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羅奔尼撒戰爭1:結局的開始

2021-02-13 吹牛用的歷史

      說完了文明的巔峰,古希臘文明也將開始走下坡路。

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就像《紅樓夢》中的賈府一樣,烈火烹油後之後就是舉家衰敗。以雅典為代表的希臘黃金時代固然榮光無限,一旦過了這個巔峰,也就意味著離結局已經不遠。

和波斯一樣,希臘的衰落也伴隨著戰爭(第二次希波戰爭2:領導不好當),不同的是,這場戰爭是希臘世界內部的大混戰。戰爭就像一頭吞噬財富與人心的巨獸,掏空了希臘文明的內在價值,希臘璀璨的文明也在硝煙中一步步化為煙花,只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

這便是伯羅奔尼撒戰爭。

現在,就讓我們調整下呼吸和坐姿,去迎接這場前後接近30年的大混戰。由於這場戰爭意義重大,過程複雜、故事精彩。我決定先用一個單獨的篇幅專門說一下這場戰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伯羅奔尼撒戰爭是結局的開始。

伯羅奔尼撒戰爭,是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之間開展的希臘世界的幫派大戰。這場戰爭最早可以追溯到兩次希波戰爭的時候。希臘世界打出了兩個熠熠生輝但又完全不同的超級明星——斯巴達和雅典。他們在戰爭中出力最多、功勞最大,自然戰後處於領導位置,但是這兩個城邦又如此不同,一個是根基深厚的老牌霸主,一個是風頭正勁的新貴;一個是固守內陸的農耕國家,另一個是立足商業的海洋帝國;一個是寡頭政體,一個是民主政體,一個相對封閉,一個相對開放。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存邏輯在希臘的世界逐漸發生碰撞與摩擦,為了更大的生存空間,互相擠壓、產生衝突就在所難免。在一山不容二虎的邏輯牽引下,兩個領(流)袖(氓)為爭奪最高話語權,在小小的希臘世界大打出手,把整個希臘文明攪了個天翻地覆。

戰爭前後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次打了十年,雙方籤訂了一個誰都不滿意的合約停戰了。接下來雙方維持了8年表面上的和平,但私底下小動作不斷,誰都明白再次開打是早晚的事情。果然隨著第二次戰爭爆發,這次雙方打了將近10年,到公元前404年,以雅典徹底失敗而告終。

伯羅奔尼撒戰爭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西方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不管是我們以前提到過的城邦,還是只在地圖中標註出來的城邦,無一倖免全部參與了這場戰爭,所有的城邦都加入了兩大陣營的其中一方,並且經常出現為了利益改換門庭,首鼠兩端的人和事。戰爭就好像一盆涼水,把希臘文明給澆了個透心涼,戰爭過後,希臘文明的走向衰敗。

如果要和中國歷史做個類比的話,伯羅奔尼撒戰爭特別像我們中國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簡直就是鏡像複製一樣。

「八王之亂」是一場司馬氏家族內部權力傾軋的大戲,但並不是只有八個司馬王爺參與這麼簡單,而是將西晉整個國家都卷了就去。在爭鬥過程中,司馬越、司馬潁等人為了奪權,不惜借力塞外的胡人武裝,引他們進軍中原腹地。但是請神容易送神難,這幫胡人來了就不走,還乘機大鬧中原,這便是後來的「五胡亂華」。西晉在內憂外患的衝擊下元氣大傷,國祚僅僅延續了51年就完蛋了,而這就給了反對司馬氏的人乘機做大的機會。當年在高平陵政變中被司馬懿幾乎屠殺殆盡的桓氏家族(桓範)的後人桓溫(這哥們兒也是個奇葩)成為了西晉王朝的掘墓人,司馬懿家族兩個直系(司馬師、司馬昭)的後代幾乎被屠殺殆盡,反而是當年一個不起眼的兒子的後代司馬睿帶領北方的士大夫,在南京建立了東晉,自此我國的江南地區得到大規模開發,經濟和文化得到迅猛發展,這便是著名的「衣冠南渡」,中國開啟了南北朝的時期。接下來的這段時期雖然混亂殘酷,但卻成了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中原文化的力量非但沒有隨著戰爭而消亡,反而因為同化了這幫胡人,在柔弱的中原文化裡注入了遊牧文明的尚武精神,為後來隋唐的統一和走向強盛做好了社會和心理的準備。

從兩晉南北朝到隋唐,我們看到的是一條清晰的主線:內爭--入侵--分裂--融合--統一。如果把這個流程放到伯羅奔尼撒戰爭以及和之後的西方世界,脈絡就非常清晰了:

就在希臘兩個陣營打了多年、誰都奈何不了對方的時候,斯巴達聯繫了曾經的死對頭波斯人,希望藉助他們的力量擊敗雅典,波斯的勢力接著這個機會,在希波戰爭之後又一次進入了希臘地區,攪動起內部各派勢力更劇烈、更複雜的博弈。最後雖然斯巴達如願獲得了最終勝利,但是並沒有獲得實質的安寧,以前的小弟們都開始做起了老大夢,希臘世界幾個主要城邦之間開始了一輪輪混戰,這就給了北方色雷斯地區的馬其頓王國崛起的機會。馬其頓人通過學習、模仿和超越,發明了著名的「馬其頓方陣」大殺四方。隨著戰爭天才亞歷山大橫空出世,這個曾經希臘人眼中的「鄉巴佬」不僅橫掃希臘世界,對外也是所向披靡,不僅徵服了波斯全境,還穿過開伯爾山口抵達恆河流域,差點統一了全印度。在亞歷山大的徵服過程中,希臘的文明成果隨著馬其頓軍隊傳播到沿途各個地區,由此開啟了歷史上著名的「希臘化」時代,不僅在文化上影響後世極深,並且為希臘的優秀接班人羅馬在日後對這些地區的徵服與整合做好了文化和政治上的準備,而羅馬在全面繼承了希臘的衣缽後,崛起為「稱霸地中海」的大帝國,並影響世界到今天。我們今天研究西方,開口必談希臘羅馬,所謂「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的結論,向上追溯都可以在伯羅奔尼撒戰爭這裡找到源頭。 

伯羅奔尼撒戰爭也特別像1914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和德國分別作為協約國和同盟國的老大,誰也沒料到戰爭能打這麼長時間,雙方都以為不過就是局部交手點到為止,大家還都幻想著當年結束戰爭回家過聖誕節,結果一打就是四年。同樣也沒有人會想到,這場戰爭能把雙方的道德底限拉得這麼低,馬克沁機槍、克虜伯大炮、坦克、毒氣和鐵絲網將這場戰爭拖入了屠殺和忍耐的比賽,戰場上殺戮的殘暴程度超過了之前任何一次戰爭,戰後的歐洲不僅屍橫遍野,國際秩序也被打的千瘡百孔,新世界由此粉墨登場。

伯羅奔尼撒戰爭也一樣。

雙方從局部衝突逐漸升級,最後演變成了希臘世界的空前災難。到了最後,雙方都是在咬牙堅持,都忘記了當初為什麼要開打,自然也沒人記得打仗到底要達什麼目的,最後只有一個目的:不惜一切代價乾死對方,哪怕自己會因此玩兒完也在所不惜,雙方都忘記了初心,丟棄了使命,當然也都不會有什麼好的下場。雅典戰敗,退出競爭固然可惜,斯巴達獲勝,也不過是付出了巨大代價的慘勝而已,沒什麼值得稱道的地方。希臘文明也隨著戰爭落下帷幕。

這一場戰爭,留給後來的話題、爭議、經驗、教訓都太多,一直以來都是文人學者和政治領袖關心和思考的話題。發展到今天,由這段歷史引出的研究成果轉化為許多商業、政治、軍事、文化和哲學等一系列的研究課題和思維模型,不管是從事組織的內部管理還是和外部對手打交道,都能從裡面找到經驗和啟發。

我們中國人最為關心的一定是「修昔底德陷阱」。

這個由哈佛大學教授格林漢姆.艾裡森(Graham Allison)提出來的觀點,成為了世界政治治理三大難題之一(另外兩個是中等收入陷阱和塔西佗陷阱)。這個觀點從提出開始就伴隨著巨大的爭議。但必須承認,這是目前中美之間一個繞不開的話題,而從修昔底德對這場戰爭的描述來看,我們身在這個兩強碰撞的時代,既是幸運也是不幸,我們也可以在對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分析與解讀中,找到一點避免踩坑方法。

「修昔底德陷阱」有一點認知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崛起的力量挑戰現有的力量會讓現有格局下的老霸主產生恐慌,由此帶來的衝突風險將會大大上升。這個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承認確實是事實,格林漢姆.艾裡森也是將人類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十幾次新老霸主領導權交接的方式進行了研究比對後才得出的結論。但是艾裡森因此提出的「中美必有一戰」的結論卻顯得太武斷了(艾裡森的相關著作就叫《註定一戰》)。

縱觀人類文明史,衝突和分歧貫穿了歷史的各個角落和方方面面,但不是所有的分歧都會導致戰爭。更何況今天,中美兩個龐然大物保持著恐怖的核平衡,貿然發動熱戰那就不是兩個國家的問題,而是全人類跟著倒黴,人類甚至會因此面臨滅頂之災,那麼國際社會又怎麼可能允許就因為兩個國家的分歧就讓全世界跟著你倆一塊兒玩兒完呢?而且,如果嚴格按照「修昔底德陷阱」的思路推演,如果中美真的最終會開戰,那麼有一個前提條件必須滿足:中美之間的所有內外部經濟政治狀況,民心向背、外部環境和其他條件和當時斯巴達與雅典的處境一模一樣,只有這有這樣「中美必有一戰」的結論才能成立。而這顯然做不到。

因此個人覺得,與其焦慮中美兩個大塊頭是不是會拿刀互砍,還不如研究如何避免擦槍走火、如何管控分歧,如何在出現危險情況下能夠保持理智與清醒,在這種思路下,「修昔底德陷阱」的經驗教訓才更有實際意義。

寫作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歷史,跳不開的參考著作必然是修昔底德的傳世經典《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這部早我看來是「西方世界的《資治通鑑》」的作品,與我們前面多次提到的希羅多德的《歷史》並稱為西方歷史兩大高峰。我的寫作,自然不會例外。

這部書的三個特點:專業性強、文學性高、影響力久。

與《歷史》相比,《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更像一本專業史書。閱讀《歷史》的最大感受是它更像是一部散文故事集。希羅多德就像是和你在酒桌上吹牛打屁一樣,把2700年前的希臘、埃及、兩河流域的風土人情像講故事一樣說給你聽。你看這部書,腦子要既散地開,又要收得回來。比如在希波戰爭中岡比西斯徵服埃及是一個不怎麼核心的內容(波斯帝國4:岡比西斯二世),而希羅多德用了全書九分之一的篇幅給你描繪了埃及上上下下的全貌,連埃及皇室怎麼製作木乃伊的過程都給你寫了出來,以至於《歷史》這部書不僅可以用來研究希波戰爭,也可以用於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完全不是這個套路。閱讀這部書,你會感覺主題非常明確,邏輯性和指向性非常清楚,完全就是按照年代的順序,從戰爭爆發的那一年開始,每一年發生了什麼都被翔實地記載了下來,不是扯閒篇的路子。

要說到原因的話,可能與修昔底德的出身有關。他出生雅典名門望族,30歲後不久便當選雅典十將軍之一,參與了這場戰爭的前半程,指揮了許多雅典的戰鬥,在安菲波利斯戰役後被罷免,從此以旁觀者的角度客觀記錄了這場戰爭的全貌。良好的家世和軍人的嚴謹讓他在寫作這部作品時力求主題鮮明、嚴謹客觀。裡面所描寫的每一個細節都是經過他多方核實與打磨,可信度極高,因此是研究這段歷史的不二選擇。修昔底德本人也以這部著作榮膺「西方史學泰鬥」,後世唯一能與之匹敵的,唯有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大歷史學家波裡比阿和他的作品《通史》。

(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文學造詣也很高。特別是這部書收錄的各種演講稿極其精彩,對後世西方的很多人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比如伯利克裡的《葬禮演講》就深刻的影響了美國的總統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講》,大家如果仔細分析比對兩篇演講,會發現差不多的場景,同樣的結構,熟悉的味道,只不過伯裡克利長篇大論,林肯短小精悍而已。再比如,作為西方歷史上最著名的演說家的西塞羅,他流傳下來的演說作品中涉及到的辯論技巧、論證思路、用詞特點還有行文結構,都能找得到《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演講辭的影子。這部書裡的演講之所以經典,一方面是因為演說的內容確實精彩,第二是得益與修昔底德本人深厚的史學和文學的修養。許多演講都是在修昔底德出生前就已經成文,經過多年流傳,原稿很多都已經散軼和失傳了,修昔底德本人並沒有機會接觸這些演講的原文,要麼是道聽途說的,要麼就是在不同的文獻史料中找到的一鱗半爪的碎片。而修昔底德厲害的地方在於,他通過有限的資源,綜合了演說者當時所處的場景,演講所要達到的目的和面臨的處境,通過考證和想像,為讀者還原了演講者當時最有可能的演說內容,既能夠符合客觀邏輯,文字也流暢優美,為讀者呈現出一副精彩的希臘城邦政治生活的畫卷。再一方面,修昔底德對這場戰爭的看法影響了西方世界2000年。今天大數中國人都認為西方從一開始就認定民主是一種必須堅守的價值觀,是一種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確,其實這是錯覺。民主這個概念,一直以來,在西方都是像洪水猛獸一樣的存在,一直影響西方人直到最近200年才有所改觀。對,你沒有看錯,西方人一直到200年前還認為,民主是一項糟糕透頂的制度,只會把國家帶向災難。所以西方很多國家要麼選擇君主政體,要麼選擇共和制度,對民主政體反而談之色變,這一切的源頭就是來自於修昔底德對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分析和解讀。我們今天來看,修昔底德因為出身和立場的原因,再加上對這場戰爭的深度參與和反思,對民主提出了的負面看法和嚴厲批評也在情理之中。修昔底德的思想深刻影響了柏拉圖這個西方哲學史上最偉大的先賢,繼而又影響到了亞里斯多德這個古希臘哲學集大成者,使其二者都對民主政體持有批評態度。換句話說,因為民主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表現出的弱點實在太槽糕,讓人的感覺非常不好,西方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們2000年一來一直對民主敬而遠之。一直到了近代,法國思想家託克維爾和英國思想家約翰.密爾,分別在他們的《論美國的民主》和《代議制政府》這兩本著作中,通過論證讓人們看到了民主制度的好處,同時他們還指出,實行民主制度需要具備的各種前提條件和注意事項,在理論層面扭轉了人們思維裡面對民主的誤解。等到1776年美國建國的時候,當時的那一批建國精英,也就是俗稱的「美國國父」們,通過撰寫《聯邦黨人文集》,系統闡述了美國為什麼應當選擇聯邦制,在此契機下,通過設計代議制民主政體,從實踐層面徹底扭轉了人們對民主的認知(當然民主確實有他很大的弊病和很高的門檻,這一點到今天越發明顯),民主政體才算正式在西方世界甦醒。這場戰爭在今天看來,精彩程度超過了很多熱播的美劇。戰爭進程一波三折,情節充滿著起伏與反轉。你能看到兩個不同路線、不同意識形態的大國之間的交流是怎麼出現偏差與誤解的;可以感受到兩個城邦內部各自的困境是如何左右戰爭的進程和發展的;外交形勢的變化、盟友態度的轉變又將對內部局勢產生何種影響;你能看到不成熟的民主政治會給個人和組織帶來怎樣的傷害;可以看到內部政治集團的利益如何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某些自私的政客為了一己私利如何玩弄民意,也可以見識到群體性的狂熱會催生出怎樣的烏合之眾。當你看完這個過程,你會發現這場戰爭絕不是殺戮這麼簡單,而是對希臘文明內在價值全方位的損害。戰場上的狼煙燃燒的也絕不僅僅是希臘將士的肉身,還焚毀了希臘人心中認同的那種價值觀,希臘文明全面衰落已經不可避免。此後人們的反思與探索,無論是柏拉圖提出的「哲學王」理想,還是亞里斯多德總結的政治學理論,都未能挽救希臘沒落的命運,希臘文明變成了一副被掏空的軀殼,靜靜地等待被替代的命運。這段歷史紛繁複雜,文獻很多,基本都是大部頭,牽扯到的歷史、地理和文化上的典故比較多,看著頭大。除了專業歷史學者,普通人別說研究,光把這些人的名字都記住就是巨大的負擔(希臘人的名字有多坑爹,大家只要去找希臘國家足球隊的23人大名單挨個讀一遍就能領教一二)。更不要說多如牛毛的城邦名字和地區名,把這些全都標在地圖上,能把人嚇出密集恐懼症來。(希臘城邦)所以我的寫作一定是掛一漏萬,挑重點的說,簡練得說,輕鬆得說,把這場大戲還原一遍,也順便看看有什麼道理可以琢磨出來。

相關焦點

  • 《伯羅奔尼撒戰爭》讀後感
    但這個輝煌的時代因伯羅奔尼撒戰爭戛然而止。三伯羅奔尼撒戰爭另一處迷人之處就在於,它就像「蘇美爭霸」在公元前的上演,雅典和斯巴達的爭霸和上世紀兩個大國對峙的歷史時期有諸多相似之處,只是戰爭有冷熱區別。不同的是,蘇美避免了熱戰的結局,而雅典和斯巴達則讓整個世界隨著戰爭毀滅。最後,如同蘇美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狀況一樣,伯羅奔尼撒戰爭雙方在政治制度方面存在著根本對立,雅典發揚光大了城邦民主制,而斯巴達是典型的寡頭政治,雙方在希臘各地扶植相同理念的政治盟友,並打擊消滅對立派別,希臘諸多城邦在政治鬥爭中開始尋求兩大勢力的支持,從而捲入雙方的紛爭。
  •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論
    卡根教授是西方古典學界修昔底德學與伯羅奔尼撒戰爭研究方面的泰鬥,著有「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論」四卷(《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爆發》《阿奇達慕斯戰爭》《尼基阿斯和約與西西里遠徵》《雅典帝國的覆亡》),以及《論戰爭之源起與和平之存續》《偉大的對話:從荷馬到波裡比烏斯的古希臘政治思想史》《雅典的伯利克裡與民主的誕生》《修昔底德:再造歷史》等。
  • 每日一本書《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內容簡介◎ 「新興強國」與「老牌霸主」之間,戰爭是否真的不可避免?公元前424年當選為雅典將軍,主持色雷斯一帶戰事,他在戰爭之初即開始搜集史料,傾其畢生精力完成千古名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他全面發展了人本史觀,運用樸素唯物論的方法,綜合地探討歷史因果關係,探索人事規律,創立了比較科學的治史原則,被譽為「求真的人」。譯者:徐松巖(1963— ),山東招遠人,歷史學博士,西南大學古典文明研究所所長,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中國世界古代史研究會副會長。
  • 伯羅奔尼撒戰爭:從伯裡克利的預言說起
    著名地,在演講中伯裡克利先知般建議道: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最終有希望成功,只要你們一致同意在戰爭的進程中不去謀劃新的擴張,不去任性地讓自己捲入其他危險之中。事實上,比起敵人的精心策劃,我更擔心我們自己的魯莽錯誤。(1,114)這一開戰前的忠告似乎變成了預言,雅典人在第二伯羅奔尼撒戰爭開戰不久後遠徵西西里,而在西西里的慘敗直接引向了雅典的徹底失敗。
  • 修昔底德與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左氏對戰爭的寫法可謂要言不煩,極為精簡。若無此書,則後人對那個時代的戰爭將無從了解。  對比言之,修昔底德所寫的僅限於一個戰爭,即所謂「伯羅奔尼撒戰爭」,其全部過程長達27年,即從公元前431年到公元前404年。修昔底德的戰爭史是從公元前435年寫起,也就是戰爭爆發之前4年。
  •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The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The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修昔底德
  • 全局觀點之戰爭系列——霸權之戰(一):伯羅奔尼撒戰爭
    目錄伯羅奔尼撒戰爭:「修昔底德陷阱」的由來1  戰爭背景:雅典崛起與斯巴達的恐懼2  戰爭直接起因:科林斯等伯羅奔尼撒同盟成員與雅典的軍事衝突3  戰爭時間線:戰——和——戰4  雅典失敗原因分析:民主制度和商業文明在戰爭年代的後遺症5  戰爭的影響:希臘文明黃金時代落幕
  • 錫臘庫扎戰役、修昔底德與《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在2433年前的今天,公元前413年9月10日,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上,歷時兩年之久的錫臘庫扎戰役結束。這一戰後世軍事家稱其在希臘歷史上「是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對於勝利者來說,是最光輝的一次勝利,對於戰敗者來說,……是整個的毀滅,海軍、陸軍,一切都毀滅了。」錫臘庫扎戰役是整個斯巴達雅典戰爭過程中的轉折點,它不僅嚴重地削弱雅典的經濟力量,而且導致雅典同盟的瓦解。
  • 春節值得一讀的10本書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人類文明傳承數千年,文獻作用功不可沒,如果要選出對於世界影響最深的書,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約公元前460~前400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無疑是其中之一。《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乃雅典人修昔底德根據自身見聞所記述,這場戰爭從公元前431年一直持續到公元前404年,幾乎所有希臘城邦都參加了,涉及當時整個希臘語世界。
  • 伯羅奔尼撒戰爭:一位軍事天才的崛起(內附地圖)
    在其歷史背景之下,這場戰爭的戲劇性、決定性和毀滅性可以與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相提並論。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希臘人同室操戈:一方是雅典人,他們擁有輝煌的殖民帝國、民主制與政治權利的豐富傳統,以及光輝璀璨的文化成就;一方是軍國主義、寡頭統治的斯巴達。
  •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真正教訓,並不是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
    在著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他這樣解釋雅典和斯巴達兩個城邦間連綿數十年,改變了整個希臘世界歷史的戰爭:「雅典的權勢不斷增長,導致了斯巴達人的恐懼,這使戰爭無法避免。」根據美國學者格拉漢姆·阿里森(Graham Allison)的解釋,這意味著「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
  • 希臘伯羅奔尼撒大區主席佩特羅斯•塔圖裡斯來我校訪問
    2018年12月20日,希臘伯羅奔尼撒大區主席佩特羅斯·塔圖裡斯借來渝籤訂重慶與希臘伯羅奔尼撒大區友好合作協議之機,專程來我校訪問希臘研究中心
  • 敘事三:伯羅奔尼撒戰爭(六):伯裡克利之死
    (Pericles『 last words)公元前430年,也就是戰爭的第二年,伯羅奔尼撒聯軍再次出徵阿提卡。這回,他們沒有再逡巡不前。六萬大軍直撲阿提卡最富庶的地區,也就是雅典城周邊的地區,將那裡的田地盡情蹂躪。北到阿卡奈,南到勞瑞姆銀礦,沒有一寸土地能夠免於斯巴達人的荼毒。
  • 【古希臘列國志】希臘古典時代(四):波希戰爭4
    希臘陸軍則後撤到狹窄的科林斯地峽建立新的防線,以阻止波斯陸軍入侵伯羅奔尼撒半島。儘管在戰艦數量和海員訓練上處於明顯劣勢,希臘聯軍接受了地米斯託克利與波斯海軍再戰的意見。這是因為如果不能限制波斯海軍的行動,希臘陸軍在科林斯地峽的防線很容易被兩棲登陸行動破解。另一方面,薛西斯一世也急於儘快取得決定性勝利以便儘快結束戰爭。
  • 戰爭的爆發:何為「修昔底德陷阱」?
    它是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格拉姆·阿利森 (Graham Allison) 依據修昔底德對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原因分析,而進一步提煉出的一種邏輯關係。因此,要想了解修昔底德陷阱的具體內容還得回到伯羅奔尼撒戰爭本身。修昔底德
  • 歐洲系列 — 「希波戰爭」之普拉提亞戰役、提洛同盟
    對於這種局面,留守的波斯軍隊主帥當然也十分清楚了(他是志願留下來的)。他之所以敢在大軍後撤之後,留在希臘孤軍作戰,並非一時衝動,而是認為自己有兩方面的優勢:一是現在反抗波斯帝國的,主要是雅典人和伯羅奔尼撒人。最起碼馬其頓和塞薩利這兩個板塊,目前還在受著波斯人的管控(尤其是馬其頓人,看起來還很忠于波斯)。
  • 歐洲系列 — 「希波戰爭」之「薩拉米斯海戰」
    當下他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阻止伯羅奔尼撒人,帶著半數軍艦駛離薩拉米斯海峽,去保衛那條正在興建的「科林斯長城」。雅典人一方面向斯巴達人說明了自己的戰術,另一方面也告訴他們,一旦戰場擺在了科林斯地峽以東寬闊的海面上(伯羅奔尼撒半島與阿提卡半島之間的海灣,叫做「薩羅尼科斯灣」),波斯海軍將完全佔據優勢。如果那樣的話,雅典將不會賭上自己的老本,而是會帶著雅典公民,移民至亞平寧半島(義大利)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