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的第一份工作和航空業有關。那個時候從亞洲飛美洲,都必須在安克雷奇技術性經停(加油)。多年以後,我終於搭乘郵輪來到了這個能脫口而出的陌生地,一圓心中的夢想;也因此愛上了這個常年冰封的地方。
從地圖上看,阿拉斯加位於北美大陸西北端,和俄羅斯隔海相望,東部與加拿大接壤,另外三面被北冰洋、白令海和北太平洋環繞,擁有綿延34,000英裡的海岸線。1867年俄國在克裡米亞戰爭後以720萬美元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每英畝均價2分錢。
當年被人詬病的收購,不僅給美國帶來了豐富的石油等礦產及漁業資源,更讓美國一躍成為北極理事會成員國。阿拉斯加也因其戰略和經濟地位,在1959年建州,成為美國第49個州。
每年5至9月是阿拉斯加最舒適宜人的黃金旅遊季,氣溫在15-25攝氏度之間。很多迷人風景和最令人震撼的冰川只有海路才能抵達,迄今為止,57%以上的遊客都是搭乘郵輪而至。我,也是這其中的一份子。
我愛旅行,去過很多地方,但我不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環球旅行者,因為我經常會再次探尋一些深愛的目的地。在體驗新鮮事物的同時,我又總是小心翼翼讓自己處在一個萬全的環境中。因此郵輪總會是我的首選,就好像帶著自己的房子去遠行。
今年初夏,約上幾位知己,我搭乘伊莉莎白女王號(QE)第三次抵達阿拉斯加,為了那15度的夏日和陽光下淡藍色的萬年冰雪;也為了再次享受冠達的英倫服務。10晚的行程,除了經典的3個淘金小鎮,凱奇坎,朱諾和史凱威, QE又經停了冰峽點, 錫特卡和維多利亞,完美囊括了這條航線上所有的美好。
郵輪是漂浮在海上的度假村;冠達,與我而言,是一座移動的海上城堡。
QE是冠達三姐妹中最年輕的一位,2010年下水;2018年11月剛又翻新。高雅的木鑲板,璀璨的水晶吊燈,光潔的大理石地板,厚厚的羊毛地毯和無處不在的鮮花,讓人對全盛的好萊塢充滿了遐想;紙牌屋,畫廊,圖書館,皇家劇院,皇后宴會廳(Queen’s Room), 不同風格的酒吧,購物店,以倫敦皇家植物園邱園為藍本的花園酒廊,室外步道,以及每天不重樣的活動安排,整整十天,三個SEA DAY,時間根本不夠用。
船上最好的集合地是Queen’s Room:船長晚宴,常旅客酒會,下午茶,主題各不相同的舞會,到岸遊集合地,都在這裡。
看久了會發現,有十幾對是必到的舞客:一位體型像彌勒佛的亞裔先生和他的白人太太;來自香港的老客勒和舞伴;一對非常相像,安能辨我是雌雄的拉美裔夫妻;舞姿國標的講國語的夫妻……即使體型體重外貌天上地下,舞姿都是一樣的輕盈。當然,QE的舞池裡一定有Single Host 的身影,照顧著愛跳舞沒有舞伴的客人。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對英國老夫妻,太太還有明顯的駝背。白天在餐廳,他們就是一對非常普通的老年夫婦,老先生還時常瞌睡著;晚上在舞場,盛裝下的他們滿場飛,那靈活的舞步,簡直讓人嘆為觀止,讓人禁不住對於他們曾經擁有過的飛揚的青春浮想聯翩。
最後一晚正裝之夜,舞場的主題是20年代。好多女士都是20年代的盛裝打扮。看著舞場四周懸掛著的妙齡美女照,和舞場裡年齡翻幾翻的老美女,我突然想起電影裡北海道的「四姐妹酒吧」。忍住,忍住,沒回到自己的艙房之前絕對不能大笑出聲。
時間不夠用,還因為我們把大把的時間揮霍在了拍照上。是的,錦衣雲鬢高跟鞋,在QE的各個角落還原著30年代遠東最大城市的風情;藍天白雲下的崔西峽灣,蕩漾的浮冰,淡藍色的哈伯德冰川,以及停靠在同一個碼頭的其他郵輪,都成了鏡頭裡最美的背景。
人生不可或缺的朋友清單,除了心愛之人,一定要有醫生,會計師,律師,廚師,還有攝影師。和攝影師朋友上QE逛阿拉斯加,真是幸福人生的高點之一。旅途回家倒時差的時候,每每收到同行朋友轉發的旅途照片,就好像又回到了那些幸福的時光。
同行的兩位攝影師,李老師是著名的「鳥先生」。炮臺灣溼地公園的一次偶然相遇,引導他走進了大自然的天地,從此踏上了野鳥生態攝影之旅。為了鏡頭裡靈動的小生靈,李老師扛著沉重的攝影器材,行走於秘魯,哥斯大黎加,肯亞,衣索比亞,美國,以及亞洲的新馬泰,斯裡蘭卡,越南,中國的二十多個省市,在世界各地拍攝了五六百種鳥類。不僅如此,李老師還是理財高手,出遊的費用都來自於理財。這次在QE,特意問李老師要來南美國鳥的照片。2020的春節,大門口的門神準備改成一對招財鳥了。
王老師是我的老朋友,也是我的御用攝影師。他從80年代的鳳凰205開始,專攻人像大特寫。在沒有單反的年月,一卷膠捲36張,能保證30張是好的,3到4張是特別棒的。而且王老師喜歡用自然光,不修片(其實他不會,哈哈)。王老師總是教育我,每個人都有最佳神態和最美的角度。擁有一張美麗圓臉的我,自信心開始極度膨脹。每每翻看王老師鏡頭下的我,只有一個字,美!
有道是「一上郵輪胖三斤」,每天三頓加兩餐,外加下午茶。上船前的擔心在啟航不久全都消失的無影無蹤。阿拉斯加三面環海,其綿延34,000英裡的海岸線及其周圍冰冷的水域是世界上最大,最富饒的世界級漁港,如Dutch Harbor 港和Kodiak港,海產豐富,是全球為數不多的能大量供應多種深海魚類及野生鮭魚的產地。這一路,最不缺的就是各色深海魚蝦蟹。
聽說英國貴族是一定要在床上用早餐的。在QE上也可以做個貴族,而且是24小時隨時可以用餐的貴族。可我還是習慣梳洗完換好裙裝去主餐廳享用早餐。不用算時間,看天氣,搶出租,也不再低頭看手機。在咖啡的香氣裡放眼望去,是船尾拖著的長長白色浪花。這次很幸運,航道上還有鯨魚一路跟隨。只可惜沒看到它探出身子換氣,只有一個標誌性的大尾巴,在海面上浮動。
下船前的最後一次晚餐,收到一份來自於QE的驚喜:全程的主餐廳菜單和服務員的感謝信。整個行程中,每每最難選擇的,就是餐單上的美味。中國胃即使走遍全世界,還是有些思鄉。熱湯,牛肉和海鮮,冰淇淋,幾乎成了每天的標配。再次翻閱,隱隱有些後悔。下次上船再補回來吧。先立個Flag。
船上的自助餐也非常棒。那些成碟堆在一起讓人隨手取用的餐具,真不能相信,都是Wedgwood品牌的。這次的阿拉斯加航線,QE特意安排了兩次Gala Buffet. 一次全海鮮, 阿拉斯加特級海鮮;另一次是超級甜品。第一次看到自助餐廳排起了上百人的長隊,看架勢套房的客人都來排隊享用。大大的冰雕,琳琅滿目的餐檯以及餐檯後忙碌的Chef, 沒有大聲喧譁,可也打破了QE的英國範兒。今天的客人終於不再矜持,克制,每個人都端著滿滿的食物到處找著座位。
至於甜品,各位就看看照片吧。我只嘗了一點點,留了肚子給司康了。
每年的10月18是阿拉斯加日,因為這一天沙皇俄國和美國的土地買賣合同正式生效。因為這一紙合同,遠離美國的阿拉斯加成了美國的第49個州。這裡因淘金潮而興起;又隨著熱潮的散盡而落寞過。當然,因為它的戰略地理位置,以及在北極區域權利之爭中舉足輕重的地位,阿拉斯加永遠不可能被放棄。
隨著現代郵輪業的發展,阿拉斯加航線開始享譽天下,被尊為全球十大航線的頭牌,這裡又一次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增加了許多新的建築,博物館,以及鳥槍換炮的店家。讓我給大家一一道來。
凱奇坎,朱諾和史凱威,是這條經典航線上的三個亮點。
凱奇坎是阿拉斯加的第一座城市,又被稱為「鮭魚的故鄉」,是鮭魚洄遊的重鎮。除了豐富的原住民遺蹟,最讓人著迷的就是小溪街了。吊腳樓上,曲折蜿蜒的小街兩邊,推門而入總能找到很多藝術家的原創藝術品。淘金盛期的紅燈區華麗轉身為各種特色小店的聚集地。每一次我都在這裡滿載而歸,送人自用兩不誤。碼頭區域也是購買皮草小件和Tom’s布鞋的好地方。一番討價還價,這次又入手了一頂時髦的貂皮帽。鞋子,當仁不讓,人手兩雙。
小溪街的左邊有條直達山頂酒店的木質步道。咖啡色的步道隱在林木中,夏日正午的陽光穿過樹葉,一地斑駁,滿眼翠綠。步道有兩條,最美最隱秘的那條,被稱為「已婚男士之路」。哈哈,大家都懂的。鳥痴李老師,為了一隻阿拉斯加特有的鳥兒,架著300頭相機,在男士之路足足等了30分鐘,終於凱旋而歸,不虛此行。
朱諾是阿拉斯加的首府,也是這條航線上最大的一個城市。幾年前這裡有很多的皮草店,現在只剩下兩,三家,價格也是水漲船高,已經被我移出購物目的地清單。所有的船在朱諾都會停留一整天,方便郵輪客出海觀鯨,坐一下狗拉雪橇,以及品嘗阿拉斯加海蟹。
Tracy’s是朱諾的網紅打卡地,專供現煮阿拉斯加海蟹。剛起步時小店只是路邊空地上的一個小攤,6年前第一次嘗鮮就是坐在塑料雨棚下的長桌邊。如今的Tracy’s坐擁碼頭最黃金的地段,店門口永遠排著長長的隊伍。點單後找個空位,聽著服務員的送餐吆喝也是一大樂事:Tracee from Australia; David from Canada; Eve from China …… 這一次,叫了兩個大大的蟹腳。小手臂長短的蟹殼裡,滿是大塊香甜的新鮮蟹肉。配著一小罐汪汪的黃油,樸素的小麵包,滿嘴鮮香,滿手是油。
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講述阿拉斯加捕蟹人的生活。由於海蟹所在的海域巨浪滔天,海水冰涼,這份工作被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之一。為了這份艱辛,我仔仔細細將殼裡的蟹肉掏得乾乾淨淨。
酒足飯飽(滿手是油)離開Tracy’s, 朱諾之行徹底圓滿!
史凱威曾經是通往金礦的大門。一百多年前人口已達2萬。到了這裡,一定要搭乘一次落差達3000呎的White Pass小火車,體驗一下左邊懸崖,右邊巖石的窄軌鐵路。軌道永遠呈8字型,沿路的自然風景也讓人心曠神怡。車行過半,回頭望去,郵輪好似漂浮在半空中。
站在小鎮的馬路中間,左邊是保留完整的淘金時期的老房子;右邊是各色咖啡店,餐廳,禮品店;前方不遠處有雪山,郵輪;後方是山脈和綠植。小鎮入口處的小溪裡,一到夏季滿是洄遊的鮭魚,溪水只淺淺蓋過魚身。棋盤格的小鎮,就這麼敞開在遊客的眼前。
行程中讓我眼睛一亮的,當屬冰峽點。錫特卡也因其沙俄的基因而別具風情。
由於吃水的緣故,這兩個點都是Tender Operation,QE泊在海中央,客人搭乘救生艇上岸。參加過救生演習,風平浪靜的時候再搭乘一下小艇,感覺不錯。上小艇前,客人必須去到Queen’s Room,當著工作人員的面跨過地上的兩條黃線。順利過,就能拿票上岸;如若不行,請稍候。看著隊伍裡的大腹便便和白髮蒼蒼,真心覺得這個測試是必要的。出名要趁早,出門旅行也別太晚了。
從1799年起直到被出售,阿拉斯加一直屬於沙皇俄國,錫特卡也是那個時候的首府。直至今日,市中心還矗立著東正教的洋蔥頭。教堂不大,收費5美金的入場費。個人覺得還是值得一看。教堂內部的富麗堂皇,銀飾珠寶重新刻畫的天主的形象,讓人浮想聯翩。
回到溫哥華的前一天,QE抵達了維多利亞。那裡有我思念的布查花園。一個廢棄的礦坑,如今滿園花香。日本園子,玫瑰園,礦坑花園,呆上一周也不會悶。愛極了各種花草的種子,又怕氣候植被不同種不出來。考慮良久,這次還是放棄了購買花種的念頭。略帶遺憾打道回船。
跟船旅遊,有時候還是走馬觀花。我們在上船前特意去班芙國家公園好好享受了5天。加拿大的地面部分,留待下次再給大家分享吧。
番外:
N多年前,籌劃著出門旅行,請教了一位剛從阿拉斯加回來的朋友,是否值得去一次。他的答覆是「Boring」。因為這個詞,我的阿拉斯加之行延後了很久。7年以後,當我真正踏上了這塊土地,我才發覺,boring也許指代的是婚姻狀況,而不是阿拉斯加的美妙。
所以,出門旅行,不要請教已婚男人,還是找一個靠譜的旅遊從業人員吧!
(文中圖片部分來自網絡,部分由Eve、王寶山、李鋒提供,Eve、王寶山、李鋒提供圖片版權歸其所有,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