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史研究的內容、路徑和發展趨勢

2022-01-20 暗夜書燈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太平洋史作為一個獨立的世界史研究分支脫穎而出。此後七十餘年裡,隨著學術環境和治史主體的變化演進,太平洋史研究歷經了三個主要發展階段。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太平洋作為一個獨立治史客體被學術「發現」,有關太平洋史的基礎範疇和路徑假設被提出並探索實踐。此後至80年代,受到「去帝國史學模式」傾向的影響,以坎培拉學派為代表的「局內人」主導的「太平洋內的歷史」成長為主流,「本體史」視角下的太平洋諸島史和大洋洲史研究成就斐然。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史、海洋史等新的史學研究範式對太平洋史研究帶來衝擊,催生出以「太平洋世界」路徑為代表的整體、開放的「太平洋的歷史」,傳統的民族國家史學模式遭遇嚴峻挑戰。兩種路徑在並立之中漸顯交融之勢,太平洋史研究逐漸走向成熟。

一、太平洋史概念的更新

作為現代歷史學研究的一個新興分支,太平洋歷史研究一直相對小眾,甚至用「邊緣」來稱呼它也不為過。因為長期受到學術定位困難和缺乏足夠的現實關注等原因的束縛,依附性、模糊性和受關注度低一直是困擾其長足發展的學術困境。何謂「太平洋史」?正如「太平洋」本身就是歐洲人在確定了其界限和輪廓之後才建構出來的概念,對「太平洋史」概念的界定本身也是一個研究觀念不斷更新的過程。大致來說,太平洋史概念的最初產生,與學者們太平洋主體意識的出現直接相關。1955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J.W.戴維森教授最初嘗試了對太平洋史研究的範圍界定,他試圖跳脫「帝國史學」模式的傳統框架,把太平洋史重新設定為對文化接觸或「多文化情境」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初,莫德和羅恩·克羅科姆向帝國史學模式發起了直接挑戰,進而將太平洋史研究定位成「太平洋諸島史」和「太平洋島嶼人民自己的歷史」。兩人對太平洋史的界定,其實是指向了「太平洋群島史」,並使之「內捲化」,導致了對「外來者」的排斥。80年代以後,對太平洋史的認識漸趨平衡化,外部力量被重新納入太平洋史研究的考察範圍,太平洋史在群島史學家和外部史學家那裡同時被書寫,呈現出雙向化的特徵,且相互交融。道格·芒羅注意到這一點,並提出如何實現太平洋史研究的統一的問題。與此同時,一個足夠寬泛和完整的「太平洋世界」/「太平洋地區」也逐漸成型,加之全球史的發展和海洋史研究的興起,最終促成「太平洋史」作為一個具有明確獨立主體身份的研究分支的出現,「太平洋史」的概念也被刷新。2010年,唐納德·B.弗裡曼在海洋史的框架內,將他的「太平洋史」定位成關於「太平洋在人類歷史上的作用」。與大西洋史所面臨的情況一樣,現今對太平洋史的定義還處在未定型的爭論階段。太平洋太大,不易被視作一個單一的區域,這是最困擾學者的地方。在太平洋歷史研究中,同樣存在多個核心概念:太平洋(the Pacific)、太平洋諸島(the Pacific Islands)、太平洋地區(the Pacific area/ region)、太平洋世界[the Pacific World(s)]、太平洋盆區(the Pacific basin)、環太平洋(the Pacific rim)、太平洋共同體(the Pacific community)等。太平洋史究竟應該以哪一個核心概念為依託,學界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在具體研究中,往往是主題直接決定了作者的概念選擇。儘管如此,近些年的太平洋史研究脈絡還是愈益清晰,重點包括:太平洋群島本身的多領域歷史研究;環太平洋及跨太平洋地區國家的歷史聯繫和比較研究;殖民時代以來泛太平洋地區的人口流動、貿易發展、文化及觀念影響、環境改變等互動性研究;太平洋作為一個整體在世界歷史中的作用及其與其他地區的互動關係研究等。因此,要對太平洋史作一個相對明晰的定義,回答出「什麼是太平洋史」,絕非易事。更具可行性的做法是借鑑大西洋史學,就太平洋史的研究範疇及特徵做一些基礎學術定位。概言之,太平洋史首先應被視為(受到全球史和海洋史研究深刻影響的)一個新的學術框架、視角和分析模式。太平洋史是一種分析結構和明確的歷史分析範疇,歷史學家們藉助其來組織起近現代某些最重要的歷史發展。首先,自16世紀開始,太平洋盆區漸趨崛起為世界歷史上的一處重要舞臺,在其內部以及與相毗鄰的四個大洲——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及其附屬島嶼之間,存在著人口、經濟(商品)、社會、文化習俗、價值觀和其他形式的廣泛運動、交流,以及因這一運動交流帶來的對特定社會的創造、破壞和重建。其次,我們不應只把太平洋史看作一種視角,它也可以是一個廣泛的研究領域,除了大洋盆區自身的人類歷史之外,還能夠容納四個大洲等較古老地區的歷史,以及根據這種大陸分類方式傳統預設的帝國和民族國家的歷史。它在視野上跳出民族國家中心和大陸中心的拘囿,把太平洋看作一個客觀的、完整的、具有主體性和獨立性的對象,將海洋(太平洋海盆區)及其相毗鄰的大陸部分——亞洲、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部分和大洋洲(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太平洋諸島)聯合成為一個整體單元,即「太平洋世界」,用「跨邊界」(包括國家邊界、洲邊界和領域邊界)的視角觀察、確立和分析太平洋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存在及其作用。在時間跨度上,大致以16世紀為開端,下限可延至二戰後的非殖民化階段。研究內容方面,它重點關注大區域環境條件下人員、物資、文化及觀念之間的交流、互動,彼此的相似性、差異性,以及相互的影響作用等;同時並不排斥傳統議題,而是將民族國家史和「帝國史」的一些重要問題置於更廣的視野下進行再考察。在研究方法上,更偏重聯繫和比較,並且不得不依賴於多學科領域及人員的合作。太平洋史研究的興起最早可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隨著太平洋、「太平洋地區」和「太平洋世界」作為學術概念的出現,對其的研究開始呈現初步的獨立性。因而,就學術發展的歷程而言,太平洋史研究業已經歷了七十餘年的發展。根據現有研究成果所呈現出的視野、路徑乃至範式的顯著轉變,本文將其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從二戰結束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是研究的起步階段,主要表現為太平洋作為一個獨立客體對象在研究者觀念中的初步形成。之後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第二個階段,太平洋史研究進入具體的問題探究,並在多概念的碰撞中強化了太平洋的主體性認識,去帝國史學敘事模式成為此時期突出的特點。20世紀末至今是尚在轉型中的第三個階段,經過前兩個階段的積累,太平洋史研究出現了新的範式轉向,重新定位成為該階段研究的主流,多核心概念並行和跨學科介入帶來的觀念碰撞,同時推動著該研究定位的逐步清晰化。需要指出的是,儘管筆者將太平洋史研究的開端定為二戰結束,但並不代表與太平洋有關的具體問題研究也是從這個時間開始的。其實早在19世紀下半葉,隨著亞太地區殖民活動的擴張,太平洋已經受到西方學者的關注,尤以美國和日本為典型。1900年,時任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對太平洋的戰略價值做出這樣的定位:「地中海是昨日之海洋,大西洋是今日之海洋,太平洋則是明日之海洋?」美西戰爭結束後,美國的太平洋戰略布局初現端倪,由此催生了美國學界對太平洋地區的應用性學術關注,以服務於其本國經濟和戰略的發展。這一特定的歷史條件也導致該時期與太平洋有關的歷史研究集中於傳統的「帝國史學」/殖民史學模式:以美國或沿岸大國為中心,聚焦於北太平洋部分,重點探究美國勢力的太平洋拓展、與亞洲主要大國的關係,以及美國及北美太平洋海岸的開拓和發展歷史(即所謂的「西北太平洋岸史學」)。直至今日,該研究依然在美國史研究中保持著一定的熱度。日本學界對太平洋地區的關注和研究起步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作為太平洋地區的新興帝國主義勢力,日本學界的太平洋問題研究的現實導向更為明顯。大正至昭和十九年(1944年)間,日本出版了一系列介紹南太平洋(諸島)歷史和現實的論著,在體例和內容方面大同小異,或是民族志,或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概況,或是委任統治、移民政策及對策。概括而言,重視對南太平洋諸島的現實狀況了解,以便為日本的太平洋擴張和殖民治理服務,是這個階段日本太平洋歷史研究的顯著特點,其「帝國史學」範式特徵較之美國方面的研究更為鮮明。從嚴格意義上講,20世紀最初四十年中涉及太平洋的研究都不是將它作為獨立研究對象的學術探究,這個區域只是大國研究的附屬物,更談不上統一的太平洋觀念的形成。

二、「發現」太平洋:研究的開端

隨著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大西洋共同體」觀念的出現和「二戰」後大西洋史學初興所帶來的間接影響,加之美國戰略視野向太平洋轉移所引致的對太平洋地區關注度的增強,從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開始,美國學術界出現了將太平洋視為一個整體和獨立主體的學術觀念。太平洋作為一個整體被認知,始於「太平洋世界」作為一個地理概念的出現。事實上,這個概念的形成卻是受到美國動物保護和環境保護主義的直接影響。1944年,「紐約動物學會」主席費爾菲爾德·奧斯本聚合了9個機構的二十多位學者、製圖師和相關領域專家,編輯出版了《太平洋世界:其廣袤的空間、土地、生物和人民》一書,以太平洋島嶼世界為中心,圖文並茂地對該海洋地區的自然地理、土著民分布、動植物情況進行了概括性的介紹。在前言中,奧斯本寫道:「『向西看』,這是美國人民的命運。」囿於其視野和體例,本書編纂邏輯較為散亂,很難讓人形成一個統一的「太平洋世界」的觀念。儘管如此,它所提出的「太平洋世界」的概念和問題視角意識還是在其他學者那裡得到了回應。同年,託馬斯·D.卡特也以太平洋海洋區域為考察範圍,出版了《太平洋世界的動物》。1945—1946年,紐約麥克米倫公司推出一套「太平洋世界叢書」,涉及太平洋地區的植物、爬行動物、魚類和貝類、昆蟲、哺乳動物等。出於幫助美國人了解太平洋諸島人文狀況,「幫助到那裡去的士兵或公民了解這些島民,並跟他們建立友誼」的需要,人類學家菲利克斯·M.基辛在1945年出版了專著《太平洋世界的土著民》。作者把玻里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三大島群和印度尼西亞作為一個整體,用通俗的語言,較全面地介紹了其族群構成、語言、政制、生活、社會風俗、宗教等情況。但是,該研究熱潮在自然科學領域只持續了幾年便歸於平靜,並未在美國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引發更大的迴響。至少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美國並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太平洋史,19世紀末以來的帝國史學範式依然主宰著太平洋歷史研究,其割裂為大國歷史附屬物的境遇沒有得到真正的改善。唯一的例外是1949年出版的《近代太平洋地區史》,這是一本富有開創性的大學教材,其立意首先就在於將太平洋地區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作者奧斯古德·哈迪和格倫·S.杜姆克初步勾勒出一個「太平洋地區」,它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南北美洲西海岸、太平洋諸島、東亞,拓殖、商業貿易、傳教士和帝國主義、戰爭以及同種族觀念是將這三個部分聯繫起來的紐帶。兩位作者極具前瞻性的學術視野和規劃卻未能在書中被很好地呈現和落實,除了東亞部分的論述可圈可點,對其他地區的研究,特別是對使之成為一個整體的諸種聯繫紐帶的討論都乏善可陳。儘管如此,它還是為此後的太平洋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徑和研究範圍,一個更廣闊的和互動聯繫的「太平洋世界」被描繪了出來。僅憑這一點,兩位美國作者已堪稱太平洋史研究的先鋒。

連結:https://pan.baidu.com/s/1e7xHd_nO84SvKoKENKRmXg

提取碼:7kvo

註:本講座PPT版權歸主講人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支持暗夜書燈分享更多優質內容,請長按並掃描下方讚賞碼☕️☕️☕️

       熱愛學習的朋友們,方便的話點一點暗夜書燈最新推文中的廣告或者文章底部的廣告,點一下退出即可,不用關注,小編感激不盡🙏

相關焦點

  • 蔣竹山 | 探尋世界的關聯:全球史研究趨勢與實踐
    文章原刊:《歷史研究》2013年第1期。全球史研究的趨勢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 它挑戰了過去民族國家史的書寫限制, 將視野擴展到地方、區域、國家及半球之間的彼此聯繫。其次, 全球史研究跳脫以往宏大體系與理論的框框, 許多兼具宏觀及微觀的論著開始受到重視。
  • 日本的東亞史研究及其啟示
    日本的東亞史研究較早地確立了自己的研究框架、視角與方法,強調東亞社會的整體性、差異性和內部結構。日本的東亞史研究適應了世界形勢發展的趨勢,研究視野與關注領域不斷擴大,形成比較嚴密成熟的研究體系。日本學者運用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和民族學等多學科理論,實現了多領域的融合與貫通。他們強調區域史研究的社會功能,把與現實有直接關聯的歷史問題納入研究範圍。
  • 【無人平臺】軍用地面無人平臺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
    無人平臺伺服系統是無人平臺的基本運動單元,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伺服電機技術、伺服驅動器技術、精密減速器技術、液壓泵技術、伺服閥技術、運動控制器技術。按能源輸出類型主要包括電動、液壓和氣動伺服系統。其中,電動伺服系統可分為直接和間接控制兩種方式,液壓伺服系統也可分直接控制(電靜液伺服系統)和間接控制( 閥控液壓伺服系統),氣動伺服系統可分為冷氣式和燃氣式。
  • 會議綜述 | 第五屆「長三角」美國史論壇——國際史、跨國史及全球史視野下的美國史研究
    浙江大學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張楊教授主持會議,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沈玉老師,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王立新教授,中國美國史研究會顧問、復旦大學長江學者李劍鳴教授分别致辭。沈玉書記介紹了浙江大學歷史學系的發展歷程和世界史學科的概況。李劍鳴教授和王立新教授回顧了歷屆「長三角」美國史論壇的盛況,並對論壇的未來發展寄予厚望。
  • 深化南京大屠殺研究的邏輯路徑
    ·人物與事件· 深化南京大屠殺研究的邏輯路徑張生 世界近代史上,很少有一個事件像南京大屠殺這樣,事發當時舉世震驚,卻在此後的歲月裡長時間湮沒無聞。二戰結束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都曾就南京大屠殺一案進行嚴肅的審判,從法律層面確定了南京大屠殺的基本事實。
  • 海洋論壇▏李風華等:海底觀測網的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
    美國、日本、加拿大以及歐洲各國的著名海洋研究機構一直引領海洋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憑藉在海洋觀測領域的先發優勢,紛紛投入巨資開展海底觀測網絡關鍵技術研究,建設海底觀測網絡。我國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陸續開展海底觀測網試驗節點關鍵技術的攻關,以及海底觀測網試驗系統的研究和建設工作(表1)。
  • 太平洋研究 | 美拉尼西亞先鋒集團:一個次區域組織的發展探析
    關鍵詞:太平洋島國;美拉尼西亞;次區域;小集團;巴布亞紐幾內亞;南太平洋作者簡介:陳曉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國際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北京外國語大學太平洋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全球治理、太平洋島國研究。
  • 張靜:中國太平洋國際學會研究(1925—1945)
    中國分會雖然是國際組織的一個分支,其宗旨、基本組織架構不脫離於總會的規定,研究經費也不得不依靠於總會,但太平洋國際學會畢竟是一個較為鬆散的非政府的學術性國際組織,因此中國分會有很大的自主性,而中國分會從其成立之日起即具有區別於總會和其他分會的特質。
  • 【國際日本研究系列】陳錦萱:約翰•託蘭和約翰•道爾的日本二戰史作品及其中譯 ​
    出於這一興趣,本文從美國歷史學界治史觀點迥異的兩位標杆人物——約翰·託蘭(John Toland)和約翰·道爾(John W. Dower)入手,對其譯介到中國的日本二戰史作品中包含的治史觀念和敘事特徵進行考察,[1]繼而統計介紹這些作品在中國出版、流通與被引的情況,以期為考察和比較類似的第三方譯介日本研究作品提供參考。
  • 【長知識】國外無人戰鬥機發展歷程和趨勢
    系統地闡述了美國、以色列以及其它國家無人戰鬥機的發展歷程。分析了無人戰鬥機自身特點和未來發展趨勢。為了減小人的生命代價,很多機構已經將操縱員從駕駛座上去除了,無人機(Unmanned Aerial Vehicles,縮寫為UAV)及其發展也越來越被重視。
  • 論抗日戰爭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問題
    但是,至今還有很多問題困擾著大家,限制或影響了研究的客觀性、科學性和說服力。在這裡,我想就抗日戰爭的性質、地位及有關的一些問題,談一點自己的看法,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視。一、關於抗日戰爭的性質與研究角度對於抗日戰爭的性質,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釋。例如從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中國現代史的角度,可以把它看作是其中的一個歷史階段。
  • 【地理探究】為什麼颱風喜歡往北跑和往西跑?!影響颱風路徑的因素有哪些?各式各樣的颱風路徑大全!
    而那些擦過我國完成轉向繼續北進的颱風,則被稱作轉向型,完成了完整的三個步驟颱風是發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強熱帶氣旋(風速超過32.6米/秒)。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強熱帶氣旋稱為颶風,在北印度洋稱為氣旋風暴,在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稱為旋風。颱風一年四季都可形成,7-9月生成的數量最多且對中國影響最大。
  • 新能源汽車電機控制器技術及發展趨勢
    從開關損耗角度降低,研究了載頻動態調整技術。通過仿真試驗發現,調整開關頻率後,控制器效率最大可以提升2%左右,使用動態載頻率技術,尤其是在低轉速,對載頻要求不那麼高的時候,調整載頻可以有效降低控制器的損耗,提供控制器的效率,初步預計每100公裡可以提供1.5公裡左右,載頻不能無限制下調,還需要考慮整車噪音和電機控制的需要。
  • 高爐冶煉專家系統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隨著檢測技術進步和智能儀表應用,高爐專家系統或高爐人工智慧系統逐漸成為熱點,匯集高爐專家的經驗,結合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形成各種專家知識庫和規則庫,能夠及時準確地判斷出高爐冶煉過程爐況發展趨勢和即將可能發生的各種異常爐況,減少高爐操作人員對爐況誤判,實現高爐操作精細化和規範化,提高高爐生產效率和降低能效。
  • 【中亞研究】中亞地區伊斯蘭教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文章來源:《中亞研究》,2018年第1期,第18-44頁。中亞地區與中國新疆存在很大的關聯性和互動性,中亞地區安全形勢對新疆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有著重要的影響。近年來,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亞地區的伊斯蘭教強勢復興,伊斯蘭教生態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特點和走向,中亞地區的伊斯蘭教正在重構,值得我方關注和跟蹤研究。
  • 當代中東歷史發展的趨勢與特徵
    人類歷史已經進入21世紀,回顧和總結戰後60餘年中東歷史發展的基本特徵,不僅有助於我們進一步釐清戰後中東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而且有助於我們深刻了解和把握中東未來的基本走向及其趨勢。縱觀戰後中東歷史進程,從宏觀上看,以下六大趨勢與特徵是顯而易見的。第一,蓬勃發展的民族解放獨立運動和社會革命是中東國家戰後進入歷史發展新階段的基本前提。
  • 2020年抗日戰爭史研究述略
    從學理上講,在全球史、跨國史、國際史風行的今天,戰時中外關係史研究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2020年,學界關於戰時中外關係的討論數量巨大,且呈現出明顯的國際史色彩。國際聯盟對「九·一八」之後中日衝突的調停是近年來的熱點,研究者在今年繼續著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
  • 從歷史到記憶:深化南京大屠殺研究的邏輯路徑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都曾就南京大屠殺一案進行嚴肅的審判,從法律層面確定了南京大屠殺的基本事實。但其學術研究起步甚晚,1962 年,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日本史小組寫作了《日本帝國主義在南京的大屠殺》,以油印本刊刻了內部資料;日本學者洞富雄 1968 年發表了全世界第一篇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專題學術論文。
  • 機器視覺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展望了機器視覺的發展趨勢。 視覺信息的處理技術主要依賴於圖像處理方法,它包括圖像變換、數據編碼壓縮、圖像增強復原、平滑、邊緣銳化、分割、特徵抽取、圖像識別與理解等內容。隨著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以及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為了提高系統的實時性,圖像處理的很多工作都可以藉助硬體完成,如DSP晶片、專用圖像信號處理卡等,軟體主要完成算法中非常複雜、不太成熟或尚需不斷探索和改進的部分。
  • 陳 恆、李文碩|從世界歷史到世界的歷史——評《劍橋世界史》
    、體育、汽車文化等因素的考察;同時,帝國、跨區域貿易網、戰爭等傳統主題也未被本書忽略。從具體內容看,《劍橋世界史》既包括傳統史學的焦點問題,也包括當代史學的新話題和新熱點,並將其放入全球史的角度加以審視和分析,從而發現新問題、得出新結論。從結構上看,《劍橋世界史》注重互動、交流,注重聯繫互動中的比較研究,強調「他者」的重要性,論述了人類文明是如何從孤立走向碰撞、交流並最終連為一體的。那些關係全球各個文明發展和彼此間交流連接的共性因素受到特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