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情報機構野蠻突擊搜查4名中國駐該國記者的住處,並對他們進行盤問。為何被稱為「幕後」的情報機構卻衝到了澳大利亞反華的「臺前」?此事還有什麼更深的內幕?為何上一財年對華出口佔其出口總額的39%,但澳大利亞商界卻無法在中澳關係上發出理性的聲音?澳大利亞情報部門是如何暗地裡一步步侵蝕了該國政治核心權力的政策空間?外交部發言人在上周三的例行記者會上,證實了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 △2020.9.9 外交部發言人 趙立堅:經向有關新聞機構了解,今年6月下旬,澳大利亞安全情報機構以可能違反澳「反外國幹涉法」為由,對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中新社駐澳大利亞的4名記者進行突擊搜查和盤問,扣押了工作電腦、手機,甚至還包括記者孩子用的兒童平板電腦和電子玩具等物品。據了解,澳方迄今未就搜查中方記者給出合理解釋,仍未向中方記者歸還全部被扣押物品。 澳大利亞政府所作所為嚴重幹擾中國媒體在澳正常報導活動,粗暴侵犯中國駐澳記者正當合法權益,對記者及其家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損害,充分暴露了澳方一些人標榜的「新聞自由」和所謂「尊重並保護人權」的虛偽性。
令人遺憾的是,3個月以來澳大利亞官方一直拒絕對野蠻搜查4名中國記者的事給出合理解釋。周日,在澳大利亞廣播公司記者的追問下,澳大利亞內政部長彼得·達頓仍拒絕證實澳大利亞國家安全局曾在6月「訊問」過4名中國記者的事,但他承認這一情報機構確實展開過「行動」。此外,達頓還威脅稱,外國記者不要提出帶有「傾向性」的觀點,否則就有可能遭到澳聯邦機構的審查。澳大利亞的內政部長是該國6大情報機構的首長。內政部長指示搜查外國記者,不符合外交慣例。《環球時報》周一也發文指出,情報機構主導澳中關係,這很不正常。路透社9月初發文分析了澳大利亞針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並不斷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問題上惹是生非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在人事上,大批有國安和情報背景的人員進入澳政壇。澳大利亞議會中甚至有一幫反華鷹派互相勾結,並自稱「金剛狼」,他們主導制定所謂的《外國幹涉法》,唯一的矛頭就指向中國,並用這部法案進行所謂的「通共」調查,對澳大利亞政府和商界的鴿派進行「消音」。尤其是上一年度澳大利亞對華出口佔到其總出口量的39%,但該國商界卻在澳中關係上沒有發言空間,這在全球範圍來看都是罕見。正是澳大利亞政壇的歪風邪氣導致了中澳關係甚至先於中美關係「轉差」,在華為5G問題上尤為明顯,澳大利亞的最高技術情報機構通信管理局在2018年就禁用華為,此後又通過「五眼聯盟」渠道向英方提供了對華為公司的不實指控,並在遊說英國禁用華為的問題上不遺餘力。今年初,「金剛狼」議員們還在英國《泰晤士報》發聲明,激烈反對英國政府允許華為設備進入該國5G網絡。《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就曾刊文對該國神秘的情報機構幹政表示擔憂,認為澳大利亞的權力格局正暗中發生變動,而「五眼聯盟」在該國權力核心的影響力也遠高於其他「四隻眼」。一名美國資深外交政策專家坦言,澳大利亞情報機構的影響力已超過任何其它國家的同行。澳大利亞政壇的不正之風推動其國內近年來反華聲浪高漲,直接衝擊了中國商人對澳大利亞的投資熱情。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最新分析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對澳大利亞商業投資額約合人民幣124.3億元,同比暴跌逾47%,是自2016年達到峰值以來的三連降。報告分析認為,澳大利亞官方想將讓經貿與政治脫鉤,但遭遇失敗,中國商人已經不再信任澳大利亞政府。以中國人在澳大利亞投資的「龍頭」產業房地產來看,今年5月份中國買家對澳房地產的詢問量暴跌65%。此外,澳大利亞經濟模式單一,受疫情衝擊嚴重,有經濟學家就指出,該國經濟將出現「後退十年以上」的困境,這也導致包括中國人在內的外國投資者看淡未來的澳大利亞市場。不可忽視的是,現在澳大利亞國內各股政治勢力似乎都想在對華關係上橫插一槓,以撈取政治好處。這無疑為中國商人對澳大利亞的投資加上了無數「看不見的門檻」。以上月蒙牛集團收購澳大利亞第二大乳品和飲料製造商獅子乳業失敗案例來看,這項漫長的收購案獲得了澳大利亞消費者競爭委員會以及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的正式核准後,最後澳大利亞財長以所謂「食品安全」為由否決交易。而事實上,獅子乳業近年來業績下滑嚴重,2007年,日本麒麟公司以約192億元人民幣的高價收購獅子乳業,但之後資產不斷縮水,現在的評估價格僅約合人民幣30億元,因此日本麒麟公司急於「割肉」。除了幹擾企業的正常商業投資,澳大利亞政府還毫不避諱地直接將手伸進一些澳大利亞的跨國企業。而這些企業也由於多年來受到澳大利亞政府的恩惠,因此往往也樂於配合。英國《金融時報》周一報導稱,在力拓集團的前任執行長辭職後,澳大利亞財政部指示該公司必須任命一名澳大利亞人為執行長。此舉引發外界對澳大利亞幹擾企業運營的的擔憂。事實上,力拓這樣的大公司一直被澳大利亞政府視為「戰略工具」。深圳衛視注意到,美國政客和媒體近來也各種挑唆澳大利亞政府利用力拓這樣的帶有壟斷特徵的跨國企業來「壓制」中國。彭博社上周六就發文,稱鐵礦石是澳大利亞的「核武器」。文章將中國自2016年以來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商品增幅高達75%說成是「中國對澳大利亞嚴重依賴」,稱鐵礦石是中澳經貿的「核心」。文章還稱,失去了澳大利亞的鐵礦石,中國經濟將「失去發展能力」,並建議澳大利亞政府將鐵礦石供應鏈作為「反擊中國的武器」。但這種做法其實相當愚蠢,力拓的競爭對手、巴西鐵礦巨頭淡水河谷公司早就嗅到了商機,此前該公司高層向與中國鋼協承諾,今年將「全力保障對華出口」。而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間損失慘重的力拓集團為了留住中國客戶,從今年5月起改用人民幣計價完成交易。澳大利亞貿易部前官員蒂姆·穆瑞指出,鐵礦對澳大利亞而言是關鍵商品,但對中國來說卻並不是,而且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還有不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