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迦摩時期的教會如何成了撒但的座位?

2021-02-16 聖經研讀

在士每拿教會歷史時期,基督徒所忍受的苦難使他們彼此更為接近,並且更加親近他們的救贖主。他們生活的榜樣和臨死的見證經常為真理作了申辯;而且在人所最難意料的地方,有撒但臣僕也離開了他的行列,而投身於基督的旗幟之下。於是撒但改變了它的策略,布置了新的計劃,要把他的旌旗插在基督的教會當中,把自己變成他們中的一員,以便更有效地對上帝的政權作戰。在第四世紀初葉時,君士坦丁皇帝在表面上的悔改信教,使教會大為興奮;同時屬世的精神就披上公義的外衣,步入教會之內。從此以後,腐化的影響便迅速蔓延了。異教雖在表面上銷聲匿跡,但實際上她卻勝利了。她的精神控制了教會。她的教義,儀文和迷信,都攙入那些自稱為基督徒者的信仰與敬拜之中了。


啟2:12 「你要寫信給別迦摩教會的使者說,那有兩刃利劍的說:

別迦摩:希臘原文含意為「高舉,結婚」的意思。撒但布置了新的計劃,把他的旌旗插在基督的教會當中,以便更有效地對上帝的政權作戰。若是基督的門徒能被其誘惑,因而招致上帝的不悅,那麼他們的力量、果敢、堅定,將要衰退,而他們就很容易地成為撒但的掠物了。

教會所在地背景:別迦摩是亞細亞地區政治上的首府,是希臘文化中心,也是皇帝崇拜的中心城市。這裡有亞古士督廟,朱庇德神(Jupiter)的大壇,以及埃司若拉皮烏(Esculapius)的廟,是異教與邪教極顯著的中心。

別迦摩教會的象徵意義

代表公元313年-538年這段歷史時期的教會團體。撒旦這時企圖藉著欺騙的手段,來達到他用武力所未能達到的目的。於是逼迫停止了,代之以暫時的興旺,和屬世尊榮的可怕引誘。公元313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頒布米蘭敕令。公元325年,又頒布諭令使他所有的臣民都要歸依基督教,而基督教就成為了他的國教。由於政教的聯合,基督教在信仰和靈性上很快地變質、墮落以致最終離教背道。公元538年羅馬教皇正式登上寶座掌權。

主的自稱「有兩刃利劍的」:

表明主的話(約12:47、48)和上帝真道(來4:12)及聖靈的能力能夠甦醒人心。也代表上帝的審判(賽11:4 ,帖後2:8,啟19:15、21),表明此時期教會中缺少真理和聖靈的能力。

史實:

1、米蘭敕令    (拉丁文:Edictum Mediolanense,英文:Edict of Milan),又譯作米蘭詔令或米蘭詔書,當時基督教在羅馬帝國還是非法宗教,各方面勢力都在壓制基督教發展,可是基督教強大的吸引力使它逐漸在帝國盛行起來,為了向日益盛行的基督教尋求支持,也為了聯盟另一奧古斯都李基尼烏斯,公元313年君士坦丁決定與其在 義大利的米蘭會晤,並將自己的妹妹康士坦提婭許給李基尼烏斯。因為李基尼烏斯當時軍事力量也很強大,並且擁有巴爾幹半島和伊利裡亞等地。會上雙方達成共識,並共同籤署了著名的「米蘭敕令」,它是一條關於宗教寬容的敕令。此詔書宣布羅馬帝國境內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並且發還了已經沒收的教會財產,亦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免除了基督教信徒對國家的徭役義務,規定主教有權審判教會案件。

    君士坦丁執政後,他發現基督教對於信奉「多神」的羅馬來說是一種造反和破壞的力量,而在基督教內部卻有一股統一的和有組織的力量,耶穌的精神在全羅馬帝國甚至在帝國範圍以外都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自由結合的團體契約。君士坦丁看到了這種力量,可以成為他統一羅馬的利器。於是和東部的奧古斯都李基尼烏斯聯合頒布了《米蘭敕令》。米蘭敕令是基督教歷史上的轉折點,標誌著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對基督教從鎮壓和寬容相結合的政策轉為保護和利用的政策、從被迫害的「地下宗教」成為被承認的宗教。

內容如下:

    「儘管為了保證帝國的統一和安全有許多重大問題使我們日夜操勞,但我們仍時刻不忘改正各方面的錯誤,使一切都能恢復羅馬的古制,並重振羅馬的公眾秩序。我們還特別希望使那些拋棄他們的祖先所建立的宗教和儀式,狂妄地厭棄古代的一切做法,完全憑自己胡思亂想憑空造出一些荒唐的法律和奇談怪論,並在我們帝國的不同省份自行組成社團的受矇騙的基督教徒們重新回到理性和合乎自然的道路上來。我們在此前發布的一些意在敦促大家崇敬諸神的敕令已使許多基督教徒陷於危險和苦難之中,其中許多還喪失了性命,而且還有更多的人,由於始終仍堅持其瀆神的愚蠢做法,至今不能參加任何正常的公眾宗教活動,為此我們本著一向寬大為懷的宗旨,決定對那些不幸的人格外開恩。

我們今後將允許他們自由表達各自的想法,只要他們永遠不忘對已公布的法律和政府抱著適當的尊敬,他們便可以毫無畏懼,不受任何幹擾地在各自的會場中集會。我們馬上還將另有一道敕令將我們的意圖告知各法院法官和地方行政官員,我們希望我們的寬容將會使得基督教徒們在他們所崇拜的神前禱告時勿忘為我們的安全和繁榮,為他們自身以及為共和國祈禱。」(參《百度百科》、《互動百科》、《羅馬史》、《君士坦丁與基督教》等)

   2、休業令      君士坦丁通過米蘭敕令公認了基督教並逐漸展開擁護基督教的政策。但他並沒有完全改信基督教。他直到死一直擁有稱作 Pontifex maximus的宗教界最高祭司長職位,他將最喜歡的不滅太陽神密特拉和基督作為同一神理解。也就是說他不是純粹的基督徒,只是在政治性立場選擇了可以把帝國整體捆為一的基督教。那時他的異教臣民是敬奉太陽日的,而且一般基督徒也很尊重這一天;皇帝的政策是要解除異教與基督教之間的利害衝突,教會的主教們也催促他實行這個政策。於是君士坦丁於321年3月7日頒布了星期日休業令,將羅馬崇拜太陽神的密特拉教中的星期日禮拜引入基督教中,並下諭將日曜日定為全羅馬帝國的公共節期。《星期日休業令》內容為:「所有裁判官和市民以及技術者們都當在尊嚴的太陽日(Sundy)休息。惟鄉間的農民仍可自由合法繼續作農務,因為往往在另一日期撒種或作葡萄將感到極其不方便。"許多基督教領袖認為與異教徒若能同守一日,可以促使異教徒在名義上接受基督教義,如此則教會的權力與光榮便要大大增加了。但歷史證明,這種引狼入室的作法,並沒有改變異教者的心,反而使許多敬畏上帝的基督徒漸漸被引誘去承認日曜日為聖日。(參《聖經手冊》、《羅馬史》、《教會史》等)

   3、第一次尼西亞會議:   公元324年,君士坦丁統一羅馬帝國後,繼續支持和扶植已傳遍帝國全境的太陽神教。在此時基督教也產生了神學和教會體制的爭端,這樣的情況不利於皇帝的政權穩固。為使基督教教義世俗化,並有助於鞏固帝國統一。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在尼西亞城召開基督教大公會議。這會議是基督教歷史上第一次的世界性主教會議。君士坦丁當時邀請了所有的1800名教會的主教(有1000位在東方,800位在西方),但最後只有318位主教到會(人數歷史有異議,但以此數據居多。)。此會議按羅馬元老院的形式組織大會的進行。君士坦丁身穿耀眼的金邊紫袍進場,恭敬地坐在主教們後面,作為會議的觀測者。教會歷史家優西比烏在會議開始時,宣讀會議祝辭。亞歷山大宗主教亞歷山大一世與西班牙的奧塞思先後主持了會議的討論。羅馬教宗亦委派兩位教士出席會議。議題中心是太陽神和基督教合併。

    會議主要是解決亞歷山大教會中,耶穌與天父關係理解上的分歧:耶穌是否與天父同質還是類似。亞歷山大教會內一方的主教認為耶穌與天父同質,另一方則認為耶穌與天父類似。最後,何西烏建議以該撒利亞主教、教會歷史家優西比烏所提出的《尼西亞信經》(Nicaea Scripture)為基礎,並採用了關鍵性字詞--「聖子與聖父同質」。信經在皇帝君士坦丁施加壓力下通過了,定為正統的教義標準,否定教義者被定為異端。會議同時制定了20條教會法規,擴大正統派主教的權力,並對羅馬帝國全境教會具強制性約束力,進一步規定主教權由皇帝任免。按羅馬帝國行省劃分教區。賦予羅馬、亞歷山大裡亞和耶路撒冷3個教區主教以更大的管轄權力。統一復活節日期的計算方法,否定東方倡導的以聖歷1月14日(逾越節)開始的推算方法,而是以西方立春為計算基準,為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

   尼西亞會議,是當時關涉羅馬帝國存在基礎的階級對立、利益紛爭和軍事態勢的某種社會歷史折射,也是一場隱伏在宗教關注、宗教情感、宗教虔誠、宗教教派論辯中的政治搏殺。尼西亞會議後基督教分裂為以西羅馬帝國義大利羅馬教區為首天主教和以東羅馬帝國拜佔庭為首的東正教。東正教只承認《尼西亞信經》的前36條。天主教與東正教的主要分歧是:是否承認聖母為人而展開的。東正教不承認大會設立教皇這一職位,只承認各教區的牧首。所以今天主要信仰東正教的國家中牧師的最高領袖為個教區的牧首而非教皇。(參《百度百科》、《互動百科》、《羅馬史》、《教會史》等)

     4、尼西亞信經      尼西亞信經產生於公元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是尼西亞信條。此信經的完整名稱是《尼西亞—君士坦丁信經》。公元381年的第一君士坦丁堡會議對此信經內容做了修訂並獲得一致通過。現在接受並且信奉此信經的有羅馬天主教會,東正教會,以及新教的聖公會(英國國教會),浸禮會,信義宗,改革宗等。信經版本有聖公會版、天主教版、東正教版等。各本大同小異,現將聖公會版內容展列。

       「我等信獨一之神,即全能之聖父,創造天地,及一切有形無形之萬物之主。我等信獨一之主耶穌基督,上帝獨生之聖子,是聖父在萬世之先所生,是從神所出之神,從光所出之光,從真神所出之真神,是生非造,是與聖父同體,萬物皆藉聖子而造;聖子為要拯救我等世人,從天降臨,為聖靈感動之童貞女馬利亞所生,成為人身,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等釘十字架,被害而葬,照聖經之言,第三日復活,升天,坐在聖父之右;將來復必有榮耀而降臨,審判活人死人,其國無窮無盡。我等信聖靈即是主,是賜生命者,是從聖父、聖子所出,與聖父、聖子,同是當拜,當稱頌者,眾先知說預言,皆是被聖靈感動;我等信使徒所立獨一聖而公之教會;我等信因為赦罪設立之獨一洗禮;我等望死後復活,又望來世之永生。阿們。」(摘自中華聖公會出版之《公禱書》)

    5、極端行為   公元380年,羅馬皇帝狄奧多修更是將基督教正式定為國教,並開始禁止其他宗教進行宗教儀式,基督教開始顯現出了「排他」性。公元392年,以德奧菲羅斯主教為首的基督徒縱火焚燒了塞拉皮斯神廟,30多萬件的希臘文手稿毀於一旦;狂熱的基督徒在這裡還地殺了古代世界惟一的一位著名的女科學家希帕提婭——亞歷山大繆塞昂學園最後一位重要的人物、當地新柏拉圖學派的領袖。在這段時間裡,原有的羅馬神廟被拆毀或改成教堂,奧林匹克運動會被取消。基督教帶給社會的不是耶穌,而是狂熱的撒但精神。(參《百度百科》、《羅馬史》、《互動百科》等)

相關焦點

  • 七教會的得勝者(下)
    榮耀的主耶穌對小亞細亞七間教會的指責中,一連地向以弗所、別迦摩、推雅推喇、老底迦四教會,發出悔改的信息(啟二5、16、21,三19)。縱然悔改是一種消極的改變,卻是積極的作戰,因為有過能改,總比不悔改來得有意義。古人早在詩歌中就表明了,憂傷痛悔的心主必不輕看(詩五一17),何況積極而正向的承認自我的過失,進而改善自我的行為,豈不更有意義?
  • 針對異端「全能神教會」,臺灣基督教眾教會聯合聲明
    凡信全能神的人聚會必須吃喝享受全能神的話語,這是任何人不許更改的教會行政。」——摘自《關於教會工作的交通講道與教會工作安排歷年彙編》第二部分教會工作安排歷年彙編——教會生活的實行原則  「……現在,聖經成了神最新工作的攔阻。
  • 七教會的得勝者(上)
    追究此輩人物之所以勇於說毀謗的話,目的不外是:自以為義、抬高自我、塑造權勢、圖利自我;如此一來,不但傷害了教會的和諧,更阻礙了教勢的發展。他們既成了撒但一會的人,免不了的,必把自我推向死亡的境地。結局固然是前者得大麻風蒙羞,後者全族遭滅,但他們也都成了撒但的工具,至為可怕。反觀一個得勝者,縱然免除不了這樣的戰役,唯有以忍受誇勝,並且至死忠心去承受(啟二10),得勝絕對是屬於這樣的人。誠如主耶穌對別迦摩教會的指責:然而,有幾件事我要責備你:因為在你那裡有人服從了巴蘭的教訓;這巴蘭曾教導巴勒將絆腳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叫他們吃祭偶像之物,行姦淫的事(啟二14)。
  • 撒但的羅網
    當人們不作特別的努力去反抗撒但的勢力,而不冷不熱的精神風行於教會和社會之中的時候,撒但是很放心的;因為這樣就不怕那些受他任意支配的人離開他。但什麼時候人的心意被喚起來注意永生的事物,以至發問說:「我當怎樣行才可以得救?」此時,撒但就要出動設法與基督抗衡,並消滅聖靈的感化。
  • 教會的進步性
    不論人們對聖經中的進步性是如何的錯解,進步性卻是一個事實,結果在聖經完成時期,教會一定是進步的。從此可引出一個例證,這是論到有關教會教義的重要方面。亞伯拉罕蒙召脫離異邦環境,乃是教會成立最有歷史意義的事件之一。此一歷史事件的記載,含有普遍主義的特色,是非常有意義的。神對亞伯拉罕說:「……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3)。
  • 《徵服黑暗使者》第一章 當真有撒但和黑暗使者嗎?
    聖經明言,撒但擁有一個強大的國度,每個基督徒都必須處處留心。況且,我們亦生活在這國度中——在仇敵的領土上居住。要了解鬼附人這現象,我們一定要了解撒但的國度,以及這國度如何運作。在保羅的時代,他能說:「我們並非不曉得撒但的詭計」(林後二11),在我們的時代,就須要學習知道仇敵的手段,以備作戰了。
  • 基督教日本化:「無教會運動「,如何成為軍國主義工具?
    內村鑑三發起無教會運動是在他40歲的那年,即1900年創刊《聖經之研究》時,追述了其動機:「我輩並不是自己喜歡捨棄教會。被迫於靈魂的需要,不得不離開。我輩成為實踐性的無教會之信徒,而不是理論上的無教會信徒。」這與其個人遭遇相關:在擔任第一高中教師的1891年,因為在教育敕語奉讀式上的「不敬事件」,而被激烈地批判為非國民,受到排斥,陷入了苦難狀況。
  • 教會老照片8:這位神父被譽為國民黨的白求恩,組成了抗日戰爭時期享譽中外的公教救護隊
    點擊上面藍字關注:                       —— 這是一個專注研讀教會歷史的窗口公眾號
  • 社會關懷——福音派教會的覺醒
    只有福音能真正解決人類的問題,但是福音的傳揚,必須落實在現代人生活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體系。」現代城市的娼妓、吸毒、酗酒、失業、色情、性病泛濫等問題,誠然不是任何一個地方教會有能力解決的。教會因此袖手旁觀,除了憂傷的禱告以外,無能為力。
  • 米蘭詔書後的教會(二)
    教會此時廣泛傳播不僅得益於皇帝的支持,還由於基督徒捍衛教會的勇氣,熾熱的傳教熱情,實踐著耶穌基督的教導,要向普天下的受造物傳播福音。 我們透過這一時期歷史的學習,可以看到早期基督徒們具有非常強烈的福傳意識,這一點對於我們今天具有更強的啟示意義。
  • 在飛機上如何選座位呢?空姐告訴你這幾點,看完長知識了!
    通常我們出行時,選擇交通工具成了首要任務,如果距離目的地比較遠,多數驢友會選擇乘坐飛機。那麼,在搭乘飛機的時候,選座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今天我們一起來討論,飛機上應該如何選座呢?    近期有一位驢友給小編投稿,說他在乘坐飛機途中,跟他的空姐朋友聊了一番,了解到在飛機上選好座位的秘訣。
  • 飛機座位編號的秘密
    ,不知如何才能挑選到心儀的位置。那麼,究竟如何才能挑選到自己喜歡的座位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飛機的座位是按數字(代表座位的排數)+字母(代表每一排從左至右的順序)的方式編排的。不同航空公司的不同機型的客機,寬度長短並不一致,因此座位的排數和過道兩邊的座位數也不盡相同。
  • 飛機上如何挑選最舒適座位?有6大訣竅
    那麼如何能在經濟艙內,挑選到既適合自己又相對要舒適的座位呢?以下6個訣竅,能幫助到你喲。  1、經濟艙第一排的位置,空間稍大  位於經濟艙第一排的位置,前面沒有座位,因此空間要寬敞些。所以在選擇座位時,這個位置無疑是最佳的選擇。一般航空公司會安排帶嬰兒的乘客,因為方便照顧,也不會影響到前方的乘客。
  • 伯羅奔尼撒戰爭1:結局的開始
    如果要和中國歷史做個類比的話,伯羅奔尼撒戰爭特別像我們中國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簡直就是鏡像複製一樣。「八王之亂」是一場司馬氏家族內部權力傾軋的大戲,但並不是只有八個司馬王爺參與這麼簡單,而是將西晉整個國家都卷了就去。在爭鬥過程中,司馬越、司馬潁等人為了奪權,不惜借力塞外的胡人武裝,引他們進軍中原腹地。
  • 當仇敵坐在教會中間,想把教會引向錯誤的方向時,我們決不能閉上眼睛
    既然天主子臨在於祂的教會,敵基督與他的門徒的攻擊就會特別針對教會,因為教會阻礙他實施黑暗的計劃。同時,那些為正義服務、沒有變成 「強盜之家 「的國家秩序也會阻礙黑暗計劃的實現。這就是為什麼 「敵基督的門徒 「正在努力破壞各級現存的、直接或間接與天主有關的秩序,以實現他們的企圖。這也是在為敵基督的統治做準備,按照他們的計劃,他將接管整個世界的政府。
  • 《伯羅奔尼撒戰爭》讀後感
    (以及印度的釋迦牟尼時期等)都屬人類文明發生根本性文化突破的特殊歷史時期,是塑造人類精神與世界觀的大轉折時期,由於發生的年代相距不遠,這個公元前800-200年的時期被稱為軸心時代。但這個輝煌的時代因伯羅奔尼撒戰爭戛然而止。三伯羅奔尼撒戰爭另一處迷人之處就在於,它就像「蘇美爭霸」在公元前的上演,雅典和斯巴達的爭霸和上世紀兩個大國對峙的歷史時期有諸多相似之處,只是戰爭有冷熱區別。
  • 飛機座位哪裡好?
    如今,飛機是非常普遍的一種交通工具,那麼,如何在乘飛機時挑選一個座位呢?是以安全、風景還是舒適為首要目標,值得探討。飛機選座位哪裡好呢,跟我一起看看吧。許多乘客喜歡靠過道的這種座位,因為可以更方便地出入。
  • 敵基督進入教會內部的最高層:幾乎所有人都會跟隨假基督和假教會
    既然天主子臨在於祂的教會,敵基督與他的門徒的攻擊就會特別針對教會,因為教會阻礙他實施黑暗的計劃。同時,那些為正義服務、沒有變成 「強盜之家 「的國家秩序也會阻礙黑暗計劃的實現。這就是為什麼 「敵基督的門徒 「正在努力破壞各級現存的、直接或間接與天主有關的秩序,以實現他們的企圖。這也是在為敵基督的統治做準備,按照他們的計劃,他將接管整個世界的政府。
  • 帝國出擊:三世紀的系統迫害與西普裡安的教會
    到公元三世紀,傳統上對元老院(Senatus)的倚重已成昨日黃花,希臘化傳統中神的庇佑成為皇帝合法性碩果僅存的支柱。這也使得帝國在面對其他可能的威脅(比如基督教)時,愈發倚重後者,人為地在政治上定義出一種統一,而這種統一隻能通過嚴格遵守傳統羅馬宗教和參與獻祭來表達。這就成了一種循環:政治情況越危急,帝國就越迫切地想通過統一思想來達成共識與和諧。
  • 天巡公開課 | 飛機緊急出口座位是如何安排的?
    為什麼提前預選了緊急出口座位還是不能坐?而且一些特殊的人群,是不可以坐這個座位的。按照航空公司的規定,如下人員不能坐在緊急出口座位:航空公司一般會把飛機緊急出口的座位安排給一些年輕力壯、有多次飛行經驗的旅客,如果是國際航班,還要具備可以用英語跟外國空乘人員交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