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軍一個重裝甲營裝備的坦克數量比蘇軍一個重坦克團還多?

2021-02-28 老周的深度君事

摘要:二戰時德軍裝甲部隊裡有一種特別編制,獨立重裝甲營,主要裝備「虎」式或「虎王」重型坦克。為什麼這個獨立重裝甲營的編制特別大,裝備的坦克數量甚至比蘇軍一個重型坦克團還多?

【公告:本號原名「老周的深度軍事」,因微信公眾號相關規定,更名為「老周的深度君事」,特此公告】

    二戰時德軍裝甲部隊裡有一種特別編制,獨立重裝甲營,主要裝備「虎」式或「虎王」重型坦克。為什麼這個獨立重裝甲營的編制特別大,裝備的坦克數量甚至比蘇軍一個重型坦克團還多?

    德軍獨立重裝甲營(Schwerer Panzer Abteilungen-sPzAbt),番號中「Abteilung」的原意是「分遣隊」,不過德軍通常用來稱呼營級單位。

    德軍的獨立重裝甲營的主力裝備要麼是「虎」式,要麼是「虎王」重型坦克,除了這兩款最具有威力的重型坦克外,基本不裝備其他型號坦克。

    德軍於1942年2月組建了第一批「虎」式坦克部隊——第501和第502兩個獨立重坦克連,這兩個連隨後於5月合併成立第501獨立重裝甲營——坦克營和裝甲營看起來差不多,但其實還是有區別的,坦克營只裝備坦克,而裝甲營則是混編部隊,除坦克外有炮兵、步兵和工兵,是一支合成化部隊。還有不同國家在這個稱謂上也有區別,西方國家更多採用裝甲團裝甲師的名稱,而蘇軍則基本上用坦克團坦克師的編制。 

    德軍在成立第510獨立重裝甲營的同時,還新組建了第502和第503兩個重裝甲營,這些獨立重裝甲營的基本編制為:

    營部指揮連(裝備「虎」式和III型坦克各1輛);

    兩個重坦克連,每個坦克連下轄三個坦克排,每個坦克排裝備3輛「虎」式,全連共9輛「虎」式;

    一個輕型坦克排,每個排裝備5輛III型坦克;

    以及一個通信排。

    這樣,全營共28輛「虎」式和6輛III型坦克。

【公告:本號原名「老周的深度軍事」,因微信公眾號相關規定,更名為「老周的深度君事」,特此公告】

    1943年,德軍決定撤銷重裝甲營中III型坦克的編制,並將每個重坦克連的「虎」式坦克數量增加到14輛,營部指揮連的「虎」式也增加到3輛,這樣全營下轄三個重坦克連(每個坦克連裝備14輛「虎」式),再加上營部連,全營共裝備45輛「虎」式。

    不過,重裝甲營的指揮官們紛紛要求保留III型坦克,因為這些III型坦克可以擔負「虎」式坦克不適宜執行的任務,但這一要求並未被採納,作為替代,給重裝甲營配備了Sd.Kfz.250型半履帶裝甲車,用來執行諸如偵察、通信聯絡、警戒等「虎」式坦克不適宜執行的任務。這個編制一直沿用到戰爭結束。

    在二戰中,德軍包括國防軍和黨衛軍一共組建了13個獨立重裝甲營(「大德意志」師重裝甲營是師屬重裝甲營,不屬於獨立重裝甲營編制),作為軍或集團軍直接掌握的裝甲突擊力量,同然用來加強給進攻的最主要方向,以及在防禦中用於反擊或填補防線缺口,是真正的殺器。德國生產的「虎」式和「虎王」坦克大多數都配屬於這些重裝甲營。

    再來看蘇聯軍隊的編制,是我們所熟悉的三三編制,就是一個班九個人(還可以細分為三個戰鬥小組),三個班一個排、三個排一個連……這樣逐級編成。而德軍的編制是一個班十個人,二二四編制,就是平時二二編制,看著不大,一到戰時立即加強為四四編制。

    蘇聯的重型坦克團主要裝備「史達林」系列重型坦克,每個重型坦克團不設營級單位,直接下轄4個重型坦克連和1個摩託化步兵連,每個型坦克連裝備5輛重型坦克,再加上團部的1輛,全團總共裝備21輛坦克。

    可見,蘇聯是選擇了小編制,而德軍選擇了大編制。總的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上,德軍的軍事思想、戰術原則等等,已經非常完善先進,與其他各國形成代差,所以一開始資源充足,後勤保障得力的時候,打起來那真叫一個砍瓜切菜,而德軍之所以選擇大編制,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當時的歐洲甚至世界,德國軍隊的通訊技術是最先進的,在確保通訊不掉鏈子後,德軍部隊整體素養、紀律性、服從性、主觀能動性的高水平,減少了軍官指揮難度,讓他們得以擁有更高的統帥力和指揮力。要知道,戰場指揮在任何時代都不是指揮的人越多越好,打仗從來打的就是一個組織能力,戰場上一個指揮官是有無形的指揮距離和指揮範圍,以及指揮密度的,一旦指揮下的人數超過其指揮能力,越多反而越壞事。

    我們可以回看一下歷史上,如果參戰部隊超過五十萬,往往就會出現離奇的一幕,總是人多的一方失敗,究其原因就是指揮的不暢通以及信息傳遞的不及時。德國選擇大編制編練軍隊,顯然是綜合條件已經達到這個水平,他們覺得各級軍官普遍都可以從容指揮到這個範圍,當然也就可以選擇達到這個範圍的大編制。蘇軍選擇小編制,蘇軍自己的解釋是小編制更加機動靈活,這還是一個意思,為什麼大編制就不能機動靈活?—— 指揮會明顯遲滯,部隊反應慢了唄!這個大編制小編制的問題,是兩國在戰前就已經確定的選擇,我注意到有很多文章說蘇聯小編制是因為戰爭開始後損失太大,來不及補充部隊,乾脆縮編。當然不是這樣的,戰爭中後期蘇德雙方都損失慘重,都對部隊進行過縮編,不過這跟戰前的選擇沒有關係。

    蘇德兩國都是強調陸權,典型的大陸軍主義國家,在陸軍步兵編練上,各自大小編制的選擇,也影響到別的部隊,比如德軍的獨立重裝甲營,就裝備的坦克數量就超過了蘇軍的重型坦克團。德軍重裝甲營是下轄三個裝備14輛「虎」式的重坦克連,加上營部3輛,總共45輛.而蘇軍重型坦克團是下轄四個裝備5輛重型坦克的坦克連,加上團部1輛,全團總共21輛。相比之下,德軍一個重裝甲營的坦克甚至比蘇軍兩個重型坦克團都要多!

    前面說過蘇德雙方的大小編制問題,看部隊編成,大致上蘇軍一個重型坦克團,編制上就相當於德軍的營級,而且蘇軍團長的級別其實也和德軍的營長級別相當,都是中校或少校。

    那麼為什麼就算是同樣的級別,蘇軍坦克團的裝備數量還比德軍重裝甲營要少一半還多呢?這主要是戰術思想不同,德國的戰術大家都知道,就是將坦克集中編組成集群作為突擊的拳頭力量。而蘇軍戰術還是用坦克來掩護步兵進攻。我們開過汽車的都知道,開車時是有視覺盲區的,不過大家可能沒想過,二戰時的那些老坦克,尤其是速度緩慢的重型坦克,完全是盲區裡還有點視界!德軍坦克之所以戰術配合那麼犀利,原因在於每輛坦克都有電臺,實施集群作戰時可以觀察相互盲區,及時通知聯絡,很方便互相之間的掩護,也方便營長連長及時指揮。而蘇軍坦克除非是連長營長,一般都沒有電臺!

    只能匆匆觀察一下戰場,匆匆通知附近有限的幾個車長,只能是附近幾輛坦克,要像德軍一樣45輛坦克,最後面車長聽完指揮,跑回車上,仗都打完了!而坦克開起來後基本上就是各自為戰,那個有限的視界,很可能自己都會開到溝裡面去,怎麼辦?蘇軍的解決方案是給重型坦克團編制再配上一個連的摩託化步兵,用步坦協同來解決,靠步兵來保護坦克。因此蘇聯打到這份上,還是堅持坦克掩護步兵進攻,真不是觀念保守,不知道坦克集中突擊的優勢,是被坦克沒電臺的現實限制給逼的!

    所以,德軍重裝甲營編制這麼大,蘇軍重型坦克團編制這麼小,是由於蘇德雙方的軍官指揮控制能力、通訊、工程保障、維修等各方面的能力綜合決定的。

    德軍重裝甲營是德軍用來進行突擊、反突擊的重要支柱力量,一個重裝甲營45輛「虎」式或「虎王」重型坦克,絕對是一支令人生畏的裝甲力量。不過,德軍的12個獨立重裝甲營裡,大部分是不滿編的。而且德軍重裝甲營主要使用「虎」式重型坦克,所以,重裝甲營的威名還是「老虎」打出來的。

    應該說德軍的上述各種能力都要高於蘇軍,尤其是通訊能力,這一點應該歸功於古德裡安,古德裡安原來是一名通訊軍官,在調到運輸部門以後,在對於坦克作戰的研究中,古德裡安首先提出要給坦克配備電臺,這是德國在戰爭初期能夠組織大規模的坦克集群實施閃擊戰的重要原因。

    戰爭初期,德國坦克的優勢就在於每輛坦克都有電臺,所以才能夠用「圍獵」這種戰術來對付英法蘇的諸如夏爾B1、KV1這些重型坦克。

    但是,蘇聯方面恰恰相反,通訊工具落後,性能出色的T-34、KV1並不是每輛坦克都有電臺,這樣在戰術上就十分被動,也就限制了指揮官指揮坦克的數量,這個問題到了戰爭中後期才逐步得到解決。

    除了通訊工具,指揮官的戰術水平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這個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蘇軍由於極速擴編和大清洗,在1939年開始的擴軍中,軍官的缺口一直很大,大量的軍官是坐著火箭升上來的,這樣的軍官缺乏指揮相應級別部隊的能力。不只是裝甲兵團,在戰爭中蘇軍的軍官整體上都是有一點「高職低配」,比如說上校通常是指揮一個標準編制3000人的一個團,但是實際上這個團通常只有1000來人,這也就是一個德軍加強營的水平,蘇軍的一個軍的實力和德軍的一個師相當。這種編制上的差異,一方面是蘇軍的人力資源損失巨大,另一方面也是蘇軍軍官的素質使他們指揮不了相應規模的部隊。

    蘇軍的重型坦克團肯定屬於蘇軍的王牌部隊,番號前邊一般都是有「近衛」的前綴,能得到「近衛」稱號的部隊,都是戰績輝煌的精銳部隊。有了「近衛」稱號,不僅僅代表待遇比同級部隊更好,人員素質也是要高於其他部隊。

    除了軍人素質之外,雙方的的習慣也是重要的原因,由於各種條件的影響,蘇軍同樣編制的部隊,實力都是要比德軍小得多。

    蘇軍的解釋是這樣的小編制,可以使部隊輕便靈活,能夠迅速投入整個部隊作戰,而像西方軍隊的編制比較大,相對來說,就比較臃腫,當然整個部隊的指揮控制難度自然也就更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深度軍事】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長按二維碼關注本號,解讀軍事歷史,點評時事風雲,感謝支持

相關焦點

  • 二戰德國的堅盾及利刃——獨立重裝甲營
    此時還有另外一種觀念:將第501和502裝甲營合併,並補充進一定數量別的型號的坦克,組成重裝甲團,後來又改為將502和503裝甲營合併,但是這種觀念並未被接受,在古德裡安的親自幹預下,虎式坦克還是以營為單位開始運轉。1943年5月~1945年的虎營編制:此時的虎營裁掉了所有的三號N型,全部換裝為虎式坦克,營部直轄的三號偵察排被取消。
  • 為什麼二戰德軍的虎式黑豹虎王坦克那麼重?
    德國在二戰中後期大規模裝備的坦克分別是虎式重型坦克,黑豹(豹式)中型坦克和虎王(虎II)重型坦克,這些型號不僅僅比德國之前的坦克型號要重,而且比盟軍蘇軍
  • 北非之虎(一):第501重裝甲營的組建及開赴北非
    1942年8月初,第501重裝甲營接到命令,改為裝備亨舍爾公司的「虎」式坦克。在德軍原來的設想中,第501重裝甲營是要與同期組建的第502重裝甲營(1942年5月25日組建)和第503重裝甲營(1942年5月4日組建)一起投入到史達林格勒戰區。蘇軍此時根本沒有有效的武器可以克制這種新式重型坦克,在廣袤的卡爾梅克草原上,「虎」式坦克不難找到一塊理想的戰場。
  • 《閃電戰》北非之虎(一):第501重裝甲營的組建及開赴北非
    對隆美爾及其麾下的數萬德意聯軍而言,如果沒有強力的增援與充分的補給,那麼走向滅亡就只是時間問題。不幸的是,此時的德國——無論是兵力還是注意力——都被東線所牢牢吸引,儘管德軍在列寧格勒尚無進展,伏爾加河上已然是危機四伏,但希特勒仍堅信自己勝券在握。這種自信部分是因為強大的「虎」式坦克入役,以及運用這種新式武器的重裝甲營陸續成軍。
  • 蘇 械 德 軍——一些使用繳獲蘇軍坦克的德軍部隊(1)重型坦克
    戰爭爆發三周餘,蘇軍損失了12000倆坦克自行火炮,近乎可以破坦克戰損的金氏世界紀錄了!隨後的先諾坦克戰,蘇軍最後的強機械化軍再度敗北。德軍繳獲了大量各型蘇軍坦克使用了其中的一部分。對於1941年裝甲團的坦克裝甲對抗能力不足或42年坦克嚴重缺乏被抽血過的裝甲師來說,繳獲的t34/kv是個不錯的補充。也有一些步兵師裝備繳獲坦克實現「入裝第一步」。
  • 虎落阿登 - 淺談阿登戰役中SS第501重裝甲營的「虎」II坦克
    上周到昨天,連載了我分析的二戰德軍SS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師的編制部分。
  • 二戰裝甲英豪,古德裡安與德軍坦克興衰史
    真正開始創建一個新兵種,那還是在1931年以後,即古德裡安被任命為汽車兵總部的參謀長以後。這時汽車兵進行了改編並裝備了新型車輛。1933年,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軍隊的摩託化得到了十分廣泛的發展。一些騎兵團開始改編成摩託化步兵部隊。除了汽車兵總部之外,還建立了裝甲坦克兵部。該部的部長是盧茨中將,參謀長是總參謀部的上校古德裡安。
  • 圖說:SU-85坦克殲擊車 源自T-34中型坦克 臨危受命阻擋德軍鐵蹄
    到了1943年上半年,前線蘇軍開始報告,表示蘇聯坦克已經失去了對敵方裝甲車輛的質量優勢。這與德國新型的「虎」式重型坦克沒有太多關係,因為它們的裝備數量很少,在戰鬥中並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除榴彈之外,還配備53-BR-365(鈍頭)、53-BR-365K(尖頭)穿甲彈,重9.2千克,以及53-BR-365P次口徑穿甲彈,重5千克。根據資料,53-BR-365穿甲彈炮口初速792米/秒,1000米距離可擊穿102mm厚垂直裝甲。
  • 德軍的最後一次勝利,勞班坦克大決戰,摧毀蘇軍300餘裝甲車輛
    緊跟夏著又派遣了第牧103坦克旅丁,第16裝甲程師和第17裝廣甲師,第39裝甲師增援勞郗班,並伺機對和蘇軍進攻部隊逄實施反擊,圍焦殲蘇軍近衛第房三坦克軍。雖倪然德軍派遣的何裝甲部隊看起豐來貌似數量眾陽多,但實際上殷很多部隊都不霍滿編,並且大柏量官兵都是新汲招募的新兵,駱缺乏足夠的訓冉練,指望他們苗消滅蘇軍實在扶是有些強人所施難,也不切實韋際。
  • 二戰德軍「明謝貝格」裝甲師極簡史
    第29裝甲團1營此前一直設計為1個豹式坦克營,但到了1945年3月時,德軍打算給其1連裝備虎式坦克、2連裝備豹式坦克,第3(混合)連則裝備IV號坦克。此外加上一個補給連(摩託化)。然而實際上,僅有豹式坦克最後被配送到該營。
  • 傳奇丨二戰坦克之王!他幹掉了一個裝甲師 晚年竟然是這樣
    在對蘇聯作戰初期,德軍裝甲師的主力是原產於捷克斯洛伐克的PzKpfw 38(t)輕型坦克,這種坦克性能優良。主要對手是八倍於己方數量的蘇軍T-26坦克群,但由於德軍坦克的性能優勢,加上蘇軍缺乏足夠的準備和訓練,德軍裝甲師在東線仍然能夠快速推進。不過,隨著蘇軍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陸續投入戰場,德軍發現現有的PzKpfw 38(t)輕型坦克無論在裝甲和火力上都已經處於嚴重的劣勢。
  • 德軍駕駛T-34對陣蘇軍的豹式?還擊毀69輛成為王牌
    ,作為一個裝甲師卻從來沒滿編過的蘇聯裝甲部隊,繳獲到的坦克當然是立刻拿來就使,打爛了還不用上報。德軍繳獲可使用的蘇軍坦克大約有1000多輛,其中包括大量的T26、T28和BT坦克,還有50輛左右的T-34和KV。
  • 《閃電戰》傾斜裝甲不香嗎?為什麼虎式坦克採用垂直裝甲?
    大概有人會問,既然如此虎式坦克為什麼沒有中途更改設計呢?其實這並不難理解,因為前線的反饋轉化為武器設計的修改需要經歷一個過程,情報部門要大量匯總部隊的作戰報告,進行實地考察,對繳獲的蘇軍坦克進行射擊測試,還要由專家進行研究和論證,才能為改變設計提供技術依據,這一工作往往需要花費數月時間才能完成。
  • 【威龍 6624】德國虎I坦克中期型帶防磁裝甲第506重戰車營1944年東部戰線預訂單
    虎I坦克是二戰時期的標誌性坦克,雖然僅製造了1355輛但是在戰場上給蘇軍和盟軍的坦克乘員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它創造的這段戰場傳奇流傳至今。
  • 末日德軍裝甲旅(二)洛林坦克戰——第106「統帥堂」裝甲旅
    二戰初期法國淪陷,此時的洛林在德軍手中。✚德軍裝甲旅更像是虎式裝甲營(重裝甲營)的放大版,不過裝備的不是虎式坦克而已1944年7月,德軍利用「統帥堂」裝甲擲彈兵師的殘部組建了第106裝甲旅,這個師是1944年6月從蘇德戰場上撤下來的,這個旅在東部的但澤城附近組建和訓練。弗朗茨·貝克上校因為在指揮「貝克重裝甲團」裡表現出色,並任命為這個旅的旅長。
  • 虎落平陽,虎式坦克真的低效不堪?(2.1)虎式坦克的首戰吃癟與否?為何不能輕以首戰吃癟叱虎?其他同類坦克首戰/初期就那麼好嗎?
    (當然,考慮到對面芬軍那可憐的反裝甲能力,那種情況以kv裝甲要是丟一輛那可真的丟人到家)但是巴巴羅薩開始的損失數字的話,就不用說了啦……(說了有點不公平,但頭一個月加一起恐怕過千沒大問題)Kv1s首戰鄙人沒找太細節配屬的7個近衛坦克團(1,5,7,8,9,47,48坦克團,其中前五個重坦主要是裝備了kv1s,而後兩者主要裝備邱吉爾步兵坦克
  • 電影裡蘇軍這種步槍可輕鬆洞穿敵軍坦克,現實中這是真的麼?
    在很多表現蘇聯衛國戰爭的電影裡,反坦克槍的威力也表現的淋漓盡致。例如蘇聯老電影《他們為祖國而戰》和新拍攝的俄羅斯大片《潘菲洛夫28勇士》,來自哈薩克斯坦的近衛紅旗潘菲洛夫步兵師,在杜博謝科沃車站附近,該師第1075團第4連防坦克殲擊組的28名勇士阻擊德軍坦克的進攻全部壯烈犧牲,在這次戰鬥中蘇軍的使用反坦克手榴彈和反坦克步槍擊毀了18輛德軍坦克。
  • 《閃電戰》敲門磚部隊:「巴巴羅薩」行動前夕的德軍反坦克炮兵
    按照標準建制,每個步兵師和裝甲師都編有一個反坦克營,典型的編制員額約700人,下轄營部、3個反坦克炮連、1個防空連(裝備12門20毫米高射炮)和營後勤分隊;每個反坦克炮連下轄4個排,按照戰爭初期的標準編制,每個排裝備3門37毫米反坦克炮,每連12門炮,全營共36門炮。
  • 裝甲裙衣:二戰德軍三號、四號坦克裙板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後,反坦克槍是歐洲各國陸軍的制式裝備。1939年波蘭戰役和1940年法國戰役中,德國坦克及裝甲車輛都受到過反坦克槍的大量攻擊,只是由於勝利來得太快,大家對其所造成的損失大大忽視了。而在蘇德戰場上,面對蘇軍裝備的數以十萬計的大威力反坦克槍,德軍坦克被逼迫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裙板裝甲。
  • 迎擊黨衛軍精銳裝甲師:近衛第1坦克旅在庫爾斯克
    此時,德軍的很多精銳裝甲部隊不但裝備了虎式,豹式等新式坦克,原本的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也替換為裝備大威力長身管主炮的型號,已經能從常見交戰距離擊毀T-34和KV-1。所以近衛第1坦克旅在坦克性能方面的優勢大大降低,與黨衛軍精銳裝甲師的戰鬥將是軍事技能和戰鬥意志的殊死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