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字關注:
—— 這是一個專注研讀教會歷史的窗口公眾號
歷史是一方鏡鑑,可以明是非,
歷史是一架天平,可以知得失,
歷史是一座寶庫,可以啟智慧。
——獻給喜歡歷史、善於思考的朋友。
為中國抗戰而死——天主教抗日神父雷鳴遠圖片全100張之二
雷鳴遠神父(Vincent Lebbe,1877年-1940年),字振聲,聖名味增爵,本籍比利時,遣使會神父,也是兩個中國修會耀漢小兄弟會和德來小姊妹會的創始人。他於1927年加入中國國籍,於中日戰爭初期,組織救濟團隊,救治中國各地平民與傷兵。
抗日戰爭期間,雷鳴遠不僅在報紙上宣傳全民抗日救國,而且還組織人員上前線搶救傷員,以高昂的愛國熱情積極呼籲抗戰,不僅透過《益世報》大力宣傳全民抗日救國,收復失土,還積極身體力行投入到抗戰之中。
抗戰時期天主教上愛天主下愛眾人「公教救護隊」證章。
1933年熱河長城抗戰,他帶領教友前去搶救傷兵;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以後,雷鳴遠神父率領教友共六百餘人,組織戰地服務團、救護隊,在太行山和中條山一帶搶救傷兵,救濟難民。
1927年雷鳴遠再度來中國後,就請求入中國籍,口口聲聲要為中國獻身。雷在1928年加入中國籍後,便經常自稱是中國人。
在長城抗戰和綏遠抗戰中,雷鳴遠親自率領修士和教友,冒著槍林彈雨在戰場上搶救傷員。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雷鳴遠為耀漢會立了遺囑:時已迫矣!數月後,欲若此夜之清靜寫字,或不可得,安國失守後,僕雖未必死,然亦未必活。可知雷神父早有為國犧牲的決心。
1935年綏遠戰爭的時候,他又帶領救護隊,完成了救護隊史上所未曾完成過的事,一個傷兵也不丟掉,與傷兵共存亡。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北平、天津相繼淪陷。天津淪陷後,《益世報》堅持出版,宣傳抗日,在經理被殺害的情況下被迫停刊。
自東北淪陷,他繫心國難,每夜枕磚待旦,從事救國事業。長城、綏遠抗戰,皆捐資捐物,率子弟及教友組織救護隊出徵。全面抗戰開始,更親自出沒於華北各戰場,所革由修士和教友組成的救護隊,救護傷員達2萬多人次,並在淪陷區掩護了大批中國難民。
他為組織民眾參加抗戰工作,鼓勵愛國熱情。先後辦《大家看》、《督導旬報》、《北原戰報》等,竟被尊為十二軍之父。因之,人們對天主教不愛國的看法大為改觀。
珍貴老照片:抗日戰爭時期《北原戰報》
珍貴老照片:抗日戰爭時期的《督導旬報》
決不能把堅決抗戰的報紙留給日本人
誓死抗戰的外國神父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加快了戰爭步伐。抗日名將宋哲元在綏遠五原誓師抗戰,打響了抗戰初期著名的喜峰口戰役。雷鳴遠說「我生平愛主愛人愛中國,現國難當頭,吾應聲嘶力竭,奮不顧身」。
雷鳴遠自前線歸來,天津士紳,新朋舊友皆來探望,一時門庭若市。他對人說「諸葛武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餘則鞠躬盡瘁,死而不已」。意謂死後,仍為中國祈禱。
在槍林彈雨中,他建立「野戰醫院」,組織擔架隊,親任總指揮,弛聘晉冀魯豫之間,冒死救護。遇有重傷員,不惜以衰老之軀,親自背負行數裡,並以宗教特有的語言進行慰籍。在綏遠戰事最殘酷而無助的時刻,他大聲疾呼與傅作義抱頭痛哭。
雷鳴遠說:對於這,我們的老戰士是絕對的樂觀,我們一定會奪取最後的勝利,這是絲毫沒有問題的。我永遠這樣相信,靠著中國廣大的土地,廣大的人民和不死的人心,是會擊敗日本的。
雷鳴遠在中國還有一段傳奇的經歷。他積極參與中國的抗戰,蔣介石國民黨為此授予他少將頭銜。
1940年,國共發生摩擦,3月9日,雷鳴遠被俘,關押在太行山山區的山西省遼遠縣(今左權縣),被當作間諜受到六個星期的洗腦和酷刑,40多天後,經交涉,雷鳴遠被釋放,但已罹患重病,奄奄一息。
蔣介石聞訊後立即派飛機接他去重慶,醫治無效,葬於四川郊外的名勝地歌樂山。
;
在到達重慶不久,1940年6月24日,雷鳴遠逝世於歌樂山。同年7月18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以1287號褒揚令公開褒揚。11月29日,重慶市召開追悼雷鳴遠神父大會。臺北的國民革命忠烈祠亦有設雷鳴遠的靈位。
1940年6月24日,雷鳴遠因黃疸病逝世於歌樂山。 有輓聯如下:「鳴遠司鐸靈鑑:博愛之謂仁救世精神無愧基督,威武不能屈畢生事業盡瘁中華。」
為中國抗戰而死,烽火中的雷鳴遠
因著雷神父在抗戰期間毀家紓難,組織救護隊救護傷兵,而獲入祠忠烈祠的殊榮,且為唯一外藉人士分別在天津及臺北忠烈祠都有牌位,以供人瞻仰、致敬和追思。
雷鳴遠生時死後,有「聖人」和「抗戰老人」之稱。實際上,他在歷史上的影響,還遠不止於此。
雷神父的一生表現出真正傳教士「全犧牲、真愛人、常喜樂」的精神。他是一位先知性的人物,似乎是長空下的一陣長嘯,又如聖若翰洗者在曠野中的呼聲,他為真理正義奮鬥,提出福音原則,為中國打開一條出路,為當時的中國撒下了美好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