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日本文化元素,這個符號承載著日本過去現在與將來;在無數的遊戲與影視劇中武士的外表或是英武或是陰森都與其身上盔甲有關。正所謂人靠衣裳馬靠鞍,武士盔甲也是其文化組成的一部分。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現實中的武士形象可能卻是這種形象。
看一看這幕府末年的武士持刀圖我們是不是有些大跌眼鏡呢。圖中的武士看似勇猛但是海拔不過一米六三,但是這種身高儼然已經是東瀛武士中的「巨人」。
要想說甲必先說人,武士階級的出現深刻的左右了日本盔甲的發展歷程;這些被高等貴族充軍發配到地方的貴族逐漸形成了「武家」這個群體,這些人就是武士。所以這些世襲的作戰力量就開始擁有自己的作戰裝具就是「大鎧」,「大鎧」的特點是什麼那就是一個詞「華麗」再用一個詞就是「逼格」。
為何要這麼做?很簡單因為「軍功」,在那個時代,武士們交戰頗有些咱們宋襄公不肯半渡而擊的迂腐勁兒。穿著「大鎧」的武士們先出陣與敵方武士一對一比試弓箭,然後派出手下的嘍囉兵去與敵方混戰。而這些貴族老爺們再視情況投入戰鬥,而且只能與同級別武士進行「單挑」就是所謂的「一騎討」頗有些兵對兵將對將的意味;所以作為將領標識的「大鎧」自然是華麗的,也是售價不菲的,首先這「大鎧」一穿,可以引起敵方武士注意到自己,與自己單挑;其次在眾目睽睽之下要搏取功名,必須要有見證人;所以穿著「大鎧」作戰可謂拉風至極好處多多;可不是一般農民兵能玩起的,妥妥的土豪範。
所以這些「貴族老爺們」在作戰中最怕的就是碰上這幫「足輕」,因為這些平時為農戰時為兵的「村夫」可沒有貴族之間虛情假意,老爺們身上的「大鎧」就是這幫小人物的戰利品,畢竟這一套「行頭」價格不菲;不僅可以賣給「盔甲師」賺外快,而且還可以自用,所以說正所謂是「富貴險中求」。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鎧」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代替它的是由步兵鎧甲發展而來的「腹卷」與「大鎧」的簡化版「胴丸」,一開始這些「老爺們」還是食古不化,「大鎧」照舊,但是足輕群體的崛起與戰場環境變化還是讓新的鎧甲大出風頭。
火器的出現敲響了「鎧甲」的喪鐘,畢竟火繩槍的鉛彈可以洞穿武士們的盔甲;於是這種「南蠻甲」就登上了歷史舞臺。這種採用「西洋式樣」的鐵甲,可以擋住「火繩槍」的鉛彈。但是隨著江戶時代的承平日久,這種本該在戰場之上一顯身手的物件,卻逐漸成了「裝飾品」與「擺設」。甚至一些借了「豪商」高利貸的武士們把祖上的盔甲租給商人償債。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等到了美國人開著蒸汽軍艦砸開了幕府的國門,新時代的火器已經不是「南蠻甲」可以抵擋的,那些潦倒武士也無法用祖上衣缽來保衛「祖宗基業」。後裝快槍與開花大炮開創了新的時代也徹底把冷兵器時代的武士掃進了歷史垃圾堆。
作者:老王總吃瓜 簡介:九零後軍迷,喜歡寫作。信仰堅定心中有國,傳播軍事歷史正能量。
最後做個3D列印的廣告,這是小編的高中同學自己開的公司,地址在鹹陽,可以承接各種3D列印服務,價格公道,品質有保證。
淘寶搜索:逆火行3D,認準這個圖片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