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系列 — 「希波戰爭」之普拉提亞戰役、提洛同盟

2021-02-13 地緣看世界

以希臘半島的產出來說,肯定是無法供給這多出來的數十萬波斯大軍的。在喪失制海權之後,薛西斯進行戰略撤退的決定並沒有問題。不過,畢竟波斯陸軍已經推進到了科林斯地峽,在沒有一場像樣的陸戰之前就全面撤退,實在是有些不甘心。因此在考慮再三之後,薛西斯的女婿馬鐸尼斯(Mardonius),以及一支經過挑選的波斯陸軍,被留在了希臘。在希臘人的記錄中,這支留守希臘的波斯軍,數量仍然高達30萬之巨。當然,出於自誇的原因,這一數字很顯然被誇大了,結合考古方面的證據,這支軍隊的數量當在10萬出頭。  單從數量來說,波斯軍隊現在已經與希臘聯軍所能集結的兵力,數量大致相當了。這也意味著,即使不依託地形,希臘方面也有機會在正面決戰中獲勝了。即使是打持久戰,地緣優勢也在希臘人這邊。對於這種局面,留守的波斯軍隊主帥當然也十分清楚了(他是志願留下來的)。他之所以敢在大軍後撤之後,留在希臘孤軍作戰,並非一時衝動,而是認為自己有兩方面的優勢:一是現在反抗波斯帝國的,主要是雅典人和伯羅奔尼撒人。最起碼馬其頓和塞薩利這兩個板塊,目前還在受著波斯人的管控(尤其是馬其頓人,看起來還很忠于波斯)。依託這兩個希臘北部板塊,完全可以和阿提卡半島、伯羅奔尼撒半島形成南北對峙局面;二是斯巴達和雅典之間根深蒂固的矛盾,以及希臘那種城邦林立的格局,給波斯人在外交上,留下了很大的縱橫空間。如果能善加利用的話,十萬波斯大軍仍然在這個半島上,具有壓倒性優勢。  為了給自己留下更多的外交空間,也為了自己的安全,在薩拉米斯海戰之後,留守的波斯軍隊並沒有繼續佔據雅典城,而是放棄了包括維奧蒂亞地區在內的整個阿提卡半島,撤至了塞薩利盆地過冬。在此之後,雅典人也回到了自己的城邦。一切看起來,又回到了溫泉關之戰前的格局。  雖然海戰的勝利,讓雅典人重新回到了雅典,但他們也知道,波斯人留在塞薩利不是渡假的,陸戰再所難免。因此,雅典希望斯巴達,能夠從整個希臘聯盟的角度出發,與自己一起保衛阿提卡。從地緣格局來看,溫泉關一線無疑還是構築防線的最佳選擇。有了之前的教訓,希臘人完全能夠在這個空當期(雙方都在過冬),集結更多的兵力和物資,在溫泉關和阿諾披亞間道,依託地形打造出一條堅固防線來。  然而在波斯兵臨城下的壓力消散之後,斯巴達和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對於是否要為雅典人流血,又開始有了自己的打算。畢竟從地緣格局上來看,他們完全有機會躲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看著雅典人在前面為整個希臘承擔壓力。就算波斯人最終衝破了雅典人的防線,重新佔據了整個阿提卡半島,依託憑藉科林斯地峽所打造的防線,也能夠讓伯羅奔尼撒人阻擋波斯人南下。對於斯巴達人的這種小算盤,雅典當然是十分不滿意了。既然斯巴達人不願意在陸地上幫助雅典,那麼雅典同樣沒有必要在海面上保護伯羅奔尼撒了。為此,雅典海軍也脫離了聯合艦隊,讓斯巴達人和他的盟友們,去獨自面對波斯海軍。  此時的波斯海軍,已經退至了愛奧尼亞,停泊於緊鄰小亞細亞的薩摩斯島上休整。儘管這次遠徵損失慘重,但波斯帝國畢竟家大業大,希臘人並不能就此認為,海上威脅已經消失。尤其是波斯陸軍還在希臘半島北部留守,波斯海軍從戰略上來看,可以肯定會捲土重來。有鑑於此,公元前479年春,失去雅典海軍的希臘聯合艦隊,進駐了愛琴海的地緣中心——提洛島。當然,失了雅典海軍的支持,斯巴達和他的盟友應該很難期盼一場海戰的勝利。這樣做的目的,更多是為自己留出足夠的預警時間罷了。  希臘人這種各自為戰的局面,也正是波斯人想看到的。在雅典和斯巴達之間,波斯人認為自己比較有機會說服雅典人。因為當下雅典人的位置是最尷尬的,如果拼死抵抗波斯的話,等於讓斯巴達人坐山觀虎鬥撿便宜。然而這場戰爭,其實算是雅典人挑起來的(從波斯的角度)。當初那麼艱難,都沒有投降,現在局面已經發生逆轉,就更沒有理由言和了。當然,雅典之所以不願言和也是有自己的底氣的。一則他們不相信斯巴達人會真的坐視波斯大軍,逼到自己家門口;二則雅典還有強大的海軍,退一萬步講,他們還可以向義大利方向轉移,把爛灘子丟給伯羅奔尼撒人。  既然雅典人還是不準備歸附波斯,那麼駐紮在塞薩利的波斯大軍,也就沒有理由再等下去了。公元前479年春,波斯大軍沿原路線,穿越溫泉關、維奧蒂亞逼近雅典。正如我們之前所分析的那樣,在沒有得到斯巴達支援的情況下,雅典人也沒有傻到獨自到溫泉關,去死磕波斯人。在波斯人到來之前,他們就把人口盡數轉移到了薩拉米斯島上,再一次把一座空城留給了波斯人。  雅典人這樣做,與其說是避禍,更不如說是向斯巴達人示威。如果你們還準備坐山觀虎鬥的話,那就等著波斯人兵臨城下吧。當使者將雅典的打算,告訴斯巴達人時。斯巴達人也意識到了唇亡齒寒的道理。為此,十天之後,斯巴達和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終於離開科林斯地峽,向北進發。在此之前,斯巴達人也同樣做好了兩手準備,在這十天當中,他們傾盡全力完善了科林斯防線。也就是說,一旦前線戰事不利,伯羅奔尼撒人是不會在阿提卡半島上多呆一分鐘的。  斯巴達人的北上,多少有些出乎波斯人的意料,這使得他們各個擊敗的計劃落空了。現在,波斯人面對的,將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決戰。從技術上看,再佔據雅典已經沒有意義了。對於以機動力見長(騎兵優勢)的波斯軍來說,在開闊地上與對手決戰,會更利於展現自己的優勢。  就地形來說,雅典及其周邊地區,其實有很多開闊平原適合波斯人戰術的。然而鑑於馬拉松之戰的陰影,已經沒有必勝把握的波斯人,並不太願意在雅典人的土地上,與對手決戰(天知道熟悉地形的雅典人,又會下什麼套)。有鑑於此,波斯人在放火焚毀了雅典城之後,開始向阿提卡半島中部的維奧蒂亞地區轉移。在那裡,底比斯人就算不是真心誠意的做波斯人的盟友,也不至於拆臺。  最終,波斯人也並沒有選擇底比斯的腹地做為決戰地點,而是向南移動到了維奧蒂亞地區西南的「普拉提亞」( Plataea )附近,構築堡壘準備與希臘聯軍決戰。說到普拉提亞這個地緣標籤,其實在上一場波斯戰爭中就已經出現過了。在馬拉松之戰中,我們曾經提到,在雅典人孤軍作戰時,曾經有一個小城邦提供了一千人,與之並肩作戰,這個城邦就是「普拉提亞」 (戰後出於感激,普拉蒂亞人獲得了雅典公民權)。普拉提亞人之所以支持雅典人,是因為雅典人之前曾經幫助過他們抵禦過鄰國的入侵。因此,儘管在地緣位置上,屬於底比斯人的勢力範圍,但普拉蒂亞人並沒有象底比斯人那樣,投靠波斯。  普拉提亞之所以願意和雅典捆綁在一起,是基於他們與底比斯有著結構性矛盾。因為基菲斯河下遊,並非是維奧蒂亞地區唯一的大塊低地區。在這條河流的南邊,還有一條東西向橫切阿提卡半島,並最終在注入埃維亞灣的大河——阿索普斯河(英文名Asopos。希臘名Ασωπ??)。普拉提亞人的悲劇在於,他們所擁有的那條獨流入海的小河,位於阿索普斯河上遊的南部。而阿索普斯河谷,則為維奧蒂亞地區最為強大的城邦——底比斯所控制。  阿提卡半島山地圍邊、腹部開闊的地理結構,使得位於中部底比斯,擁有更多可供農業開發的低地。加之地處希臘半島南北交通樞紐上,底比斯才成為了希臘三強之一。而位於阿提卡半島邊緣的普拉蒂亞,所能承載的人口和地緣位置,都不足以使之成為了一個強國。普拉提亞的優勢在於,它與雅典所控制的阿提卡大區,僅僅一山之隔(基塞龍山)。也就是說,儘管從地理位置上看,普拉提亞屬於維奧蒂亞板塊。但如果它不想為底比斯所控制的話,可以指望雅典的幫助。  現在我們應該知道,為什麼底比斯人會視普拉提亞為眼中釘,而普拉提亞人又寄希望於雅典,幫助他們保持獨立了(包括雅典為什麼要力保普拉提亞的獨立)。在大國相爭的地緣政治舞臺上,象普拉提亞這樣的城邦,雖然並沒有左右戰局的能力,卻又往往因為特別的地緣位置,有機會在大國之間左右逢源,贏得生存空間。這一次,波斯人把戰場擺到了底比斯與普拉提亞相接之地,也正是因為這裡是底比斯與雅典勢力範圍的交接之處。  事實上,在斯巴達人失守溫泉關之後,普拉蒂亞和另一個沒有投降波斯維奧蒂亞城邦,都已經被波斯大軍掃平了。不過為了保險起見,波斯人還是將防線,構築在了阿索普斯河北岸。在此決戰的好處在於,他們的背後就是最忠誠的盟友底比斯人(不用擔心被抄後路)。  如果決戰最終在波斯人預設的戰場,那麼此戰就不應該被稱之為「普拉蒂亞戰役」,而應該叫作「阿索普斯河戰役」了。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我們再接著分析。

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大區」,與底比斯所在的「維奧蒂亞」之間的地緣分割線,主要是由西部的「基塞隆山」,以及中部「帕尼薩山」所組成。普拉提亞地區背靠的,就是基塞隆山。以希臘人的兵種特點來說,他們當然知道在開闊的平原作戰,並不是自己的強項。因此翻越基塞隆山,進入普通拉提亞後,希臘人並沒有繼續前行,而是沿山麓布陣。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波斯人的騎兵軍團,無法迂迴到希臘聯軍的後方。  問題是,波斯人也知道進攻有「靠山」的希臘聯軍,將很難施展自己的優勢,因此也希望對方主動發起攻擊。一如馬拉松之戰的情形一樣,雙方就這樣對峙了數天。最終打破沉寂的,仍然是希望速戰,且自認為實力佔優的客軍。不過面對希臘聯軍延綿數公裡的防線,波斯人並沒有象馬拉松之戰那樣以步兵強攻。開闊的地形,讓波斯人有機會採取遊牧民族最慣常的戰術——「騎射」。即以騎兵衝至希臘軍陣之前,一輪輪的放箭。  以我們解讀漢匈之戰的經驗來看,破解這種「騎射「戰術的最好辦法,就是你的弓弩數量比他更多、射程更遠。不過,在這方面,希臘人並不佔優。當然,希臘人如果一直龜縮於山地防線的話,波斯人對他們的實際殺傷也是有限的。  假如戰局一直這樣僵持下去的話,時間應該是站在希臘人這邊的。基塞隆山背後就是雅典和伯羅奔尼撒,擁有地利、人和優勢的希臘聯軍,無論從戰略還是戰術角度看,後勤補給都會更加安全。然而波斯騎兵久攻不下的局面,卻讓希臘人看到了獲勝的機會(波斯騎兵在進攻中,主將還意外陣亡)。因此當波斯人暫時停止進攻後,希臘聯軍開始放棄他們的山地防線,向阿索普斯河推進了。  希臘人向前推進數公裡後,在阿索普通斯河南岸,依託一些低矮的丘陵,重新布設了陣型。很顯然,單從地形角度來看,這道防線肯定不如他們在基塞隆山北麓的防線堅固。不過更大的隱憂在於,波斯人終於可以有機會,迂迴到他們的背後了。不過借著夜色迂迴到希臘防線背後的波斯騎兵,並沒有選擇配合主力,前後夾擊希臘人,而是直接深入基塞隆山,截擊希臘人的補給線。意識到自己犯錯的希臘人,決定重新退回基塞隆山山麓,以保護自己的補給線。  以這種情況來看,波斯人最初的進攻不利,很可能是在誘使希臘人放棄山麓防線,推進到平原地帶與自己決戰。只是要是希臘人退了回去,戰爭很可能進入拉鋸狀態了。這是波斯人最不願意見到的局面,因為依託自己根基之地的希臘聯軍,能夠不斷從後面調集人員、補給。而此時的波斯人,在補給上已經出現了問題。  如果波斯人不是那麼急著決戰的話,他們完全可以退回底比斯,甚至塞薩利去,與南部那些反抗者,形成戰略對峙狀態。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本來就內部矛盾重重的希臘聯軍內部,在沒有亡國的緊迫感時,並不會主動進攻波斯人。這樣的話,戰略主動權反而到了波斯人這邊,因為對手鬆散的結構,終究會讓他們用外交手段找到突破口的(那些已經歸附了的希臘人,比如底比斯人很願意充當這樣的說客)。  最終急於一戰定乾坤的波斯人,還是沒有選擇這樣的保守方案,而是對希臘聯軍發起了總攻。也許波斯人想的是,一旦攻擊不能得手,再撤回去緩圖之。不過波斯人忽視了一點,他們自己的陣營也不是鐵板一塊,要是在這種五五開的戰役中大敗而歸的話,那些從亞洲而來的僕從國部隊,以及被徵服的希臘城邦,都有可能成為自己的掘墓人。  事實上,在戰役進行當中,這種風險就已經出現了。在希臘人準備從阿索普斯河南岸退回基塞隆山防線之時,之前就勸說希臘聯軍棄守滕比河谷的馬其頓人,又一次悄悄向希臘人透露了波斯軍隊準備決戰(而不是相峙)的信息。這也使得希臘聯軍在最後的決戰之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和調整。很顯然,波斯人所施加的強大壓力,反而成為了希臘聯軍之間的粘合劑。現在,波斯軍隊不得不面對一支,兵力與自己相當,且願意互助互保(而不是各自為戰)的希臘聯軍了。  關於最後決戰的詳細細節,喜歡軍事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我們所能做的,更多是從戰略角度分析雙方的得失。最終在各方通力合作下,希臘聯軍成為了「普拉提亞戰役「的最終勝利者。波斯帝國對希臘本土的第三次入侵(第一次未遂,第二次馬拉松戰役),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還是以失敗而告終。  當希、波兩軍在希臘半島決戰時,雙方的海軍也在小亞細亞半島進行一場最後的海戰。鑑於斯巴達人北上支援了自己,雅典海軍也重新加入了聯合艦隊,並開始向停泊在愛奧尼亞的波斯海軍主動發起進攻。如果說在陸地上,波斯人還有一定心理優勢的話,那麼通過薩拉米斯一戰,信心爆棚的一方就是希臘海軍了(所以才敢主動進攻)。  巧合的是,這場海戰結束的時間,與普拉提亞戰役是同一天,勝利者也同樣是希臘人。波斯海軍覆滅的地點,在與薩摩斯島隔海峽相對的「米卡勒岬「(cape Mycale),因此這場海戰也被稱之為」米卡勒海戰「。不過這一次,幫助希臘人取勝的就不是喜歡在海角登陸的」神風「,而是希臘人自己了。一方面,波斯海軍此時已如驚弓之鳥,無心再戰了;另一方面,看到獨立希望的愛奧尼亞人,當然不會放過反戈一擊的大好機會了。  勝利之後的希臘海軍,乘勢北上達達尼爾海峽,在公元前479年冬拔除了波斯人在海峽西岸的最後據點。這也相當於宣告了波斯帝國內部,再無一寸歐洲領土。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精心準備了十年,以舉國之兵都未勝之後,波斯帝國在此後,應該再不會對希臘感興趣了。問題是,波斯帝國沒興趣西擴了,雅典人東擴的興趣卻被激發起來了。最起碼,已經取得愛琴海制海權的雅典,有理由認為,自己有實力幫助包括愛奧尼亞人在內的那些希臘殖民地恢復獨立了。  公元478年,以雅典為首,包括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半島沿岸的希臘人城邦在內的「提洛同盟「成立了。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聯盟的金庫設在愛琴海的地理中心——提洛島上。這其實也反映了海洋文明的一大特色,那就是重」商「。換句話說,在海洋文明中,政治聯盟不過是經濟聯盟的衍生罷了。  對于波斯帝國來說,他可以容忍希臘成為化外之地,但希臘人在自己眼皮底下,把海岸線剝離出去(希臘人等於在所有的天然港口殖民了)的舉動,卻是無論如何不能容忍的。因此,在提洛同盟成立之後,雅典代表希臘,帶領著它的海洋同盟,與波斯帝國又進行了長達30年的拉鋸戰。  如果雅典準備深入亞洲腹地殖民的話,他們很難有機會戰勝波斯帝國(雖然開始衰弱了),但要是只圖謀獨立那些海港城市的話,雅典和提洛同盟的優勢就很明顯了。最終在公元前449年,雅典和波斯終於結束了戰爭,籤訂了和約(卡裡阿斯和約)。提洛同盟除了得到了愛琴海沿岸地區的殖民權以外,還取得了達達尼爾海峽的控制權(這樣就可以順利的與黑海地區貿易,甚至殖民了)。出於對等原則,希臘人也承諾不影響波斯在小亞細亞腹地、賽普勒斯島,及北非地區的統治。  應該說,希波戰爭以這樣一個「圓滿「的結局結束,整個希臘地區及歐洲,都可以說是最終的受益者。不過這當中最大的受益者,肯定是出力最大的雅典了。經由這場戰爭,雅典儼然成為了地中海第一海上強國。公元前454年,雅典甚至將提洛同盟的金庫,從提洛島遷到了自己家裡。這也標誌著提洛同盟,由一個平等政治聯盟,轉化為雅典一家獨霸政治體了。那些原本由同盟成員交納並共同決定用途的」盟金「,也變異成為了必須向雅典繳納的貢稅了。正是因為這一轉變,這一階段的提洛同盟,被史家稱之為」雅典帝國「  雅典所控制的這個同盟,在組織結構上畢竟與傳統帝國有所區別,形式上有些象春秋時期的大國稱「霸「,因此也有將之定義為「雅典霸國「的。不過,不管是帝國還是霸國,都意味著取得愛琴海控制權的雅典,實力空前的強大了。對於這種情況的出現,最不願意看到的,自然就是雅典的死對頭,伯羅奔尼撒島上的斯巴達人了。在這種情況下,公元前431年,終結希臘」民主「時代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終於爆發。


相關焦點

  • 希臘史22:從提洛同盟到雅典帝國——雅典是怎樣成為海上帝國的?
    前454年同盟金庫遷到雅典。公元前404年,由於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戰敗,雅典被迫解散提洛同盟。 希波戰爭地圖  公元前480年,第二次希波戰爭爆發,波斯大軍突破溫泉關後,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地區已無險可守。
  • 古希臘的故事 | 古典時代 之 希波戰爭
    第一次希波戰爭
  • 波斯與希波戰爭
    大流士一世為了鞏固政權和帝國的發展,對原有的統治機構和古老的軍事組織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將全國劃分為20個行省,每省設管理行政的總督、管理軍事的將軍及司稅收的大員各一人,三權分立,互不統屬,各自對國王負責,相互監督。還有巡視的欽差大臣作為「王的耳朵」。按各省資源分配稅收,統一貨幣,修築驛道及水利設施,開鑿運河,改革軍事,將「拜火教」立為國教。
  • 文物與歷史:希波戰爭前後的出土文物與筆者的愛琴海考察初探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前言丨最近,冷炮歷史連載了由鷹眼荷魯斯執筆的《希波戰爭系列前後三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是人類早期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標誌性時間。可謂是跌宕起伏而大氣磅礴!然而,在近些年來,總有非常愚蠢而不和諧的聲音,幹擾著著人們對世界古代歷史的探尋與視聽。哪怕這種言論實際上是由百多年前的歐洲非主流學者腦補而出,本身也充滿破綻。
  • 春節值得一讀的10本書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500多年以來,西方國家在歐洲大陸經歷了列強爭霸以及民族主義的興起,建立了現代主權國家體系,並且通過地理大發現、殖民地開拓、戰爭、貿易、貨幣與金融體系,建立了全球秩序,這個由西方主導的基本結構目前仍然維持著,但正在演變。
  • 制度之殤,曾誓死抗戰,卻賣國求榮?戰鬥民族斯巴達的墮落之路
    一句話概括,那就是實在是太成功了,斯巴達在後來,不僅穩穩地壓制住了國內的希洛人,還擁有了一支全希臘最強大的軍隊,臨近的城邦根本不敢和斯巴達對抗,後來,斯巴達還在它所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組建了同盟,這就是與雅典的提洛同盟兩分希臘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但是,呂庫古的改革,卻隱含了一個致命的隱患,正是這個隱患,將斯巴達乃至整個希臘本土都帶入了無盡深淵。
  • 歐洲系列 — 「希波戰爭」之「薩拉米斯海戰」
    在溫泉關被攻破之後,雅典人其實也已經明白,即使伯羅奔尼撒同盟,願意幫助他們打造陸地防線,雅典能守住的可能性也很低了。
  • 全局觀點之戰爭系列——霸權之戰(一):伯羅奔尼撒戰爭
    崛起國與守成國之間的霸權之爭一直是國際戰爭的重要主題。理察·內德·勒博 (Richard Ned Lebow)在《國家為何而戰?》一書中統計了1648-2003年的94場戰爭,在107個戰爭動機中,「為地位而戰」佔58%;戰爭發動者中,由崛起國挑起的戰爭佔27%,其次主導國發起的守成之戰佔25%。
  • 06-06.海軍之爭與地米斯託克利的崛起
    三、古希臘06.希波戰爭06-06.海軍之爭與地米斯託克利的崛起
  • 錫臘庫扎戰役、修昔底德與《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在2433年前的今天,公元前413年9月10日,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上,歷時兩年之久的錫臘庫扎戰役結束。這一戰後世軍事家稱其在希臘歷史上「是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對於勝利者來說,是最光輝的一次勝利,對於戰敗者來說,……是整個的毀滅,海軍、陸軍,一切都毀滅了。」錫臘庫扎戰役是整個斯巴達雅典戰爭過程中的轉折點,它不僅嚴重地削弱雅典的經濟力量,而且導致雅典同盟的瓦解。
  • 【古希臘列國志】希臘古典時代(四):波希戰爭4
    ,前480年)是第二次希波戰爭中雅典政治家地米斯託克利率領的希臘各城邦組成的聯合艦隊與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薛西斯一世麾下的波斯海軍於公元前480年進行的一場海戰。兵力處於劣勢的希臘聯軍將波斯艦隊誘入科林斯地峽東部的薩龍灣內的薩拉米斯島與希臘本土阿提卡地區之間狹窄的海峽中,一舉取得決定性勝利,成為第二次希波戰爭的戰略轉折點。公元前480年8-9月間,為了阻止波斯軍隊的進犯,希臘各城邦組成的聯軍分別在陸上和海上組成防線。
  • 每日一本書《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第二章 戰爭的起因。愛皮丹努斯事件。波提狄亞事件。第三章 拉棲代夢的伯羅奔尼撒同盟大會。第四章 從波斯戰爭結束到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從霸國發展到帝國。第五章 拉棲代夢的第二次同盟大會。戰爭的準備和外交摩擦。基隆。波桑尼阿斯。泰米斯託克利。第二卷第六章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爆發。第一次入侵阿提卡。伯裡克利的葬禮演說。第七章 戰爭的第二年。
  • 《伯羅奔尼撒戰爭》讀後感
    但是對於公元5世紀的「歐洲人」來說,希臘,就像華夏的中原一樣,代表著文明世界的範圍,而席捲整個希臘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就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大戰,其造成的人類生命和財產的極大損失,以及對古希臘的制度、命運造成的深遠影響,完全不遜於上世紀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 全局觀點之戰爭系列——宗教之戰(三):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新、舊教爭執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次大規模的歐洲國家混戰,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這場戰爭是歐洲各國爭奪利益、樹立霸權的矛盾以及宗教糾紛激化的產物,以波希米亞人民反抗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室統治為肇始,以哈布斯堡皇室戰敗並籤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告結束。三十年戰爭是宗教改革運動帶來的系列宗教戰爭中的最後一場,也是最具破壞性的一場。
  • 羅斯託屠夫—安德烈·齊卡提洛
    直到「那個人」的出現:——「那個人」,是可與開膛手傑克齊名的俄羅斯連環殺手;——「那個人」,犯罪標記之別出心裁,五花八門讓人瞠目結舌;——「那個人」,影響了犯罪學家對於連環殺手的認知軌跡;下面,我先帶大家了解一下這起大宗連環殺人案。
  • 伯羅奔尼撒戰爭1:結局的開始
    由於這場戰爭意義重大,過程複雜、故事精彩。我決定先用一個單獨的篇幅專門說一下這場戰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伯羅奔尼撒戰爭是結局的開始。伯羅奔尼撒戰爭,是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之間開展的希臘世界的幫派大戰。這場戰爭最早可以追溯到兩次希波戰爭的時候。希臘世界打出了兩個熠熠生輝但又完全不同的超級明星——斯巴達和雅典。
  • 【冷吧推薦】希波戰爭中的軍隊
    這名重步兵穿著護脛,除了標準的護具之外,大腿和上臂都有護甲保護(大腿上的護甲被稱作parameridia)。劍掛在挎在右肩的肩帶上,此外他還帶著矛和用來在兩個方陣接戰之前向敵人投擲的標槍。額外的護甲和標槍在希波戰爭之前就被廢棄了。
  • 戰爭的爆發:何為「修昔底德陷阱」?
    斯巴達戰士伯羅奔尼撒戰爭發生在公元前 431 年到公元前 404 年,是以雅典和斯巴達為首的提洛同盟和伯羅奔尼撒同盟之間發生的一次希臘文明內的「世界大戰」,戰爭幾乎波及整個希臘世界。之後雅典拉攏愛琴海上的城邦,以報復波斯、懲罰投降波斯的城邦、掠獲戰利品以彌補戰爭損失為藉口,組建了一個新的同盟組織,即提洛同盟。雅典要求提洛同盟成員必須繳納軍費,提供軍隊。利用盟國的支持,雅典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在愛琴海上四處出擊,雅典的國力逐步地得到提升,並在公元前 470 年達到了與斯巴達不分伯仲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