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局長比爾·伯恩斯(Bill Burns)在10月宣布,該機構將新設兩個重要「任務中心」,一個聚焦於中國,另一個聚焦於前沿技術。這一舉動也反映出他的兩大判斷,即中國是「我們在21世紀面臨的最重要的地緣政治威脅」,以及先進技術領域將會是中美之間「競爭和較量的主競技場」。但美國人應該問的問題是:中國能贏得這場技術競賽嗎?
哈佛大學貝爾福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就這場「技術大比拼」發表了一份新的研究報告,它在報告中給出的答案是:是的。報告中並沒有危言聳聽,但卻得出結論稱,中國已取得如此巨大的飛躍,現在它已成為一個全方位的競爭對手。在21世紀的每一項基礎技術領域——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半導體,5G行動網路,量子信息科學,生物技術及綠色能源——中國可能很快就會成為全球領導者。在某些領域,它已然是世界第一。
去年,中國生產了全球50%的電腦和手機,美國只生產了其中的6%。中國製造的太陽能面板數量是美國的70倍,中國銷售的電動車數量是美國的四倍,中國的5G基站數量也是美國的九倍,而且網速是美國的五倍。
在AI這個未來十年可能對經濟和安全產生最重要影響的先進技術上,中國已在一些關鍵領域領先於美國。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mmission)在2021年春發布的一份AI報告中稱,中國將在2030年底前超越美國,成為AI行業的全球領導者。如今,每年在AI相關行業獲得博士學位的美國出生學生數量仍和1990年差不多,相比之下,到2025年底前,在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領域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學生數量有望達到美國的兩倍。哈佛大學的報告還指出,在實際的AI應用上,包括人臉識別、語音識別和金融科技領域,中國目前已明顯領先於美國。
美國近半個世紀來在半導體行業佔據的主導地位得以延續。但在兩個重要競技點上,中國或許用不了多久就會迎頭趕上:半導體製造和晶片設計。中國的半導體產量已超越美國,它在全球半導體產量中的佔比已從1990年時的不到1%升至15%,而美國的佔比則從37%降至12%。
至於5G領域,美國國防部下屬國防創新委員會(Defense Innovation Board)報告稱,中國有望複製美國作為全球4G領導者所獲得的經濟與軍事優勢。中國已安裝了95萬個基站,而美國的5G基站數量僅為10萬個。到去年年底,中國已有1.5億人用上了5G手機,平均網速達到每秒300兆,與之相比,美國只有600萬人接入5G網絡,且網速僅為每秒60兆。美國的5G運營商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標榜自身能力而不是建造基礎設施上。
在能夠塑造未來數十年的技術領域中,中國希望成為全球引領者。中國在2013年的經濟改革計劃中強調,要利用科技創新繞開「中等收入國家陷阱」。廣為人知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其目標就是讓國產產品在5G、AI、電動車等10項新興技術領域佔據主導地位。
中國還將擴大在機器人領域的領先優勢,從而鞏固其「世界製造業工廠」的位置。5月份時,中國高層明確指出了自己的判斷,即「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 中國在實現雄心勃勃的科技目標時取得的成功著實令人驚嘆。
總之,儘管美國在航空、醫學、納米技術等許多重要競賽中仍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但中國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對手。美國人已開始意識到這一現實。6月,參議院在兩黨支持下通過了《創新與競爭法案》(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批准未來五年內向科學和技術領域投資2,500億美元。但是,該法案在眾議院被擱置,作為年度國防法案的內容之一,它的前景充滿了不確定性。(譯註:美國眾議院於12月7日批准7,780億美元的國防法案。)
(本文作者之一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是哈佛大學政府學教授,著有《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一書(2017年)。另一作者埃裡克·施密特在2001至2011年任谷歌執行長,2011至2017年在谷歌及其母公司Alphabet Inc.擔任執行董事長,與人合著有《人工智慧時代:以及我們的人性未來》(The Age of AI: And Our Human Future)一書(2021年)。本文的英文版最初於12月7日發布,僅代表作者的觀點和立場。)
Graham Allison / Eric Schmidt
2021年12月20日11:15 CST 更新
註:本文版權歸道瓊公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道瓊公司(Dow Jones) 創建於1882年,旗下有道瓊指數, Barron's《巴倫周刊》, WSJ《華爾街日報》, MarketWatch, Factiva, Risk & Compliance等品牌。「道瓊風險合規」是風險管理和合規治理全球領先品牌,由道瓊風險合規中國團隊運營。歡迎關注公眾號或聯繫道瓊風險合規中國負責人:Johnson.Ma@dowjon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