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土面積排在全球第四位,前面是俄羅斯,加拿大,中國,但美國影響力要遠遠超過前三個國家。
除了本土面積外,美國還有許多許多的小島,打造成軍事基地之後,美國軍力就可以輻射全球,在海洋之上,沒有一個國家海軍可以跟美國硬碰硬,至少現在是這樣。
今日美國,身上籠罩著神聖的光環,連「美帝」一詞也不再是攻擊性詞語,更像是暱稱。
美帝之所以成為美帝,決不是因為什麼自由民主,普世價值,認為美國是因為這些因素而崛起的,都是倒推式結論,從邏輯上來說是一種逆向邏輯思維,先有答案再編過程。
對西班牙戰爭之前,美國還不具備領導世界的意識,處於野蠻生長期,胡吃海塞,發育特別快。萬幸的是,它的陸地鄰國沒有一個強國,如果身處歐洲,在南北戰爭時期,列強早就幫美國四分五裂了。
美國最早海外擴張行動,是無意識行為,很簡單的需求所導致,因為美國人想要搶鳥糞。
鳥糞是個寶
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作為一個農業國,除了祈求風調雨順之外,要想讓農作物長得快長得好,離不開高質量肥料。那時候哪有大量化肥可以使用,鳥糞就成了寶貝。
鳥糞得搶呀,來晚了就沒了,這不是田間地頭小事,這是國家大事。1856年8月18日,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案--《鳥糞法案》,它規定任何美國公民都可以用美國名義佔有無人居住的,未被其它國家佔領的任何小島。
短短24年時間,美國人就佔有了七個多個小島或島群,絕大多數島上都有大量鳥糞。
在1861年南北戰爭之前,美國極少有人具有放眼世界的戰略眼光,這些小島鳥糞儲存量消耗殆盡之後,美國人就放棄了,因為除了鳥糞之外,這些無人小島毫無意義。
搶鳥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鳥糞,美國還要經常跟別人產生糾紛,比如南島(Marcus)要跟日本吵,洛沃斯群島跟秘魯吵,阿弗斯島跟委內瑞拉吵……有的國家之間還有鳥糞戰爭。
鳥糞雖好,可不要貪杯哦!
事實上美國獲得海外領土的第一步就是從搶鳥糞開始。但白宮內部絕大數人沒有什麼戰略眼光,國會更是鼠目寸光,能說會道傢伙的聚集地。
只有極少數美國政治人物能意識到這些小島對美國利益的重要性,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國務卿西沃德(現在都叫西華德),他在當時幹的最大的一件蠢事就是買下俄國阿拉斯加,被人罵了好幾年。
在西華德眼中這些小島價值當然不是鳥糞,而是將來政治影響力和軍事作用。1867年10月24日,西華德說服丹麥人跟美國籤訂了一個購島條約。根據條約,美國以七百五十萬美元價格買下丹麥手中的聖託馬斯和聖約翰兩個島,其它還有一系列轉讓條約。
搞定丹麥後,條約要提交給國會審議撥款,國會在撥款問題大喊大叫,這幫人以前就反對收購阿拉斯加,雖然那項收購被通過,心裡正憋著火呢。
你這個敗家國務卿又要來敗家?這兩個破島有鳥糞嗎?沒有吧,就算有也不值這個錢。93票對43票眾議院直接否決了收購協議。
否決理由:以國家現在的經濟狀況,再購買任何領土都是不適宜行為。本院將不承擔撥款來進行任何的類似和為,除非有更重要理由。
西華德理由是建立軍事基地,這理由沒用,還不如鳥糞重要。議員認為什麼是重要的呢?除非在島上能挖到金銀珠寶。
丹麥反而急了,告訴美國人說,這樣,我再優惠點,你就買了這些島吧,價還是750萬美,但另送聖克魯茲島和其它小島,OK?給五星好評哦!
美國還是沒動靜,丹麥人又掏錢給美國媒體,請他們幫忙造造輿論,讓美國人擁護西華德的購島行動。
1870年又提交到國會,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建議否決,格蘭特總統也沒有辦法。丹麥受不了,哪有這樣的?協議都籤了,國會否決就沒戲了,歐洲人不是這麼幹事情的。這事最終導致丹麥內閣垮臺。
跟丹麥的事黃了,西華德還有一件事也談很久,就是將聖多明各(多米尼加首都)併入美國版圖。
格蘭特總統心裡是支持西華德計劃的,他派私人秘書巴布科克將軍前往該國,談合併一事。多米尼加人為什麼想跟美國合併?
當時國家意識跟現在差很遠,多米尼加欠英國,法國等歐洲人一屁股債,如果美國能幫他們還債,總統就不用被英國法國抓去坐牢。
雙方談好的價格是150萬美元,如果美國合併聖多明各不成,那麼美國可掏200萬美元,多米尼加把薩馬納灣賣給美國。
巴布科克將軍回國跟格蘭特匯報了籤約意向情況,格蘭特總統作了些修改,巴布科克再回聖多明各,正式籤了兩個條約:
一,租借薩馬納灣
二,合併整個多米尼加共和國。
多米尼加人閃電般籤約,叫美國人趕緊掏錢。但問題還是在國會這裡,格蘭特總統主動去拜訪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薩姆納,還對一些主要議員做思想工作。
結果等批准那一天,參議院又否決了合併條約,租借條約根本不討論。這下把格蘭激怒了,但薩姆納主席不在乎,你總統才當幾年?我這個主席當幾年?跟我鬥?
雖然最終在政治鬥爭中,格蘭特解除了薩納姆的國會職務,但合併失敗了。
不然的話,今天就沒有多米尼加這個國家,它可能只是美國一個州。
西華德在當年被美國人痛罵,今天評價卻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務卿,阿拉斯加讓俄國人腸子都悔青了。
收購阿拉斯加
720萬美元,買這麼大一片土地,美國回報何止千倍萬倍,但在當年美國大多數人是不想收購阿拉斯加的。
關於收購阿拉斯加,網上有許多分析,相對簡單了,不如寫一下。
首先一個問題,誰主動?
在美國這方面,除了極少數政治人物,幾乎沒有人有收購念頭。
沙俄卻是很想賣出這片土地。
然而整個過程卻很有意思,因為最終提出購地建議的是美國。這樣看是美國主動,但根源是沙俄想賣。
阿拉斯加這麼大,人口只有兩千多,俄國(準政府俄美公司)無力管理這片土地,連象徵性駐軍都很難做到,而且剛剛經歷了跟英國的克裡米亞戰爭,國庫捉襟見肘。
美國只是對南阿拉斯加有點興趣,因為這裡可以捕魚,還有毛皮貿易,但這興趣不是主權層面上的。
最早提出建立一個包括阿拉斯加在內的太平洋統治區的美國人是參議員格溫(有人推動他提出),只是一個概念。
美國內戰之前,1860年,布坎南總統背著國務卿卡斯,拐彎抹角通過格溫提出這個建議,定價500萬美元。
在沙俄這邊,沙皇就此事召開過幾次御前會議,不是賣不賣問題,而是價格,當時,俄國也不知道美國能出多少錢。
俄國賣掉阿拉斯加,決不僅僅是錢的問題。
它在全球最主要對手是大英帝國,而美國是英國戰略對手,與其等到某一天阿拉斯加被英國或美國佔領,而無力防守時,不如趁早用它換筆錢。而且交給美國,就等於在俄英屬地之間夾著一個由美國控制的緩衝地帶。
俄國人覺得這是划算的買賣,就在苗頭剛剛起來時,美國內戰爆發,這事就擱了四年多。
到了1867年3月,俄駐美公使斯託克爾男爵接到沙皇密令,讓他誘使美國人提出收購阿拉斯加建議。
沙俄想賣,但絕不能主動提這個問題,否則,你在歐洲還怎麼混?斯託克爾男爵跟西華德國務卿會談時,設計讓西華德向他詢問俄國是否願意出售這塊領土?
西華德當然知道機會來了,順水推舟地提出收購意向,最終敲定的價格是720萬美元,1867年3月30日籤約。(西華德有訛詐行為,他威脅俄國公使說美國人將衝入阿拉斯加,價格還是儘早談好)
西華德馬上將條約送到國會,請薩姆納主席支持這項條約的批准,薩姆納這人上面說過,屬於反對收購的大多數政客之一。西華德忽悠他說,收購了阿拉斯加,將來就可以吞併加拿大。
這下,薩姆納就動心了,加拿大,嘖嘖,想想都流口水,比那些個鳥糞島強多了。
4月9日,參議院以37比2的票數批准了條約。
10月18日,俄國在錢款沒有到帳情況下就移交了阿拉斯加。
所以,俄羅斯歷史課本上,阿拉斯加轉讓美國籤約時間為1867年10月18日。其實是3月30日。
但美國還沒給錢呢?這720萬美元得眾議院批准,臥草,俄國人這爆脾氣,地都轉讓了,這錢特麼還拖著,嚴重影響兩國關係哦。
美國一直拖到1868年7月14日,眾議院才通過了撥款,113:43票。如果是別的國家不一定這錢什麼時候能要到。因為俄國在南北戰爭期間對北方特別友好,這點也使很多議員不願意阻擋這件事順利完成。
美國媒體當時認為:有了阿拉斯加,就可以將英國獅子關在太平洋沿岸籠子裡,貪婪的英國佬無能為力了。
媒體總是以為自己見解多麼高深,其實這種看法對西華德來說是非常膚淺的。在他眼中,阿拉斯加是面向亞洲的海軍前哨站。
幾乎同時(1867年9月29日),美國拿下了一個當時不起眼的小島,就是夏威夷以西的中途島,這島後來在二戰中非常有名,是太平洋戰爭轉折點。
西華德有了阿拉斯加後,極力主張吞併夏威夷群島,參議院否決了這個提案,阿拉斯加花了720萬美元,這小錢錢也不容易,你還要折騰?
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夏威夷群島對阿拉斯加的防衛作用,1872年又否決了合併薩摩亞群島,還有上面提到過丹麥手裡的島嶼。
直到19世紀末,美國才吞併了夏威夷。
收購阿拉斯加僅在幾十年後,就發現了大型石油、天然氣、白金、煤炭和其它礦藏,下一代美國人賺到爆。
崛起之後的美國,用一場穩贏不輸的美西戰爭,宣告加入強國行列,向全世界進軍。
看了美國那些年拓展領土的波折,會發現一個悖論,完全民主程序對一個國家長遠戰略來說到底好不好?在當時,國會否決條約都是對的,因為美國沒錢,而這些島嶼和領土根本產生不了經濟效益。
擁有長遠戰略目光的人總是少數,他們在一人一票時,完全處於下風。以中國兩彈一星來說,當時中國這麼窮,如果是議會投票,毛澤東肯定是少數派。那後果是什麼?
搶鳥糞,不丟人,現在成了世界唯一超級大國,跪地膜拜的人到處都有。但請不要對崛起中的中國百般責難,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連援助非洲也要被說成是白撒錢,一代人要為下一代人著想。
喊著「造航母不如養老母」的美粉,肯定是不懂美國歷史的噴子。
有興趣,改天就再寫寫南北戰爭,統一對一個大國來說有多麼重要。「不要大國崛起,只要小民尊嚴」是多麼可恥的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