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抗日戰爭史研究述略

2021-02-23 考研論壇歷史學版

以下內容轉自公眾號「團結報文史e家」

2020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在這一年中,抗日戰爭史的相關論著可謂汗牛充棟,涉及到了這場戰爭的各個方面。在有限的篇幅內,欲系統而具體地將上述研究完整綜述,似乎是難以完成的任務。因此,茲僅就幾個具有鮮明特點的方面略作回顧,雖掛一漏萬,但或可供同儕進一步批評指正。

抗日戰爭的勝利固然是中國人民苦苦奮鬥的結果,作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局勢和國際關係對於中國戰事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從學理上講,在全球史、跨國史、國際史風行的今天,戰時中外關係史研究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2020年,學界關於戰時中外關係的討論數量巨大,且呈現出明顯的國際史色彩。

國際聯盟對「九·一八」之後中日衝突的調停是近年來的熱點,研究者在今年繼續著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陳海懿延續了他對國聯調查團的持續關注,運用多國史料分別對調查報告的初步草案、修正草案和最終文本三個步驟進行了還原,深入探討了這個關鍵文件的形成過程。李珊《國聯調查團來華期間調停中日衝突的嘗試及其失敗》則從另外一個角度考察國聯調查團在華的活動。通過對武向平《滿鐵與國聯調查團研究》等新史料的運用,李珊認為國聯調查團在華期間並非僅在調查中日矛盾,而是更傾向於解決中日衝突、阻止局勢惡化,只是這樣的努力最終歸於失敗。

過去關於戰時中國外交的討論常常集中於中國與美、英、蘇等大國的關係。今年研究者對此進行了調適。譚剛和馬吟婷分別考察了戰時中法關係的兩個重要方面——滇越鐵路的接收和法中軍事合作。因為法國的早降,人們往往忽視其存在和活動,而事實上法國對於中國抗戰仍具有一定影響。今天的荷蘭已不復是一個地區強權,但二戰時荷蘭的殖民體系尚未崩潰,依然作為一個在東南亞具有極大話語權的國家存在。中荷關係顯然是當時中外關係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部分。嚴海建和侯中軍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注到這個以往學界不太重視的國度,就中荷新約談判與之前中荷波瀾不斷的交鋒進行了探討。

有的研究甚至體現出跨國史的意味。戰時中國與世界的互動之中,很多對象是國家之外的組織、機構和群體,教會便是其中之一。而傳教士群體中,來自敵對國家的德意傳教士,更是特殊。楊衛華和張樂兩位研究者便從不同側面對於國民政府關於德意傳教士的管理和控制嘗試討論。前者的《抗戰時期中國對德意傳教士的控制政策與地方實踐》歷時性地梳理了國民政府的政策,後者則聚焦於1941年蘇德戰起至珍珠港事件之間數月的變動。

時至今日,大而化之的戰時中外關係史討論逐漸被學界所揚棄。研究者們在進一步將具體研究精細化的同時,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之上。另外,國際史的眼光和多國史料的互證,也成為研究的必要基礎。

研究者們試著回到歷史現場,設身處地地感受中共武裝身處敵後的鬥爭形勢和生存狀態,對其戰略和戰術重新審視,做出更符合歷史事實的解釋。這樣的取向在2020年體現得非常明顯。

戰略問題是研究者們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相關的論文主要有吳敏超《新四軍向蘇北發展中的國共較量》、楊利文等《由線到面:抗戰時期八路軍與新四軍的連通》、郭寧《從中原到蘇北:中共發展華中戰略及其對山東的影響》、李雷波《皖東摩擦前新四軍抗戰戰略的調整與演變》與《中共「發展華中」戰略中的八路軍、新四軍及其角色轉換》。過去人們對於八路軍在華北的戰略展開頗為關注,沿著這樣的思路,研究者對於新四軍在華中如何打開局面也提出疑問。事實上,新四軍進入蘇北的過程比想像的要複雜曲折,既有反覆的計算謀劃又有無數的機緣巧合,其產生的積極效果也值得高度關注。

中共武裝的戰術,以及和戰術相關的技術,也是今年的熱點。敵後根據地的對日作戰,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不可籠統地要而論之。孫健偉《「黃金抗戰」——膠東抗日根據地的黃金鬥爭與運金延安》發現從根據地到後方的秘密通道,宋弘《「滅敵人耳目」:中共華北抗日根據地的打狗運動》探索根據地為了生存發動群眾的一個典型案例,鄒鋮《全面抗戰時期八路軍作戰原則探析》展現1942年之前中共在運動戰和遊擊戰之間的糾結。技術方面,葉銘簡析了中央軍委參謀部門的職能和作用,齊小林系統梳理了八路軍的彈藥來源問題。

上述研究與其他與戰時中共相關的研究共同構成了一幅豐富的圖景,充分展示了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探索前行的艱辛和不易——通過不斷地嘗試和調適,中共才逐漸閱讀並理解全民族抗戰的精髓,並有針對性地做出因應,符合歷史更符合邏輯。

2019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推出的八卷本《中國抗日戰爭史》第四卷「戰時軍隊」首次較為系統地探究了國民黨軍隊的組織形態,但這並不意味著研究的結束,反而它激發研究者們更進一步地對相關問題開展討論。

在2020年,研究者似乎對於國民黨軍的士兵相當關注,也貢獻出較多深入的論述。隆鴻昊和於寧分別考察戰時第九戰區的士兵訓練和戰時初期南京的傷兵救護。鄭發展再度審視了兵役這個久盛不衰的問題,並著重觀察蔣介石的言論和行為。姜濤的《再造黨軍:知識青年從軍運動與青年軍》,成功地重新詮釋了知識青年從軍運動。該論文通過細密的復盤,揭示了蔣介石發動這場運動的真實目的不僅在於吸引青年學生,更在於再次打造一支由黨團員組成的、帶有濃厚國民黨意識形態的黨軍。

這樣改變學界既往認知的研究還有不少。項浩男基於《黃體潤日記》的考察,找到了一個國民黨敵後抗戰的實例,並試圖展示其生存策略。國民政府的海軍抗戰是歷來研究的缺失點,賀懷鍇考察海軍在長江流域的敵後遊擊戰,強調其布雷作戰對於日本海軍的打擊效果。蔣寶麟討論了一·二八停戰後的上海市保安隊與八·一三戰事的關係,指出該保安隊的存在在相當意義上幫助張治中確定先發制人的戰略。

在既有研究基礎上新意迭出的討論,還有葉銘關於聯絡參謀和參謀視察制度、陳崢等關於桂南會戰軍民合作站、張燚明關於國防最高委員會「國際問題討論會」、高翔關於戰前兵工署對陸軍兵工業的整理、姬凌輝關於戰前國民政府軍事衛生人員訓練工作等多篇論文。這些研究相互映照、互為表裡,共同完成著戰時國民黨軍隊組織形態的拼圖。隨著類似研究的不斷出現,國民黨軍隊的形象變得益發清晰而豐滿。

吳敏超的《抗戰變局中的華東》,可謂是2020年度最受歡迎的抗日戰爭史書籍之一。這本關於華東區域的抗戰史著作,「地方光譜」是作者不斷強調的關鍵詞。過去的研究要麼忽視地方,慣常於站在中央層面俯瞰各個地方;要麼以地方為例,試圖用地方的個案反映一個更加普遍的問題。吳敏超選擇了第三條路線,即以平視的目光,觀察在地方的抗戰。

這樣的眼光不僅是吳敏超的學術自覺,而且是學界同人不謀而合的共同體認。2020年,相當多的論著也立足於各個地方,挖掘其地方獨有的抗戰歷史,展現這場戰爭的多歧互滲。淪陷前後的香港,各方勢力匯聚,政治氛圍波譎雲詭,孫揚和遊海華分別考察了這一孤島上的國共組織建設與知名人士的大營救活動。作為抗戰大後方的西南,其與中央的關係也相當微妙。劉宇復原了「雲南王」龍雲在戰時反蔣擁共的轉向,黃天華則解開了戰爭後期西南各實力派籌組「西南聯防政府」的秘密。

有意思的是,研究者們不但將目光轉移到地方,還傾向於將目光下沉到基層社會。在這裡,區域常常可以小到一個專區乃至一個縣。梁坤注意到蘇魯豫皖四省交界湖西地區國共關係的演變,強調某個特定時期雙方的合作與配合。無獨有偶,劉本森考察山東對崮山戰役的始末,復原國共雙方摒棄前嫌、攜手殺敵、建立統一戰線的史實。鄧達宏發現了潮汕到廣西的秘密物資通道「東興匯路」,稱其為抗戰中的海上「滇緬公路」。劉巖巖將具有「小上海」之名的安徽界首作為對象,指出戰爭狀態下特殊的地理位置、人口流動和物資集散對於城鎮發展的巨大影響。

前述觀察在地方的抗戰,其中的「地方」包括大後方、交戰區,更包括廣大的淪陷區。過去學界困於各種原因,對於淪陷區的研究較為隔膜。近年來西方研究者關於這類研究的深入,鼓勵著國內學人紛紛涉足這個領域。2020年,關於淪陷區社會、經濟、民眾的研究較以往有所增加,其大多數研究都相當具體。

2020年第1期《民國檔案》組織了三篇與淪陷區相關的筆談論文。江沛指出從民國—國家立場出發關注民眾生存法則的必要性,強調其中存在的戰爭創傷、區域差異、階級差異和不同的心態。張生回顧了日本在南京建立殖民統治的過程,提示第三方勢力即其他外國對於日本的制約以及對中國人民的庇護。周東華等則從史料的角度出發,分析圖像作為研究淪陷區資料的價值以及不足,建議發掘圖像背後的真相,破除圖像的虛構。

具體的研究各有側重。石善濤選擇了大連自由港作為對象,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打著對華貿易幌子實施經濟掠奪的行為。郝昭荔以青島偽市長姚作賓為個案,呈現了劇變時代中個體的沉浮、抉擇及戲劇化的人生歷程,提示著漢奸的多重面相和複雜心態。周東華的研究對象系日軍對淪陷區的佛教「宣撫」工作,其考察的個案是杭州的日華佛教會。日軍通過這個組織進行的「親善」活動,意在消弭淪陷區民眾的民族認同和抵抗思想。張聖東注意到了偽滿軍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日系軍官,力圖展現這支軍隊內部構成的獨特性和複雜性。

以上五個方面的研究各具特點。除此之外,2020年度關於戰時的經濟統制、戰時中國對於世界局勢的觀察、戰時重要概念的嬗遞,尤其是中國抗戰的對外對內宣傳,也是值得關注的亮點。限於篇幅原因,本文難以一一概述,敬盼同仁、方家諒宥。

作者:陳默

編輯:王富聰 孫靖琪

團結報文史e家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絡我們獲取版權。

除了帶給您優質黔貨

更希望我們能帶您

去了解貴州深山裡的故事

敬請關注

博愛扶貧雲商城

那家網/蘇寧易購

黔貨出山,我們在努力

相關焦點

  • 論抗日戰爭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問題
    ……不要有宗派觀念,只看到我們自己,還要講到全國的抗日運動」,要使讀者感到共產黨寫的歷史「是尊重人民的,並不是眼睛只看著自己,就像照鏡子,只看到自己」[1](pp.308、315)。寫中共黨史都要如此,寫抗日戰爭史就更不能有宗派觀念,眼睛只看著自己。
  • 《抗日戰爭研究》2019年總目
    ·卷首語·加強抗日戰爭研究的學術史梳理【高士華】(1期)·專題研究·蔣介石與國防最高委員會的創建【張燚明】(1期)黨內選戰:抗戰時期國民黨的地方選舉與派系角力【梁馨蕾】(1期)抗戰時期的戰區檢察官——以國民黨特務人員從事司法工作為中心【李在全】(1
  • 抗日戰爭研究︱日本的中共革命根據地史研究
    前史:情報收集與「滅共」研究日本對於中國革命根據地的調查與研究從戰前就已經開始,當時以情報收集和對策研究為主。戰前所形成的大量情報調查資料為戰後日本的中國革命根據地研究提供了基礎。當中國革命根據地剛剛誕生,1928年12月,日本駐上海總領事矢田七太根據外務大臣田中義一的訓令即提交了關於中共活動的調查報告。
  • 楊奎松 | 抗日戰爭研究理應重視戰爭史研究
    很多年前我就有一個印象:《抗日戰爭研究》雜誌很少發表研究戰爭史的文章。現在看,這一傾向近幾年可能還越來越明顯了。查2010—2015年《抗日戰爭研究》的發表目錄,可知只有很少幾篇沾了一點兒戰史的邊兒,其他文章都是談這場戰爭方方面面的影響的。 當然,這不僅僅是《抗日戰爭研究》雜誌本身的問題。
  • 《抗戰史料研究》稿約啟事
    《抗戰史料研究》誠摯向您約稿!《抗戰史料研究》是由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北京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會、北京和平教育基金會聯合主辦的以研究抗戰史料和檔案為主的學術性輯刊,辦刊宗旨是為廣大抗日戰爭史料、檔案的研究人員和愛好者提供良好的學術交流平臺,促進抗日戰爭史研究的繁榮發展。輯刊現面向海內外公開發行,每年出版兩輯,由團結出版社出版。
  • 史料編纂助力抗日戰爭研究
    近年來,由偽滿皇宮博物院牽頭成立的東北抗戰遺蹟聯盟積極開展東北抗戰史研究、展示和宣教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過直接與間接資料對照研究,準確還原了東北各支抗戰力量的行動與貢獻,展現了東北抗戰遺蹟保護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 中國抗日戰爭史的主題與主線
    原標題:中國抗日戰爭史的主題與主線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突出主題、抓住主線,才能客觀地看待這段歷史、得出正確的評價。   主題鮮明:捍衛民族獨立,維護世界和平,伸張國際正義   中國抗日戰爭史的主題,指的是中國抗日戰爭史的中心問題及中國人民所肩負的主要歷史使命。一是捍衛民族獨立。中國近代史是飽受侵略的屈辱史,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
  • 【抗戰研究】高士華:加強抗日戰爭研究的學術史梳理
    本文原刊於《抗日戰爭研究》2019年第1期,作者:高士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抗日戰爭研究》主編。
  • 近年來歐美學界的中國抗日戰爭研究
    、政治新思路」會議和在牛津大學召開的「1937~1949年戰時和戰後中國的救濟與重建」會議、在杭州舉辦的「蔣介石與二戰」會議,2012年在牛津大學舉辦的「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的新途徑與新方法」國際研討會。
  • 知方藏書 |《西印度毀滅述略》
    《西印度毀滅述略》原作名: Brevísima relación de la destrucción de las Indias《西印度毀滅述略》(西班牙語:Brevísimarelación de la destrucción de las Indias,另有中文譯名《西印度滅亡簡史》),由16世紀西班牙多明我會教士巴託洛梅·德拉斯·卡薩斯(Bartolomé de las Casas)於1542年寫成。
  • 【學術研究】《禹貢》回族伊斯蘭教研究述略
    《禹貢》(半月刊)「回教專號」(第7卷第4期,1937年4月出版)      《禹貢》是20世紀30年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顧頡剛和譚其驤(後為馮家升)先生編輯出版的歷史地理、邊疆史地和民族研究的權威學術刊物。
  • 劉維開 | 《抗日戰史》的前世今生
    [1] 劉鳳翰:《中國近代軍事史資料與研究》,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編輯委員會編:《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下冊,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版,第835—836頁。 [2] 陳佑慎:《國防部的籌建與早期運作(1946—1950)》,博士學位論文,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7年,第261頁。
  • 關於抗日戰爭研究的幾個熱門必考論述題!
    100091內容提要:本文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關注中國抗戰研究的動態,立足跟蹤學術前沿,解讀探索若干抗戰史研究中的新問題,辯證地闡述了中國抗戰十四年與八年的關係、國共兩黨兩軍分別所在的正面與敵後戰場的關係以及中國戰場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關係,凸現了中國共產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和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東方主戰場的偉大歷史貢獻
  • 嶽思平 | 關於抗日戰爭研究的若干學術和熱點問題評析
    大量的事實表明,以1931年9月作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開端是實事求是的。這一觀點,從2017年起在中小學生教材中得以落實,是非常必要的。至於人們思想上認識不夠統一和習慣說法不夠嚴謹的問題,則需要在宣傳報導和黨史、軍史研究及有關展覽中,進一步統一口徑,以免產生誤解。
  • 日本的東亞史研究及其啟示
    長期以來,日本史學界對歷史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國別史為主,中國史研究是最有成就的方面。日本學界的國別史研究可以說是在中國史研究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擴大起來的。研究東亞史不能繞開中國史,尤其不能繞開對周邊國家產生重大影響的中國思想與文化。在國別史和地區史研究上,日本學界最初主要集中研究中國、朝鮮、蒙古等少數幾個國家和東南亞的歷史,研究無疑是精深而有力度的。
  • 高考熱點專題五: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1945—2020)
    事件5: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1945—2020)【熱點直擊】
  • 太平洋史研究的內容、路徑和發展趨勢
    此後七十餘年裡,隨著學術環境和治史主體的變化演進,太平洋史研究歷經了三個主要發展階段。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太平洋作為一個獨立治史客體被學術「發現」,有關太平洋史的基礎範疇和路徑假設被提出並探索實踐。此後至80年代,受到「去帝國史學模式」傾向的影響,以坎培拉學派為代表的「局內人」主導的「太平洋內的歷史」成長為主流,「本體史」視角下的太平洋諸島史和大洋洲史研究成就斐然。
  • 2020年世界航天裝備發展研究
    在大國競爭背景下,軍事航天裝備保持了快速發展,各國積極推動系統能力更新與擴充,應用由戰略支撐向戰役戰術保障轉變。彈性化、融合化的航天體系成為各國發展的重點,美國正基於新一代「國防太空體系」七層架構設想,推動構建彈性化、網絡化、去中心化、支持全域聯合作戰的新一代軍事航天裝備體系;俄羅斯為應對衛星老舊、技術斷代嚴重等問題,著力打造通導遙一體化綜合星座。
  • 王建朗 ▎2015年中國近代史研究綜述(下)
    商會史研究方面,較多關注商會和同業公會的中介角色。朱英和夏巨富討論了民國時期廣州市商會積極參與營業稅制定與徵繳,努力應對和調解營業稅風潮,堅持為商請命,對政府強制推行的不合理稅收展開抗爭,顯示出商人社團組織的本質作用。朱英還梳理了1919年天津商會抗議日本領事幹涉會長選舉的來龍去脈,探討了1934年天津商會改選糾紛與地方政府的應對之策。
  • 2020年世界陸軍裝備發展研究
    (一)美陸軍遠程精確火力項目群多次成功進行發射試驗美陸軍認為其現役300千米以內的火力打擊能力無法滿足未來與大國對手的作戰需求,所以決定研發遠程精確火力項目群,包括70千米射程的增程火炮、550千米射程的精確打擊飛彈、1600千米射程的戰略遠程火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