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231 - 蘇聯的泥濘和冰雪
作者:雕鴞 / 編輯:冷小軍
加入視頻號【冷小軍聊歷史】交流群,請聯繫Senatusio
向【冷熱軍事史】投稿,轉載與商務合作,請聯繫potereio
絕大多數軍迷都會聽說過一個廣泛流傳的「傳說」:蘇聯那破爛泥濘的道路條件和寒冷的冬季嚴重阻礙了德軍的腳步,最終讓蘇聯紅軍成功擊敗了德軍。這種觀點不僅在國內廣泛流傳,在美國、俄羅斯等國家的軍事論壇上也時常出現,堪稱是一個「國際傳說」。
很多軍迷認為「德國人對蘇聯的路況信息不甚了解,就貿然入侵,導致在戰鬥中失利」。但德國人並不傻。要是希特勒手下的將領都那麼蠢,怎麼可能差點把英國人趕進大西洋裡去。從解密的納粹檔案來看,德國不僅知道蘇聯的路況信息,而且還非常了解。
德國軍方製作的蘇聯道路地圖
在德國駐蘇聯大使館武官提供信息並組織繪製的一份地圖中,明確標出了蘇聯至少604條高速公路和165座關鍵橋梁的詳細信息。在對一部分戰略要道進行描述時,更是深刻地體現出了德國人在細節上過於較真的性格。
例如德國人描述的莫斯科-明斯克高速公路,除了基本的信息外,還詳細列出了該道路的施工細節:表面是10釐米厚的瀝青,第二層是碎石,第三層是鵝卵石……
此外,哪些高速公路只有部分路段鋪設了瀝青路面(例如莫斯科-列寧格勒),哪些公路在雨季會陷入泥濘,哪些橋梁正在施工或者已經使用多年有安全隱患,這些幾乎全被德國人記錄在冊。顯然,德國人並不缺乏對蘇聯路況信息的了解。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由於蘇聯國土廣袤,高速公路不可能覆蓋全境。當德軍入侵蘇聯領土後,「超級爛的路況」仍然是一個擺在面前的重大難題。但要說它讓德國人束手無策,那就太誇張了,德國人還是有些辦法。
1942年1月,德國國防軍第257步兵師負責防守蘇聯西南部戰線的巴文科沃地區。雖然蘇軍的進攻在1月底暫時停止了,但該師的指揮官卡爾•薩克斯非常清楚,一旦進入春季回暖,冰雪融化後將把當地的道路變為一片泥沼,而這時的德軍將面臨更加艱巨的考驗。因此,他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口號「Hilf dir selbst!」意為「靠自己」。
他知道,融雪季的泥濘將導致各個地區部隊之間的連接,將被切斷至少數個星期,因此他火速下令要求各部重新在地勢較高的地區修建掩體工事,避免被泥漿與河水淹沒,並及時疏通當地的排水系統,避免水流堆積形成泥沼。
同時,他下令要求各個部隊從積雪中開出一條道路,並用就近取材的木材和石料對道路進行簡單的加固,如果被泥水淹沒,則需要第一時間向指揮部匯報並在道路前後安放警示牌;此外,他還拋棄了許多人鼓吹的機械化運輸工具,改用騾馬、當地居民甚至戰俘等輕型運輸手段進行物資運輸……
德軍士兵與凍在泥地裡的坦克
巴巴羅薩行動中,即使氣溫驟降、雨雪交加,德國也沒有停下進攻的腳步。1941年10月底,德軍對圖拉展開進攻,11月,德軍猛攻蒂赫溫地區……當然,德國人並不是不懼嚴寒,而是他們認為有辦法可以對抗嚴寒。
惡劣道路帶來的麻煩
根據1942年2月德國第五軍團向第三機動化師下達的指令,德軍在冬季期間至少需要採取以下措施:首先,禁止在道路上停放車輛和坦克,避免車輛無法啟動或被大雪封堵導致道路無法通行;其次,車輛在冰雪或泥濘道路上行駛時,車速不能超過25公裡,以免發生交通事故;
再次,大量使用輕型的雪橇車或拖車運輸沉重的物資,用騾馬運輸較輕的物資,避免卡車在道路上翻車或陷入坑中無法前進;最後,對道路進行儘可能的施工,鋪設乾草、木板等填充物以讓人和車通行,而那些難以通行的道路則需要進行封堵和警告,以防哪個倒黴蛋「誤入歧途」。
泥濘中的德軍車輛
這些措施基本上來源於德軍對當地人的諮詢和自己的經驗,而事實證明這些措施還是相當有用的。德軍第三機動化師在維亞茲馬駐防期間,成功地頂著嚴寒和泥濘擊潰了蘇軍的反攻,並保障了自己的士氣和戰鬥力不受影響。不過,也正是因為該部隊表現出色,在1942年夏季被調撥到南方軍團,參加了著名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在該戰役中損失慘重。
不過,冬季氣候也並非完全沒有給德軍帶來影響。由於德軍各部行動步伐不協調和事前準備的不充分,許多必要的補給並沒有在第一時間運抵前線部隊手上。例如士兵們急需的防寒服、坦克和車輛需要的防凍潤滑液等等。1941年底,納粹德國軍需部長愛德華•華格納也不得不承認,德軍正在面臨「深冬氣候的威脅」。客觀上來看,德國軍隊確受到了泥濘道路的影響,也面臨著嚴寒的威脅,但這些因素影響有限,並非決定戰爭的關鍵原因。真正決定戰爭走向、將德國侵略者趕出蘇聯的,是那些同樣在冰雪和泥濘中奮戰的三千四百多萬名蘇聯紅軍戰士,是那些面對納粹侵略者而依然勇於反抗的蘇聯民眾。
泥濘中互相幫助的德軍
正如美國歷史學家提摩西•派屈克所說,鼓吹所謂「天氣和環境讓德國走向失敗」的人,其根本目的是在淡化、抹消蘇聯紅軍戰士們在二戰中的貢獻,是在為納粹的失敗找「合理的藉口」,更是嚴重的歷史虛無主義錯誤。
-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