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爆發:何為「修昔底德陷阱」?

2021-02-23 中國國家歷史

全文共3132字 | 閱讀需6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本文是收錄在《中國國家歷史·玖》中的一篇文章,「修昔底德陷阱」命題的核心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對照近期中美之間由貿易引起的紛爭。那麼,「修昔底德陷阱」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又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請看下文。

近年來,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美關係進入新階段,「修昔底德陷阱」作為一個歷史命題,成為中美關係中的一個常見話語,並為人們所熟知、議論。「修昔底德陷阱」命題的核心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簡單說,就是「國強必霸」,爭霸必戰。

修昔底德是古希臘著名的歷史學家,但「修昔底德陷阱」這一命題卻與修昔底德沒有直接關係。它是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格拉姆·阿利森 (Graham Allison) 依據修昔底德對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原因分析,而進一步提煉出的一種邏輯關係。因此,要想了解修昔底德陷阱的具體內容還得回到伯羅奔尼撒戰爭本身。

修昔底德

斯巴達戰士

伯羅奔尼撒戰爭發生在公元前 431 年到公元前 404 年,是以雅典和斯巴達為首的提洛同盟和伯羅奔尼撒同盟之間發生的一次希臘文明內的「世界大戰」,戰爭幾乎波及整個希臘世界。這場戰爭的爆發既有雅典和斯巴達這兩個城邦的爭霸,也有以兩個城邦為核心的國際政治同盟在其中的推波助瀾。

雅典和斯巴達是當時希臘世界兩個最大的城邦。斯巴達在希臘半島最南端的伯羅奔尼撒半島上,國土面積達到 8400 平方公裡,人口最多的時候多達 40 萬人。約在公元前 7 世紀末,斯巴達的國土已經達到最大。當時希臘世界除了雅典可匹敵外,大多數城邦國土面積都特別狹小,只有數百平方公裡,人口只有幾萬人、數千人,甚至數百人。斯巴達國土雖大,但其本身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即它的領土有一半是徵服而來,這些被徵服的地區居民被稱為黑勞士,他們對斯巴達的統治很不滿。而斯巴達統治階層的人數較少,只有黑勞士總人數的五分之一。因此,防範黑勞士的起義,維護自己的統治成為斯巴達人的一個重要任務,為此,大約從公元前 6 世紀前期,斯巴達開始與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諸邦,尤其是它的鄰邦籤署協議,逐步地形成了一個以斯巴達為中心的國際政治組織,歷史上通常稱之為伯羅奔尼撒同盟。後來不少中部希臘的城邦也加入了同盟。

雅典是希臘世界第二大城邦,國土面積約為 2400 平方公裡,人口最多的時候也是 40 萬人。雅典位於希臘中部的阿提卡半島。在公元前 6 世紀前中期,雅典的國力比較薄弱,但在公元前 6 世紀末,雅典建立起民主政治,國力開始上升。這引起了斯巴達的警覺。斯巴達多次派兵,試圖推翻雅典民主政治,但最後失敗。可以說雅典和斯巴達很早就產生了矛盾。當時的雅典國力還比較弱小,對斯巴達的幹預還沒有根治的手段。但進入公元前 5 世紀,雅典的國力開始快速上升。這一方面是因為雅典採取了發展工商業的措施,另一方面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海上利益,雅典大力發展海軍,尤其是公元前 483 年,雅典在本國境內發現了一個銀礦,他們利用這一意外收入大力發展海軍,逐步地使自己成為希臘世界海上實力最強大的城邦。

   

雅典的集市

希臘重裝步兵和波斯戰士戰鬥圖

公元前 480 年,波斯帝國在皇帝薛西斯的率領下發動入侵希臘的戰爭。希臘世界大約 32 個城邦一起組成反波斯的希臘同盟,共同推舉斯巴達作為領袖。公元前 479 年,波斯軍隊戰敗退出希臘。斯巴達因為工商業落後,覺得繼續與波斯作戰無利可圖,於是放棄了希臘聯盟的領導權,聯盟領導權落入雅典。之後雅典拉攏愛琴海上的城邦,以報復波斯、懲罰投降波斯的城邦、掠獲戰利品以彌補戰爭損失為藉口,組建了一個新的同盟組織,即提洛同盟。雅典要求提洛同盟成員必須繳納軍費,提供軍隊。利用盟國的支持,雅典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在愛琴海上四處出擊,雅典的國力逐步地得到提升,並在公元前 470 年達到了與斯巴達不分伯仲的地步。

         

科林斯武士戰鬥圖

強大起來的雅典改變了此前專注愛琴海發展的外交政策,開始在希臘半島擴張勢力,一度控制了波奧提亞、麥伽拉等地。麥伽拉原來是斯巴達的盟友,因斯巴達的另一個盟友科林斯試圖控制麥伽拉,麥伽拉遂向雅典求助,並加入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於是,雅典和科林斯之間發生戰爭(公元前 460—公元前 445 年)。斯巴達鑑於雅典在中希臘的勢力擴張,一度出兵幹預(公元前 458 年)。但斯巴達的出兵似乎主要是炫耀武力,之後很快撤軍。公元前 450 年、公元前 445 年,雅典和斯巴達雙方先後籤署《五年停戰協定》《三十年和約》。和約約定雅典退出此前佔領的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領土周邊,雙方協商解決爭端。在公元前432 年,當雙方爭執日趨激烈的時候,雅典曾經提出請第三方仲裁。從公元前 457 年到公元前 432 年,雅典和斯巴達雙方一直沒有發生直接的衝突。

但到公元前 431 年,伯羅奔尼撒同盟與提洛同盟終於沒有能管控住彼此之間的矛盾。這原因何在呢?這要從「同盟政治」說起。從國際關係學的角度分析,國際政治同盟對所有的成員國來說其實都具有潛在的特殊利益,我們可以稱之為「同盟紅利」,其中盟主從總紅利中分得的份額最大,因此更看重這份紅利。例如斯巴達通過伯羅奔尼撒同盟維持了對國內的黑勞士的統治,而雅典則憑藉提洛同盟每年都能獲得一大筆盟金,利用這筆盟金,雅典組建海軍四處掠奪,帶來豐厚的戰利品。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普通盟國也藉助於盟主和同盟的支持,撈取自己的「同盟紅利」,它們一方面可以加強對國內的統治,另一方面在與其他非同盟國的競爭中可以獲得僅憑一己之力無法獲得的優勢與好處。因此,盟國也有自己的利益考慮,它們的自作主張,常將同盟帶向盟主也無法控制的方向。

這種局面在公元前 435 年恰恰出現了。這一年,亞得裡亞海沿岸的埃庇丹努斯城邦發生政變,失敗的埃庇丹努斯貴族向北方蠻族求助,而城內的平民則向科西拉求助,科西拉不知道什麼原因拒絕提供援助。於是,埃庇丹努斯的平民向科西拉的敵對城邦科林斯求助。科林斯出兵援助埃庇丹努斯平民,科西拉有些擔心,於是向雅典求助。雅典答應接納科西拉加入提洛同盟。雅典此舉嚴重危害了作為斯巴達盟友的科林斯的利益。到公元前 432 年,科林斯在愛琴海北面的殖民地波提迪亞與科林斯聯合反對雅典,危害到雅典在愛琴海的海上利益,雅典試圖加強對波提迪亞的控制。科林斯驚恐萬分,遂向斯巴達求助。事情的發展開始脫離兩大盟主的控制。

                 

修昔底德寫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書封)

科林斯強烈要求斯巴達為其出面回擊雅典的進攻,並暗示如果斯巴達不出面,它將投靠雅典。科林斯是斯巴達的重要盟友、伯羅奔尼撒同盟的主要成員,因其地處斯巴達北部,並與斯巴達的國土接壤,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科林斯同時還拉攏了它的鄰邦麥伽拉。麥伽拉的地理位置同樣重要,其北面直接面向中部希臘,對控制中希臘具有重要的地緣價值。一旦失去麥伽拉,實際上就失去了中希臘。這樣,斯巴達遂為兩個重要盟友綁架,為了維護伯羅奔尼撒同盟,斯巴達不顧雅典提出的「仲裁」建議,最終發起了伯羅奔尼撒戰爭。

上述內容實際上是伯羅奔尼撒戰爭起因的濃縮。從這個過程看,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的原因實際上有兩個:一是雅典與斯巴達兩大盟主之間的深層次矛盾,修昔底德將其總結為「雅典勢力的日益增長,引起斯巴達人的恐懼,從而使戰爭成為不可避免」; 另一個則是兩大同盟的盟友之間,為爭取自己的「同盟紅利」,而頻頻製造出各種事端,令本已緊張的局面變得更加錯綜複雜,一觸即發。所以,「修昔底德陷阱」,實際上是以盟主、盟友兩方面來講戰爭爆發的原因,這對於研究兩大同盟對立下的國際關係格局很有啟發。但現在報紙雜誌、新聞媒體上所講的「修昔底德陷阱」卻只述及一個層面(即「盟主因素」),而忽視了「盟友」因素。因此,它忽視了修昔底德在敘述過程中隱含的對戰爭原因的分析,對修昔底德總結出來的原因又做了片面化的簡化。

本文原載於《中國國家歷史·玖》

點擊閱讀原文可購買

掃碼加小編微信,即刻邀您入群哦

不要拿你的業餘愛好,去挑戰別人吃飯的本事

中國第一木塔,你了解多少?

《外交事務》:美國誤判了中國嗎?

日本製造:沒有「失去」的二十年

難以彌合的裂隙:足球折射下的法國移民問題

秒殺兩千年後的清代護手刀!漢劍到底牛在什麼地方?

相關焦點

  • 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
    總而言之,修昔底德論斷有效的原因,在於人類原始恐懼心理機制和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態的契合。但伯羅奔尼撒戰爭也向我們展現了其兩個負效益,一是戰爭可以使雙方都嚴重受損,從而得不償失;二是戰爭可以使第三方獲利。
  • 政治學理論 | 王大威:格雷厄姆·艾利森與「修昔底德陷阱」——《通往戰爭的命運: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評介
    2017 年,格雷厄姆·艾利森出版了《通向戰爭的命運: 中美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一書,試圖將歷史上雅典與斯巴達步入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原因套用於中美關係上。縱觀艾利森的著作,從內容上來看基本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在《陷阱》的第一部分,艾利森對現代中國的崛起,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經濟、科技與軍事的崛起進行了介紹。
  • 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雅典和斯巴達的戰爭歷史,對理解當下中美關係的發展至關重要。修昔底德在書中指出,「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增長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斯巴達的恐懼」,艾利森將此定義為「修昔底德陷阱」。本書聚焦崛起中的中國對於美國及全球秩序的影響這一問題,對歷史上16個崛起國與守成國進行全球競爭的案例和戰爭場景進行分析,指出中美之間的衝突是可以避免的。
  •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真正教訓,並不是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
    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也許是這樣想的。在著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他這樣解釋雅典和斯巴達兩個城邦間連綿數十年,改變了整個希臘世界歷史的戰爭:「雅典的權勢不斷增長,導致了斯巴達人的恐懼,這使戰爭無法避免。」根據美國學者格拉漢姆·阿里森(Graham Allison)的解釋,這意味著「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
  • 「修昔底德陷阱」對中國是偽命題 中美未發展到權力轉移臨界點
    作為崛起國的中國與作為守成國的美國,是否會陷入大國政治的悲劇,即陷入戰爭?這些憂慮實際上反映出,前些年的「權力轉移論」①正在演化為中國崛起進程將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這一說法。不過,從本質上來看,「權力轉移論」與「修昔底德陷阱」並非不同。
  • 美利堅概念發明學:「修昔底德陷阱「與」西塞羅悖論「
    中國改開40年後,美國的「Engagement policy」已經基本破產,為了直面慘澹的結局,哈佛大學的政治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再次發揚近代早期人文主義學者的治學精神,從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經典史籍《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發論,微(斷)言(章)大(取)義(義)中發明了一個新概念」修昔底德陷阱「,並煞有介事地強調國際競爭中新崛起大國一定會挑戰守成大國,弦外之音,就是中美未來必有之戰,新型大國關係絕無可能
  • 字節vs騰訊:新修昔底德陷阱?
    上周,央行突然收緊流動性,敲打投機套利資金;2月1日,緬甸爆發軍事政變;2月2日,頭騰大戰爆發!2021年比2020年更加動蕩和精彩!但突然發現,騰訊和字節跳動之間的撕逼大戰,不就是數字時代的「修昔底德陷阱」翻版嗎?2021年1月1日,中國兩大科技巨頭華為和騰訊爆發了華騰大戰。
  • 中美之間到底是不是修昔底德陷阱?
    在我看來,中美當然不是修昔底德陷阱。兩個國家是否處於修昔底德陷阱,要看老大和崛起中的老二是否處於同態化的競爭、搶同一塊蛋糕。如果是,那很大概率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但如果不是同態化競爭,兩國完全有可能佔據各自不同的生態位,搶的不是同一塊蛋糕,相反可能把蛋糕做得更大,這種情況下再用修昔底德陷阱勾勒它們的關係就不對了。
  • 美國在稱霸路上何以避開修昔底德陷阱?(上)
    *本文節選自安邦智庫(ANBOUND)「 戰略觀察 」總第727期《美國在稱霸路上何以避開修昔底德陷阱?》
  • 錫臘庫扎戰役、修昔底德與《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關於修昔底德的生平,我們所知甚少。傳世的那點極有限的材料,主要來自他自己的著作中偶爾提及自己的地方。此外,還有一些是來自晚後希臘、羅馬作家的零星記載。修昔底德出生於雅典阿里摩斯德莫的一個富裕而顯貴的家族。他的父親奧洛魯斯,與馬拉松戰役雅典主帥米太雅德的後輩以及色雷斯的王族都有親戚關係。
  • 修昔底德與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修昔底德的戰爭史是從公元前435年寫起,也就是戰爭爆發之前4年。他本人逝世於公元前406年,而戰爭到公元前404年始結束,所以,他的書也可以說沒有寫完。其最後的部分是由克塞諾豐(Xenophon)所續成。總之,他的書只以一個戰爭為主題,而不像《左傳》包括了長達兩個半世紀的時代。
  • 艾利森:修昔底德陷阱既不是宿命論,也不是悲觀主義
    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修昔底德如此分析雅典和斯巴達之間戰爭的原因。千年後的今天,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貝爾福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主任、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美國著名國際政治問題研究專家格雷厄姆·艾利森,將此定義為「修昔底德陷阱」,即一個新崛起的國家與守成國之間的競爭,並由此來分析、理解當下中美關係。
  • 重新思考修昔底德的陷阱
    這是一場爭奪希臘城邦霸權的長期戰爭,歷時30年之久。「修昔底德陷阱」就是指一個新興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為了維護霸權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於是戰爭變得不可避免。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主任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T. Allison)是第一個提出「修昔底德陷阱」這個名詞的人。
  • 修昔底德,本無陷阱;挖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坑
    前不久花了一些時間,好好把厚厚一本《伯羅奔尼撒戰爭》讀了一遍,看看被美帝現在熱捧的「修昔底德陷阱」原始出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修昔底德陷阱與歷史上的戰爭 | 修昔底德系列之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七年前1905年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問「為什麼英國人對德國一貫表現出不友好的態度?」須知,德皇威廉二世是愛德華的侄子。作為對英國國王問題的回答,英國外交部頂尖德國專家克勞在1907年元旦遞交了《克勞備忘錄》這一外交史上的傑作。 克勞承認,強大德國的正常活動對世界有益。但如果德國的目標是瓦解並取代大英帝國呢?
  • 春節值得一讀的10本書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相比於結束不久的希波戰爭(公元前499~前449年)、希臘各城邦為抵禦波斯帝國的戰鬥,伯羅奔尼撒戰爭幾無正義性可言。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於公元前431年五六月間各自進行了入侵和劫掠,使得戰爭全面爆發。宣戰方雖為斯巴達,但事前雅典亦多番挑釁。戰爭的非正義性緣於雙方的擴張性和侵略性。
  • 伯羅奔尼撒戰爭1:結局的開始
    我們中國人最為關心的一定是「修昔底德陷阱」。這個由哈佛大學教授格林漢姆.艾裡森(Graham Allison)提出來的觀點,成為了世界政治治理三大難題之一(另外兩個是中等收入陷阱和塔西佗陷阱)。這個觀點從提出開始就伴隨著巨大的爭議。
  • 閻學通:中美之間一定要用戰爭來一決雌雄?
    「修昔底德陷阱」建立在2000多年前,是在古雅典與斯巴達爆發戰爭的基礎上總結而來。
  • 【5.13】美墨戰爭:一場「老大」對「老二」發動的掠食戰
    比如中國有句古語,叫「一山不容二虎」,而古希臘哲學家修昔底德也通過《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描述雅典的崛起和斯巴達的恐慌,指出新崛起的勢力和老霸主之間大多會爆發戰爭,這被後世稱為「修昔底德陷阱」。從某種意義上,美國的崛起也是「修昔底德陷阱」的一種體現,只不過未必像教科書那樣一板一眼:美國的獨立,是靠與當時世界老大英國的戰爭實現的,拿走佛羅裡達以及之後爭得古巴、菲律賓、波多黎各的利益,是靠與昔日世界霸主西班牙的戰爭實現的。至於和墨西哥一戰,雖然看上去墨西哥才是」老二「,但其實對美國不構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