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港股那點事 觀察者 財經新幹線
印度國防部長Arun Jaitley一句「今日印度已不是1962年的印度」在中國引發了更多是帶有嘲諷口吻的回應,so What?「中國更和1962年不一樣了!」——你個手下敗將!
然而印度真的是那樣的不堪?!
先別急著鄙視,在持續關注中印在洞朗地區邊境的軍事對峙的同時,我們是不是應該了解一下,印度對壘中國的底氣從何而來?
中印眼下還算不上棋逢對手
橫亙在中印之間的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成為兩個同樣歷史悠久的大國之間天然的屏障,也讓兩國幾乎不可能成為各自戰略上的心頭大患。
印度的外部威脅主要來自兩個方向:一是阿富汗-巴基斯坦,二是海洋。印度歷史上的應對方式是融化入侵者,通過印度社會的複雜性淹沒徵服者或使其難以真正控制,印度文化由此得以保存。
但現代印度在成功實現了對內控制之後,確實可以以其巨大的規模對外自主,斡旋於強國之間,甚至躋身強國之列。
中印早年有過合作和互相欣賞,不結盟運動由印度發起,得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支持,應該講,從二戰後印度獨立的初期看,受到英帝國300年統治的印度顯然比新生的中國更懂得如何適應國際秩序的規則。
後來的對抗與衝突主要是冷戰的產物和地緣政治帶來的。
中國的經濟改革晚於印度(尼赫魯時期就開始了),但成就大於印度,現今的情況是,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後開始進入經濟新常態(增速放緩),而印度的經濟增速開始讓世人矚目,尤其是它的改革力度和方向,著實值得中國好好學習。
早在2003年,哈佛商學院的黃亞生(著名華裔經濟學家)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塔倫·卡納曾在美國《外交政策》刊文稱,印度最終會超越中國,因為中國經濟依靠善變而不可靠的外國投資和技術驅動,而印度主要靠國內儲蓄和創業精神驅動。
但至少從現階段講,中國的趕超對象是美國和西方世界,而印度的趕超對象才是中國,換句話講,中國還沒有把印度當成是最主要的對手。
中國和印度源於地緣競爭的關係而今發展為爭奪未來世界經濟主導權之爭,這種關係常常被形容為龍象之爭。「龍象之爭」幾乎算是媒體臆造出來的概念,因為兩國的發展有巨大的差異性,包括各自經濟改革的方向和內涵。
印度的優勢何在?
據英國《金融時報》去年統計數據報告,中國多年來首次拖累亞太地區FDI(外商直接投資)增長,而不再是增長引擎:受經濟增長趨緩且成本上升的影響,中國的資本投資下滑23%,FDI項目減少16%。
把中國推下神壇的是印度,由於2015年全年大型投資項目很多,印度超過中國,成為全球資本投資頭號目的地。
此外,印度今年的經濟增速遠遠領先於中國,而且後勁十足。取得這些成就的最主要原因是印度的經濟改革比較成功。
在「印度的鄧小平」——莫迪上臺後,其大力度、且切中肯綮的大力度經濟改革,正在讓這個國家的經濟持續高速壯大,變得越來越現實,越來越持續。
近期最大的兩個動作,一是廢鈔,二是全國稅制統一改革——都堪稱絕對的大手筆,難度與力度絕不亞於中國當年的改革開放,也必將對印度成為一個真正「大國」奠定堅實基礎。
反觀我們,依然在經濟體制改革上逡巡徘徊,某些方面甚至南轅北轍——這,才是我們需要高度警惕的威脅。
如果說有什麼信號是印度想成為全球大國的最明顯信號,那無疑是今年7月1日的全國稅改——這將讓長久以來各自為政,相互割裂的印度市場,終於成為一個擁有13億消費人口的統一市場。
印度過去採用聯邦稅制結構,中央的聯邦政府對商品生產製造環節徵收消費稅,地方的邦政府對商品的銷售或購買環節,即是最終的消費環節,徵銷售稅(部分邦已改為增值稅),而中央政府還有權對服務徵稅。
印度人民、政府和外國投資者飽受這一複雜稅制的折磨,歷屆政府皆有意進行改革,奈何阻力重重未能成事。一是地方邦政府利益受損拒絕合作,二是兩黨黨爭下在野黨勢必要反對執政黨的政令。2014年莫迪政府上臺,致力於推行各項經濟改革,GST(消費稅稅制改革)法案正是其中重點。
今年7月1日,消費稅(GST)改革正式啟動,這是印度獨立以來的最大規模稅改,統一全國稅制,被外界譽為推動全印度真正邁向單一市場的裡程碑。專家預測,改革可能提振印度GDP增加1%-2%。
自2014年莫迪上臺以來,提出了印度製造(「Made in India」)、加強基建、吸引外資和解決財政貿易赤字等戰略目標。而GST改革,在實現這些目標中扮演著極其關鍵的角色,稅改有望助力其他各項改革措施,推動印度經濟進一步快速發展。印度總理莫迪稱:「有了GST,『一個印度,偉大印度』的夢想就將實現」。
自莫迪上臺後印度經濟的增長勢頭強勁,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1.經濟增速世界領先:全球自07年底爆發次貸危機經濟滑坡以來,復甦一直緩慢,而中國與印度的GDP增長率遠高於美歐的增長率。而印度的經濟增速,雖然在去年第三季度後有所回落,但從趨勢上來看,自2015年起已經追上中國。
2.金磚五國中貨幣最為堅挺:2015年以來,金磚五國面對強勢的美元政策,貨幣紛紛貶值。2015年至2017年6月29日,印度盧比相對美元僅貶值2%,是金磚國家中貶值幅度最小的一個,巴西雷亞爾對美元貶值24%,南非蘭特貶值12%,人民幣貶值11%,俄羅斯盧布貶值6%。
3. 金磚國家中股票市場表現最佳:印度的股價指數自2013年以來上漲了59%,保持了穩定上漲的勢頭,2016年以來也是金磚國家中表現最好的。
此外,印度的精英教育也取得了斐然成績。
我們提到印度的優勢時常常用I、IT、ITT來簡單概括,其中I是指印度的文化多元性,IT是指印度IT產業,而ITT就是指印度傑出的大學印度理工學院,美國《商業周刊》將IIT畢業生稱作「印度史上最熱門的出口產品」。
打開該學院的校友錄,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串名字和閃亮頭銜:拉賈·古普塔(麥肯錫諮詢公司前總經理)、尤曼格·古普塔(甲骨文公司的主要創始人之一)、維克特·梅利滋(花旗集團前副主席)、拉科什·甘格沃(美國航空公司前總裁)、阿倫·薩林(沃達豐公司執行長)、阿維·馬努德(高盛合伙人)、阿倫·納特瓦力(貝爾前總裁)等。
過去50年,印度理工學院總共誕生了17萬畢業生,留在美國的就超過3.5萬人。
在美國,華裔正在失去在矽谷立足和升遷的根基。「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華裔,正在失去在美國高科技領域的領導位置,徹底淪為「技工」和「碼農」。
由新罕布夏南方大學開展的一項跨文化研究,對美國和印度的經理人進行了調查與研究。研究發現,就領導素質而言,更多的印度管理人獲得了最高的排位和得分。
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桑德·皮查伊(Sundar Pichai)、拉吉夫·蘇裡(Rajeev Suri)、尼科什·阿羅拉(Nikesh Arora)、桑傑·梅赫羅特拉(Sanjay Mehrotra)、桑傑· 賈(Sanjay Jha)、 山塔努·納拉巖(Shantanu Narayen),這些人名並非家喻戶曉,但是他們卻都是科技行業著名企業的高管,分別擔任微軟公司執行長、谷歌(微博)新任執行長、諾基亞執行長、軟銀集團副董事長兼軟銀網路與媒體事業公司執行長、SanDisk公司執行長、Globalfoundries公司執行長和Adobe系統公司執行長。
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來自印度。
在美國,印度人實際上已經成為由移民創辦的科技創業公司中的最大族裔,超過了英國、中國和日本三個族裔加起來的人數。而且,從美國少數族裔的薪酬水平看,印度裔人群的收入水平遠高於華裔,甚至高於日韓裔人群。
這一切得益於從尼赫魯時期就從國家戰略高度實行的精英教育。順便提一下,印度雖然經濟不夠發達,但是從建國起就實行全民免費醫療和幾乎免費的教育體系。
結論:
中印之間沒有必要成為你死我活的對手,邊境的摩擦完全可以通過協商來解決。倒是中國自身的經濟改革正在進入深水區,怎樣化解既得利益集團對於國家經濟利益的盤剝和對於改革的阻礙才是我們當務之急必須解決的頭等大事。
如果經濟改革能夠順利的推進,中國沒必要擔心來自任何領域的挑戰,現在不是討論戰爭是否應該發生的時候,這樣既不明智也不高明。
原創不易,希望朋友們養成讀後點讚的習慣,以表示鼓勵!如果文章引起了您的共鳴,請多多轉發!拜謝!也歡迎朋友們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