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年僅36歲的邱吉爾成為英國第一海軍大臣。邱吉爾寫道,「只有備戰才能保衛英國的財富、自然資源和領土」。彼時,德國在加快軍事建設,其艦隊規模比十年前翻了一番。但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是不可討論的。
塞拉耶佛事件後,儘管英國在巴爾幹半島的攸關利益並未受到威脅,但英國還是捲入了戰火,因為它擔心德國如果在歐洲大陸不受約束,就會威脅到英國的生存。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七年前1905年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問「為什麼英國人對德國一貫表現出不友好的態度?」須知,德皇威廉二世是愛德華的侄子。
作為對英國國王問題的回答,英國外交部頂尖德國專家克勞在1907年元旦遞交了《克勞備忘錄》這一外交史上的傑作。
克勞承認,強大德國的正常活動對世界有益。但如果德國的目標是瓦解並取代大英帝國呢?德國人憤怒地否認了任何陰謀,但英國可能無法信任德國的保證。最終結論是:德國的意圖並不重要,其實力才至關重要。
德國崛起的速度之快令人目眩:1910年德國經濟超越英國;到1914年德國人口比英國多出50%;德國有機化學工業控制了全球90%市場;1913年英、法、意電力總和僅為德國的80% 。1914年德國電話與鐵路數量是英國的兩倍。
沒有人比德皇威廉二世更能體現這種充滿怨恨和傲慢的複雜情緒。威廉二世解僱了統一德國的俾斯麥,並任命比洛為外交部長。比洛宣稱:
我們不想把任何人置於陰影之下,但我們也要求在陽光下擁有自己的位置。
1897年德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德爾布呂克發表演講說:
在未來幾十年,世界各個角落的大量土地都將被瓜分。那些仍然空手而歸的民族,將在下一代被排除出決定人類精神走向的偉大民族之列。
比洛宣布:
德國要麼是鐵錘,要麼就是鐵砧。
威廉二世能說流利的英語,非常敬重他的外祖母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他在1910年激動地說:
我覺得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是個英國人,我崇拜英格蘭。
但威廉二世如今不再掩飾自己的野心:
舊帝國已經衰落,新的帝國正在形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