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之一百零三:20世紀上半期的正教會1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由於國內政局的變化,一些著名的正教神學家和宗教哲學家移民西方,在歐洲建立了一些正教的神學研究及教育機構,這些人和機構對西方神學同東方正教神學的交流對話起了很大的作用。
1.俄羅斯正教會
1917年俄國" 二月革命" 後,俄羅斯正教會聖會議於當年秋季決定恢復牧首制。11月5 日,莫斯科都主教吉洪當選牧首。1918年1 月19日蘇維埃法令宣布實行國家同教會分離、教會同學校分離的政策,把教會及宗教團體的財產沒收歸人民所有。1918年7 月13日蘇維埃憲法第13條確認了政教分離原則,並賦予公民進行反宗教宣傳的權利。1919年9 月俄國發生饑荒,繼而國內戰爭爆發,牧首吉洪禁止教士參與政治衝突,但他也反對政府將教會財產沒收,用於賑濟災民。因此他從1922年5 月到1923年6 月之間遭到監禁。政府下令解散教會當局,並通過支持建立" 活力教會" 以分裂和瓦解俄羅斯正教會。吉洪決定同政府和解併合作,在一份聲明上簽字表示:" 從現在起我不再是蘇聯的敵人了"。
2.東歐地區的正教會
阿爾巴尼亞東正教會於1922年宣布自主,1937年4 月宣布自治,得到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認可,稱阿爾巴尼亞自治正教會,在教會禮拜儀式中使用阿爾巴尼亞語,小部分使用希臘語,總會設在地拉那,教會領袖領有" 地拉那和都拉斯都主教及全阿爾巴尼亞大主教" 的頭銜。1938年約有成員20萬人,佔人口的10%,設有一個都主教區,四名主教,200 名神父,29座修道院,兩個修院。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於1946年成立前,該教會有近50萬教徒,佔全國人口的19%。大主教克里斯多福(1937-1949)被新政府罷免。
塞爾維亞正教會:1918年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王國(1929年改名)成立後,塞爾維亞正教會尋求恢復其牧首制。1920年貝爾格勒都主教區、卡爾洛維奇流亡牧首府以及波士尼亞、達爾馬提亞、馬其頓和黑山正教會當局聯合組成一個統一的塞爾維亞正教會,貝爾格勒都主教迪米特裡奧斯成為牧首(1920-1930 年)。然而塞爾維亞正教會牧首區的組織機構和立法直到十年後才結束。1931年,塞爾維亞正教會成員佔全國人口的48.7%,而天主教會成員佔37.4%,雙方的矛盾導致了1935年衝突的發生。南斯拉夫希望同梵蒂岡建交,但正教會牧首巴拿巴斯(1930-1937)極力反對。
1941年南斯拉夫被德國、義大利和保加利亞人佔領,獨立的克羅埃西亞王國(天主教徒佔多數)中的正教會於1942年成立,擁有180 萬名成員。塞爾維亞正教會牧首加布列爾五世(1938-1950)於1941年被逮捕,他及他的代表約瑟夫(1941-1946)的牧職活動都受到戰爭的影響。1944年狄托上臺,建立南斯拉夫人民共和國。1946年1 月31日通過的憲法中宣布實行政教分離政策。
羅馬尼亞正教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羅馬尼亞民族教會同卡爾洛維奇、希賓和捷爾維奇教會的合併而得到發展。1923年憲法宣布正教是羅馬尼亞的主要宗教,並把羅馬尼亞正教會組織統一起來劃分為五個都主教區。
1925年羅馬尼亞正教會通過憲章將其付諸實施。1925年2 月27日,正教會聖會議決定把布加勒斯特都主教區升格為牧首區,9 月27日布加勒斯特都主教米龍在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認同下當選羅馬尼亞正教會第一任牧首(1925-1939)。1939年米龍牧首去世後,摩爾達維亞都主教尼克丁當選新牧首(1939-1948)。他作為一名修道僧和主教,致力於羅馬尼亞正教會修道制度的復興。
波蘭正教會: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在波蘭居住著近400 萬正教徒,佔波蘭人口的12%。這些正教徒於1923年組成波蘭正教會,1924-1925 年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承認其自主宣言,波蘭政府有關正教的政策是反對烏克蘭民族和白俄羅斯人中要求正教居民自治的傾向。1938-1939 年間,130 座正教教堂和兩座修道院被毀壞。二戰中波蘭被佔領後,波蘭正教會分裂,在蘇聯佔領的波蘭地區,正教徒受俄羅斯正教會莫斯科牧首府管轄。在都主教迪奧尼斯基(1923-1948 年,1961年去世)時期,波蘭正教會因東部波蘭納入蘇聯版圖而減少了35萬成員。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喜歡就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