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之前的日本,共經歷了大和、飛鳥、奈良、平安、鎌倉、南北朝、室町等7個時代。日本的天皇制處於發展時期,號稱萬世一系的天皇實際沒有權力,權力在爭鬥中基本都掌握於幕府將軍手中,而支撐幕府軍事體系的,就是武士。武士成為作戰的主體,該時期的戰術實際上是武士的戰術。
▼
「武士」一詞的本意是「受主人使喚的僕人」,武士因作戰需要而產生,以戰鬥為職業,以刀、劍為謀生的工具。
9世紀中葉以後,由於大化革新之後實行的徵兵制隨著中央集權的衰落而名存實亡,徵兵制逐漸被「健兒制」所代替。各地的莊園主組織農民訓練,擔任保衛工作,武士逐漸成為戰鬥中的主體力量。
到10世紀,又形成了以鄉領主為核心的武士集團——武士團,武士團按照「宗族結合、主從結合」兩種關係組織起來。鄉領主都有一門龐大的宗族,其身份是「本家」,本家是族長,其餘的是「分家」。分家稱為庶子,分家聽從本家命令,一旦有事,就團結起來戰鬥,由本家擔任指揮角色。武士團的勢力逐漸得到了官方認可,政府常任用武士團的首領為「押領使」和「追捕使」,行使軍事、警察之權。
該時期武士集團逐漸發展形成了源氏和平氏兩大集團。兩大集團經歷幾百年的爭鬥,使武士集團一再發展壯大,成為軍事行動的主體,並進而影響到政局的走向。
到12世紀末,武士階級形成了全國性的機構——幕府。幕府原意為軍幕、帳幕,《史記·李牧傳》載:「古者出徵為將帥,軍還則罷,理無常處,以幕簾為府署,故曰幕府。」日本將軍的府署被稱為幕府,又是將軍的異稱。從鎌倉時代起,以武士為統治階級的政權都被稱為幕府。
▼
武士逐漸成為享有榮耀的一個特權階級,他們擔任幕府和各藩的重要職務,幕府賦予武士對農、工、商等階級的生殺大權。一旦成為武士,即便是「足輕」(指日本古代最低等的步兵,平時服勞役,戰時成為步卒。)這種每年只領取二石或三石俸祿的是低級武士,也可以殺人而不算犯罪。武士的使命就是戰鬥,隨著時間推移,武士也成為軍隊構成主體。
▼
幕府將軍德川家康曾說:「兵刃、學問和財富,是撐起太平盛世的三大支柱。」技術決定戰術是顛撲不破的軍事法則。研究該時期日軍的戰術,離不開對其武器裝備的分析。刀劍是該時期武士的主要進攻裝備,而盔甲是防禦的主要裝備。
▼
日本武士刀由中國唐朝時期傳入的單刃直刀改良而成。在此之前,日本所產的刀被稱為「上古刀」。在古墳時代(公元200至771年),日本出現了鐵製的刀劍,以鐵為主要原料,形狀如中國的劍。在崎玉縣的稻荷山古墳出土的鐵劍就是直的,出土的制於公元471年的「金錯銘鐵劍」刻有115個漢字。8世紀後,中國刀劍及鍛造工藝不斷傳入日本,在四天王寺的七星劍和正倉院的金銀鈿莊唐長刀在日本非常有名。日本也仿造出一批「唐樣大刀」。
▼
七星劍
依據形狀與尺寸的不同,可以分為太刀、打刀、肋差、短刀等,廣義的日本刀還包括長卷、剃刀、劍、槍。從平安後期到鎌倉時代,日本先後出現了大和國、備前國、山城國、相模國、信濃國五大制刀中心。刀是武士在戰鬥中的主要兵器,經過武士在作戰中的不斷實踐,逐漸被改良。
變化主要表現為:為了在戰場上更加有效的揮斬,由直刀改為彎刀;為了適合馬上作戰,刀身加長,形成太刀。10世紀以後,直刀漸漸被彎刀所取代,同時製作工藝也由平造改為類似菱形的鎬造。其典型樣式有「毛拔形大刀」和「小烏丸」。為了保證馬上作戰的需要,太刀大量出現。平安時代太刀的主要特徵是鎬造、小切先、前窄後寬和形狀優美。
▼
打刀
肋差
鎌倉幕府時期,武家政治體制確立,使制刀工藝進一步發展,甚至連後鳥羽上皇也設置了御番鍛治,對整個制刀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到了鎌倉中期,刀更加側重於使用性而忽略裝飾性,刀幅變寬,前後尺寸趨於一致,刀風剛健,保證實用性。
縱觀日本刀的發展軌跡,每至戰亂之際,制刀就突出實用性;而到和平時期,則突出裝飾性。例如,日本刀發展到江戶時代時,各地戰亂平定,天下太平,日本刀開始追求精美的刃文,各種裝飾器件出現在刀上,實用性被進一步降低。而到幕府騷亂開始,刀的實用性又被進一步增強。
▼
「劍道」——使用刀的方法
日本武士使用刀的方法被稱為「劍道」。劍道與武士關係密切,其實質就是武士在戰場上制勝之術,是單兵戰術的集中體現。
其產生可以追溯至武士階級開始掌握政權的源賴朝時期,武士統領源賴朝推行勤儉尚武之政,刀法開始盛行,教習之法也開始統一。
到了平安時期,劍道被稱為「打太刀」,這一時期是劍道的大發展時期,出現了各種劍道流派,比較著名的是「神道流」、「影流」和「中條流」,被稱為該時期日本的三大流派。這直接影響與帶動了江戶時代(16世紀至18世紀)各大流派的發展,產生了「鹿島新當流」、「一刀流」、「二天一流」、「巖流」、「無住心劍流」等劍道流派。
在中國,精通某一兵器的武者被稱為武術家,其影響僅限於強身健體的武術範圍之內。而與中國歷史迥異的是,在日本由於武士是作戰的主體,是創立劍道流派的武士,以其思想直接影響武士作戰,所以他們可以被稱為戰術家。這也是為什麼創立「二天一流」的宮本武藏,其所著論述劍道的《五輪書》,能夠與孫武的《孫子兵法》和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被世人並稱為「世界三大兵書」。
▼
宮本武藏
與其它國家一樣,在冷兵器時期的作戰中,盔甲成為防護的主要裝備。盔甲,分為盔和甲,指在打仗時為護身而穿戴的衣服和帽子,通常由金屬、皮革或藤製成。在日本冷兵器時代,防護的盔甲主要是掛甲,即用繩索連接小的甲片,採取下壓上的方式,層層覆蓋。作戰士兵的一整套防禦盔甲通常包括:面頰、滿智羅、協引、脛當、甲當、佩盾等。
▼
掛甲的主體部分,由懸緒和受緒固定在肩上。
另外一種較常見的盔甲是棉襖甲,棉襖甲的甲片不需要上下重疊,直接相互緊密拼接在一起。(這種盔甲在日本不太常用,在中國卻較常用。)
鎧甲的樣式,與中國鎧甲不同,日本鎧甲通常著以鮮豔的顏色,通常顏色有白藍黃三種顏色,而輔以粉、紫、紅等色。
▼
系統的掛甲——大鎧
大鎧產生於平安時代中期,到室町時期達到完善。大鎧實際上是掛甲的一種,同時伴有較多的裝飾配件,主要使用金屬、皮革有竹製成。
大鎧最明顯的標誌是防護身體前胸的「栴檀板」與「鳩尾板」,「栴檀板」防護右胸,形寬且長,由掛甲甲片組成;「鳩尾板」防護左胸,形短而窄,由布蒙在上面。「栴檀板」與「鳩尾板」會隨著人的活動而變換位置,當武士伸長左臂,拉弓放箭時,鳩尾板正好護住心口位置;當在馬上用右手揮動太刀時,栴檀板正好護住右胸及右肋。
由此可見,大鎧適合戰場上的單兵作戰,在15世紀之前,是其使用的高峰。隨著陣戰及火槍的使用,其在戰場上便逐漸消亡了。
▼
胴丸
由掛甲發展而來的胴丸,產生於平安時代,其形制簡單,易於製作,初時普遍為下級武士所使用。由於胴丸主要由皮革及竹所製成,穿著比較輕便,可以減少戰鬥人員負擔,增加機動性,逐漸被上級武士所接受。到了南北朝時期,胴丸進一步發展,在戰場上得到了普及。
▼
文字 | 明德
圖片 | 網絡
軍武酷出品,轉載請至後臺詢問
無條件歡迎分享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