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希臘半島的產出來說,肯定是無法供給這多出來的數十萬波斯大軍的。在喪失制海權之後,薛西斯進行戰略撤退的決定並沒有問題。不過,畢竟波斯陸軍已經推進到了科林斯地峽,在沒有一場像樣的陸戰之前就全面撤退,實在是有些不甘心。因此在考慮再三之後,薛西斯的女婿馬鐸尼斯(Mardonius),以及一支經過挑選的波斯陸軍,被留在了希臘。在希臘人的記錄中,這支留守希臘的波斯軍,數量仍然高達30萬之巨。當然,出於自誇的原因,這一數字很顯然被誇大了,結合考古方面的證據,這支軍隊的數量當在10萬出頭。 單從數量來說,波斯軍隊現在已經與希臘聯軍所能集結的兵力,數量大致相當了。這也意味著,即使不依託地形,希臘方面也有機會在正面決戰中獲勝了。即使是打持久戰,地緣優勢也在希臘人這邊。對於這種局面,留守的波斯軍隊主帥當然也十分清楚了(他是志願留下來的)。他之所以敢在大軍後撤之後,留在希臘孤軍作戰,並非一時衝動,而是認為自己有兩方面的優勢:一是現在反抗波斯帝國的,主要是雅典人和伯羅奔尼撒人。最起碼馬其頓和塞薩利這兩個板塊,目前還在受著波斯人的管控(尤其是馬其頓人,看起來還很忠于波斯)。依託這兩個希臘北部板塊,完全可以和阿提卡半島、伯羅奔尼撒半島形成南北對峙局面;二是斯巴達和雅典之間根深蒂固的矛盾,以及希臘那種城邦林立的格局,給波斯人在外交上,留下了很大的縱橫空間。如果能善加利用的話,十萬波斯大軍仍然在這個半島上,具有壓倒性優勢。 為了給自己留下更多的外交空間,也為了自己的安全,在薩拉米斯海戰之後,留守的波斯軍隊並沒有繼續佔據雅典城,而是放棄了包括維奧蒂亞地區在內的整個阿提卡半島,撤至了塞薩利盆地過冬。在此之後,雅典人也回到了自己的城邦。一切看起來,又回到了溫泉關之戰前的格局。 雖然海戰的勝利,讓雅典人重新回到了雅典,但他們也知道,波斯人留在塞薩利不是渡假的,陸戰再所難免。因此,雅典希望斯巴達,能夠從整個希臘聯盟的角度出發,與自己一起保衛阿提卡。從地緣格局來看,溫泉關一線無疑還是構築防線的最佳選擇。有了之前的教訓,希臘人完全能夠在這個空當期(雙方都在過冬),集結更多的兵力和物資,在溫泉關和阿諾披亞間道,依託地形打造出一條堅固防線來。 然而在波斯兵臨城下的壓力消散之後,斯巴達和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對於是否要為雅典人流血,又開始有了自己的打算。畢竟從地緣格局上來看,他們完全有機會躲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看著雅典人在前面為整個希臘承擔壓力。就算波斯人最終衝破了雅典人的防線,重新佔據了整個阿提卡半島,依託憑藉科林斯地峽所打造的防線,也能夠讓伯羅奔尼撒人阻擋波斯人南下。對於斯巴達人的這種小算盤,雅典當然是十分不滿意了。既然斯巴達人不願意在陸地上幫助雅典,那麼雅典同樣沒有必要在海面上保護伯羅奔尼撒了。為此,雅典海軍也脫離了聯合艦隊,讓斯巴達人和他的盟友們,去獨自面對波斯海軍。 此時的波斯海軍,已經退至了愛奧尼亞,停泊於緊鄰小亞細亞的薩摩斯島上休整。儘管這次遠徵損失慘重,但波斯帝國畢竟家大業大,希臘人並不能就此認為,海上威脅已經消失。尤其是波斯陸軍還在希臘半島北部留守,波斯海軍從戰略上來看,可以肯定會捲土重來。有鑑於此,公元前479年春,失去雅典海軍的希臘聯合艦隊,進駐了愛琴海的地緣中心——提洛島。當然,失了雅典海軍的支持,斯巴達和他的盟友應該很難期盼一場海戰的勝利。這樣做的目的,更多是為自己留出足夠的預警時間罷了。 希臘人這種各自為戰的局面,也正是波斯人想看到的。在雅典和斯巴達之間,波斯人認為自己比較有機會說服雅典人。因為當下雅典人的位置是最尷尬的,如果拼死抵抗波斯的話,等於讓斯巴達人坐山觀虎鬥撿便宜。然而這場戰爭,其實算是雅典人挑起來的(從波斯的角度)。當初那麼艱難,都沒有投降,現在局面已經發生逆轉,就更沒有理由言和了。當然,雅典之所以不願言和也是有自己的底氣的。一則他們不相信斯巴達人會真的坐視波斯大軍,逼到自己家門口;二則雅典還有強大的海軍,退一萬步講,他們還可以向義大利方向轉移,把爛灘子丟給伯羅奔尼撒人。 既然雅典人還是不準備歸附波斯,那麼駐紮在塞薩利的波斯大軍,也就沒有理由再等下去了。公元前479年春,波斯大軍沿原路線,穿越溫泉關、維奧蒂亞逼近雅典。正如我們之前所分析的那樣,在沒有得到斯巴達支援的情況下,雅典人也沒有傻到獨自到溫泉關,去死磕波斯人。在波斯人到來之前,他們就把人口盡數轉移到了薩拉米斯島上,再一次把一座空城留給了波斯人。 雅典人這樣做,與其說是避禍,更不如說是向斯巴達人示威。如果你們還準備坐山觀虎鬥的話,那就等著波斯人兵臨城下吧。當使者將雅典的打算,告訴斯巴達人時。斯巴達人也意識到了唇亡齒寒的道理。為此,十天之後,斯巴達和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終於離開科林斯地峽,向北進發。在此之前,斯巴達人也同樣做好了兩手準備,在這十天當中,他們傾盡全力完善了科林斯防線。也就是說,一旦前線戰事不利,伯羅奔尼撒人是不會在阿提卡半島上多呆一分鐘的。 斯巴達人的北上,多少有些出乎波斯人的意料,這使得他們各個擊敗的計劃落空了。現在,波斯人面對的,將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決戰。從技術上看,再佔據雅典已經沒有意義了。對於以機動力見長(騎兵優勢)的波斯軍來說,在開闊地上與對手決戰,會更利於展現自己的優勢。 就地形來說,雅典及其周邊地區,其實有很多開闊平原適合波斯人戰術的。然而鑑於馬拉松之戰的陰影,已經沒有必勝把握的波斯人,並不太願意在雅典人的土地上,與對手決戰(天知道熟悉地形的雅典人,又會下什麼套)。有鑑於此,波斯人在放火焚毀了雅典城之後,開始向阿提卡半島中部的維奧蒂亞地區轉移。在那裡,底比斯人就算不是真心誠意的做波斯人的盟友,也不至於拆臺。 最終,波斯人也並沒有選擇底比斯的腹地做為決戰地點,而是向南移動到了維奧蒂亞地區西南的「普拉提亞」( Plataea )附近,構築堡壘準備與希臘聯軍決戰。說到普拉提亞這個地緣標籤,其實在上一場波斯戰爭中就已經出現過了。在馬拉松之戰中,我們曾經提到,在雅典人孤軍作戰時,曾經有一個小城邦提供了一千人,與之並肩作戰,這個城邦就是「普拉提亞」 (戰後出於感激,普拉蒂亞人獲得了雅典公民權)。普拉提亞人之所以支持雅典人,是因為雅典人之前曾經幫助過他們抵禦過鄰國的入侵。因此,儘管在地緣位置上,屬於底比斯人的勢力範圍,但普拉蒂亞人並沒有象底比斯人那樣,投靠波斯。 普拉提亞之所以願意和雅典捆綁在一起,是基於他們與底比斯有著結構性矛盾。因為基菲斯河下遊,並非是維奧蒂亞地區唯一的大塊低地區。在這條河流的南邊,還有一條東西向橫切阿提卡半島,並最終在注入埃維亞灣的大河——阿索普斯河(英文名Asopos。希臘名Ασωπ??)。普拉提亞人的悲劇在於,他們所擁有的那條獨流入海的小河,位於阿索普斯河上遊的南部。而阿索普斯河谷,則為維奧蒂亞地區最為強大的城邦——底比斯所控制。 阿提卡半島山地圍邊、腹部開闊的地理結構,使得位於中部底比斯,擁有更多可供農業開發的低地。加之地處希臘半島南北交通樞紐上,底比斯才成為了希臘三強之一。而位於阿提卡半島邊緣的普拉蒂亞,所能承載的人口和地緣位置,都不足以使之成為了一個強國。普拉提亞的優勢在於,它與雅典所控制的阿提卡大區,僅僅一山之隔(基塞龍山)。也就是說,儘管從地理位置上看,普拉提亞屬於維奧蒂亞板塊。但如果它不想為底比斯所控制的話,可以指望雅典的幫助。 現在我們應該知道,為什麼底比斯人會視普拉提亞為眼中釘,而普拉提亞人又寄希望於雅典,幫助他們保持獨立了(包括雅典為什麼要力保普拉提亞的獨立)。在大國相爭的地緣政治舞臺上,象普拉提亞這樣的城邦,雖然並沒有左右戰局的能力,卻又往往因為特別的地緣位置,有機會在大國之間左右逢源,贏得生存空間。這一次,波斯人把戰場擺到了底比斯與普拉提亞相接之地,也正是因為這裡是底比斯與雅典勢力範圍的交接之處。 事實上,在斯巴達人失守溫泉關之後,普拉蒂亞和另一個沒有投降波斯維奧蒂亞城邦,都已經被波斯大軍掃平了。不過為了保險起見,波斯人還是將防線,構築在了阿索普斯河北岸。在此決戰的好處在於,他們的背後就是最忠誠的盟友底比斯人(不用擔心被抄後路)。 如果決戰最終在波斯人預設的戰場,那麼此戰就不應該被稱之為「普拉蒂亞戰役」,而應該叫作「阿索普斯河戰役」了。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我們再接著分析。
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大區」,與底比斯所在的「維奧蒂亞」之間的地緣分割線,主要是由西部的「基塞隆山」,以及中部「帕尼薩山」所組成。普拉提亞地區背靠的,就是基塞隆山。以希臘人的兵種特點來說,他們當然知道在開闊的平原作戰,並不是自己的強項。因此翻越基塞隆山,進入普通拉提亞後,希臘人並沒有繼續前行,而是沿山麓布陣。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波斯人的騎兵軍團,無法迂迴到希臘聯軍的後方。 問題是,波斯人也知道進攻有「靠山」的希臘聯軍,將很難施展自己的優勢,因此也希望對方主動發起攻擊。一如馬拉松之戰的情形一樣,雙方就這樣對峙了數天。最終打破沉寂的,仍然是希望速戰,且自認為實力佔優的客軍。不過面對希臘聯軍延綿數公裡的防線,波斯人並沒有象馬拉松之戰那樣以步兵強攻。開闊的地形,讓波斯人有機會採取遊牧民族最慣常的戰術——「騎射」。即以騎兵衝至希臘軍陣之前,一輪輪的放箭。 以我們解讀漢匈之戰的經驗來看,破解這種「騎射「戰術的最好辦法,就是你的弓弩數量比他更多、射程更遠。不過,在這方面,希臘人並不佔優。當然,希臘人如果一直龜縮於山地防線的話,波斯人對他們的實際殺傷也是有限的。 假如戰局一直這樣僵持下去的話,時間應該是站在希臘人這邊的。基塞隆山背後就是雅典和伯羅奔尼撒,擁有地利、人和優勢的希臘聯軍,無論從戰略還是戰術角度看,後勤補給都會更加安全。然而波斯騎兵久攻不下的局面,卻讓希臘人看到了獲勝的機會(波斯騎兵在進攻中,主將還意外陣亡)。因此當波斯人暫時停止進攻後,希臘聯軍開始放棄他們的山地防線,向阿索普斯河推進了。 希臘人向前推進數公裡後,在阿索普通斯河南岸,依託一些低矮的丘陵,重新布設了陣型。很顯然,單從地形角度來看,這道防線肯定不如他們在基塞隆山北麓的防線堅固。不過更大的隱憂在於,波斯人終於可以有機會,迂迴到他們的背後了。不過借著夜色迂迴到希臘防線背後的波斯騎兵,並沒有選擇配合主力,前後夾擊希臘人,而是直接深入基塞隆山,截擊希臘人的補給線。意識到自己犯錯的希臘人,決定重新退回基塞隆山山麓,以保護自己的補給線。 以這種情況來看,波斯人最初的進攻不利,很可能是在誘使希臘人放棄山麓防線,推進到平原地帶與自己決戰。只是要是希臘人退了回去,戰爭很可能進入拉鋸狀態了。這是波斯人最不願意見到的局面,因為依託自己根基之地的希臘聯軍,能夠不斷從後面調集人員、補給。而此時的波斯人,在補給上已經出現了問題。 如果波斯人不是那麼急著決戰的話,他們完全可以退回底比斯,甚至塞薩利去,與南部那些反抗者,形成戰略對峙狀態。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本來就內部矛盾重重的希臘聯軍內部,在沒有亡國的緊迫感時,並不會主動進攻波斯人。這樣的話,戰略主動權反而到了波斯人這邊,因為對手鬆散的結構,終究會讓他們用外交手段找到突破口的(那些已經歸附了的希臘人,比如底比斯人很願意充當這樣的說客)。 最終急於一戰定乾坤的波斯人,還是沒有選擇這樣的保守方案,而是對希臘聯軍發起了總攻。也許波斯人想的是,一旦攻擊不能得手,再撤回去緩圖之。不過波斯人忽視了一點,他們自己的陣營也不是鐵板一塊,要是在這種五五開的戰役中大敗而歸的話,那些從亞洲而來的僕從國部隊,以及被徵服的希臘城邦,都有可能成為自己的掘墓人。 事實上,在戰役進行當中,這種風險就已經出現了。在希臘人準備從阿索普斯河南岸退回基塞隆山防線之時,之前就勸說希臘聯軍棄守滕比河谷的馬其頓人,又一次悄悄向希臘人透露了波斯軍隊準備決戰(而不是相峙)的信息。這也使得希臘聯軍在最後的決戰之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和調整。很顯然,波斯人所施加的強大壓力,反而成為了希臘聯軍之間的粘合劑。現在,波斯軍隊不得不面對一支,兵力與自己相當,且願意互助互保(而不是各自為戰)的希臘聯軍了。 關於最後決戰的詳細細節,喜歡軍事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我們所能做的,更多是從戰略角度分析雙方的得失。最終在各方通力合作下,希臘聯軍成為了「普拉提亞戰役「的最終勝利者。波斯帝國對希臘本土的第三次入侵(第一次未遂,第二次馬拉松戰役),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還是以失敗而告終。 當希、波兩軍在希臘半島決戰時,雙方的海軍也在小亞細亞半島進行一場最後的海戰。鑑於斯巴達人北上支援了自己,雅典海軍也重新加入了聯合艦隊,並開始向停泊在愛奧尼亞的波斯海軍主動發起進攻。如果說在陸地上,波斯人還有一定心理優勢的話,那麼通過薩拉米斯一戰,信心爆棚的一方就是希臘海軍了(所以才敢主動進攻)。 巧合的是,這場海戰結束的時間,與普拉提亞戰役是同一天,勝利者也同樣是希臘人。波斯海軍覆滅的地點,在與薩摩斯島隔海峽相對的「米卡勒岬「(cape Mycale),因此這場海戰也被稱之為」米卡勒海戰「。不過這一次,幫助希臘人取勝的就不是喜歡在海角登陸的」神風「,而是希臘人自己了。一方面,波斯海軍此時已如驚弓之鳥,無心再戰了;另一方面,看到獨立希望的愛奧尼亞人,當然不會放過反戈一擊的大好機會了。 勝利之後的希臘海軍,乘勢北上達達尼爾海峽,在公元前479年冬拔除了波斯人在海峽西岸的最後據點。這也相當於宣告了波斯帝國內部,再無一寸歐洲領土。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精心準備了十年,以舉國之兵都未勝之後,波斯帝國在此後,應該再不會對希臘感興趣了。問題是,波斯帝國沒興趣西擴了,雅典人東擴的興趣卻被激發起來了。最起碼,已經取得愛琴海制海權的雅典,有理由認為,自己有實力幫助包括愛奧尼亞人在內的那些希臘殖民地恢復獨立了。 公元478年,以雅典為首,包括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半島沿岸的希臘人城邦在內的「提洛同盟「成立了。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聯盟的金庫設在愛琴海的地理中心——提洛島上。這其實也反映了海洋文明的一大特色,那就是重」商「。換句話說,在海洋文明中,政治聯盟不過是經濟聯盟的衍生罷了。 對于波斯帝國來說,他可以容忍希臘成為化外之地,但希臘人在自己眼皮底下,把海岸線剝離出去(希臘人等於在所有的天然港口殖民了)的舉動,卻是無論如何不能容忍的。因此,在提洛同盟成立之後,雅典代表希臘,帶領著它的海洋同盟,與波斯帝國又進行了長達30年的拉鋸戰。 如果雅典準備深入亞洲腹地殖民的話,他們很難有機會戰勝波斯帝國(雖然開始衰弱了),但要是只圖謀獨立那些海港城市的話,雅典和提洛同盟的優勢就很明顯了。最終在公元前449年,雅典和波斯終於結束了戰爭,籤訂了和約(卡裡阿斯和約)。提洛同盟除了得到了愛琴海沿岸地區的殖民權以外,還取得了達達尼爾海峽的控制權(這樣就可以順利的與黑海地區貿易,甚至殖民了)。出於對等原則,希臘人也承諾不影響波斯在小亞細亞腹地、賽普勒斯島,及北非地區的統治。 應該說,希波戰爭以這樣一個「圓滿「的結局結束,整個希臘地區及歐洲,都可以說是最終的受益者。不過這當中最大的受益者,肯定是出力最大的雅典了。經由這場戰爭,雅典儼然成為了地中海第一海上強國。公元前454年,雅典甚至將提洛同盟的金庫,從提洛島遷到了自己家裡。這也標誌著提洛同盟,由一個平等政治聯盟,轉化為雅典一家獨霸政治體了。那些原本由同盟成員交納並共同決定用途的」盟金「,也變異成為了必須向雅典繳納的貢稅了。正是因為這一轉變,這一階段的提洛同盟,被史家稱之為」雅典帝國「 雅典所控制的這個同盟,在組織結構上畢竟與傳統帝國有所區別,形式上有些象春秋時期的大國稱「霸「,因此也有將之定義為「雅典霸國「的。不過,不管是帝國還是霸國,都意味著取得愛琴海控制權的雅典,實力空前的強大了。對於這種情況的出現,最不願意看到的,自然就是雅典的死對頭,伯羅奔尼撒島上的斯巴達人了。在這種情況下,公元前431年,終結希臘」民主「時代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終於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