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與歷史上的戰爭 | 修昔底德系列之二

2021-03-05 趙民微分享

1911年,年僅36歲的邱吉爾成為英國第一海軍大臣。邱吉爾寫道,「只有備戰才能保衛英國的財富、自然資源和領土」。彼時,德國在加快軍事建設,其艦隊規模比十年前翻了一番。但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是不可討論的。

塞拉耶佛事件後,儘管英國在巴爾幹半島的攸關利益並未受到威脅,但英國還是捲入了戰火,因為它擔心德國如果在歐洲大陸不受約束,就會威脅到英國的生存。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七年前1905年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問「為什麼英國人對德國一貫表現出不友好的態度?」須知,德皇威廉二世是愛德華的侄子。

作為對英國國王問題的回答,英國外交部頂尖德國專家克勞在1907年元旦遞交了《克勞備忘錄》這一外交史上的傑作。 

克勞承認,強大德國的正常活動對世界有益。但如果德國的目標是瓦解並取代大英帝國呢?德國人憤怒地否認了任何陰謀,但英國可能無法信任德國的保證。最終結論是:德國的意圖並不重要,其實力才至關重要。

德國崛起的速度之快令人目眩:1910年德國經濟超越英國;到1914年德國人口比英國多出50%;德國有機化學工業控制了全球90%市場;1913年英、法、意電力總和僅為德國的80% 。1914年德國電話與鐵路數量是英國的兩倍。

沒有人比德皇威廉二世更能體現這種充滿怨恨和傲慢的複雜情緒。威廉二世解僱了統一德國的俾斯麥,並任命比洛為外交部長。比洛宣稱:

我們不想把任何人置於陰影之下,但我們也要求在陽光下擁有自己的位置。

1897年德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德爾布呂克發表演講說:

在未來幾十年,世界各個角落的大量土地都將被瓜分。那些仍然空手而歸的民族,將在下一代被排除出決定人類精神走向的偉大民族之列。

比洛宣布:

德國要麼是鐵錘,要麼就是鐵砧。

威廉二世能說流利的英語,非常敬重他的外祖母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他在1910年激動地說:

我覺得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是個英國人,我崇拜英格蘭。

但威廉二世如今不再掩飾自己的野心:

舊帝國已經衰落,新的帝國正在形成之中。

相關焦點

  • 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
    總而言之,修昔底德論斷有效的原因,在於人類原始恐懼心理機制和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態的契合。但伯羅奔尼撒戰爭也向我們展現了其兩個負效益,一是戰爭可以使雙方都嚴重受損,從而得不償失;二是戰爭可以使第三方獲利。
  • 戰爭的爆發:何為「修昔底德陷阱」?
    全文共3132字 | 閱讀需6分鐘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本文是收錄在《中國國家歷史·玖》中的一篇文章,「修昔底德陷阱」命題的核心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 政治學理論 | 王大威:格雷厄姆·艾利森與「修昔底德陷阱」——《通往戰爭的命運: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評介
    2017 年,格雷厄姆·艾利森出版了《通向戰爭的命運: 中美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一書,試圖將歷史上雅典與斯巴達步入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原因套用於中美關係上。縱觀艾利森的著作,從內容上來看基本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在《陷阱》的第一部分,艾利森對現代中國的崛起,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經濟、科技與軍事的崛起進行了介紹。
  • 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雅典和斯巴達的戰爭歷史,對理解當下中美關係的發展至關重要。修昔底德在書中指出,「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增長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斯巴達的恐懼」,艾利森將此定義為「修昔底德陷阱」。本書聚焦崛起中的中國對於美國及全球秩序的影響這一問題,對歷史上16個崛起國與守成國進行全球競爭的案例和戰爭場景進行分析,指出中美之間的衝突是可以避免的。
  • 美利堅概念發明學:「修昔底德陷阱「與」西塞羅悖論「
    中國改開40年後,美國的「Engagement policy」已經基本破產,為了直面慘澹的結局,哈佛大學的政治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再次發揚近代早期人文主義學者的治學精神,從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經典史籍《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發論,微(斷)言(章)大(取)義(義)中發明了一個新概念」修昔底德陷阱「,並煞有介事地強調國際競爭中新崛起大國一定會挑戰守成大國,弦外之音,就是中美未來必有之戰,新型大國關係絕無可能
  • 中美之間到底是不是修昔底德陷阱?
    在我看來,中美當然不是修昔底德陷阱。兩個國家是否處於修昔底德陷阱,要看老大和崛起中的老二是否處於同態化的競爭、搶同一塊蛋糕。如果是,那很大概率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但如果不是同態化競爭,兩國完全有可能佔據各自不同的生態位,搶的不是同一塊蛋糕,相反可能把蛋糕做得更大,這種情況下再用修昔底德陷阱勾勒它們的關係就不對了。
  • 「修昔底德陷阱」對中國是偽命題 中美未發展到權力轉移臨界點
    作為崛起國的中國與作為守成國的美國,是否會陷入大國政治的悲劇,即陷入戰爭?這些憂慮實際上反映出,前些年的「權力轉移論」①正在演化為中國崛起進程將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這一說法。不過,從本質上來看,「權力轉移論」與「修昔底德陷阱」並非不同。
  •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真正教訓,並不是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
    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也許是這樣想的。在著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他這樣解釋雅典和斯巴達兩個城邦間連綿數十年,改變了整個希臘世界歷史的戰爭:「雅典的權勢不斷增長,導致了斯巴達人的恐懼,這使戰爭無法避免。」根據美國學者格拉漢姆·阿里森(Graham Allison)的解釋,這意味著「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
  • 字節vs騰訊:新修昔底德陷阱?
    但突然發現,騰訊和字節跳動之間的撕逼大戰,不就是數字時代的「修昔底德陷阱」翻版嗎?2021年1月1日,中國兩大科技巨頭華為和騰訊爆發了華騰大戰。2021年2月2日,中國兩大科技巨頭字節跳動和騰訊又爆發了字騰大戰。抖音透露,已正式向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提交訴狀,起訴騰訊壟斷。
  • 錫臘庫扎戰役、修昔底德與《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在2433年前的今天,公元前413年9月10日,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上,歷時兩年之久的錫臘庫扎戰役結束。這一戰後世軍事家稱其在希臘歷史上「是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對於勝利者來說,是最光輝的一次勝利,對於戰敗者來說,……是整個的毀滅,海軍、陸軍,一切都毀滅了。」錫臘庫扎戰役是整個斯巴達雅典戰爭過程中的轉折點,它不僅嚴重地削弱雅典的經濟力量,而且導致雅典同盟的瓦解。
  • 美國在稱霸路上何以避開修昔底德陷阱?(上)
    *本文節選自安邦智庫(ANBOUND)「 戰略觀察 」總第727期《美國在稱霸路上何以避開修昔底德陷阱?》
  • 修昔底德與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也許最能與《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進行恰當比較的是春秋時代的《左傳》,因為這兩部書同為古代的戰爭史名著。修昔底德的著作到今天仍受西方研究國際關係的學者所重視,而蔣百裡先生則曾指出:「《左傳》到現在還是世界上最好的一部模範戰爭史。」所以,二者的確可以相提並論,不過其間還是有若干差異之存在。
  • 艾利森:修昔底德陷阱既不是宿命論,也不是悲觀主義
    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修昔底德如此分析雅典和斯巴達之間戰爭的原因。千年後的今天,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貝爾福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主任、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美國著名國際政治問題研究專家格雷厄姆·艾利森,將此定義為「修昔底德陷阱」,即一個新崛起的國家與守成國之間的競爭,並由此來分析、理解當下中美關係。
  • 重新思考修昔底德的陷阱
    這是一場爭奪希臘城邦霸權的長期戰爭,歷時30年之久。「修昔底德陷阱」就是指一個新興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為了維護霸權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於是戰爭變得不可避免。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主任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T. Allison)是第一個提出「修昔底德陷阱」這個名詞的人。
  • 修昔底德,本無陷阱;挖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坑
    前不久花了一些時間,好好把厚厚一本《伯羅奔尼撒戰爭》讀了一遍,看看被美帝現在熱捧的「修昔底德陷阱」原始出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春節值得一讀的10本書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戰爭固然有人性、意識形態(雅典為民主政治,斯巴達為寡頭式軍事政權)、階層壓迫等原因,但歸根結底是雅典和斯巴達的利益之爭。雅典的興盛和輸出意識形態及對周邊的壓迫,讓斯巴達感動恐懼。《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一書為後人推崇的另一個原因是「修昔底德陷阱」: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就變得不可避免。
  • 全局觀點之戰爭系列——霸權之戰(一):伯羅奔尼撒戰爭
    為此,我們在戰爭專報的開篇,搜集了歷史上7起崛起國與守成國之間霸權轉換的戰爭,直面這些殘酷的歷史事件,研究戰爭的同時,學習如何避免戰爭。目錄伯羅奔尼撒戰爭:「修昔底德陷阱」的由來1  戰爭背景:雅典崛起與斯巴達的恐懼2  戰爭直接起因:科林斯等伯羅奔尼撒同盟成員與雅典的軍事衝突3  戰爭時間線:戰——和——戰4  雅典失敗原因分析:民主制度和商業文明在戰爭年代的後遺症5  戰爭的影響:希臘文明黃金時代落幕
  • 《大棋局》系列高端訪談第二期:改變歷史走向的新型大國關係
    習近平主席在談到當今世界處理大國之間的關係時說,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所謂「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個崛起中的新興大國必然對守成大國發起挑戰,從而觸發世界範圍內的衝突,猶如修昔底德筆下的雅典和斯巴達。
  • 伯羅奔尼撒戰爭1:結局的開始
    我們中國人最為關心的一定是「修昔底德陷阱」。這個由哈佛大學教授格林漢姆.艾裡森(Graham Allison)提出來的觀點,成為了世界政治治理三大難題之一(另外兩個是中等收入陷阱和塔西佗陷阱)。這個觀點從提出開始就伴隨著巨大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