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日,在西班牙巴塞隆納的世界移動通訊大會開展前夕,華為消費者BG營銷總裁餘承東展示基於Android Wear平臺的智能手錶華為Watch。 新華社記者 謝海寧 攝
經李克強總理籤批,國務院日前印發《中國製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製造強國戰略。這是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當前,全球製造業發展格局和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必須緊緊抓住當前難得的戰略機遇,突出創新驅動,優化政策環境,發揮制度優勢,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中國製造2025》提出,通過「三步走」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這意味著,到2025年,我國綜合指數接近德國、日本實現工業化時的製造強國水平,基本實現工業化,進入世界製造業強國第二方陣。」工信部部長苗圩說。
圍繞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中國製造2025》明確了9項戰略任務和重點:
一是提高國家製造業創新能力;
二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三是強化工業基礎能力;
四是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五是全面推行綠色製造;
六是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重點領域;
七是深入推進位造業結構調整;
八是積極發展服務型製造和生產性服務業;
九是提高製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為確保完成目標任務,《中國製造2025》提出了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完善中小微企業政策、進一步擴大製造業對外開放、健全組織實施機制等8個方面的戰略支撐和保障。
新聞多一點
「走出去」恰逢其時
曾居於全球產業鏈低端的「中國製造」,經過多年發展,逐漸邁向中高端,表現在出口商品由「輕」到「重」,從服裝鞋帽等輕工紡織品到鐵路、核電等重型裝備;技術含量從「低」到「高」,從日用品到電子產品、大型機械設備;參與國際分工從「單」到「全」,從單純的商品出口到產品、技術、服務「全產業鏈」輸出。
「中國製造」在價格、質量、技術和配套服務等方面的綜合比較優勢與日俱增,亟待「走出去」實現自身價值,惠及其他國家。《意見》指出,積極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有利於促進優勢產能對外合作,形成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於促進企業不斷提升技術、質量和服務水平,增強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從產品輸出向產業輸出的提升。
「當前,全球基礎設施建設掀起新熱潮,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積極開展境外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投資合作,有利於深化我國與有關國家的互利合作,促進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意見》稱。
十二大行業有序推進
國家對中國裝備「出海」制定了清晰明確的戰略。《意見》指出,將與我裝備和產能契合度高、合作願望強烈、合作條件和基礎好的發展中國家作為重點國別,並積極開拓發達國家市場,以點帶面,逐步擴展。將鋼鐵、有色、建材、鐵路、電力、化工、輕紡、汽車、通信、工程機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作為重點行業,分類實施,有序推進。
比如在鋼鐵行業方面,《意見》提出,以成套設備出口、投資、收購、承包工程等方式,在資源條件好、配套能力強、市場潛力大的重點國家建設煉鐵、煉鋼、鋼材等鋼鐵生產基地,帶動鋼鐵裝備對外輸出;電力項目方面,積極與有關國家開展核電領域交流與磋商,推進重點項目合作,帶動核電成套裝備和技術出口等。
工信部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表示,近年來,我國裝備製造業「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高鐵、電力、電信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製造業產品開始佔領國際市場,一批裝備製造企業通過跨國併購、設立研發中心等方式持續增強國際競爭力。
未來5年內,中國裝備「出海」將呈現嶄新面貌。《意見》規劃,力爭到2020年,與重點國家產能合作機制基本建立,一批重點產能合作項目取得明顯進展,形成若干境外產能合作示範基地。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支持政策更加有效,服務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市場開拓能力的骨幹企業。
金融服務至關重要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中國裝備浩浩蕩蕩「出海」需要金融保駕護航。人民網財經研究院的研究團隊認為,在中國現有金融體系下,商業銀行壟斷了大部分金融資源供給,憑藉傳統業務就可以獲得大量利潤,自然沒有足夠的動力創新。而在企業「走出去」的探索過程中,急需定製化的金融解決方案,通過專業化的跨境融資和服務平臺,抵禦全球化和地區性的金融風險。
此次國家對裝備「出海」給出具體金融支持方案,《意見》指出,一是發揮政策性銀行和開發性金融機構的積極作用,通過銀團貸款、出口信貸、項目融資等多種方式,加大對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的融資支持力度。
二是鼓勵商業性金融機構按照商業可持續和風險可控原則,為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創新金融產品,完善金融服務。鼓勵金融機構開展PPP項目貸款業務,提升我國高鐵、核電等重大裝備和產能「走出去」的綜合競爭力。
三是鼓勵國內金融機構提高對境外資產或權益的處置能力,支持「走出去」企業以境外資產和股權、礦權等權益為抵押獲得貸款,提高企業融資能力。支持中資金融機構加快境外分支機構和服務網點布局,提高融資服務能力等。
來源:新華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本期編輯:萬玉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