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未來十年18項高分子材料重點發展領域

2021-02-16 中國塑協專家委員會

  《中國製造2025》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需求,選擇10大優勢和戰略產業作為突破點,力爭到2025年達到國際領先地位或國際先進水平。十大重點領域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業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其中提到與高分子材料直接相關的項目如下:

  1、降低船體摩擦阻力塗料

  重點突破新型高性能降阻塗料技術、船底空氣潤滑降阻技術等。

  2、低溫材料與防寒設備

  重點開展適用於極地航行船舶的低溫材料、泵、閥件等核心液壓元件低溫啟動和密封技術研發。

  3、輕量化車身

  實現複合材料/混合材料技術突破,降低成本,在新能源汽車上的應用率達到30%,自主率超過50%。

  4、高性能聚烯烴材料

  突破高熔融指數聚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發泡聚丙烯、聚丁烯-1(PB)等工業化生產技術,實現規模應用。

5、聚氨酯樹脂

  重點發展環保型聚氨脂材料如水性聚氨酯材料,加快發展脂肪族異氰酸酯等原料。

  6、氟矽樹脂

  重點發展聚偏氟乙烯、PET、其它氟樹脂以及矽樹脂、矽油等。

  7、特種合成橡膠

  重點發展異戊橡膠並配套發展異丁烯合成異戊二烯;發展矽橡膠、溶聚丁苯橡膠和稀土順丁橡膠;發展滷化丁基、氫華丁腈等具有特殊性能的橡膠等。

  8、生物基合成材料

  重點突破生物基橡膠合成技術,生物基芳烴合成技術,生物基尼龍製備關鍵技術,新型生物基增塑劑合成及應用關鍵技術,生物基聚氨酯製備關鍵技術,生物基聚酯製備關鍵技術,生物法製備基礎化工原料關鍵基礎技術等。

9、生物基輕工材料

  重點發展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酯(PBS)、聚對苯二甲酸二元醇酯(PET、PTT)、聚羥基烷酸(PHA)、聚醯胺(PA)等產品。PLA關鍵單體L-乳酸和D-乳酸的光學純度達99.9%以上,成本下降20%;PBS關鍵單體生物基丁二酸、1,4-丁二醇提高生物轉化率達5-10%;PTT關鍵單體1,3-丙二醇以木薯澱粉、甘油等非糧原料發酵生產,PTT纖維聚合紡絲實現產業化;PA關鍵單體戊二胺硫酸鹽成品純度高於99%,成本下降20%。

 10、特種工程塑料


  重點發展基於熱塑性聚醯亞胺(PI)工程塑料樹脂、雜萘聯苯型聚醚碸酮共聚樹脂(PPESK)、高端氟塑料的加工成型的特種纖維、過濾材料、耐高溫功能膜、高性能樹脂基複合材料、耐高溫絕緣材料、耐高溫功能塗料、耐高溫特種膠粘劑。熱塑性聚醯亞胺工程塑料樹脂,粘度0.38dL/g,Tg=230-310℃,Td5%>500℃,拉伸強度>100MPa,彎曲強度>150MP,成本<15萬/噸;雜萘聯苯型聚醚碸酮共聚樹脂,Tg=263-305℃,拉伸強度90-122MPa,拉伸模量2.4-3.8GPa,體積電阻率3.8-4.8χ1016Ω·cm,成本降低到PEEK的50-70%。高端氟塑料主要性能指標:超純氟塑料製品:PTFE固體表現密度SSG≤2.147g/cm3,PTFE樹脂拉伸強度>28MPa,伸長率>350%,絕緣強度>3.5KV/mil。滿足SEMI標準中C12的要求;耐高低溫氟材料功能膜、特種氟纖維及過濾產品:滿足高端環保要求,PTFE樹脂要求壓縮比>3000,拉伸強度>28MPa,伸長率>360%;油氣及化工流體輸送用泵、閥門及管道用PVDF樹脂要求密度1.75-1.77g/cm3,熔指0.5-2.0g/10min,熔點156-165℃,熱分解溫度≥390℃,含水率≤0.10%,玻璃化溫度≤-35℃,脆化溫度≤-62℃。

11、先進紡織材料

  (1)高端產業用紡織品

  2020年實現可吸收縫合線、血液透析材料的自主產業化,部分替代國外進口產品;滿足熱、生化、靜電、輻射等功能防護要求;高溫過濾、水過濾產品性能滿足各應用領域要求;土工材料滿足複雜地質環境施工要求。2025年,滿足多功能複合防護要求,同時實現輕質、舒適和部分智能化,過濾產品壽命和穩定性進一步提升,實現低成本應用和智能化監測預警等功能結合。

  (2)功能紡織新材料

  2020年,阻燃極限氧指數﹥32,無熔滴,滴水擴散時間﹤1s,能耗降低20%。2025年高端產品基本實現自給。

  (3)生物基化學纖維

  2020年PTT纖維原料1,3-丙二醇純度大於99.5%,成本控制在1.5萬元/噸以下;聚乳酸耐熱溫度≥110℃,單體純度≥99.9%,PLA纖維斷裂強度大於3.5g/d,斷裂伸長30%-35%。2025年PLA纖維生產成本接近PET生產成本。

  12、高性能分離膜材料

  (1)海水淡化反滲透膜產品

  脫鹽率大於99.8%,水通量提高30%,海水淡化工程達到200萬噸/日,裝備國產化率大於80%。

  (2)陶瓷膜產品

  裝填密度超過300m2/m3,成本下降20%,需求量達到20萬m2,突破低溫共燒結技術,形成氣升式膜分離裝備,能耗下降30%。

  (3)離子交換膜產品

  膜性能提高20%,氯鹼工業應用超過1000萬噸規模,突破全膜法氯鹼生產新技術和成套裝置。

  (4)中空纖維膜產品

  在自來水生產、汙水處理等領域應用超過1000萬噸/日,膜面積超過2000萬m2。

  (5)滲透汽化膜產品

  滲透通量提高20%,膜面積達到10萬m2,突破大型膜組器和膜集成應用技術,推廣應用規模超過百萬噸溶劑脫水和回收,節能30%以上。

13、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

  (1)高性能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

  2020年國產高強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技術成熟度達到9級,實現在汽車、高技術輪船等領域的規模應用;2025年,國產高強中模、高模高強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技術成熟度達到9級;力爭在2025年前,結合國產大飛機的研發進程,航空用碳纖維複合材料部分關鍵部件取得CAAC/FAA/EASA等適航認證。碳纖維(T800級)拉伸強度≥5.8GPa,CV≤4%,拉伸模量294GPa,CV≤4%。

  (2)高性能對位芳綸纖維及其複合材料

  2025年國產對位芳綸纖維及其複合材料技術成熟度達到9級。

  建立統一標準的高性能纖維材料技術體系,攻克系列化高性能纖維高效製備產業化技術,開展與國產高性能纖維相匹配的複合材料基體材料、設計技術、成型工藝、性能表徵、應用驗證及回收再利用等研究,確保重大裝備需求。對位芳綸斷裂強度20-22cN/dtex,斷裂伸長率3-4%;聚醯亞胺纖維單絲纖度為2.0dTex,強度>4cN/dTex,極限氧指數為38%。

  (3)其他高性能纖維及其複合材料

  重點發展金屬基、陶瓷基先進複合材料、構件及相關工藝裝備;聚醯亞胺纖維單絲纖度為2.0dTex,強度>4cN/dTex,極限氧指數為38%;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玄武巖纖維、聚苯硫醚纖維、高強度高模量聚乙烯醇縮甲醛纖維、聚四氟乙烯纖維、碳化矽纖維等重要品種;開發高性能PBO纖維,拉伸強度5.8GPa,模量270GPa,極限氧指數為68%。

  14、新一代生物醫用材料

  (1)再生醫學產品

  研製出5-10種應用於骨、皮膚、神經等組織再生修復的生物活性材料,高端再生醫學產品年產規模50億元。

  (2)功能性植/介入產品

  開發出5-10項應用於心血管、人工關節、種植牙、視覺恢復等臨床治療的生物醫用材料,高端功能性植/介入產品年產規模30億元。

  (3)醫用原材料

  實現重要原材料的國產化,支撐量大面廣的醫用耗材、滲透膜、可降解器械等產品,實現年產規模30億元。

  15、3D列印用材料

  (1)其它3D列印特種材料

  突破適用於3D列印材料的產業化製備技術,建立相關材料產品標準體系。

  (2)醫用增材製造技術(3D列印技術)

  適於3D列印技術的可植入材料及修飾技術,碳納米與石墨烯醫用材料技術、用於個性化製造的全面解決方案,包括檢測、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技術等。

16、智能仿生與超材料

  (1)可控超材料與裝備

  實現特定頻段內電磁波從吸波與透波的可控轉換,或者將特定頻段內的吸波或透波轉換為輻射電磁波。

  (2)仿生生物粘附調控與分離材料

  實現長效抗海洋生物粘附(3年,低於5%),環境無毒害;實現高效的粘附調控富集分離99%以上;獲得2-3種長效仿生抗海洋生物粘附的塗層材料及仿生高效分離技術與裝備。

  (3)柔性智能材料與可穿戴設備

  實現柔性仿生智能材料「卷對卷」的生產,實現電磁可調、智能傳感、0-360度任意彎曲、與人體兼容。整體突破仿生生物粘附調控與分離材料的大面積製備與塗層黏合技術;智能材料的柔性化、大面積的製備和生物兼容技術;具有智能化和仿生特性的自適應可控式超材料的聯合設計技術。

  17、石墨烯材料

  (1)電動汽車鋰電池用石墨烯基電極材料

  較現有材料充電時間縮短1倍以上,續航裡程提高1倍以上。

  (2)海洋工程等用石墨烯基防腐蝕塗料

  較傳統防腐蝕塗料壽命提高1倍以上。

  (3)柔性電子用石墨烯薄膜

  性價比超過ITO,且具有優異柔性,可廣泛應用於柔性電子領域。

  (4)光/電領域用石墨烯基高性能熱界面材料

  石墨烯基散熱材料較現有產品性能提高2倍以上。

  整體突破石墨烯的規模製備技術,石墨烯粉體的分散技術,石墨烯基電極材料的複合技術。

18、醫療器械先進治療設備

  (1)大型重離子/質子腫瘤治療設備、圖像引導放療設備、高清電子內窺鏡、高分辨共聚焦內窺鏡、數位化微創及植介入手術系統、手術機器人、麻醉機工作站、自適應模式呼吸機、電外科器械、術中影像設備、腦起搏器與迷走神經刺激器等神經調控系列產品、數字一體化手術室、可降解血管支架、骨科及口腔材料植入物、可摺疊人工晶體等。

  (2)關鍵零部件

  大熱容量X射線管(8MHU以上)、新型X射線光子探測器、超聲診斷單晶探頭、面陣探頭(2000陣元以上)、微型高頻超聲探頭(血管或內窺鏡檢測),3T以上高場強超導磁體、MRI用多通道譜儀(64通道以上)、CT探測器、PET探測器(基於矽光電倍增管)、可降解血管支架材料、透析材料、醫用級高分子材料、植入電極、臨床檢驗質控用標準物質等核心部件。

文章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圖片來源:新材料在線

註:本網轉載內容均註明出處,轉載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cppiea

是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的下設機構,由全國性的跨行業、跨地區、跨學科的塑料行業相關專業人士組成。專家委員會成立的目的是為行業服務、為企業服務,促進塑料產業技術進步與發展。

相關焦點

  • 玄武巖纖維被列入《中國製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
    《中國製造2025》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需求,選擇10大優勢和戰略產業作為突破點,力爭到2025年達到國際領先地位或國際先進水平
  • 中國製造2025與5G,為何觸動美國神經?
    《中國製造2025》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的製造業政策,也是中國政府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首個十年綱領。
  • 《中國製造2025》明確製造強國路線圖,以下乾貨你一定要知道
    新華社記者 謝海寧 攝經李克強總理籤批,國務院日前印發《中國製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製造強國戰略。這是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
  • 內蒙古新材料發展方案:鼓勵發展石墨烯、負極材料、金剛石、石墨電極等項目
    日前,內蒙古工信廳印發《內蒙古自治區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方案(2021-2025)》,未來5年將重點發展先進矽材料、先進碳材料、建材及非金屬礦物材料等新材料產業
  • 從「十四五」到2035——石英材料在高端技術領域的發展趨勢及應用
    石英材料主要成分為SiO2,是玻璃、電子及電器、石英玻璃等高端技術領域不可或缺的關鍵基礎原料,應用於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領域,如半導體、光通訊、光伏、光學、電光源等。尤其是高純石英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產業等九大領域中的八大領域具有密切的關聯性,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中重要的支撐材料。
  • 【「中國製造2025」】上海交大目標瞄準構築質量與品牌的「中國夢」
    中國工程院在《製造強國發展戰略研究》一期研究的基礎上,開展二期研究,為《中國製造2025》的實施提供支撐。  項目二期於2015年4月21日在北京正式啟動,項目負責人為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院士。項目下設七個課題,包括製造強國指標體系及重點產業發展路線圖研究、智能製造發展戰略研究、製造業質量與品牌發展行動計劃戰略研究、綠色製造發展戰略研究、服務型製造理論與實踐研究、製造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研究以及典型地區製造2025和典型製造企業2025發展戰略研究。
  • 創業近10年,他打破歐美壟斷,開亞洲樹枝狀高分子產業化先河
    與進口的高端實驗級別樹枝狀高分子相比,原本上萬元1克的材料,如今只需要幾千塊就能從晨源分子買到,大大降低了成本。另外,從國外進口材料需要一個多月才能收到貨,晨源分子不到一個星期就可以交貨,切實縮短了材料的交貨期。隨後,公司研發的20餘種樹枝狀高分子產品,逐漸成功應用至生物醫療、納米材料、催化劑載體、水處理等領域,不僅打破了歐美國家對該技術的壟斷,還與澳大利亞、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客戶達成合作。
  • 【漲知識】你應該了解的高分子材料老化
    由於其具有優於傳統結構材料的許多潛在性能,使得它們在軍民品領域的用途越來越廣。高分子材料質量輕、強度高、抗腐蝕性能好,具有很好的保護性能,大量用於航空、汽車、船艦、基礎構建、軍用品等領域。高分子材料的老化失效問題已成為限制高分子材料進一步發展和應用的關鍵問題之一。 老化現象由於聚合物品種不同,使用條件各異, 因而有不同的老化現象和特徵。
  • 《德國應化》夜視技術新材料--長波紅外透過高分子
    長波紅外(LWIR, 7-14 µm)光譜技術在實現近/全黑暗狀態下的高分辨熱成像方面有著獨特優勢,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夜視方法
  • 芳綸-國防軍工上的高分子材料解密!
    芳綸1414的發現被認為是材料界發展的一個的重要裡程碑。芳綸1414有極高的強度,大於28克/旦,是優質鋼材的5~6倍,模量是鋼材或玻璃纖維的2~3倍,韌性是鋼材的2倍,而重量僅為鋼材的1/5。(芳綸1414的強韌性也使其裁切與加工異常困難,需要昂貴的專用工具)。
  • 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工業和信息化發展規劃
    綠色製造體系初步建立,創建綠色工廠102家、綠色產品31個、綠色供應鏈4條、綠色園區15個,制定綠色製造標準23項,其中,3項成為國家標準。自然保護區內工業企業全部退出,危險化學品企業搬遷改造任務全部完成。  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 未來十年,中國不能錯過的紅利
    成為未來中國智能經濟的「水電煤」過去十年間,我們所經歷的所有新經濟新應用,幾乎都建立在「應用層技術」蓬勃發展的基礎之上。不需要過多的研發投入,應用層技術在整個鏈條中是最容易、也是最快速誕生創新的,在商業模式不出大問題的情況下,大部分困難都是可以通過「堆設備、堆人」來解決的。
  • 先進電子製造技術,助力《中國製造》2025規劃 ——2015慕尼黑上海電子生產設備展好戲即將上演
    中國製造業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國際市場需求不振、貿易壁壘等因素影響,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升級和結構性調整的巨大壓力,中國電子製造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如今全球經濟正處於深度調整期,以工業4.0為核心的智能製造革命將是電子製造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方向。
  • 【案例追蹤】MedeA在高分子有機材料中的應用
    高分子有機材料廣泛應用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比如玻璃,塑料,膠水等,其形態和性質也會各不相同。
  • 金融租賃在金融支持製造強國建設中的作用淺析
    (三)中國製造業未來發展趨勢。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中國製造2025》通知(國發〔2015〕28號),是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並提出了5項重點工程、9大任務、10大重點領域。隨後,陸續發布了11個配套指南,形成了《中國製造2025》「1+X」規劃體系。
  • 全世界70%防彈衣是"中國製造"!這些防彈材料你都知道嗎?
    據央視財經報導,目前中國製造的防彈衣佔據了全球防彈衣市場的70%防彈頭盔也在國際市場上站穩了腳跟!這就是傳說中的國產QGF03頭盔,它的抗彈率達到了100%!中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概況:中國是個化纖大國,2007年化纖產量佔世界的54%,有著較為堅實的工業基礎,但在高性能纖維發展方面較為滯後。
  • 未來十大軍事科技制高點
    遠望智庫特約研究員趙國安科技總是最先應用於軍事領域,並對戰爭產生深刻影響。要在明天的戰爭中贏得主動,今天就必須關注和努力搶佔未來軍事科技的制高點。基於此,本文重點對當今軍事科技的十大熱點領域進行了梳理,對當前研究情況和未來發展,以及在軍事領域的應用進行了展望,期望對廣大軍事工作者有所啟發和啟示。
  • 中國將很快在科技領域領先美國
    這一舉動也反映出他的兩大判斷,即中國是「我們在21世紀面臨的最重要的地緣政治威脅」,以及先進技術領域將會是中美之間「競爭和較量的主競技場」。但美國人應該問的問題是:中國能贏得這場技術競賽嗎?中國製造的太陽能面板數量是美國的70倍,中國銷售的電動車數量是美國的四倍,中國的5G基站數量也是美國的九倍,而且網速是美國的五倍。在AI這個未來十年可能對經濟和安全產生最重要影響的先進技術上,中國已在一些關鍵領域領先於美國。
  • 未來5年,顛覆世界軍事的7項關鍵技術
    本文簡要分析了那些在未來5年(2020-2025年)最直接影響軍事能力的因素。未來5年(2020-2025)最直接影響軍事能力的關鍵技術納米技術是在納米尺度上進行的科學、工程和技術,納米尺度約為1至100納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