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平洋史概念的更新
作為現代歷史學研究的一個新興分支,太平洋歷史研究一直相對小眾,甚至用「邊緣」來稱呼它也不為過。因為長期受到學術定位困難和缺乏足夠的現實關注等原因的束縛,依附性、模糊性和受關注度低一直是困擾其長足發展的學術困境。何謂「太平洋史」?正如「太平洋」本身就是歐洲人在確定了其界限和輪廓之後才建構出來的概念,對「太平洋史」概念的界定本身也是一個研究觀念不斷更新的過程。大致來說,太平洋史概念的最初產生,與學者們太平洋主體意識的出現直接相關。1955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J.W.戴維森教授最初嘗試了對太平洋史研究的範圍界定,他試圖跳脫「帝國史學」模式的傳統框架,把太平洋史重新設定為對文化接觸或「多文化情境」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初,莫德和羅恩·克羅科姆向帝國史學模式發起了直接挑戰,進而將太平洋史研究定位成「太平洋諸島史」和「太平洋島嶼人民自己的歷史」。兩人對太平洋史的界定,其實是指向了「太平洋群島史」,並使之「內捲化」,導致了對「外來者」的排斥。80年代以後,對太平洋史的認識漸趨平衡化,外部力量被重新納入太平洋史研究的考察範圍,太平洋史在群島史學家和外部史學家那裡同時被書寫,呈現出雙向化的特徵,且相互交融。道格·芒羅注意到這一點,並提出如何實現太平洋史研究的統一的問題。與此同時,一個足夠寬泛和完整的「太平洋世界」/「太平洋地區」也逐漸成型,加之全球史的發展和海洋史研究的興起,最終促成「太平洋史」作為一個具有明確獨立主體身份的研究分支的出現,「太平洋史」的概念也被刷新。2010年,唐納德·B.弗裡曼在海洋史的框架內,將他的「太平洋史」定位成關於「太平洋在人類歷史上的作用」。與大西洋史所面臨的情況一樣,現今對太平洋史的定義還處在未定型的爭論階段。太平洋太大,不易被視作一個單一的區域,這是最困擾學者的地方。在太平洋歷史研究中,同樣存在多個核心概念:太平洋(the Pacific)、太平洋諸島(the Pacific Islands)、太平洋地區(the Pacific area/ region)、太平洋世界[the Pacific World(s)]、太平洋盆區(the Pacific basin)、環太平洋(the Pacific rim)、太平洋共同體(the Pacific community)等。太平洋史究竟應該以哪一個核心概念為依託,學界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在具體研究中,往往是主題直接決定了作者的概念選擇。儘管如此,近些年的太平洋史研究脈絡還是愈益清晰,重點包括:太平洋群島本身的多領域歷史研究;環太平洋及跨太平洋地區國家的歷史聯繫和比較研究;殖民時代以來泛太平洋地區的人口流動、貿易發展、文化及觀念影響、環境改變等互動性研究;太平洋作為一個整體在世界歷史中的作用及其與其他地區的互動關係研究等。因此,要對太平洋史作一個相對明晰的定義,回答出「什麼是太平洋史」,絕非易事。更具可行性的做法是借鑑大西洋史學,就太平洋史的研究範疇及特徵做一些基礎學術定位。概言之,太平洋史首先應被視為(受到全球史和海洋史研究深刻影響的)一個新的學術框架、視角和分析模式。太平洋史是一種分析結構和明確的歷史分析範疇,歷史學家們藉助其來組織起近現代某些最重要的歷史發展。首先,自16世紀開始,太平洋盆區漸趨崛起為世界歷史上的一處重要舞臺,在其內部以及與相毗鄰的四個大洲——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及其附屬島嶼之間,存在著人口、經濟(商品)、社會、文化習俗、價值觀和其他形式的廣泛運動、交流,以及因這一運動交流帶來的對特定社會的創造、破壞和重建。其次,我們不應只把太平洋史看作一種視角,它也可以是一個廣泛的研究領域,除了大洋盆區自身的人類歷史之外,還能夠容納四個大洲等較古老地區的歷史,以及根據這種大陸分類方式傳統預設的帝國和民族國家的歷史。它在視野上跳出民族國家中心和大陸中心的拘囿,把太平洋看作一個客觀的、完整的、具有主體性和獨立性的對象,將海洋(太平洋海盆區)及其相毗鄰的大陸部分——亞洲、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部分和大洋洲(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太平洋諸島)聯合成為一個整體單元,即「太平洋世界」,用「跨邊界」(包括國家邊界、洲邊界和領域邊界)的視角觀察、確立和分析太平洋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存在及其作用。在時間跨度上,大致以16世紀為開端,下限可延至二戰後的非殖民化階段。研究內容方面,它重點關注大區域環境條件下人員、物資、文化及觀念之間的交流、互動,彼此的相似性、差異性,以及相互的影響作用等;同時並不排斥傳統議題,而是將民族國家史和「帝國史」的一些重要問題置於更廣的視野下進行再考察。在研究方法上,更偏重聯繫和比較,並且不得不依賴於多學科領域及人員的合作。太平洋史研究的興起最早可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隨著太平洋、「太平洋地區」和「太平洋世界」作為學術概念的出現,對其的研究開始呈現初步的獨立性。因而,就學術發展的歷程而言,太平洋史研究業已經歷了七十餘年的發展。根據現有研究成果所呈現出的視野、路徑乃至範式的顯著轉變,本文將其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從二戰結束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是研究的起步階段,主要表現為太平洋作為一個獨立客體對象在研究者觀念中的初步形成。之後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第二個階段,太平洋史研究進入具體的問題探究,並在多概念的碰撞中強化了太平洋的主體性認識,去帝國史學敘事模式成為此時期突出的特點。20世紀末至今是尚在轉型中的第三個階段,經過前兩個階段的積累,太平洋史研究出現了新的範式轉向,重新定位成為該階段研究的主流,多核心概念並行和跨學科介入帶來的觀念碰撞,同時推動著該研究定位的逐步清晰化。需要指出的是,儘管筆者將太平洋史研究的開端定為二戰結束,但並不代表與太平洋有關的具體問題研究也是從這個時間開始的。其實早在19世紀下半葉,隨著亞太地區殖民活動的擴張,太平洋已經受到西方學者的關注,尤以美國和日本為典型。1900年,時任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對太平洋的戰略價值做出這樣的定位:「地中海是昨日之海洋,大西洋是今日之海洋,太平洋則是明日之海洋?」美西戰爭結束後,美國的太平洋戰略布局初現端倪,由此催生了美國學界對太平洋地區的應用性學術關注,以服務於其本國經濟和戰略的發展。這一特定的歷史條件也導致該時期與太平洋有關的歷史研究集中於傳統的「帝國史學」/殖民史學模式:以美國或沿岸大國為中心,聚焦於北太平洋部分,重點探究美國勢力的太平洋拓展、與亞洲主要大國的關係,以及美國及北美太平洋海岸的開拓和發展歷史(即所謂的「西北太平洋岸史學」)。直至今日,該研究依然在美國史研究中保持著一定的熱度。日本學界對太平洋地區的關注和研究起步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作為太平洋地區的新興帝國主義勢力,日本學界的太平洋問題研究的現實導向更為明顯。大正至昭和十九年(1944年)間,日本出版了一系列介紹南太平洋(諸島)歷史和現實的論著,在體例和內容方面大同小異,或是民族志,或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概況,或是委任統治、移民政策及對策。概括而言,重視對南太平洋諸島的現實狀況了解,以便為日本的太平洋擴張和殖民治理服務,是這個階段日本太平洋歷史研究的顯著特點,其「帝國史學」範式特徵較之美國方面的研究更為鮮明。從嚴格意義上講,20世紀最初四十年中涉及太平洋的研究都不是將它作為獨立研究對象的學術探究,這個區域只是大國研究的附屬物,更談不上統一的太平洋觀念的形成。二、「發現」太平洋:研究的開端
隨著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大西洋共同體」觀念的出現和「二戰」後大西洋史學初興所帶來的間接影響,加之美國戰略視野向太平洋轉移所引致的對太平洋地區關注度的增強,從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開始,美國學術界出現了將太平洋視為一個整體和獨立主體的學術觀念。太平洋作為一個整體被認知,始於「太平洋世界」作為一個地理概念的出現。事實上,這個概念的形成卻是受到美國動物保護和環境保護主義的直接影響。1944年,「紐約動物學會」主席費爾菲爾德·奧斯本聚合了9個機構的二十多位學者、製圖師和相關領域專家,編輯出版了《太平洋世界:其廣袤的空間、土地、生物和人民》一書,以太平洋島嶼世界為中心,圖文並茂地對該海洋地區的自然地理、土著民分布、動植物情況進行了概括性的介紹。在前言中,奧斯本寫道:「『向西看』,這是美國人民的命運。」囿於其視野和體例,本書編纂邏輯較為散亂,很難讓人形成一個統一的「太平洋世界」的觀念。儘管如此,它所提出的「太平洋世界」的概念和問題視角意識還是在其他學者那裡得到了回應。同年,託馬斯·D.卡特也以太平洋海洋區域為考察範圍,出版了《太平洋世界的動物》。1945—1946年,紐約麥克米倫公司推出一套「太平洋世界叢書」,涉及太平洋地區的植物、爬行動物、魚類和貝類、昆蟲、哺乳動物等。出於幫助美國人了解太平洋諸島人文狀況,「幫助到那裡去的士兵或公民了解這些島民,並跟他們建立友誼」的需要,人類學家菲利克斯·M.基辛在1945年出版了專著《太平洋世界的土著民》。作者把玻里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三大島群和印度尼西亞作為一個整體,用通俗的語言,較全面地介紹了其族群構成、語言、政制、生活、社會風俗、宗教等情況。但是,該研究熱潮在自然科學領域只持續了幾年便歸於平靜,並未在美國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引發更大的迴響。至少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美國並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太平洋史,19世紀末以來的帝國史學範式依然主宰著太平洋歷史研究,其割裂為大國歷史附屬物的境遇沒有得到真正的改善。唯一的例外是1949年出版的《近代太平洋地區史》,這是一本富有開創性的大學教材,其立意首先就在於將太平洋地區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作者奧斯古德·哈迪和格倫·S.杜姆克初步勾勒出一個「太平洋地區」,它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南北美洲西海岸、太平洋諸島、東亞,拓殖、商業貿易、傳教士和帝國主義、戰爭以及同種族觀念是將這三個部分聯繫起來的紐帶。兩位作者極具前瞻性的學術視野和規劃卻未能在書中被很好地呈現和落實,除了東亞部分的論述可圈可點,對其他地區的研究,特別是對使之成為一個整體的諸種聯繫紐帶的討論都乏善可陳。儘管如此,它還是為此後的太平洋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徑和研究範圍,一個更廣闊的和互動聯繫的「太平洋世界」被描繪了出來。僅憑這一點,兩位美國作者已堪稱太平洋史研究的先鋒。連結:https://pan.baidu.com/s/1e7xHd_nO84SvKoKENKRmXg
提取碼:7kvo
註:本講座PPT版權歸主講人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支持暗夜書燈分享更多優質內容,請長按並掃描下方讚賞碼☕️☕️☕️
熱愛學習的朋友們,方便的話點一點暗夜書燈最新推文中的廣告或者文章底部的廣告,點一下退出即可,不用關注,小編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