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15℃的夏天- 阿拉斯加2019

2021-02-25 伊途旅遊


大學畢業的第一份工作和航空業有關。那個時候從亞洲飛美洲,都必須在安克雷奇技術性經停(加油)。多年以後,我終於搭乘郵輪來到了這個能脫口而出的陌生地,一圓心中的夢想;也因此愛上了這個常年冰封的地方。

從地圖上看,阿拉斯加位於北美大陸西北端,和俄羅斯隔海相望,東部與加拿大接壤,另外三面被北冰洋、白令海和北太平洋環繞,擁有綿延34,000英裡的海岸線。1867年俄國在克裡米亞戰爭後以720萬美元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每英畝均價2分錢。

當年被人詬病的收購,不僅給美國帶來了豐富的石油等礦產及漁業資源,更讓美國一躍成為北極理事會成員國。阿拉斯加也因其戰略和經濟地位,在1959年建州,成為美國第49個州。

每年5至9月是阿拉斯加最舒適宜人的黃金旅遊季,氣溫在15-25攝氏度之間。很多迷人風景和最令人震撼的冰川只有海路才能抵達,迄今為止,57%以上的遊客都是搭乘郵輪而至。我,也是這其中的一份子。

我愛旅行,去過很多地方,但我不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環球旅行者,因為我經常會再次探尋一些深愛的目的地。在體驗新鮮事物的同時,我又總是小心翼翼讓自己處在一個萬全的環境中。因此郵輪總會是我的首選,就好像帶著自己的房子去遠行。

今年初夏,約上幾位知己,我搭乘伊莉莎白女王號(QE)第三次抵達阿拉斯加,為了那15度的夏日和陽光下淡藍色的萬年冰雪;也為了再次享受冠達的英倫服務。10晚的行程,除了經典的3個淘金小鎮,凱奇坎,朱諾和史凱威, QE又經停了冰峽點, 錫特卡和維多利亞,完美囊括了這條航線上所有的美好。

郵輪是漂浮在海上的度假村;冠達,與我而言,是一座移動的海上城堡。

QE是冠達三姐妹中最年輕的一位,2010年下水;2018年11月剛又翻新。高雅的木鑲板,璀璨的水晶吊燈,光潔的大理石地板,厚厚的羊毛地毯和無處不在的鮮花,讓人對全盛的好萊塢充滿了遐想;紙牌屋,畫廊,圖書館,皇家劇院,皇后宴會廳(Queen’s Room), 不同風格的酒吧,購物店,以倫敦皇家植物園邱園為藍本的花園酒廊,室外步道,以及每天不重樣的活動安排,整整十天,三個SEA DAY,時間根本不夠用。

船上最好的集合地是Queen’s Room:船長晚宴,常旅客酒會,下午茶,主題各不相同的舞會,到岸遊集合地,都在這裡。

看久了會發現,有十幾對是必到的舞客:一位體型像彌勒佛的亞裔先生和他的白人太太;來自香港的老客勒和舞伴;一對非常相像,安能辨我是雌雄的拉美裔夫妻;舞姿國標的講國語的夫妻……即使體型體重外貌天上地下,舞姿都是一樣的輕盈。當然,QE的舞池裡一定有Single Host 的身影,照顧著愛跳舞沒有舞伴的客人。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對英國老夫妻,太太還有明顯的駝背。白天在餐廳,他們就是一對非常普通的老年夫婦,老先生還時常瞌睡著;晚上在舞場,盛裝下的他們滿場飛,那靈活的舞步,簡直讓人嘆為觀止,讓人禁不住對於他們曾經擁有過的飛揚的青春浮想聯翩。

最後一晚正裝之夜,舞場的主題是20年代。好多女士都是20年代的盛裝打扮。看著舞場四周懸掛著的妙齡美女照,和舞場裡年齡翻幾翻的老美女,我突然想起電影裡北海道的「四姐妹酒吧」。忍住,忍住,沒回到自己的艙房之前絕對不能大笑出聲。

時間不夠用,還因為我們把大把的時間揮霍在了拍照上。是的,錦衣雲鬢高跟鞋,在QE的各個角落還原著30年代遠東最大城市的風情;藍天白雲下的崔西峽灣,蕩漾的浮冰,淡藍色的哈伯德冰川,以及停靠在同一個碼頭的其他郵輪,都成了鏡頭裡最美的背景。

人生不可或缺的朋友清單,除了心愛之人,一定要有醫生,會計師,律師,廚師,還有攝影師。和攝影師朋友上QE逛阿拉斯加,真是幸福人生的高點之一。旅途回家倒時差的時候,每每收到同行朋友轉發的旅途照片,就好像又回到了那些幸福的時光。

同行的兩位攝影師,李老師是著名的「鳥先生」。炮臺灣溼地公園的一次偶然相遇,引導他走進了大自然的天地,從此踏上了野鳥生態攝影之旅。為了鏡頭裡靈動的小生靈,李老師扛著沉重的攝影器材,行走於秘魯,哥斯大黎加,肯亞,衣索比亞,美國,以及亞洲的新馬泰,斯裡蘭卡,越南,中國的二十多個省市,在世界各地拍攝了五六百種鳥類。不僅如此,李老師還是理財高手,出遊的費用都來自於理財。這次在QE,特意問李老師要來南美國鳥的照片。2020的春節,大門口的門神準備改成一對招財鳥了。

王老師是我的老朋友,也是我的御用攝影師。他從80年代的鳳凰205開始,專攻人像大特寫。在沒有單反的年月,一卷膠捲36張,能保證30張是好的,3到4張是特別棒的。而且王老師喜歡用自然光,不修片(其實他不會,哈哈)。王老師總是教育我,每個人都有最佳神態和最美的角度。擁有一張美麗圓臉的我,自信心開始極度膨脹。每每翻看王老師鏡頭下的我,只有一個字,美!

有道是「一上郵輪胖三斤」,每天三頓加兩餐,外加下午茶。上船前的擔心在啟航不久全都消失的無影無蹤。阿拉斯加三面環海,其綿延34,000英裡的海岸線及其周圍冰冷的水域是世界上最大,最富饒的世界級漁港,如Dutch Harbor 港和Kodiak港,海產豐富,是全球為數不多的能大量供應多種深海魚類及野生鮭魚的產地。這一路,最不缺的就是各色深海魚蝦蟹。

聽說英國貴族是一定要在床上用早餐的。在QE上也可以做個貴族,而且是24小時隨時可以用餐的貴族。可我還是習慣梳洗完換好裙裝去主餐廳享用早餐。不用算時間,看天氣,搶出租,也不再低頭看手機。在咖啡的香氣裡放眼望去,是船尾拖著的長長白色浪花。這次很幸運,航道上還有鯨魚一路跟隨。只可惜沒看到它探出身子換氣,只有一個標誌性的大尾巴,在海面上浮動。

下船前的最後一次晚餐,收到一份來自於QE的驚喜:全程的主餐廳菜單和服務員的感謝信。整個行程中,每每最難選擇的,就是餐單上的美味。中國胃即使走遍全世界,還是有些思鄉。熱湯,牛肉和海鮮,冰淇淋,幾乎成了每天的標配。再次翻閱,隱隱有些後悔。下次上船再補回來吧。先立個Flag。

船上的自助餐也非常棒。那些成碟堆在一起讓人隨手取用的餐具,真不能相信,都是Wedgwood品牌的。這次的阿拉斯加航線,QE特意安排了兩次Gala Buffet. 一次全海鮮, 阿拉斯加特級海鮮;另一次是超級甜品。第一次看到自助餐廳排起了上百人的長隊,看架勢套房的客人都來排隊享用。大大的冰雕,琳琅滿目的餐檯以及餐檯後忙碌的Chef, 沒有大聲喧譁,可也打破了QE的英國範兒。今天的客人終於不再矜持,克制,每個人都端著滿滿的食物到處找著座位。

至於甜品,各位就看看照片吧。我只嘗了一點點,留了肚子給司康了。

每年的10月18是阿拉斯加日,因為這一天沙皇俄國和美國的土地買賣合同正式生效。因為這一紙合同,遠離美國的阿拉斯加成了美國的第49個州。這裡因淘金潮而興起;又隨著熱潮的散盡而落寞過。當然,因為它的戰略地理位置,以及在北極區域權利之爭中舉足輕重的地位,阿拉斯加永遠不可能被放棄。

隨著現代郵輪業的發展,阿拉斯加航線開始享譽天下,被尊為全球十大航線的頭牌,這裡又一次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增加了許多新的建築,博物館,以及鳥槍換炮的店家。讓我給大家一一道來。

凱奇坎,朱諾和史凱威,是這條經典航線上的三個亮點。

凱奇坎是阿拉斯加的第一座城市,又被稱為「鮭魚的故鄉」,是鮭魚洄遊的重鎮。除了豐富的原住民遺蹟,最讓人著迷的就是小溪街了。吊腳樓上,曲折蜿蜒的小街兩邊,推門而入總能找到很多藝術家的原創藝術品。淘金盛期的紅燈區華麗轉身為各種特色小店的聚集地。每一次我都在這裡滿載而歸,送人自用兩不誤。碼頭區域也是購買皮草小件和Tom’s布鞋的好地方。一番討價還價,這次又入手了一頂時髦的貂皮帽。鞋子,當仁不讓,人手兩雙。

小溪街的左邊有條直達山頂酒店的木質步道。咖啡色的步道隱在林木中,夏日正午的陽光穿過樹葉,一地斑駁,滿眼翠綠。步道有兩條,最美最隱秘的那條,被稱為「已婚男士之路」。哈哈,大家都懂的。鳥痴李老師,為了一隻阿拉斯加特有的鳥兒,架著300頭相機,在男士之路足足等了30分鐘,終於凱旋而歸,不虛此行。

朱諾是阿拉斯加的首府,也是這條航線上最大的一個城市。幾年前這裡有很多的皮草店,現在只剩下兩,三家,價格也是水漲船高,已經被我移出購物目的地清單。所有的船在朱諾都會停留一整天,方便郵輪客出海觀鯨,坐一下狗拉雪橇,以及品嘗阿拉斯加海蟹。

Tracy’s是朱諾的網紅打卡地,專供現煮阿拉斯加海蟹。剛起步時小店只是路邊空地上的一個小攤,6年前第一次嘗鮮就是坐在塑料雨棚下的長桌邊。如今的Tracy’s坐擁碼頭最黃金的地段,店門口永遠排著長長的隊伍。點單後找個空位,聽著服務員的送餐吆喝也是一大樂事:Tracee from Australia; David from Canada; Eve from China …… 這一次,叫了兩個大大的蟹腳。小手臂長短的蟹殼裡,滿是大塊香甜的新鮮蟹肉。配著一小罐汪汪的黃油,樸素的小麵包,滿嘴鮮香,滿手是油。


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講述阿拉斯加捕蟹人的生活。由於海蟹所在的海域巨浪滔天,海水冰涼,這份工作被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之一。為了這份艱辛,我仔仔細細將殼裡的蟹肉掏得乾乾淨淨。

酒足飯飽(滿手是油)離開Tracy’s, 朱諾之行徹底圓滿!

史凱威曾經是通往金礦的大門。一百多年前人口已達2萬。到了這裡,一定要搭乘一次落差達3000呎的White Pass小火車,體驗一下左邊懸崖,右邊巖石的窄軌鐵路。軌道永遠呈8字型,沿路的自然風景也讓人心曠神怡。車行過半,回頭望去,郵輪好似漂浮在半空中。

站在小鎮的馬路中間,左邊是保留完整的淘金時期的老房子;右邊是各色咖啡店,餐廳,禮品店;前方不遠處有雪山,郵輪;後方是山脈和綠植。小鎮入口處的小溪裡,一到夏季滿是洄遊的鮭魚,溪水只淺淺蓋過魚身。棋盤格的小鎮,就這麼敞開在遊客的眼前。

行程中讓我眼睛一亮的,當屬冰峽點。錫特卡也因其沙俄的基因而別具風情。

由於吃水的緣故,這兩個點都是Tender Operation,QE泊在海中央,客人搭乘救生艇上岸。參加過救生演習,風平浪靜的時候再搭乘一下小艇,感覺不錯。上小艇前,客人必須去到Queen’s Room,當著工作人員的面跨過地上的兩條黃線。順利過,就能拿票上岸;如若不行,請稍候。看著隊伍裡的大腹便便和白髮蒼蒼,真心覺得這個測試是必要的。出名要趁早,出門旅行也別太晚了。

從1799年起直到被出售,阿拉斯加一直屬於沙皇俄國,錫特卡也是那個時候的首府。直至今日,市中心還矗立著東正教的洋蔥頭。教堂不大,收費5美金的入場費。個人覺得還是值得一看。教堂內部的富麗堂皇,銀飾珠寶重新刻畫的天主的形象,讓人浮想聯翩。

回到溫哥華的前一天,QE抵達了維多利亞。那裡有我思念的布查花園。一個廢棄的礦坑,如今滿園花香。日本園子,玫瑰園,礦坑花園,呆上一周也不會悶。愛極了各種花草的種子,又怕氣候植被不同種不出來。考慮良久,這次還是放棄了購買花種的念頭。略帶遺憾打道回船。

跟船旅遊,有時候還是走馬觀花。我們在上船前特意去班芙國家公園好好享受了5天。加拿大的地面部分,留待下次再給大家分享吧。

番外:

N多年前,籌劃著出門旅行,請教了一位剛從阿拉斯加回來的朋友,是否值得去一次。他的答覆是「Boring」。因為這個詞,我的阿拉斯加之行延後了很久。7年以後,當我真正踏上了這塊土地,我才發覺,boring也許指代的是婚姻狀況,而不是阿拉斯加的美妙。


所以,出門旅行,不要請教已婚男人,還是找一個靠譜的旅遊從業人員吧!

(文中圖片部分來自網絡,部分由Eve、王寶山、李鋒提供,Eve、王寶山、李鋒提供圖片版權歸其所有,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

相關焦點

  • Anny的2017年挪威行攻略和遊記匯總
    挪威太多雨,天氣不好會影響旅行質量,特別是行程較短不到15天的。如果你覺得公眾號的文章太長太詳細,讀了還是容易遺忘,推薦你下載窮遊app,搜我的遊記《挪威!你是一連串的驚嘆號——Anny的2017挪威行(峽灣、羅弗頓群島超詳細攻略和遊記)》。窮遊app裡的遊記,右上角「電梯」,可以查目錄,我做了非常細緻的分類,非常方便查到信息。
  • 阿拉斯加是如何成為美國領土的
    不過沙皇政府出售阿拉斯加也不僅僅只是盯著賣地那點錢,因為最終美國以720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4.6億美元)購買了170萬平方公裡的阿拉斯加——沙俄不僅是出售阿拉斯加,還是低價出售,就差沒友情贈送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為了讓美國接手阿拉斯加甚至拿著盧布去行賄美國有關人士。
  • [檔案資料] 重巡殺手——「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
    15 15 10 12續航力(海裡/15節) 12000305/L50主炮 3XⅡ 2XⅡ+1XⅢ 2XⅢ+1XⅡ 3XⅢ 2XⅡ+1XⅢ127/L38副炮 6XⅡ28毫米機關炮 4XⅣ彈藥庫防護距離(千米)203毫米彈距離 8.7-24.8 8.7-24.8 8.7-24.8 8.7-26.7 7.1
  • 埃及遊記一:土地和人口
    *********************下邊是已經發過的遊記。每個國家的開頭部分都列在這裡。點開一個國家,後邊就全有了。我先儘量把國際部分發完,然後發國內。日本遊記印度遊記伊朗遊記約旦遊記黎巴嫩遊記希臘遊記加拿大遊記古巴遊記墨西哥遊記美國遊記柬埔寨遊記寮國遊記泰國遊記越南遊記
  • 阿拉斯加主要海產之蟹類:帝王蟹、雪蟹及唐金蟹
    28%;美國一半以上的水產品來自阿拉斯加水域。在冰冷,幽深和清潔的阿拉斯加灣和白令海,這些蝦類、蟹類和貝類終生棲息在海洋環境,構成阿拉斯加生態系統天然組成部分。這一豐富的生態系統,支撐著穩定和可持續的阿拉斯加漁業。
  • 大國崛起:從搶鳥糞到收購阿拉斯加
    西華德在當年被美國人痛罵,今天評價卻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務卿,阿拉斯加讓俄國人腸子都悔青了。收購阿拉斯加阿拉斯加這麼大,人口只有兩千多,俄國(準政府俄美公司)無力管理這片土地,連象徵性駐軍都很難做到,而且剛剛經歷了跟英國的克裡米亞戰爭,國庫捉襟見肘。美國只是對南阿拉斯加有點興趣,因為這裡可以捕魚,還有毛皮貿易,但這興趣不是主權層面上的。最早提出建立一個包括阿拉斯加在內的太平洋統治區的美國人是參議員格溫(有人推動他提出),只是一個概念。
  • 重巡殺手 305毫米巨炮巡洋:美海軍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
    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是二戰末期美國海軍建造的大型巡洋艦,其設計介於新型戰列艦與條約型重巡洋艦之間。
  • 英文早點 | 2019年1月1日:阿拉斯加白鯨在聽力測試中表現優異
    阿拉斯加白鯨在聽力測試中表現優異「To have striven, to have made the effort, to
  • 《燃燒的太平洋》海軍回來了:關島戰場遊記
    ■ 露天陳列的美軍Mk 15型魚雷。(作者提供)敬請閱讀本公號精彩文章:《燃燒的太平洋》虎虎虎:珍珠港的追憶《燃燒的太平洋》我會回來的:麥克阿瑟在布裡斯班《燃燒的太平洋》戰略轉折點:瓜島戰地遊記(上)《燃燒的太平洋》飢餓之島:瓜島戰地遊記(中)《燃燒的太平洋》仙人掌與鐵底灣:瓜島戰地遊記(下)《燃燒的太平洋》第一滴血:圖拉吉島戰場遊記
  • 【遊記】2020年,摩託牛仔的五一摩託車騎行作業來了!
    登島後,見了「東遊記陽光」得有見面禮。但是到達東遊記見到陽光的時候,是第二天了,這個存不住,被我當天晚上都吃了,不吃了,就都壞了……    徑直抵達渡口,30元買一張票,經過了測體溫,出示綠碼,進入登船區等待,有不少摩託車車友都在等,閒來無事兒,攀談起來,對於國產摩託車未來的發展,我能知道大家內心那種迫切的盼望,於是這就是給我的最大動力,也再次堅定了我的信念。
  • 這個夏天,全定州的人都在找他們!趕緊看……
    擁抱夏天的方式有很多種來到草原爭做最勇敢的王步入西安讀懂千年暢玩大飛魚、海上摩託艇體驗火車 開進輪船肚……在即將到來的7月留下屬於自己的美好回憶吧~2019《王的草原》信義勇敢營,英雄草原等你來!陪你度過一個輕鬆快樂的夏天!十三朝古都,3100年建城史,世界四大文明古都這裡,璀璨榮耀
  • 被日本戰略欺詐,美國「阿拉斯加」級巡洋艦,成最優雅「廢物」
    阿拉斯加號大型巡洋艦在上世紀30、40年代美國瘋狂下餃子的背景下,這一級性能不錯的軍艦僅僅製造了兩艘,顯得格格不入。第一艘阿拉斯加號於1941年12月17日開工,1943年8月15日下水,1944年6月17日正式服役。第二艘關島號於1942年2月2日在紐約造船廠開工,1943年11月12日下水,1944年9月17日服役。
  • 軍刀狂的最愛:阿拉斯加捕鯨叉生存刀
    如果對軍刀、匕首有所了解之人,相信對阿拉斯加捕鯨叉生存刀(TOPS AH906 Alaskan Harpoon)應該不會陌生。
  • 軍艦島航拍遊記426專欄
    8月份,我的微博收到了一個來自長崎市政府官方微博的留言,對方說看了我的九州遊記後對我的拍攝和直播比較感興趣,是否有興趣過去長崎。考慮到剛好可以彌補去年的遺憾,加上試探問了下想要航拍軍艦島是否可以對方同意,就接受了邀請。
  • ...美國各航司禁止至華府乘客託運槍枝|阿拉斯加航空|槍枝|華府|...
    上周國會大廈發生騷亂後,14名川普的支持者在華盛頓特區飛西雅圖的阿拉斯加航空航班上引起了騷亂,擾亂了航班秩序。現在,議員和工會已經發出警告,認為可能會發生更多的機上騷亂。出於對就職典禮可能發生的武裝抗議和暴力的擔憂,航空公司和機場正在華盛頓特區增加工作人員並加強安保。
  • 歐巴馬阿拉斯加玩抓魚 中國5軍艦首現白令海
    參加中俄軍演的中國驅逐艦「瀋陽」號\俄塔社  大公網9月4日訊 綜合路透社、《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軍方證實,五艘中國海軍軍艦2日在靠近阿拉斯加的白令海峽的公海上出現。美國總統歐巴馬當時正在阿拉斯加北部靠近北極圈處視察。美國官員表示,這是中國軍艦首次在白令海域出現,強調中國軍艦在公海上航行,美軍沒有發現中方活動具有威脅性。  《華爾街日報》2日報導,這五艘中國軍艦包括3艘水面戰艦,一艘兩棲攻擊艦和一艘補給艦。白令海峽位於俄羅斯西伯利亞與美國阿拉斯加之間,是太平洋通往北極海的主要通道。五角大樓發言人戴衛斯證實,這是美國首次在白令海峽發現中國海軍軍艦。
  • 美國空軍F-35A戰鬥機首次參與紅旗-阿拉斯加軍演
    【據airforce-technology網站8月13日報導】美國空軍第356戰鬥機中隊(FS)和第388戰鬥機聯隊(FW)的F-35A「閃電」II飛機參加了紅旗阿拉斯加
  • TOPS阿拉斯加捕鯨叉——美洲制刀工藝與現代特種部隊用刀融合
    阿拉斯加是美國的邊境之州,東與加拿大接壤,另外三面分別是北冰洋、白令海和北太平洋。特殊的地理環境也使阿拉斯加擁有很多野生動植物,以及令人難以置信的自然景觀。而TOPS將這把直刀命名為阿拉斯加捕鯨叉。也意指這把刀能很好地適應野外環境。如今這把刀已經成為士兵、露營者、生存愛好者、普通戶外運動愛好者的野外夥伴。
  • 【遊記】印象柬埔寨:高棉的微笑
    暹粒機場,飛機著陸,我走出機艙,一股暖風迎面撲來,夏天的感覺,瞬間無比真切。抬眼望去,這哪裡是機場啊,分明就是個度假村——鬱鬱蔥蔥的熱帶樹木懶洋洋地隨風搖曳,是棕櫚還是檳榔還是椰子還是什麼別的樹種,搞不清楚,總之是熱帶樹木。在寬大舒展的樹葉掩映之下,是紅色的翹著尖角的屋頂,有些像雲南西雙版納那邊的建築風格(專業點說就是小乘佛教的建築特徵,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