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戰》北非之虎(一):第501重裝甲營的組建及開赴北非

2021-02-15 崎峻戰史

註:此文原計劃在《閃電戰》第70期上刊登,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這期《閃電戰》無法面世,現將此文分解成數個部分,陸續刊登於微信公眾號上。

1941年2月,當壯志躊躇的隆美爾將軍帶領德國非洲軍踏上非洲大地時,大概也未曾料想,這片廣袤而又荒涼的地域將如黑洞一般吞噬掉交戰雙方難以計數的人員、裝備和物資。時間轉眼來到了1942年11月,此時的北非德軍既經歷過奪取託布魯克的輝煌,也遭受過折戟阿拉曼的磨難。隨著盟軍不斷鞏固在地中海的制空權與制海權,北非德軍的補給狀況日益窘迫,勝利的天平已經開始向盟軍傾斜。對隆美爾及其麾下的數萬德意聯軍而言,如果沒有強力的增援與充分的補給,那麼走向滅亡就只是時間問題。

不幸的是,此時的德國——無論是兵力還是注意力——都被東線所牢牢吸引,儘管德軍在列寧格勒尚無進展,伏爾加河上已然是危機四伏,但希特勒仍堅信自己勝券在握。這種自信部分是因為強大的「虎」式坦克入役,以及運用這種新式武器的重裝甲營陸續成軍。1942年底,作為首批組建的三個陸軍獨立重裝甲營之一,第501重裝甲營完成訓練後分批趕赴北非,先頭單位幾乎剛一卸船就捲入了穩定和恢復德軍戰線的戰鬥中。在幾次成效不一的作戰行動後,「虎」式坦克雖然鋒芒初露,但未能從整體上左右戰局的發展。到了1943年2月初,儘管北非的戰局已經日趨明朗,但德國陸軍總司令部仍決定派遣新組建的第504重裝甲營趕赴戰場,最終兩個營的官兵在漫漫黃沙中提前迎來了戰爭的結束……

德國「虎」式坦克的研製,可以追溯至1937年啟動的30噸級「突破車輛」(Durchbruchwagen)項目。1938年9月6日至9日,亨舍爾公司研製的「突破車輛」底盤進行了初步測試,陸軍武器局對其性能基本滿意,批准繼續研製。1940年10月31日,「突破車輛」被正式命名為「六號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突破車輛」的設計代號也保留,但同時又採用了一個新的VK 30.01(H)代號。

就在VK 30.01項目還在進行的同時,1940年6月,陸軍武器局研測處第6科又與亨舍爾籤訂合同,讓其在VK 30.01底盤的基礎上設計一種新底盤,以安裝帶有105毫米28倍徑火炮的新炮塔。由於重量增至36噸,因此代號也就變成了VK 36.01(H)。而早在1939年6月30日,該科就已經要求克虜伯公司設計這種炮塔,但在1940年7月設計工作被暫停,因為這種重型坦克的前景並不明朗。


■ 亨舍爾公司的VK 36.01原型車底盤,只造了一輛。

到了1939年底,波爾舍公司也開始嘗試設計坦克,並將其命名為100型(Typ 100)。在這個項目上,費迪南德 · 波爾舍博士憑藉著與軍隊高層的良好關係,從陸軍武器局研測處第6科獲得了自由發揮設計的權力。波爾舍公司的研發團隊將主要精力集中在了電傳動系統的設計上,而把其它部分包給了其它公司進行生產,比如車體交給了克虜伯,風冷發動機來自斯太爾,電器元件來自西門子,底盤的裝配是交給尼伯龍根工廠。


■ 波爾舍公司的100型原型車底盤正在測試,它也是只造了一輛。

在獲得了三個裝甲車體的製造合同之後,克虜伯公司又於1941年2月向波爾舍提出建議為其100型坦克設計一種安裝88毫米56倍徑坦克炮的炮塔。1941年4月,克虜伯公司從波爾舍獲得了詳細設計並生產6座這種炮塔的合同。

1941年5月26日在伯格霍夫的鷹巢召開了一次會議,會上希特勒在審視了坦克與反坦克武器當前的研製狀態與計劃之後,做出了以下指示:

● 波爾舍博士和亨舍爾公司各自的重型坦克研製工作都要加速,力爭在1942年夏各拿出6輛來。

……

● 要對將88毫米坦克炮裝在亨舍爾坦克上的可能性進行研究。

……

● 前部裝甲厚度必須有100毫米。波爾舍和亨舍爾在1942年完成的坦克側面裝甲厚度有60毫米就夠了。

為了回應希特勒的指示,陸軍武器局研測處第6科與亨舍爾公司重新籤訂了合同,讓其對VK 36.01底盤進行重新設計,以適合安裝帶有88毫米坦克炮的炮塔。而在5月26日的指示之後,波爾舍的100型也開始向101型(Typ 101)設計進化,車體前部裝甲增至100毫米,並升級了發動機,而車體形態和炮塔都保留了100型原來的方案。1941年7月,克虜伯公司從波爾舍公司獲得了製造100個裝甲車體的合同,同時還獲得了製造100座包含武器在內的炮塔的合同。造好的裝甲車體與炮塔將交付給尼伯龍根工廠,該廠已經獲得了裝配合同。

由于波爾舍與亨舍爾在此時已經形成了一種競爭關係,兩家公司設計的重型坦克作戰性質都一樣,且底盤重量也差不多,都是約45噸,因此它們都被歸入了一個名為「虎式項目」(Tiger-Programm)的研製框架中,代號分別為VK 45.01(P)和VK 45.01(H),同時「六號坦克」的名稱也被轉來,還賦予了它們「虎」式的綽號。

亨舍爾公司首先是在1941年7月從陸軍武器局研測處第6科那裡獲得了裝配三輛「虎」式原型車的合同,隨後從陸軍武器局武器與裝備生產處第6科獲得了首批100輛的量產合同。而在第一輛原型車完成之前的1942年4月初,第二批200輛的量產合同接踵而至。1942年4月15日,亨舍爾「虎」式一號原型車完成裝配並進行了行駛測試。

■ 上面的兩張黑白照片和兩張CG圖都是亨舍爾公司在1942年5月完成的「虎」式坦克一號原型車,它也是唯一一輛在車體前部裝有一塊可收放的附加裝甲板的「虎」式坦克,這塊裝甲板後來沒有被繼續採用。

而對於這種新型重型坦克,德軍也早早就開始了新部隊的組建工作,以合理地駕馭並應用這些鋼鐵巨獸。1942年2月16日,第501和502重裝甲連在德國中部圖林根州的首府埃爾福特(Erfurt)組建,人員主要來自駐紮在埃爾福特本地的第1裝甲補充營,以及從什勒斯維希-荷爾施泰因州的普特洛斯(Putlos)裝甲兵炮術學校調來的一些人員。同年5月10日,陸軍第501重裝甲營正式在埃爾福特組建,原來的第501重裝甲連更改番號,成為了該營的第1連,第502重裝甲連則成為了該營的第2連。由34歲的前第3裝甲團第3連連長漢斯-格奧爾格 · 呂德爾少校(Hans-Georg Lueder)出任首任營長。


■ 漢斯-格奧爾格 · 呂德爾(1908-1989)

1908年10月2日生於奧德河畔法蘭克福,全名為卡爾 · 漢斯-格奧爾格 · 威廉 · 路德維希 · 阿爾弗雷德 · 呂德爾(Karl Hans-Georg Wilhelm Ludwig Alfred Lueder)。早年經歷不詳,1920年代末期參軍進入魏瑪國防軍,1931年10月1日晉升為少尉,當時是在格羅森海因(Grossenhain)的第12騎兵團第2連服役。1933年10月1日晉升中尉,1937年8月3日他與團長阿道夫·馮·克萊斯特的小女兒結婚。1938年1月1日晉升為上尉,隨後被任命為駐紮在奧地利默德林的第3裝甲團第3連連長。隨後他率部參加了1939年夏爆發的波蘭戰役,但之後近兩年的具體經歷不詳,1941年7月1日晉升為少校。1942年5月10日前往埃爾福特出任新組建的第501重裝甲營營長。1942年11月來到突尼西亞之後他首先指揮一個以該營先到達部隊組成的小規模戰鬥群,接著在12月初再次統帥全營。1943年2月底在一次戰鬥中受傷之後卸任營長職務,被送回了國內。1943年7月起開始在帕德博恩擔任坦克訓練班的教官,這個訓練班的職責是進行「虎」式坦克的訓練。1944年春末,他離開了這個崗位前往法國轉任第116裝甲師第16裝甲團團長。1944年8月1日晉升為中校。1944-1945年冬,呂德爾又被調往陸軍總司令部裝甲兵總監辦公室,擔任一名顧問及聯絡官,1945年1月30日晉升為上校。後來他又被調往東線擔任第6集團軍司令副官。戰後,呂德爾於1955年12月19日以上校軍銜重新加入了組建中的聯邦德國國防軍。1956年出任部隊局裝甲部隊辦公室主任。1959年2月1日出任新組建的第33裝甲旅首任旅長,1961年6月30日卸任,來到漢諾瓦轉任陸軍軍官學校校長。1961年12月底,呂德爾被晉升為準將。1966年3月31日他從校長職務上退下。1989年8月29日在漢諾瓦去世。

1942年5月23日,第501重裝甲營奉命進駐埃爾福特西南面十幾公裡處的奧爾德魯夫(Ohrdruf)訓練場,計劃裝備波爾舍公司的「虎」式坦克(即「虎」P),維修人員和駕駛員前往奧地利的尼伯龍根工廠熟悉裝備、接受訓練。然而,「虎」P的生產進度極為緩慢,起初,尼伯龍根工廠計劃在1942年5月完成並交付10輛,其中一輛已經在4月完成,趕在希特勒生日時進行了展示。但是由於電傳動系統存在缺陷並一直在不斷修改,導致裝配工作從一開始就斷斷續續,直到6月份才又有一輛成品交付測試,7月和8月一輛都沒有。1942年8月初,第501重裝甲營接到命令,改為裝備亨舍爾公司的「虎」式坦克。

在德軍原來的設想中,第501重裝甲營是要與同期組建的第502重裝甲營(1942年5月25日組建)和第503重裝甲營(1942年5月4日組建)一起投入到史達林格勒戰區。蘇軍此時根本沒有有效的武器可以克制這種新式重型坦克,在廣袤的卡爾梅克草原上,「虎」式坦克不難找到一塊理想的戰場。然而,戰爭的主動權已經易手,蘇軍與盟軍在東線和北非相繼展開進攻行動。於是1942年夏,隆美爾的非洲軍團也被許諾將得到兩個「虎」式坦克營的增援--第501和第503重裝甲營。而第502重裝甲營則將派往列寧格勒戰區阻止蘇軍的攻勢。

按照1942年8月15日德國陸軍頒布的K.St.N.1150b號和K.St.N.1176d號部隊編制表,第501重裝甲營將編成一個擁有2輛「虎」式坦克及5輛三號坦克的營部連,以及兩個擁有9輛「虎」式坦克和9輛三號坦克的裝甲連。「虎」式坦克的總數將為20輛,三號坦克的總數為23輛,其中5輛是在營部連中單獨編成一個輕型排。

1942年8月,第501重裝甲營轉移至下薩克森州的法靈博斯特爾(Fallingbostel),準備接收坦克。但是到8月底只接收了2輛「虎」式,10月份則接收了8輛「虎」式和全部三號坦克,剩下的10輛「虎」式到11月才交付。「虎」式坦克交付速度如此之慢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由於亨舍爾「虎」式也存在著傳動系統的問題,還在不斷地改進設計導致耽擱了量產,大部分坦克還停留在生產線上,截至1942年12月31日,亨舍爾公司位於卡塞爾的工廠總計也只下線了83輛(一說76輛)「虎」式坦克!二是與此同時,德國陸軍還在組建另外幾個重裝甲營,希特勒還下令將首批下線的「虎」式優先調撥給在列寧格勒戰區作戰的第502重裝甲營。


■ 第501重裝甲營營徽:一隻正蓄勢準備發起進攻的老虎。

■ 上兩圖是1942年8月,首批兩輛「虎」式坦克運抵法靈博斯特爾交付第501重裝甲營,其中的一輛正準備從鐵路平板車上駛下月臺。

■ 上三圖是已經來到地面上的兩輛「虎」式坦克。


■ 由於在1942年時的「虎」式坦克產量不足,最初組建的重型裝甲營都混編了一些三號坦克。第501營裝備的三號坦克為N型,安裝了一門短身管的75毫米坦克炮。圖為第501重裝甲營組建初期的訓練時一個三號坦克車組在座車上合影。


■ 1942年10月,第二批交付第501重裝甲營的8輛「虎」式坦克正在卸車,該營官兵正在鐵路平板車上除去覆蓋在一輛坦克上的帆布。「虎」式坦克作為一種新型武器,德軍對其採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在運輸途中用帆布遮蓋得嚴嚴實實,密不透風。


■ 上圖是已經除去了帆布罩的一輛「虎」式坦克,可以看到此時其塗裝為灰色。


■ 第501營的一名軍官來到正面端詳這輛嶄新的「虎」式坦克。注意坦克炮口的帆布罩上印有250014的數字,表明這輛坦克是第14輛出廠的「虎」式坦克。

■ 上三圖是這輛「虎」式正在駛下平板車,可以看到其極初期期型「虎」式坦克的外貌特徵,例如車首兩側各有一盞車燈,車首球形機槍座兩側預留了安裝護罩的螺栓等等。這輛坦克此時沒有安裝側裙板。注意車首左側地面上放了一個裝有「虎」式坦克維修工具的箱子。此時,這輛坦克仍安裝運輸用的窄履帶,而且先前被卸下的外側行走輪也沒有安裝回去。


■ 「虎」式坦克在運輸時安裝的是窄幅履帶,其寬幅作戰履帶也隨同坦克運抵部隊,圖為第501重裝甲營的士兵操縱起重機將作戰履帶從平板貨車上吊運下來。

1942年10月初,第501重裝甲營開始著手進行各種適應熱帶地區作戰的換裝工作,在此期間,在非洲經歷過戰火考驗的原第8裝甲團第1營營長約翰內斯 · 屈梅爾少校(Johannes Kümmel)也來到法靈博斯特爾,向該營官兵傳授沙漠地區裝甲作戰的經驗教訓。


■ 約翰內斯 · 屈梅爾(1909-1944)

1941年7月9日在擔任第8裝甲團第1連連長時獲得騎士十字勳章,1942年10月11日在擔任第8裝甲團第1營營長時獲得橡葉飾,1944年2月26日在義大利死於車禍。

對北非的德軍來說,1942年11月可謂災難性的一個月。10月23日,蒙哥馬利指揮英軍在埃及的阿拉曼地區發起了決定性的進攻,德意聯軍的防線迅速土崩瓦解,到11月7日蒙哥馬利下令停止追擊時,隆美爾已經損失了12000人和350輛坦克,德意聯軍被迫退守至突尼西亞邊境。為了應對英軍在阿拉曼發動的猛烈攻勢,德國陸軍總司令部作戰部於1942年11月2日下令加快將第501重裝甲營第1連調往非洲。11月8日,盟軍又在法屬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發起了代號為「火炬」的登陸行動,當地的法軍望風而降。11月20日,英軍在14天內奔襲了850公裡後奪取了班加西,雖然受制於補給狀況而止步於卜雷加港,但處於兩線作戰的德國非洲軍團顯然已經到了生死關頭,隆美爾元帥的呼救聲更是一波高過一波。

就這樣,最後只有第503重裝甲營於1942年11月底被派往了史達林格勒戰區。首批組建的三個裝備「虎」式重型坦克的獨立重裝甲營分別被投入到了突尼西亞、列寧格勒和頓河三條戰線上,在相距3000公裡的兩個戰場上各自展開戰鬥。不僅並肩作戰成了空談,更談不上什麼營與營之間相互交流作戰經驗,技術裝備和人員上互通有無了。




■ 此照攝於1942年夏,德國非洲軍團司令埃爾溫·隆美爾(左一)來到陸軍武器局研測處觀看亨舍爾公司剛交付該處進行測試不久的一輛「虎」式坦克,這時德國陸軍許諾將派出兩個營40輛這種新型坦克支援他在非洲的行動。這也是隆美爾與「虎」式坦克的初次接觸。

盟軍於11月8日在北非登陸後,第501重裝甲營的首批部隊於11月10日被裝上了火車,前往義大利南部的港口城市雷焦(Reggio),準備在那裡裝船運往突尼西亞。

11月18日,運輸隊抵達了雷焦。從11月20日開始,第501重裝甲營第1連的坦克陸續被裝上火車渡輪和海軍登陸艦。而輪式車輛則又輾轉了一段路途,來到西西里島西北部的巴勒莫(Palermo)登船。值得一提的是,可能是為了保證安全,人員都沒有與裝備同船,而是搭乘Ju 52和Me 323運輸機前往非洲。另外,第2連的9輛「虎」式和9輛三號坦克則被暫時留在雷焦,推遲運往突尼西亞,準備臨時用於佔領法國南部的行動。11月22日,運載著營長呂德爾少校和副官沃爾夫岡·哈特曼中尉(Wolfgang Hartmann),以及首批該營官兵的Ju 52運輸機降落在了突尼西亞城。

■ 上兩圖是1942年11月第501重裝甲營在法靈博斯特爾裝車準備出發時拍攝。


■ 裝載著第501重裝甲營車輛及人員的火車隆隆駛向南方的義大利。


■ 第501重裝甲營人員在火車暫停期間的留影,可以看到他們都已經換上了熱帶制服。


■ 1942年11月20日,第1連的112號「虎」式坦克(底盤編號250012,生產於1942年9月)在義大利雷焦港等候裝船。它的大燈已經被改裝到了車體正面的兩側,而這也是第501重裝甲營的「虎」式坦克在北非的一個明顯特徵之一。降低車燈的高度,一是為了讓車組乘員在微光條件下進行編隊行駛時提高能見度,二則是為了防止原本位於車首頂部兩側的車燈在炮塔旋轉時被炮管掃倒。


■ 在坦克裝船期間,第501營營長呂德爾少校(右)正與波爾中尉(左)和技術軍官羅特少校(中)商討運輸途中的注意細節。

■ 上三圖是第1連的112號「虎」式坦克正在駛上義大利海軍的「阿斯普羅蒙特」號火車渡輪。在第一次運送第501營車輛前往突尼西亞比塞大港時,「阿斯普羅蒙特」號共裝載了3輛「虎」式坦克和2輛三號N型坦克。


■ 駛進了「阿斯普羅蒙特」號船艙中的112號「虎」式,可以看到其車首正面用粉筆寫了一個數字12,車前機槍前方的車體上則有一行底盤編號——250012。另外,炮塔上方放置了一些坦克的側裙板;同樣可以看到焊接在炮塔頂部邊緣的一根指示杆。這根短小的指示杆用於車長站在座艙裡透過指揮塔的觀察縫結合這根指示杆觀察地形。。

11月23日,裝在義大利火車渡輪「阿斯普羅蒙特」號(Aspromante)上的首批3輛「虎」式坦克和2輛三號坦克抵達突尼西亞城北面40公裡遠的比塞大港(Bizerte),這3輛「虎」式分別是11號、112號和132號。四天後的11月27日,142號「虎」式也在突尼西亞城的港口駛出了M.F.P. 477號登陸艦的船艙。

在盟軍飛機和潛艇的猛烈打擊下,德軍向北非輸送的裝備補給損失慘重,僅坦克一項的損失率就高達12.7%,1942年12月更是達到創紀錄的22.6%。然而,第501重裝甲營在跨越地中海的運輸過程中居然沒有遭受任何損失,運氣實在是相當不錯!

盟軍在北非登陸之後,德軍的當務之急莫過於擴大突尼西亞橋頭堡,希特勒任命裝甲兵上將瓦爾特·內林(Walter Nehring)在突尼西亞組建第90軍,並通過凱瑟林元帥轉告他,正在途中的6輛「虎」式重型坦克將會對戰鬥起到決定性作用。此時,盟軍從阿爾及爾出發,一路東進,正試圖逼近突尼西亞邊界,兩支旅級混編特遣隊——英軍哈特特遣隊和布雷德特遣隊(Blade Force)首先發起了試探性的進攻。11月24日,英軍第78步兵師也跟了上來。隨即,德軍和盟軍在朱代伊德(Djedeida)和泰布爾拜(Tebourba)展開一系列小規模攻防戰。對德軍來說來,最直接的威脅來自於距其主要港口比塞大港48公裡,距突尼西亞城不足32公裡的泰布爾拜。於是,內林將軍命令第10裝甲師師長沃爾夫岡 · 費舍爾中將(Wolfgang Fischer)奪取該地。

■ 上兩圖是1942年11月27日,142號「虎」式在突尼西亞卸船時拍攝。142號「虎」式是搭乘德國海軍第2登陸艦隊(2.Landungsflottille)的477號M.F.P. A型登陸艦抵達北非的,它只能搭載1輛「虎」式坦或2輛三號坦克或2輛四號坦克,其貨艙寬度為3.4米(安裝作戰履帶和側裙板的「虎」式坦克的寬度則為3.55米,安裝運輸履帶時的寬度為3.14米)。

■ 上兩圖是行駛在突尼西亞城內的142號「虎」式。其中一張照片中它的炮口制退器不知何故被卸掉了。

■ 手機用戶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有兩個辦法。

一、直接打開手機微信,點擊最上方的放大鏡圖標,搜索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點開之後再點擊「關注」。

二、請長按下面這個二維碼圖片,然後點擊「識別二維碼」,即可進入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之後請點擊「關注」。


■ 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之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可以閱讀更多世界軍事歷史文章。


■ 也可利用下面這個二維碼,進入《閃電戰》雜誌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北非之虎(一):第501重裝甲營的組建及開赴北非
    這種自信部分是因為強大的「虎」式坦克入役,以及運用這種新式武器的重裝甲營陸續成軍。1942年底,作為首批組建的三個陸軍獨立重裝甲營之一,第501重裝甲營完成訓練後分批趕赴北非,先頭單位幾乎剛一卸船就捲入了穩定和恢復德軍戰線的戰鬥中。在幾次成效不一的作戰行動後,「虎」式坦克雖然鋒芒初露,但未能從整體上左右戰局的發展。
  • 二戰德國的堅盾及利刃——獨立重裝甲營
    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僅生產了1355輛「虎I」坦克。「虎I」最終被「虎II」所取代。由於生產數量的不足,所以只能以營為單位進行作戰。最初設想每個虎營轄3個連,每連9輛虎式坦克,但不久,每個虎連又加入了10輛三號坦克。國防軍最初組建的3個虎式坦克營(第501、502、503裝甲營)立刻被送到了戰場上進行各種實戰條件的檢驗,結果是另人滿意的。
  • 虎落阿登 - 淺談阿登戰役中SS第501重裝甲營的「虎」II坦克
    Walden所著的《Tigers in the Ardennes: The 501st Heavy SS Tank Battalion in the Battle of the Bulge》第8章《Tiger Tanks of s.SS-Pz.Abt.501 Engaged in the Ardennes Offensive》。【譯者註:】的內容是為了方便讀者理解而附加的標註。
  • 《閃電戰》非洲軍的另一半 :二戰北非義大利陸軍的裝備與編制(炮兵後勤篇)
    在AS42編制中,裝甲師防空營裝備的90/53型高射炮同樣接受了卡車炮改裝,化身為可怕的「坦克殺手」。意軍將笨重的90/53型高射炮安裝在藍旗亞3Ro重型卡車上,輔以其他配件,將其改造為高平兩用的自行火炮。第132「阿里埃特」裝甲師的第501防空營裝備8輛90/53型自行火炮,在作戰中給英軍造成了可觀的損失。
  • 《閃電戰》隆美爾之盾:德國非洲軍反坦克/防空部隊的裝備與編制
    在1941年初,第5輕裝師組建時下屬的反坦克單位為第39、605裝甲殲擊營,均為摩託化單位,前者裝備牽引式反坦克炮,後者裝備自行反坦克炮。第15裝甲師編制內的反坦克單位為第33裝甲殲擊營,同樣裝備牽引式反坦克炮。
  • 二戰1942年北非戰役第5階段,德國第90輕裝師
    1941年的北非戰場的德軍非洲軍團,由隆美爾率領,關於非洲軍團的組建可以說耗盡了隆美爾全部精力,初到北非之時,隆美爾元帥手裡,只有第5輕裝師,和一個第
  • 【虎之傳奇】二戰德國503重坦克營虎式塗裝概覽
    Neuruppen徽標: 虎頭(Tiger's Head) 指揮官:1942年5月 - 1945年1月 OberstLeutnant Post1943年1月 - 1945年5月 OberstLeutnant Hoheisel1943年5月 - 1945年2月 Hauptmann Graf Kageneck1944年2月 - 1945年12月 Hauptmann Fromme
  • 《閃電戰》三色旗下的鐵十字:戰鬥在盟國陣營的德制戰車(法國篇)
    在諾曼第戰場上,素來強悍的德軍裝甲部隊在盟軍的海空火力和數量優勢下遭受重創,連最引以為豪的重裝甲營也落得灰頭土臉、丟盔卸甲,具有傳奇聲譽的虎式重型坦克也淪為盟軍的戰利品。比如國防軍第503重裝甲營第2連在試圖逃出法萊斯包圍圈時,就將一輛燃油耗盡的虎式後期型遺棄,車組成員使用兩包炸藥對其進行了爆破,導致炮塔和引擎艙的鋼板撕裂變形。
  • 東瀛重坦夢——二戰日本陸軍的唯一「虎」式坦克
    重裝甲營第1連的「虎」式坦克使用情況。考察團視察了第502重裝甲營圖為林德曼大將站在「虎」式坦克炮塔上與石出大佐交談。式坦克圖為漢斯-格奧爾格·呂德爾中校(Hans-Georg Lueder,右側看向鏡頭者,前第501重裝甲營營長)在一個沙盤旁向日本代表介紹「虎」式坦克訓練場。
  • 為什麼德軍一個重裝甲營裝備的坦克數量比蘇軍一個重坦克團還多?
    德軍於1942年2月組建了第一批「虎」式坦克部隊——第501和第502兩個獨立重坦克連,這兩個連隨後於5月合併成立第501獨立重裝甲營——坦克營和裝甲營看起來差不多,但其實還是有區別的,坦克營只裝備坦克,而裝甲營則是混編部隊,除坦克外有炮兵、步兵和工兵,是一支合成化部隊。
  • 德國唯一直轄有「虎」式坦克單位的師級部隊,「大德意志」師的「虎」式裝備
    在1943年夏季,「大德意志」裝甲團又新建了一個第3營,將之前的第13連劃入該營,又新建了另外兩個連,全部裝備「虎」式坦克,從而成為德國陸軍唯一的師屬重裝甲營。 裝 備:在1943年2月,「大德意志」裝甲團第13連轄有9輛「虎」式坦克,編成兩個裝甲排。
  • 二戰時期為什麼德國的虎式坦克沒有採用虎P的底盤,虎P的實戰記錄
    並且作為德國第一批虎式坦克的表現確實也是差強人意,幾乎半數戰作戰,半數在維修,但如果當時德國沒有在北非戰場上檢驗到了虎式坦克諸多問題,就沒有第二批虎式坦克,在東線戰場的驚人戰績,經過北非一戰後德國最終把虎式坦克存在的許多問題給徹底解決了,第二批虎式坦克交給了東線的503重裝甲營,結果在1943年到1944年之間他們在戰場上創下以200輛虎式坦克損毀為代價,擊毀了蘇聯裝甲目標
  • 屠虎驅豹——(螢火蟲巡洋坦克)
    但盟軍不必再如北非一般恐懼虎式以及那門恐怖的88炮了,因為大兵們有了屠虎驅豹的利刃---螢火蟲中型坦克。▲大名鼎鼎的魏特曼中尉的007號虎式坦克被螢火蟲中型坦克擊毀第三帝國意氣奮發之初拳打英法敬老院,腳踢蘇俄託兒所,放任30W聯軍逃回英格蘭並揚言在莫斯科過聖誕節。
  • 《閃電戰》飛翼步兵:二戰德國陸軍第22機降師簡史
    在此之前組建的步兵師,其團級單位在新的擴軍過程中經常被抽出組建新的部隊,因此編成常有變化,而第22步兵師的三個建制團則始終保持穩定,只是各團的衛戍地有所變化:第16步兵團和第47步兵團駐地遷往呂訥堡,第65步兵團遷往代爾門霍斯特。第22炮兵團團部同第1營和第3營駐紮在費爾登,第2營則位於呂訥堡,由該團指揮的第58炮兵團第1營駐奧登堡,第58炮兵團第2營則駐不萊梅,此外第33觀測營也駐不萊梅。
  • 【紀念二戰勝利70周年】北非戰役:燃燒的沙漠
    德軍指揮官隆美爾擅長閃電戰,常以急行軍突襲敵軍,但在沙漠中作戰,部隊推進越快,後勤補給就越難以跟上,再加上德軍遠離後方,戰線過長,後勤保障比盟軍更加艱難。閃電戰反而成為劣勢。圖為1941年,隆美爾和他的德軍第15裝甲師。而英軍指揮官蒙哥馬利則更加謹慎持重,更擅長穩步推進,更注重訓練部隊在沙漠中的生存能力。
  • 北非3號戰車——六分儀1/72比例 | 模型作品
    古德裡安為新組建的裝甲師裝備了大量的該型坦克,為以後的德軍坦克打下了基礎,在坦克發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號坦克是戰爭初期德軍閃電戰中的主力突擊坦克,伴隨著德軍徵服了法國。但隨著T-34等更強的盟軍坦克的誕生,也宣布了三號坦克的停產。
  • 北非寶地之摩洛哥
    非洲可劃分為北非、東非、中非、西非和南非。      我所在的摩洛哥位於北非,北非主要指位於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的國家,包括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蘇丹等六個國家。這些北非國家與西亞地區合起來統稱為阿拉伯世界。      在十八世紀英法崛起之後,位於北非的摩洛哥也開始瑟瑟發抖。
  • 為何不能輕以首戰吃癟叱虎?其他同類坦克首戰/初期就那麼好嗎?
    1.重大損失系列,用以通過損失數量來逐個反應虎式/虎二損失原因。主要在於以具體原因羅列,反駁通過虎式/虎二非戰鬥損失高來強行推算虎式/虎王可靠性低,不划算。(因為以結果看過程很愚蠢)【1.1是503(FHH),501(424),502(511)營。1.2是504-510營。1.3wss101(501)-wss103(503).1.4找找虎連的。
  • 【軍武正片】王者之虎 裝甲王牌的猛獸座駕
    當時英法裝備的各型坦克裝甲較厚(英國瑪蒂爾達步兵坦克前裝甲厚達60mm,在法國戰役中只有88炮能擊穿),德軍裝備的「薄皮」(30mm左右)三號和四號坦克與之相比並無技術優勢,一直重視裝甲部隊的戰爭狂人希特勒怎會容忍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