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一百零三:20世紀上半期的正教會1

2021-02-13 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基督教之一百零三:20世紀上半期的正教會1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由於國內政局的變化,一些著名的正教神學家和宗教哲學家移民西方,在歐洲建立了一些正教的神學研究及教育機構,這些人和機構對西方神學同東方正教神學的交流對話起了很大的作用。

1.俄羅斯正教會
1917年俄國" 二月革命" 後,俄羅斯正教會聖會議於當年秋季決定恢復牧首制。11月5 日,莫斯科都主教吉洪當選牧首。1918年1 月19日蘇維埃法令宣布實行國家同教會分離、教會同學校分離的政策,把教會及宗教團體的財產沒收歸人民所有。1918年7 月13日蘇維埃憲法第13條確認了政教分離原則,並賦予公民進行反宗教宣傳的權利。1919年9 月俄國發生饑荒,繼而國內戰爭爆發,牧首吉洪禁止教士參與政治衝突,但他也反對政府將教會財產沒收,用於賑濟災民。因此他從1922年5 月到1923年6 月之間遭到監禁。政府下令解散教會當局,並通過支持建立" 活力教會" 以分裂和瓦解俄羅斯正教會。吉洪決定同政府和解併合作,在一份聲明上簽字表示:" 從現在起我不再是蘇聯的敵人了"。

 

2.東歐地區的正教會

阿爾巴尼亞東正教會於1922年宣布自主,1937年4 月宣布自治,得到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認可,稱阿爾巴尼亞自治正教會,在教會禮拜儀式中使用阿爾巴尼亞語,小部分使用希臘語,總會設在地拉那,教會領袖領有" 地拉那和都拉斯都主教及全阿爾巴尼亞大主教" 的頭銜。1938年約有成員20萬人,佔人口的10%,設有一個都主教區,四名主教,200 名神父,29座修道院,兩個修院。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於1946年成立前,該教會有近50萬教徒,佔全國人口的19%。大主教克里斯多福(1937-1949)被新政府罷免。
  塞爾維亞正教會:1918年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王國(1929年改名)成立後,塞爾維亞正教會尋求恢復其牧首制。1920年貝爾格勒都主教區、卡爾洛維奇流亡牧首府以及波士尼亞、達爾馬提亞、馬其頓和黑山正教會當局聯合組成一個統一的塞爾維亞正教會,貝爾格勒都主教迪米特裡奧斯成為牧首(1920-1930 年)。然而塞爾維亞正教會牧首區的組織機構和立法直到十年後才結束。1931年,塞爾維亞正教會成員佔全國人口的48.7%,而天主教會成員佔37.4%,雙方的矛盾導致了1935年衝突的發生。南斯拉夫希望同梵蒂岡建交,但正教會牧首巴拿巴斯(1930-1937)極力反對。
1941年南斯拉夫被德國、義大利和保加利亞人佔領,獨立的克羅埃西亞王國(天主教徒佔多數)中的正教會於1942年成立,擁有180 萬名成員。塞爾維亞正教會牧首加布列爾五世(1938-1950)於1941年被逮捕,他及他的代表約瑟夫(1941-1946)的牧職活動都受到戰爭的影響。1944年狄托上臺,建立南斯拉夫人民共和國。1946年1 月31日通過的憲法中宣布實行政教分離政策。


  羅馬尼亞正教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羅馬尼亞民族教會同卡爾洛維奇、希賓和捷爾維奇教會的合併而得到發展。1923年憲法宣布正教是羅馬尼亞的主要宗教,並把羅馬尼亞正教會組織統一起來劃分為五個都主教區。
1925年羅馬尼亞正教會通過憲章將其付諸實施。1925年2 月27日,正教會聖會議決定把布加勒斯特都主教區升格為牧首區,9 月27日布加勒斯特都主教米龍在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認同下當選羅馬尼亞正教會第一任牧首(1925-1939)。1939年米龍牧首去世後,摩爾達維亞都主教尼克丁當選新牧首(1939-1948)。他作為一名修道僧和主教,致力於羅馬尼亞正教會修道制度的復興。
  波蘭正教會: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在波蘭居住著近400 萬正教徒,佔波蘭人口的12%。這些正教徒於1923年組成波蘭正教會,1924-1925 年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承認其自主宣言,波蘭政府有關正教的政策是反對烏克蘭民族和白俄羅斯人中要求正教居民自治的傾向。1938-1939 年間,130 座正教教堂和兩座修道院被毀壞。二戰中波蘭被佔領後,波蘭正教會分裂,在蘇聯佔領的波蘭地區,正教徒受俄羅斯正教會莫斯科牧首府管轄。在都主教迪奧尼斯基(1923-1948 年,1961年去世)時期,波蘭正教會因東部波蘭納入蘇聯版圖而減少了35萬成員。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喜歡就點我

相關焦點

  • 宗教 ▏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教,到底啥關係?!
    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西方最主要的三大宗教,三教同源,但它們之間的關係總是叫人懵懵噠,今天大魚帶你抽絲剝繭。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西方基督教仍然摩擦不斷,教義理解上的分歧,神學問題上爭執不休。羅馬教宗宣稱自己的地位凌駕於其它的宗主教之上,而君士坦丁堡則認為羅馬與各宗主教是平等的。1054年東西方教會在君士坦丁堡召開調停會議,會議中相互控訴指責,後雙方相互開除對方教籍,基督教從此分裂為西歐的天主教和拜佔庭的東正教。
  • 【人文篇】世界各大宗教全圖解,分分鐘明白基督教、伊斯蘭教與猶太教的關係
    (三)基督新教更正教亦叫抗羅教(The Protestant Church),因為羅馬教一直統治著教會,使教會長期背離聖經,長達千多年之久(約500-1500),因此有人起來反對羅馬天主教,把它更正過來,使教會回到使徒時代。更正教又稱新教,天主教是在主後500年間才出現的,以前都是教會,馬丁路德不是「改教」,而是更正羅馬教,後人稱為抗羅教。
  • 基督教日本化:「無教會運動「,如何成為軍國主義工具?
    ,喪失了基督教自身性質,充當了侵略亞洲的宗教工具。在這種社會文化結構下,為了迎合日本的傳統文化和國家主義,日本基督教發展出了「無教會運動」以及社會福音化明顯的「基督教主義運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之前,基督教日本化,使得日本基督教成為軍國主義工具,不僅禍害教會,也禍害日本,禍害整個亞洲。缺乏美好見證的結果是,直到今天,在宗教社會領域,從基督新教19世紀末進入日本開始算起,過了130年,日本基督教人口依然只有1%而已。
  • 基督教是怎樣徵服韓國的
    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城市,都能遇到來自韓國的傳教者。韓國基督教向海外派出了兩萬多名傳教士,甚至滲透到了阿富汗、伊拉克、約旦這類伊斯蘭教國家。傳教積極,是因為信教熱烈。1940年代,還只有2%的韓國人信仰基督教。到2014年,已有30%韓國人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已成為韓國的第一宗教。
  • 【歸正之窗】 宗教改革之後
    早期教會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基督教始於耶穌基督的來臨。誕生時期:公元1世紀30—40年代由其使徒以領受聖靈為「靈召」以耶路撒冷為中心開始傳教,建立初期基督教教會。中世紀在天主教與東正教各成體系、分別發展的過程中,西羅馬帝國於476年被推翻,教會隨之進入漫長的中世紀基督教發展階段。其間東正教會因東羅馬帝國的衰落及其最後滅亡,逐漸分化為15個相互獨立的正教會即自主教會,形成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語言的多元局面。西方天主教會在中世紀發展中經歷教權與王權之爭,於13世紀達到教會權力的鼎盛,形成以羅馬為中心、跨越國界的西歐天主教世界。
  • 《世界宗教源流史》古希臘宗教之一:米諾斯宗教
    年間的宗教。在約公元前2000年前後,克裡特島米諾斯人建立了奴隸制國家,開始是一個個小國,經過戰爭約到公元前 16 世紀初在該島建立了統一的米諾斯王朝,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克裡特島各地都遭到毀滅性破壞,原因不詳。米諾斯人以線形文字記載事情(克裡特島語),但未破譯成功,我們只能根據英國考古學家伊文斯等人的發掘研究他們的宗教。
  • 美國的宗教信仰!
    1776年美國獨立前,基督教(新教)的主要派別均已傳入美國,其後迅速發展成為最有影響的宗教。在美國宗教中,基督教(新教)教徒最多,約有1.56億人,佔美國總人口的57%。主要有浸禮宗、衛斯理宗、信義宗、加爾文宗、聖公會、聖潔教會等,此外還有數十個較小的教派組織和跨教派的國際性的組織。各宗派創辦有400多所大專院校。基督教已深入社會各領域。
  • 基督教歷史
    誕生時期:公元1世紀30—40年代由其使徒以領受聖靈為「靈召」以耶路撒冷為中心開始傳教,建立初期基督教教會。4 0年代後期,隨著保羅等人向非猶太人的傳教,教會相續在敘利亞的安提阿、埃及的亞歷山大、羅馬、君士坦丁堡等地建立教,在思想信仰上和組織結構上逐步走向完備。
  • 活在18世紀的美國政治,跪在中世紀的美國宗教
    美國人富有,但是虔信宗教;中國人相對美國人來說要窮得多,但是絕大多數人對宗教的興趣度並不高,甚至從世界範圍來說,都是極低的。中國人對宗教的態度反映了儒家文化圈的重要特色,即缺乏對死後未知世界的求知慾。這種觀點從孔子時代就有了。孔子曾說過:「未知生,焉知死」。這是一種典型的不可知論,反對執著的宗教信仰。在當代日本這個受到儒家文化影響的地區,宗教在社會上的重要性也非常低。
  • 世界三大宗教起源與發展
    此三種宗教之所以能成為前三大,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三個各自被一部分國家列為國教的宗教,如基督教在歐美的一些國家、伊斯蘭教在中亞和西亞(中東,歐洲)一些國家、佛教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分別被列為國教。上述宗教裡:基督教包括三大流派:即天主教、基督新教和東正教,其中新教與天主教信徒較多,東正教教徒相對較少;伊斯蘭教包括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派別,其中遜尼派佔多數;佛教則有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三大派系。[1] 三大宗教中,以基督教人數最多,伊斯蘭教次之,佛教最後。雖說是三大宗教,但三大宗教提倡和平共處,可以相互交流文化。慈悲,博愛,和平,是這三大宗教的真諦。
  • 李維建丨當代非洲宗教生態
    埃扎納自稱「萬王之王」,改奉基督教,將其定為國教,以統一各部落的信仰。因此,公元4世紀,衣索比亞已是以基督教立國的國家。在伊斯蘭教徵服之前,埃及、蘇丹、衣索比亞、地中海沿岸等非洲地區,都已完成基督教化。基督教形成的最初幾個世紀,非洲產生諸多基督教歷史上的知名人物。《上帝之城》的作者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主教、科普特正教會的聖人聖•莫裡斯(St.
  • 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淵源、區別與衝突
    (二)區別來源/ 綜合,包括馬效佩《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視閾中耶穌形象之比較研究》、馬通《世界三大一神教的關係》、《耶路撒冷三千年》、《歷史的軌跡——兩千年教會史》等等據《國際宣教研究學報》2001年第一期發布的統計數字,估算至2001年,世界人口61.28億,其中猶太教徒1455.2萬,基督教徒20.24億,伊斯蘭教徒12.13億。按這一數據,這三大宗教的信徒合計32.51億,佔世界總人口的53.05%,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產生的重 大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 別迦摩時期的教會如何成了撒但的座位?
    在第四世紀初葉時,君士坦丁皇帝在表面上的悔改信教,使教會大為興奮;同時屬世的精神就披上公義的外衣,步入教會之內。從此以後,腐化的影響便迅速蔓延了。異教雖在表面上銷聲匿跡,但實際上她卻勝利了。她的精神控制了教會。她的教義,儀文和迷信,都攙入那些自稱為基督徒者的信仰與敬拜之中了。
  • 《世界宗教研究》2019年第3期目錄及摘要
    再論龍門所見唐《珪和尚紀德幢》及其禪宗史價值高慎濤20世紀70年代,洛陽龍門附近收集到一方唐代禪宗僧人元珪和尚紀德幢石,2004年李文生先生曾撰《讀禪宗大師〈珪和尚紀德幢〉書後》一文對其進行了揭示。
  • 十字軍東徵:基督教世界對伊斯蘭教世界發起的長達200年的戰爭
    ,總會發現一組矛盾縈繞在西方人的生活中,即伊斯蘭教世界對基督教世界的敵視。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的發展水平一度高於西方,心態開放從容。而西歐被天主教束縛,保守落後,對伊斯蘭文明充滿仇恨。所以,就像今天一些極端組織發起「聖戰」(Jihad)一樣,九百多年前基督教世界也發起過「聖戰」(Cruciata),這就是十字軍東徵。而且這場軍事行動竟然進行了200年。在今天看來,一場仗連續打幾年就已經吃不消了,到底是什麼仇、什麼怨,導致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纏鬥了兩個世紀呢?
  • 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之比較
    教會於初期的400年,一直處於被猶太人和羅馬政權的逼迫,一直到主後三世紀末,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歸信基督,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國教,全民加入基督教會,形成了羅馬大公教,後稱羅馬教,1054年才稱天主教。因此天主教又稱「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公元四世紀末,羅馬帝國分東西,因此基督教也就分為東西。
  • 基督教的罪惡
    1227年,教宗約翰二十一世收到風傳認為異端宗教思想已經在「神學學術界」中蔓延開,他逼迫當時的巴黎主教Stephen Tempier制定「巴黎譴責」宣言—————當時最早的審查制度之一。由此禁止了當時與哲學和神學有關的219篇論文的發表。充滿災禍的14世紀-教會對醫療的敵視致使歐洲遭瘟疫重創統治世界?
  • 基督教的起源及其世界化
    1世紀下半葉,基督教傳播到敘利亞、小亞細亞、馬其頓、希臘、羅馬和埃及,在各民族中贏得信徒,在教義上則與流行的希臘化哲學、倫理、神秘主義等結合,並突破猶太教的狹隘限制演變成適應羅馬帝國的世界性宗教。初期基督教徒大多是貧民和奴隸,對羅馬統治和社會壓迫有強烈的反抗情緒,因而受到羅馬帝國統治者的大規模迫害。但基督教非但沒有消亡,反而在人數和社會影響上有所發展。
  • 救援派:好消息宣教會、基督教福音浸禮會、生命之道宣教會丨《現代宗教》對此異端派別的研究資料
    「救援派」由「基督教福音浸禮會」(由權信燦及俞炳彥創立),生命之道宣教會(創辦人李約翰),和好消息宣教會(由樸玉洙創立)組成。救援派的正式名稱包括「浸禮者(Baptist)」這個詞,為傳統的韓國浸信會宗派帶來嚴重的問題。究竟被各大傳統宗派介定為「異端」;「救援派」這三大分支的特點是什麼?
  • 世界三大宗教
    今天來談下世界三大宗教。1、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的創始人是穆罕穆德,信奉的是安拉,說是宇宙唯一的真主,獨神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