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居然有500多。
1奧古斯特孔德的理想:戰爭過後會迎來工業社會,工業社會的現代性終將把人們帶入一個幸福時代,使戰爭成為歷史的過去式。二戰以後,民主國家在世界範圍內雨後春筍般出現。然而人們心中最理想的民主國家,也就是美國倒向完全相反的方向。本書作者託馬拉比諾最終決定直面事實——毫無疑問,美國一直處於戰爭狀態。他從全球視角問著美國社會的軍事化傾向,研究美國的國際行動,並沒有流於俗套地僅限於觀察美國在中東或者其他控制局為控制區域外進行了激烈戰爭。他對美國戰爭的文化進行了深度剖析:比如各大軍工企業的關係,國會中退伍老兵代表的問題,學校等場所國旗的擺放位置,美國的玩具和電子遊戲以及電影-軍事聯合體。他研究的是戰爭文化的意識、輿論以及現象。美國的戰爭狀態不僅僅是由於某個政治團體的引導,而是美國整個國家民眾本身就長期處於戰爭思維的慣性下。這個國家將以戰爭為生並為戰爭而存在,我們必須保持對美國的警惕之心。
1一個人的過去決定了他是誰,而一個國家的歷史將塑造他的未來。從1774年開始,美利堅和戰爭的關係就像一對伴侶,儘管偶有失和,但仍是牢不可破。這個國家平均每4年就捲入1次戰爭。在冷戰時期美國登上經濟與軍事雙料霸主的寶座後,這種現象愈演愈烈。在1941年到2003年頻率達到每30個月派軍一次,這還不包括秘密行動。戰爭已經成為這個國家歷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說美國從建國開始便一直進行戰爭,並不是說是戰爭本身造就了美國。
3曾經美國人以文明開化為由奴役了印第安部落,而後戰爭的擁躉們又再次以普世理想以及救世說辭為由發動侵略戰爭,比如為了帶去和平與自由而出兵,直到最近幾年美國以打擊邪惡發動商業戰爭。全都是為了掩蓋戰爭真正的目的——掠奪資源。「落後就要挨打」不僅僅是受侵略國家的警句,也是侵略國家的戰爭背書——他們落後,所以挨打,用槍炮送去文明。民風在政客高超的演講手段下越來越尚武。拘押日裔美國人、麥凱斯主義式歇斯底裡、越南戰爭期間的徵兵、建立在關塔那摩的法律真空區、隨意扣押他國公民、美國安全局的非法監聽以及阿格萊布的嚴刑拷打,無論是司法角度還是道德角度,都離美國自己所立的牌坊相距甚遠。
11戰爭的文化深深地刻在每個美國人的基因裡,隨時等著被引爆,911就是點燃它一個導火索。911在當時的美國人民心中擔任了一個分界點——前911時代和舊911時代。美國民眾中經常把自己的國土視為上帝賜予的避難地。在他們看來,911打破了這個神話,美國正處於建國以來最脆弱的時期。「從來沒有任何國家或者任何勢力對我們做過這樣的事情,直到現在我們仍然是無懈可擊」。然而回顧美國的歷史。你就發現這個結論的提前站不住腳,無論英美戰爭、美加戰爭和美日戰爭,美國本土都在攻擊中收到過傷亡。甚至在1993年也遭受過恐怖襲擊,柯林頓也只不過在第二天簡單地提到幾句。而小布希及其幕僚則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他們把911當做一次表演,來煽動人們的戰爭情緒。在飛機撞倒北樓之後,大量的媒體設備被迅速運到現場,確保後續進展得到即時報導。所有美國人在襲擊發生後的三天裡觀看滾動播放的災難報導,一次又一次目睹國家經濟實力象徵世貿中心和軍事力量的象徵五角大樓毀於一旦。那些《火燒摩天樓》《龍膽虎威》《哥斯拉》之類影片中的災難畫面降臨了現實。以至於90%的美國人出現了通常是士兵或者災民在面對戰爭時才有的PTSD狀態。第一次撞擊後不到30分鐘,賓拉登被抬出來,作為全美公敵佔據了所有頻道。他手持衝鋒鎗的照片和希特勒一樣邪惡。於此同時蓋達組織被抬到了納粹的高度,媒體著重渲染了組織的山洞掩體和遊擊部隊,甚至還用3d特效對堡壘網道渲染成像,好像蓋達組織真的能顛覆美國那樣,以符合美國人民幻想中敵人的強大戰鬥力。在911發生前3個月《珍珠港事件》正好上映,於是美國的媒體迎合民眾的想像,打造新的裡程碑事件,「美國的面貌已經改變」「恐怖分子已經向美國宣戰」。電視媒體觀眾因此而增多,紙質媒體註冊讀者也增長了三倍。新聞界戰前奏響如此旋律擁有悠久的歷史。1846年美國挑起的墨西哥戰爭,也有如此一波身份認同的評論高潮。這種現象並沒有出現任何新意。
911事件創造了一個新的故事,有關襲擊的現實與虛構含混不清,受此影響的公眾沉浸在最初的官方評論中,這些官方評論混雜了許多帶有典型好萊塢編劇風格的元素。就像美國人從孩提時就開始看的大片一樣,好人和壞人鬥爭到死。美國需要一個英雄來拯救世界。那麼這一回誰來扮演這個英雄?「I am a good guy」小布希眼含熱淚的說道。小布希在民眾中的印象,從一個蠢貨搖身一變成為一個英雄。在9月10日,媒體還認為他只能幹4年,無法連任。然而911當晚的演講後,小布希的好感度上升了40餘個百分點,達到90%。小布希的公關團隊給他打造一場飽含「悲傷」和「憤怒」的真人秀。電視轉播裡小布希一本正經的神情、噙住的眼淚、沉默、遲疑和顫抖的聲音,都展示了一種令人動容的悲傷。而他類似洗稿珍珠港事件後羅斯福的演講,又暗示了美國處於生死存亡之際,鼓動起民眾的憤怒。珍珠港的符號永遠是美國宣傳上百試百靈的神藥,比如蘇聯發射人造衛星就被稱為「技術上的珍珠港」,為軍備競賽背書。有趣的是,以虔誠的「重生基督徒」著稱的小布希,當晚還建議以宗教的感情解讀911事件。每當國家遭受災難沉重打擊,人民總是自發地表現出對宗教的強烈渴望。在911後信教者的數量增加了81%,回歸到了10年前的水平。宗教的信心安撫了心懷疑慮的民眾。當人民的宗教狂熱被激發出來之後,自然而然的就需要一場戰爭。事實上當美國人陷入困境後,總是覺得沒有什麼事是一場戰爭解決不了。詹森曾宣稱「向貧困開戰」,尼克森決定「向毒品開戰」,同時他還「向癌症開戰」。強大的美國能粉碎一切邪惡。911後,人民「對國家軍事實力感到驕傲」的統計上升了30%個點。而小布希就由此坐上了「天選之人」這個位置,帶領著美國實現這部場好萊塢電影的下半場。此時,政壇上已經容不下反對派,民主黨和共和黨團結一致的站在總統身後,民族主義浪潮被點燃。
民族主義在美國盛況空前。政府利用各種國旗展示激發民眾的信心,甚至還把6000面國旗送向太空。2001年的購旗款漲到5170萬美元,2002年各類旗幟的國際市場提升到2.72億美元,到2004年又漲至3.49億美元。於此同時,媒體吃人血饅頭的尿性又進一步推波助瀾。以福克斯電為首的媒體們大量播放fakenews。人們愛看「天佑美利堅」的好萊塢式宣傳,那就迎合他們的口味,真假又有誰在乎。另一方面,所有反戰的雜音都被淡化。福克斯在收視率最低的時段播放反戰新聞,並且把50萬人的遊行說成2.5萬人。那些反戰者在社會中被當成異己排除。主流輿論給大眾灌輸2選1的思想:要麼與美國人並肩作戰,要麼反對他們。這就和當年越南戰爭的質詢者如出一轍:熱愛美國還是離開它。反戰媒體人丟了工作;反戰歌手被封殺;反戰的烈士母親被媒體罵為「悲慘的婊子」;甚至在安理會投下軍事行動否決權的法國也被民間抵制,儘管那些所謂的「反對者」有時只是保持中立。社會上的團體紛紛站隊支持小布希介入阿富汗。小布希作為「總指揮」理應得到愛戴。那集嘲諷小布希個人愚蠢的《南方公園》,也被禁止播放。畢竟,911後,小布希政府花了2.57億美元維護「公共關係」,是前幾任的兩倍。與此同時,同樣接受美國國防部大量投資的好萊塢意識形態機器開工,獻上了一批關於戰爭英雄的電影,比如大名鼎鼎的《黑鷹墜落》。「是時候打一仗了」的口號,在愛國節目的宣傳片批量裡出現。最匪夷所思的是,墜毀在賓夕法尼亞州的93號航班的起義者們,在死後被小布希政府追認為英雄,有著自己的紀念園和紀念日。他們的故事被拍成電影,93號航班的比莫在衝向劫機者前曾經大喝:「行動起來吧!」,被渲染出老式西部片那樣的戰鬥情懷。除了新聞界和影視界,音樂界也行動起來。包括麥可傑克遜在內的25位天皇巨星,身著星條旗舉辦愛國演唱會,其中最經典的畫面是吹牛老爹穿著軍裝嘶吼,「我要同你戰鬥。。。恐怖主義!」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宣傳充斥著日常生活,銘刻進了大眾的潛意識。
事實上,911事件的戰爭文化銘刻,並不是新創造的,而只是喚起了美國民眾關於戰爭的「無意識」。這種無意識可以最早追溯到二戰。從1945到2000年,除了卡特,其他總統全都用過希特勒作為外交政治的類比。國防部長在911後把小布希類比為邱吉爾總統顧問大衛把反對美國的國家稱為「邪惡軸心國」,而前面也提到911被當做珍珠港的再現。美國民眾只需要知道自己面對的是和納粹一樣邪惡的敵人,儘管他們自己也解釋不清楚納粹到底是什麼。當然,於此同時,二戰歷史也提供正義的背書,比如那些法國人熱烈歡迎美國軍隊的影像,使得美國熱認為軍隊在伊拉克也會受到法國人那樣歡迎。這套把戲實在太好用,以至於愚蠢的小布希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小布希的支持率在911後以每個月1.8個百分點的速度下滑。於是他又打造了「炭疽」事件,並稱其為新的恐怖主義自己。事實上炭疽事件只死了7個人,卻把全美折騰的夠嗆。幾年後的調查結果也因為和伊斯蘭越來越遠而不了了之。但這對小布希執政宛如救命稻草,每次政府宣布進入緊急事件,民調就會回升。這雖然幫助小布希贏得第2次總統任期,但是美國卻偏離民主的道路漸行漸遠。在911後的13個月裡,44部法律被設立、改動或者撤銷。由於敵人被認為混入群眾,所以群眾被納入日常監視範圍。在愛國的名義下,麥卡錫主義大行其道,對平民監聽的底線也被突破。例如facebook、google之類的公司向政府提供用戶的隱私。這股風潮還被用於對付其他國家,比如斯諾登就揭示過醜聞,華為的5g就是因為妨礙監聽被針對。除了監聽,另一種人權的底線也被突破。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上虐待戰俘的照片被公布,而愛國的思想構築了心理的緩衝,讓美國人覺得也不是這麼難以接受。甚至影視劇中開始出現以前沒有的虐待情節,施加虐待的角色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對,他們在踐行正義。在劇中,這些角色受到審判時,向觀眾拋出一個道德兩難——如果虐待1個人可以救100個人,虐待還是不被允許的嗎?在愛國主義的挾持下,這種長期存於陰暗角落的事上了臺面。
愛國主義成了好戰分子的遮羞布,一些原先受阻的決策順理成章的通過。在911後,美國立馬單方面撕毀了《反彈道飛彈條約》,就像去年美國借著貿易戰撕毀《中導條約》那樣。原先美國的政客一致覬覦伊覬覦拉克的石油,反恐浪潮給了他們一個藉口——比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入侵伊拉克。由炭疽關聯到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使得冷戰蘇聯核威懾的符號復甦。美國曾經一代又一代渲染過紅色恐怖,那些電影例如《美國入侵》(1952)《紅色噩夢》(1962)《小街的毀滅》與《霹靂大火拼》(1977)《第三次世界大戰》(1982)《紅色黎明》(1984)。所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確可以去喚醒民眾的戰爭「無意識」。我們現在知道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美國政府製造的謊言。然而拜媒體所賜,謊言說了一萬遍就成了真理。「任憑伊拉克獨裁者及其軍隊擺布的美國人民」(小布希的說辭),搞得美國真的好像生死攸關那樣。
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的軍備競賽失去合法性。1991年時任參謀長主席的科林說道:「我急缺魔鬼,我急缺叛徒。」美國軍方需要一個靶子來作為維持龐大軍事開支的合法理由。這個靶子被稱為流氓國家,也就是恐怖主義。隨著美國利益的變化,流氓國家的名單也隨時增減。當然離不了媒體的配合,例如《真實的謊言》裡就有聖戰組織。伊拉克和其他流氓國家不同,因為伊拉克有些黑色黃金,也就是石油。正好911事件後,薩達姆是唯一沒有發出弔唁的中東國家。這被美國視為挑釁。於是,妖魔化伊拉克的輿論攻勢展開。偉達公共關係顧問公司斥資1070萬美元,讓民眾接受攻打伊拉克。其中最著名的事件是伊拉克士兵在醫院搶走新生兒並在母親面前摔死,這讓民眾譁然。然而這是個騙局,在媒體作證的所謂護士是美國駐科威特大使的女兒。再加上政府和媒體一遍又一遍的暗示薩達姆支持蓋達組織,民眾仇恨伊拉克情緒被煽動到頂峰。美國人從心理上完成了動員。要說美國人有多仇恨伊拉克人,可以舉兩個例子:一位911的受害者父親要求美軍在飛機飛彈上寫下自己女兒的名字,士兵們欣然應允,在飛彈上寫口號是美軍傳統,有的飛彈寫著「有本事劫持這架飛機」和「讓我們開始行動吧」;另一個例子是,當美軍裝甲車駛入巴格達,一位婦女流著淚質問美軍士兵,得到的回答是「911時你在哪裡?!」整個美國對侵略戰爭理直氣壯,小布希把這場戰爭類比為十字軍東徵,吸引了大量宗教狂熱者。當然他們有這個底氣,911後迅速通過的《美國軍人保護法》凌駕國際法之上,甚至日內瓦公約都管不了關塔那摩監獄虐待俘虜。伊拉克戰爭對他們來說是一場聖戰。我們來聽聽士兵們常常唱的軍歌:「跑吧,跑吧,伊拉克人;我們扣下扳機是為了尋個樂子;死吧,死吧,伊拉克人」,如此的歌曲不止一首,在日常首尾相連的團唱。這群劊子手被訓練得沒有心理負擔,任何違反國際公約的行為,只要用於對付美軍的敵人,那就是合法的行為。電視劇裡的類似情節也給大眾打了預防針,美軍情報專家堅信《24小時》為伊拉克戰爭帶來了助力。
美國因為炭疽聯想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所以進攻伊拉克。但是真正在戰場上是用違反日內瓦公約中的化學武器的一方,恰恰是美國自己。在伊拉克作戰中,美軍使用新式材料製作彈藥,那就是「貧鈾」。貧鈾在擊中目標後會燃燒,散發出微粒。這些微粒具有極大的放射性,汙染空氣、土層、水源,進入食物鏈循環。巴格達被佔領後,整個城市被測試出極大的放射性。更別說鍍在貧鈾外層的鈹合金也具有巨大的毒性。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投入1000-2500噸這種核工業副產品。當然,戰場上的美軍士兵也深受其害,但是他們並不知道這種武器的危害。美國的「愛國主義自我審查」封殺了一切消息。五角大樓和醫學協會都出報告否認貧鈾會對人體有危害。媒體們則把焦點對準「戰後應激性障礙」的心理疾病,進一步把士兵打造成英雄。有1/3的美軍士兵心理失常,我認為這完全是美軍把士兵訓練成泯滅人性的屠殺機器的緣故。比如其中一種訓練方式是在羊膀胱中充滿血來作為士兵模擬砍人的道具,一刀下去,血濺一身。關於使用化武、欺騙大眾和引導輿論,美國人早就駕輕就熟。早在越南戰爭美軍就曾使用毒性巨大的「橙劑」。
我們可以看到,整個美國走向了一條軍國主義道路。在小布希政府的領導下尤其如此。小布希的公關團隊嘗試給他披上「軍人總統」的外衣,給他安排了許多場身著軍裝慰問軍隊的活動。這是建國以來第一位這麼做的美國總統。當年的格蘭特和艾森豪曾經用名譽保證,不會在擔任總統時穿將軍制服。小布希開了先例,於是歐巴馬也依樣模仿,因為這對於民調來說實在效果不錯。可笑的是,當年小布希服兵役時由於老布希的幹涉,出勤率可以忽略不計。這也是他連任競選時,民主黨攻擊的重點。競爭對手克裡是一位參與過越戰的反戰老兵,曾經在戰場上獲得榮譽勳章。於是公關攻勢開始了,小布希團隊收買了一群克裡當年的戰友上媒體造謠。這就和馬克吐溫當年《競選州長》的情節差不多。民主黨和共和黨在總統候選人的軍事身份上交鋒屢見不鮮。歷史上,國會議員裡退伍老兵的比例在23%-72%。不止政治上的軍國主義,整個社會就沉靜在軍國主義氛圍。在消費上,退伍的士兵經常代言各種商品;士兵的故事經常被辦上銀幕;商人們免費給士兵提供商品來做促銷;廣告的標語經常使用軍事化口號,比如前面提及的「讓我們開始行動吧」曾經引發智慧財產權官司,幾十家公司都想搶註。在音樂上,911事件封禁了一部分「不夠愛國」的歌曲;在911之後,愛國歌曲普通雨後春筍般出現,它們經常佔據音樂榜榜首;五角大樓還親自為愛國歌曲做推廣。在體育上,任何體育館都會成為愛國集會場所;運動員和拉拉隊身著愛國服裝,喊出愛國標語;體育迷們把運動員稱為「戰士」,熱衷於身體對抗理解的運動,比如橄欖球;甚至「超級碗」本身就和五角大樓有合作關係,在決賽日的廣告中出現軍人形象。
這種軍國主義思維,從小就滲透進每個美國人的心裡。美國人奉行舊歐洲的法式教育,把好戰底色隱藏在救世主學說之後。教務系統中的軍國主義幹涉無處不在。教材的徵詢會有退伍老兵參加,有時教材還可以作為軍事審判的請願書;任何一個教師和校長都在聯邦網站找到致他們的信,有關軍隊神聖化的指導意見;學校舉行各種軍事紀念日活動,國旗鋪滿校園;學生被要求拜訪退伍老兵聆聽教誨,並與生活中老兵結對子;FBI、CIA、NSA、DIA在網上都開設了兒童版網頁,上面有擬人化動物扮演的國家安全探員。更過分的是,軍隊招募體系直接進入了學校。國防部每年花3億美元贊助學生進行軍事夏令營;招募官進入課堂散發「軍隊職業傾向測試」;失足青年接受軍事化矯正並引向軍隊;以獎學金利誘貧困學生參軍;軍隊還不受限制地接觸學生檔案,從中挑選適合當兵的人定點說服他們參軍。在學校外的攻勢也如火如荼。911後,美國玩具兵人的銷量大增,其中「小布希總統」「國防部長唐納德」「三角洲特種部隊」「來自阿富汗前線的自由戰士」廣受歡迎,兒童們在室內模擬小布希布置打擊任務。而美國國防部資助了大量的電子遊戲開發,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國陸軍》,被稱為美國官方陸軍遊戲。青少年在其中感受擬真的戰場任務,其趣味性和宣傳性引領著年輕人走向招募辦公室。還有一種意識形態工具是超級英雄漫畫,比如《超人》和《美國隊長》。他們的共同之處是身披國旗式的衣服。超人曾審判美國的敵人希特勒和史達林。而美國隊長更是在911後復活,他是美國的象徵,復仇者聯盟的隊長。
把視線移向戰時的新聞界,來看看伊拉克戰爭是怎麼通過fakenews打造成一部好萊塢大片。美國在戰爭中,經常會派遣大量的戰地記者。這些人被嵌入到軍隊內,和士兵一起生活。本意是通過媒體監督軍隊。在越南戰爭中,也的確起了作用。美國的越戰不是失敗在戰場上,而是失敗在民眾的起居室內。媒體對越戰撤軍有著很大的功勞。然而吃一塹,長一智。在伊拉克戰爭中軍方就吸取了教訓,沒有給戰地記者越戰時的自由度,愛國主義審查比比皆是。其實也不能算是審查,只不過所有媒體都在複製官方的口徑。在美國人二元論的思維方式下,所有反戰言論都會被打上不愛國的印記,記者將被迫在道歉後辭職。而且這些不聽話的記者會被安插在後勤部隊中,接觸不到前線。在前線的記者不得不在目睹血腥轟炸後,報導伊拉克淪陷的新聞時,手舞足蹈放聲大笑。與此同時,美軍的造神運動一浪接著一浪。曾經有一位叫做林奇的女兵被伊軍俘虜,媒體的宣傳是:她打光最後一顆子彈,然後被伊拉克人強暴。接著,美軍策劃了一場「拯救大兵瑞恩」式的秀,救出了林奇。然而幾年後,林奇坦言,她並沒有受到強暴,伊拉克人把她送去了醫院,救了她,而美軍在接她的同時,炸掉了醫院大門,就像戰爭片那樣。再舉一場秀的例子,那個著名的美軍士兵把國旗掛上薩達姆銅像,然後憤怒的民眾推到銅像的事件也是演出。這同時結合了硫磺島事件和蘇聯倒臺後人民推倒獨裁者銅像的二張象徵意義。然而事後研究發現,那些對美軍夾道歡迎者的面孔出現在了好幾個城市,他們跟著美軍輾轉表演「救世主」的戲碼。對戰敗者的清算也是一場秀,落魄的薩達姆被美軍從山洞裡揪出來,橡皮手套不斷的撥弄著他的身體,比如像檢查牲口一樣檢查牙齒。小布希的支持率在這場秀後大幅上升。戰爭結束後,美軍還把恐怖分子的照片做成紙牌散發給民眾,時刻提醒人們敵軍悲慘的下場。
與新聞報導中的假大空做對比的,是血腥又混亂的真實戰場。美國經歷不斷作戰所得出的軍事理論是「震撼與威懾」,集中力量一戰而定。比如在日本投下原子彈,又比如在越南的地毯式轟炸,力求把敵人一戰打回「石器時代」。在每天近400顆戰斧飛彈的掩護下,美國士兵「向一切移動的目標進行射擊,向一切可疑的目標進行射擊」。這種隨意開火早在越南戰場上就開始施行,有時會屠光一個村落的平民。美軍對「流氓國家」從來不講什麼國際公約,虐囚被作為獲取情報和施加恐怖的有效手段。他們奉行「暴力是取得阿拉伯人理解的唯一手段」。「我還沒有射殺伊拉克人,但是我的兄弟已經殺過三個了」,這段話是某位士兵面對採訪的說辭,可以看出他對殺人絲毫沒有負擔。「當我第一次扣動扳機,我絲毫沒有猶豫,開了20槍之後,感覺在玩《火線獵殺》遊戲」,暴力早在很久之前就植入了士兵的內心。這是血腥的一面,美軍在伊拉克的行動也不像媒體報導的那樣有序。真實的傷亡數字被通過統計手段掩蓋。一般而言,只有「直接戰鬥受傷」才被計入傷亡,間接受傷和心理疾病的士兵不被統計在內。另外,傷亡其實大多發生在僱傭兵身上,他們戰鬥在最前線。編內的美軍幹不了太專業的事,大多數人只培訓了6個月就被送往戰場。這群少爺兵對戰爭的理解僅僅是《使命召喚》。他們的正義幻想被現實打得粉碎,伊拉克民眾並沒有感恩戴德,而是咬牙切齒。另外,戰場的補給也不充足。由於軍方腐敗,大量的美軍缺少裝備,甚至領不到防彈衣。士兵們完全對軍方失去了信心。
美國的少爺兵們入伍的目的是為了「爽」,短期內的確這樣。然而伊拉克戰士的長期頑抗,很快就讓少爺兵們沒辦法繼續「爽」下去。軍方連防彈衣都沒發到位,而士兵們又在周遭的危險中提心弔膽,天知道哪個垃圾桶裡有炸彈。救世主的幻想也漸漸破滅,伊拉克人對他們恨得要死。在2004年,有72%的士兵認為軍隊士氣低下。士兵們都想回家,可五角大樓卻希望他們長期駐紮伊拉克,強制命令士兵超期駐留。所謂的志願兵能去不能回,這引起了士兵們極大的不滿。國防部長唐納德前線慰問時,大部分士兵集體去喝咖啡,只留下幾個上級安排好的演員配合採訪。當然演員裡也有人忍不住放著媒體質問唐納德,令他非常尷尬。軍中矛盾激化,對士兵的體罰變普遍發生。由於回國的申請遲遲不批,一些士兵成了逃兵。04年的逃兵有5000,06年的逃兵有8000,佔美軍的1%。國防部也很無奈,即使無孔不入的徵兵,但是還是無法滿足長期駐紮伊拉克的需要。大部分美國年輕人過於肥胖,不符合當兵標準。另外,由於訓練方式的問題,需要替換的有心理疾病的士兵太多。所以國防部只好給志願加入美軍的外籍人士頒發綠卡來補充兵源。受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美軍的狼狽景象最終曝光。士兵們在網上開設博客,實時更新戰爭的混亂,有時還更新虐囚的影像。然而博客的內容卻打了主流媒體的臉,國內反戰輿論開始發酵。五角大樓在兩年後才後知後覺,嘗試封殺士兵博客,處罰軍事博主。這只不過把越戰的手段再次用於伊拉克。越戰時士兵的家信就要被軍方審核後才能寄出。06年開始每個士兵必須通過軍方連結登陸社交媒體,這樣軍方就可以監控每條留言。不過對於網絡的控制要不至此,五角大樓的做法是佔領網絡話語權,在youtube上大量開設軍方的頻道。每個軍官在社交網絡上都有團隊運營的個人帳號。另外,五角大樓還和facebook等社交網站展開合作。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小布希因為挑起伊拉克戰爭,收穫了大量支持率而連任。小布希同樣因為伊拉克戰爭的醜聞,而丟失了大量的支持率。前面也說到,美軍的戰鬥理論是閃電戰,在戰爭初期一次性投下大量資源,這是因為五角大樓不知道什麼時候民調會突然反轉。當美軍陷入戰爭泥潭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屍體被運回美國。美國民眾最見不得死人,於是輿論風向逆轉。小布希政府牆倒眾人推。基辛格首先站了出來稱伊拉克戰爭有越戰的味道。各種反戰組織開始大量遊行。媒體們為了迎合大眾開始報導戰場醜聞,並且表示對戰爭的懺悔,《華盛頓郵報》打出了《布希時代的終結》標題。那些之前被封殺的左派歌手又被民眾接納,反戰歌曲《美國白痴》衝上銷量榜榜首。好萊塢開始製作反戰主題的電影,比如《生死狙擊》的反派就是CIA。電視上出現了類似《波士頓法律》的電視劇,其討論的主題是關塔那摩虐囚。DC甚至還出了一部刺殺美國總統的漫畫,因為「總統發起了伊拉克戰爭」。最後,政府和法院背棄了小布希,這位曾經的「英雄總指揮」成了喪家之狗。我讀完這裡覺得美國人什麼毛病,見了鬼。美國的戰爭熱情始終處於一個循環,沒過幾年就通過五角大樓的宣傳攻勢下恢復到較高水平。在2010年的民調,89%的美國人表示對軍隊十分「自豪」,儘管他們在戰場上犯下了諸多殘忍罪行。真是見了鬼。
我們最後來看看本書的作者怎麼看待歐巴馬總統。歐巴馬總統在02-03年致力於揭穿小布希政府的謊言。在登上總統的位置後,廢止了大量小布希政府在911後頒布的諸多軍國主義法令,包括關閉關塔那摩監獄。他還致力於維護和平的形象,讓美國駐日大使參加廣島紀念,這是第一次。然而在2011年擊斃賓拉登之後,美國民眾再次被點燃愛國浪潮。這位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的總統意識到了軍國主義的好用。身著軍裝的黑人總統,在面對臺下身著軍裝的支持者,更改了他對伊拉克戰爭的定性,「這是美國歷史上偉大的篇章之一」。在歐巴馬連任後,又在另一次演講中重申了美國在伊拉克問題上救世主的地位,絕口不提在戰爭中受益的石油公司。他說:「由於你們——你們為了一個民族做出了如此大的犧牲,然而你們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伊拉克人才有機會規劃自己的命運。這使得我們——我們美國人——變得有些特殊,與過去的舊帝國相比有所不同的是,我們做的一切並非為了他們的土地和資源。我們之所以這麼做。完全是正義使然。」狗改不了吃屎。
這本書讀到這裡就全部讀完。縱觀歷史,美國不斷的在自由民主和軍國主義之間搖擺。作者13
年成書,後來歐巴馬把戰場從伊拉克轉移到阿富汗,而川普對我國發動貿易戰。這樣一個國家能成為燈塔真是匪夷所思,就怕流氓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