佔領當局在過去一年中對巴勒斯坦人實行有組織鎮壓和歧視,佔領者經常做的很多行為超出了安全界限。人權觀察的這份報告基於巴勒斯坦、以色列和國際人權組織統計數據,這些數據記錄了以色列佔領者在過去一年的行徑,包括對加沙的封鎖,在被佔領土上的拆除、驅逐和殺戮。
  • 聯合國人權專家:伊朗在擊落烏克蘭客機事件中違反多項人權義務
    如果伊朗在明知與美國的敵對情況很可能迅速升級的情況下,選擇在當晚關閉民航空域,那麼這176人就不會喪命。」伊朗所進行的調查顯示,PS752號航班系軍方由於「人為錯誤」而「非故意」擊落。事發時,伊朗軍方正因與美國的紛爭而處於「高度戒備狀態」,軍方人員誤將客機認作美國發射的飛彈,才釀成事故。對此,卡拉馬爾表示,「伊朗政府所提供的解釋有許多地方前後不一致。
  • 聯合國及聯合國憲章
    聯合國 聯合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國際組織,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1945年10月24日,在美國舊金山籤訂生效的《聯合國憲章》,標誌著聯合國正式成立。聯合國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及實現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
  • 人權組織: 更多證據指緬軍姦淫燒殺羅興亞人
    據(華盛頓/聯合國綜合消息)又有監察機構與人權組織提出更多證據,指緬甸士兵對羅興亞人進行大規模有系統的姦淫燒殺。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和總部在東南亞的人權組織「鞏固人權 」 (Fortify Rights)周四聯合發表的新報告指出,去年10月9日至12月,以及今年8月25日以來,羅興亞人受到了「廣泛而有系統的攻擊」。
  • 【環球深觀察】在美國,人權遭踐踏的原住民還有他們……
    殊不知,在美國,人權長期遭受侵害的原住民並不只是印第安人。隨著聯合國的一紙控訴,美國海外領地關島原住民查莫羅人的悲慘境遇也大白於天下。 近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三名特別報告員發布了一封致美國政府的聯合指控函,對美國在未與查莫羅人民進行充分協商的情況下增強關島軍備,以及由此對原住民土地、資源、環境和文化權利造成的威脅表示「嚴重關切」。
  • 世界人權日:2018年美國侵犯人權事記
    29日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新聞網報導,一項問卷調查顯示,64%的受訪者認為種族主義是美國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45%的受訪者認為美國的種族關係在惡化,30%的受訪者認為種族問題是當今美國社會分裂的最大根源。40%的非洲裔受訪者說他們上個月在商店或餐館中因種族身份受到過歧視。
  • 速覽《新聞聯播》:國新辦發表2018年美國的人權紀錄
    國際社會持續關注中國兩會,各界人士認為,兩會傳遞出的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等信息對世界其他國家來說意味著更多共同發展的機遇。 01.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3月14日)發表《2018年美國的人權紀錄》、《2018年美國侵犯人權事記》,對美國侵犯人權的狀況進行揭露。
  • OSS研究 | ICoCA批准周章貴博士觀察員資格,成為中國首位參與國際安保標準組織觀察員
    (網站公布名單如下)                             據悉,2010年,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相關文件和《與武裝衝突期間私營軍事和安保公司開展業務有關的各國相關法律義務和良好做法的蒙特勒文件》(簡稱「蒙特勒文件」)基礎上,為進一步規範全球私營安保公司的行為規範,《私營安保服務提供商國際行為守則》)經多方推動制定出臺,同時「國際安保規範聯盟
  • 「人權燈塔」退出人權理事會,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大嘴朱莉做為超級明星,她本身沒有什麼過錯,但她一直是美國手中的一件工具,通過這張大嘴,人們知道原來重建伊拉克是「大家的責任」。說得多漂亮,不著痕跡地將美國的戰爭責任去除了。可是,川普這次玩得有點瘋,他連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這塊招牌也扔了。6月19日上午,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和駐聯合國大使黑莉,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美國即日起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