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廣州航空樞紐發展思考——兼論我國澳新國際運輸市場發展

2022-01-19 民航資源網

廣州機場是我國門戶樞紐中的南大門,不僅面向東南亞市場,也是支撐起我國通往大洋洲、非洲等地區重要網絡節點。同時廣州機場又擁有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的核心樞紐地位,是粵港澳大灣區與全球連通的重要樞紐。本文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系統對我國民航國際運輸市場發展、北上廣核心樞紐運輸市場情況分析的第六篇系列文章。本文除了對廣州機場受新冠疫情影響進行分析之外,也對廣州樞紐發展的市場特點、競爭情況、主基地航司運營策略等情況進行分析,併兼論澳新國際航空運輸市場發展近況。本文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廣州機場運輸規模發展基本情況及特徵,第二部分為新冠肺炎對廣州機場航班執行情況的影響,第三部分為我國澳新國際市場發展情況,第四部分總結與建議。

一、廣州機場運輸規模發展基本概況及特徵

1、運輸規模方面

在旅客運輸規模方面,廣州機場2019年旅客吞吐量達到7338.6萬人次,位居我國單機場排名第三位。但在增長速度方面,受資源約束以及規模基數較大等原因,近五年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旅客增長速度低於該地區和全國平均水平。

在貨郵運輸規模方面,得益於珠三角地區製造業的發達,廣州機場2018年完成貨郵吞吐量189.1萬噸(2019年數據官方未公布),位處我國內地機場第3位;在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中,廣州機場貨郵運輸規模處於第二位,僅次於香港機場。

在航班起降架次方面,廣州機場2018年達到47.7萬架次,2019年達到49.1萬架次,一直位居我國內地機場第3位。

2、主基地航司

在運營航空公司方面,南航一直致力於廣州樞紐的打造。以座位數為衡量指標考察航司在機場的份額,南航在廣州機場的份額達到47.86%。以單機場主基地航司份額佔比來衡量的話,南航在廣州的份額投入,要高於國航在北京,也高於東航在浦東,東航在虹橋的運力投入。航司在機場的份額指標背後所反映的含義是:該航司在機場可以使用的資源情況,其中包括時刻資源、機場設備設施等。這是航司在機場能夠進行樞紐運作的基礎條件。

廣州機場主要航空公司(份額排名前五位的航司)近11年在廣州機場出港座位運力投入增長情況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無論從投入規模的絕對值,還是從相對的運力份額上來看,南航在廣州的運營投入力度要遠高於國航、東航、深圳航以及海航對該市場的重視。

3、國際運輸市場特徵

在國際運輸市場方面,我國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國際樞紐的市場特點有較大差異。依然以出港座位數衡量的三個機場國際市場份額如圖所示。

首都機場的國際市場重點區域是西歐、北美,其次是東南亞、東北亞、東歐/中歐。歐洲、北美市場是國航在首都機場致力於重點建設與打造的國際市場區域。

上海浦東樞紐國際市場的特點是,東北亞、東南亞從市場份額上來看佔據重要地位,尤其在東北亞市場,在北上廣樞紐中,上海的東北亞市場位居第一。同時在東南亞市場發展方面,上海也並不甘落後於廣州,甚至在東南亞一些核心樞紐航點的航班密度已經超過廣州機場。在西歐、北美市場,東航在浦東機場也持續發力,同樣在某些核心樞紐的航班密度已經超過國航在北京的航班厚度。

由於所處地理位置原因,東南亞市場一直在廣州國際市場中佔據著非常突出的市場地位;其次為澳新、東北亞等市場。但是對於航空公司而言,這兩個市場的航權政策較為寬鬆,無論從進入航空公司數量,還是全國所開航點數量來看,競爭較為激烈。

對比在廣州機場的東南亞市場、北美市場的航司情況如下所示。

在東南亞市場運營的航空公司數量較多。近年來隨著東南亞國家低成本航空運輸的發展(東南亞低成本航空份額已經超過60%),表現出對我國市場的強大興趣。在北美地區,只有南航在支撐著廣州機場的北美市場航線。北美市場自從2019年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在經營績效方面表現基本呈持續下滑狀態。

二、新冠肺炎疫情對廣州機場航班執行情況的影響

1、國內航班受影響情況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同全國其他機場一樣,廣州機場國內、國際航班量大面積下降。通過兩周(1.13-1.19與2.17-2.23)的執飛航班量對比發現,廣州機場國內航點的出港航班減少量超過50班的有18個航點,出港航班減少量高於20班少於50班的有27個航點,大部分為廣州機場直飛的省會及經濟來往密切城市。通航其他航點的航班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從航班恢復程度看,截止2月18號,廣州機場國內航班觸底反彈,隨著廣東省復工復產等一系列措施,近10天以來廣州機場國內航班量逐漸恢復。廣州機場國內航班計劃情況(藍色曲線)與航班執行(橙色曲線)如下圖所示。

2、國際航班受影響情況

從國際各區域通航點數量角度出發,廣州機場在東南亞市場上的航點數量下降得最為顯著。廣州機場以周為單位的通航點數量如下圖所示。

受疫情影響,東南亞市場影響最為嚴重,其次為東北亞、太平洋西南部和南亞地區。中東和北非市場後期基本處於停航狀態,這與廣州機場擁有很多經中東機場中轉、或者去非洲的旅客有很大關係,隨著疫情的嚴重,這類型旅客大量減少,航班需求減少。

通過細分國際航點,並將兩周的航班量進行對比,結果如下圖所示。發生疫情以來,廣州機場熱門國際航線遭受重創,從周頻削減量來看,表現明顯的為泰國素萬那普機場、新加坡樟宜機場、韓國的仁川機場以及日本的關西機場。

從近一周的航班恢復情況來看,國際航班自2月18日觸底以後,也開始逐漸緩慢恢復,但是航班恢復速度慢於國內航班恢復。這與作者在本系列其他文章中對航班恢復順序的判斷一致。

3、運營航司總體情況

航空公司是航班執行的市場主體,機場運輸業務的恢復依賴於航司運營策略執行,本小節對廣州機場航司運營情況進行分析。從航司類別看,我國內地航司運營數量在1月26日就開始逐漸減少,但是近兩周航司數量維持在15-20家左右;外航在2月2日開始大幅度停止運營,我國港澳臺航司在2月9日之後均停止在廣州機場執行航班。

對比1.13-2.23期間廣州機場的國內、國際市場,不同類型運營航司的出港航班量如下圖所示。在1月23日武漢「封城」之後我國內地航司的國內航班量發生驟降,我國港澳臺航司在2月9日也開始停飛。國際市場航班量在一周後開始出現下降趨勢。

為了進一步查看疫情對廣州機場的影響,作者進一步對比了1.13-1.19這周與2.17-2.23這兩周航司執行航班變化情況。從國內市場上來看,這兩周,主要是我國港澳臺地區的航司停飛,我國國內航司只有奧凱航空和昆明航空停飛。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無疑是對航空公司及機場的考驗。從成本壓力上來看,在廣東省內鼓勵復工復產的各種措施下,航司在廣州機場航班恢復的態度應較為積極。國內航班在疫情逐步得到控制階段,也能較為迅速跟進調整。但廣州機場在國際航班恢復方面,預計速度將較遲緩。首先,東南亞市場佔據了廣州國際市場較高的份額,如前述分析,東南亞市場中有為數較多的東南亞外航進入,東南亞外航停航數量較多。其次,東南亞市場中旅遊休閒旅客的份額佔比高,在航班恢復期間,商務旅客較高的市場與航線的恢復進程要快於旅遊市場的恢復。最後,雖然目前尚未見疫情在東南亞的集中爆發,但隨著日韓、伊朗等地區疫情的發展,東南亞疫情發展情況也需要高度引起關注。以上三方面原因疊加,在國際市場航班恢復方面要比國內航班經歷更長的恢復期。

三、我國澳新國際市場發展情況

新冠疫情所造成的全國機場大面積航班削減,國際國內航線網絡通達性下降,即使航班從上周開始已逐漸開始恢復,執行航班量上漲,但是也更加促使我們對樞紐建設、國際運輸市場等方面的發展進行反思。廣州樞紐的特點是東南亞市場份額高,受地理位置以及競爭等因素影響,通往歐洲、北美的航線雖然客座率表現較好,但是收益水平一直欠佳。澳新市場一直是南航在廣州除東南亞之外的另一個戰略區域市場,「廣州之路」的建設也是歷經若干年的培育並取得一定成果。但是隨著航權市場的開放,南航澳新市場的優勢已經在弱化。本小節對我國澳新國際市場的發展情況做簡要分析,一是通過澳新市場的研究,分析判斷廣州以及南航在該市場未來的發展前景;二是作為作者對歐洲、北美遠程洲際航線運營情況的補充。

1、從機場通航視角觀察澳新市場發展

利用飛友科技提供的2月17日-2月23日航班計劃與執行數據對我國大陸機場與澳大利亞、紐西蘭機場通航情況進行分析,如下表所示(其中本表及以下系列圖中涉及虹橋機場數據實為經停航線去經停點的數據,下文不再說明)。

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在考察周期內,我國共有22個機場開通澳大利亞、紐西蘭航線。目前疫情期間,還剩廣州機場、上海浦東、首都機場、廈門機場保持著通往澳新的航班運營。

把上表中的數據進行分解,我國共有20個機場通往澳大利亞雪梨機場。其中進出港航班量居於首位是上海浦東(東航28班,澳航14班)、其次為首都機場(東航12班、國航14班、澳航14班),廣州機場(南航28班)與青島機場(首都航28班)並列第三。南京、昆明、深圳、重慶、長沙、天津、鄭州、海口、太原航班量都不高。

在通航墨爾本機場方面,我國共有13個機場通航墨爾本,都為我國自己的航司運營。其中南航在廣州、東航在浦東、廈航在廈門機場的航班量位居前三。長沙、海口、貴陽、西安等機場也都通航了,但是航班量都不高。

在考察周內,通航布裡斯班的我國有機場有三個,航班密度較高的是廣州機場、上海浦東機場。

在奧克蘭機場方面,依然是浦東機場的航班密度位居第一,其次為廣州、首都機場。

從以上機場通航澳新市場航班量角度考察,廣州機場在澳新市場核心樞紐,例如雪梨機場、奧克蘭機場、墨爾本機場等的航班密度並沒有太高的優勢。尤其上海浦東機場,在澳新市場核心樞紐航班量已經逼近或者超過了廣州。除了與一線樞紐對比發現的競爭態勢比較嚴峻外,廈門等二線樞紐在澳新市場可謂也在奮起直追,在一些核心航點也已經跟南航在廣州看齊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對澳新航線保持極高熱情的其他機場,雖然每周航班頻次不多,但是也都表現出了積極進入態度。

2、從航司角度觀察澳新市場發展

利用2月17日-2月23日的數據,從航空公司角度對澳新市場發展進行分析,具體數據如下表所示。下表中給出執飛航空公司、出發地、目的地機場情況,以及疫情期間的航班執行情況。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在疫情考察周內,共有11家中外航司計劃執行澳新市場,實際執行情況為南航、東航、國航、廈航在保持航班運營。

從南航航班計劃可以看出,南航在廣州機場澳洲市場上的發展一直在努力以樞紐化方式在進行。通過南航自身的航線網絡,匯集客源至廣州,再由廣州去往澳新市場。南航是在澳新網點覆蓋最為豐富的公司,考察周期內供給覆蓋7個機場。

國航在澳新市場上的運營策略也較為「單純」,國內從首都機場、成都出發到澳新有航班運營,未在國內其他機場投入澳新市場的航班。考慮到首都機場、成都機場都是國航的戰略性樞紐點,國航在澳新市場的運作模式,也呈現「樞紐化」運營狀態。不過從目前看,澳新市場並沒有作為國航國際市場的戰略性選擇,航班量與航點覆蓋情況較南航弱。

東航情況就不一樣了,表現比較有趣。考察期內東航從我國機場出發通往澳新的航班情況如下圖所示。東航在浦東機場通往澳新5個航點,且在墨爾本、雪梨都保持了一定的航班頻次。但同南航廣州樞紐戰略不同,除了上海之外,東航從首都機場、杭州、西安、武漢、昆明等機場出發,都有通往澳新的航班運營。

除了南航、東航、國航三大航外,運營澳新市場航點數量較多的航司就是海航了。海航在考察周期內的航班澳新市場航班情況如下圖所示。從國內通航機場選擇、澳新機場選擇上看,海航的迷之國際網絡運營策略就是沒有策略。國內航點數量多,在雪梨機場、墨爾本機場努力匯集客源,助力雪梨機場、墨爾本機場樞紐建設。在國內航司中,除海航外,川航、天津航也都表現出同海航一樣的澳新市場網絡特徵。

從上表中的數據篩選中發現,廈門航空也是個很有想法的航空公司。廈門航空在廈門機場通往墨爾本機場保持平均一天2個進出港,雪梨機場1個進出港的頻次,即使在杭州、福州機場,也儘量保持航班在一周內能夠成排。

在澳新市場中,外航只有澳洲航空、紐西蘭航空在運營我國市場。從這兩個航空公司在我國境內的航點選擇來看,主要集中於首都機場、上海浦東。這兩個機場的客源結構要優於廣州,在運力有限的情況下,對這兩個航司而言,也算是理智的選擇。

3、其他角度對中澳市場的觀察

從票價水平方面,以通航雪梨機場的航班為考察點,利用IATA資料庫中的直達航班平均票價水平(不含稅)進行對比如下圖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票價水平較高的出發地包括上海浦東、廣州白雲、北京首都機場;杭州、廈門、深圳緊隨其後,但票價水平逐步降低。青島、南京、西安、鄭州、昆明、海口、天津等機場票價水平普遍低於北上廣等機場。

在航班客座率方面,運用2019年12月份數據考察,通往雪梨機場航班客座率,在可收集到的範圍內,深圳、廣州保持在80%以上,其餘機場客座率低於80%。青島、鄭州、南京、重慶、杭州、武漢、長沙等機場航班客座率低於60%。

上述兩個圖結合起來的話,不禁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票價水平相對低、航班客座率也不高,那航司是如何維持運營的呢?猜測是當地政府的相關支持政策,以補貼方式出現,直接作用於票價水平。

在作者上一篇北美運輸市場分析中指出:通過補貼形成的超低票價可以刺激本地需求增長,同時也能引致中轉旅客比例上升。但是這種通過補貼方式刺激出的需求,旅客的剛性與黏性非常低。當政策影響因素消失,需求量將會重新流回其他市場。在澳新市場的運營中,再一次印證了這一結論。

作者與課題組進一步對我國大陸地區主要機場通航雪梨機場的客源結構進行了分解如下圖所示。幾乎在每一個機場通往雪梨的航線上,都有一定直達旅客,也有一定數量的中轉旅客,甚至有些航班密度低的機場中轉旅客比重還不低。

對以上澳新市場的分析總結為如下三點:

第一,我國開通澳新航線的機場數量較多,考察周期內達到22個,其中上海浦東機場、首都機場、廣州機場的航班密度最高,同時看出廈門機場也在努力建設通往澳新的樞紐點,其他機場航班頻次不高。

第二,在我國運營澳新市場的航空公司中,南航廣州在該市場呈樞紐化運營策略,澳新雖不是國航的重點市場,但也呈現樞紐化運營狀態;廈航努力在廈門建設面向澳新的樞紐點;東航在浦東機場通往澳新核心航點的航班頻次較高,但同時也在國內其他機場有通往澳新的航班,樞紐化策略並不明顯;海航、天津航、川航目前看不出在國際市場的運營上有整體策略,判斷多為政府驅動型。

第三,如在歐洲、北美市場觀察到的現象一樣,政府補貼對市場競爭形成了一定的扭曲。缺乏整體國際市場開發策略的公司,在該市場的進入,並無益於國際洲際市場的長遠發展;對急於開闢國際市場的地區與機場來說,除了能夠贏得統計報表上「通航點數量」數字好看外,也並不利於國際市場長期發展。

四、總結與建議

通過以上內容研究,本文給出四點總結與建議。

1、在廣州機場受疫情影響方面,同其他機場一樣,廣州機場國內國際市場無論從通航點的縮減,還是執行航班頻次的減少來衡量,總體來看廣州同其他兩大樞紐一樣國內航線網絡最先受到疫情影響,國際市場航班量的下降要比國內的晚一周左右。國內市場上,目前廣州機場華東地區影響較大;國際航班量及通航點數據減少以東南亞市場最為顯著。

在航班恢復過程中,近10天左右,廣州機場的國內、國際航班也已經處於逐漸恢復狀態。廣東省復工複查的一系列措施,使得國內航班恢復相對有起色。在國際航班方面,綜合考慮東南亞市場在廣州的高份額、東南亞旅遊市場為主以及東南亞疫情發展情況等因素,廣州機場國際航班恢復預計周期相對國內市場會更長一些。並且隨著美國、義大利疫情的發展,有可能通往北美、歐洲的航線會出現更多停航情況。今年全行業國際運輸市場發展情況需要繼續對心理預期值做出調整。

2、在廣州機場未來發展方面,從文章中與首都機場、浦東機場的對比可以看出,廣州機場在三大樞紐中國際市場發展方面的位勢處於較弱的地位。目前從市場份額方面衡量,東南亞市場在廣州機場中佔據最高的份額,南航在廣州的「廣州之路」澳新市場方面受到國內其他航司的衝擊較大。從通往澳新核心樞紐的網絡厚度看,浦東機場、首都機場甚至已經超過了廣州;並且同時還有廈門機場等後起之秀,以及國內其他十餘個開通澳新航點的機場,國內機場競爭情況嚴峻。在歐洲、北美市場方面,從所處地理位置以及客源市場方面,廣州機場同北京、浦東還有一定差距。但是同處粵港澳大灣區的香港機場,地理位置與廣州機場相仿,已然構建起了覆蓋全球的國際航線網絡。區域經濟發展所催生的市場需求,以及依託航司的航線網絡建設是樞紐的核心(當然還有很多其他軟硬體基礎設施、流程等環節一樣重要)。從大灣區的整體經濟社會發展趨勢,以及北京、上海、廣州三地機場對城市、城市群建設的支撐作用考慮,建議廣州機場在未來在國際市場發展方面,繼續依託主基地航司以全市場區域覆蓋為目標,進行國際航線網絡建設與拓展。

3、在與主基地航空公司合作方面,南航一直在廣州致力於樞紐建設,與廣州機場在業務流程及硬體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有較好的合作基礎。並且在粵港澳大灣區機場中,南航在廣州機場的國內航線網絡、國際航線網絡,尤其國內與國際中轉銜接的網絡能力方面,具備了相對較好的能力基礎。建議在目前的網絡基礎上,繼續強化廣州機場在南航整體網絡中的核心地位,與未來北京大興樞紐協調好發展在運力布局、國際網絡設計等方面的關係。

4、在我國澳新市場發展方面,澳新市場經過幾年的混戰,南航在廣州依然堅持網絡化樞紐運營策略;國航雖然航班不多,但也以樞紐運作模式為主;廈航在廈門機場是澳新市場上為數不多的後起之秀;東航在澳新市場策略多點開花制,除了在上海大本營增加頻次外,在全國多個機場也有澳新航班運營;海航、川航、天津航等航司,綜合考察這些航司在其他洲際航線的運營,初步判斷其國際市場開闢主要依託地方政府補貼運行,並無從長遠角度出發的國際航線運營整體方案。

在澳新航線上出現了個很有趣的現象,幾乎所有的航線都具有一定的直達旅客量,以及中轉旅客量。該現象的原因為:通過政府補貼的獲得,在二三線城市上所開闢的航班其擁有更低的票價水平,短時間內激發了本地直達市場需求,以及其他地區來此乘機的中轉需求。遺憾的是通過客座率的考察,在大多數二三線機場的澳洲航線客座率都處於較低水平,有的甚至低於50%。也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市場的培育需要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初做支撐。當這種基礎還未達到,不足以形成較穩固的剛性需求時,過度提前培育洲際航線,達不到理想效果。

關於洲際航線開闢,繼續沿用前述文章的建議:準一線城市、或二三線城市在國際航線市場發展過程中,細分東南亞、東北亞,與歐洲、北美、澳新等洲際市場特徵,根據對各類國際航線市場需求細分,評估引入航空公司網絡與運營能力基礎,再確定進入的先後順序。謹慎對遠程洲際航線過度超前培育,謹慎採用一窩蜂式齊頭並進的國際航線開闢策略。

最後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本文對澳新市場的分析主要使用2020年2月17-2月23日數據,在這周即使是航班計劃數據,航空公司根據疫情發展也已經進行了運力調整。與疫情發生之前的澳新市場情況,在通航點數量與航班頻次上會有所差異,但所反應的市場競爭情況結論不會有顛覆性影響。文中的一己之見,未免偏頗,期待業內同行們的批評指正、溝通交流。

相關焦點

  • 深度 | 權威專家縱論「新冠疫情與國際格局」
    每一輪全球化都代表著特定的國際秩序安排,都伴隨著大國興衰起伏和國際權力轉移,伴隨著各種激烈戰略博弈。因此,對於此輪新冠疫情,我們必須透過百年變局的歷史視野加以理解,並在「變局論」「風險論」和「機遇論」的辯證統一中進行運籌。馮仲平  副院長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格局以及全球治理等均產生重大影響,但對世界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衝擊更加直接、更為明顯。
  • 正確認識我國發展環境的「變」與「不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堅信,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時代的命題,需要國際社會以團結、智慧、勇氣,扛起歷史責任,解答時代命題,展現時代擔當。」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影響,各國人民求發展、求和平、求團結、求進步的期待更加強烈。同時還要看到,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這成為大變局中主要的階段性特徵。
  • 書寫贛南蘇區振興發展新答卷
    該協議籤署後,將為贛南地區開闢一條通過匈牙利進入歐盟的中歐班列「南線」新通道,實現對歐經貿的「南、北雙線並行」,通過「跨境電商+中歐班列」的新模式,實現兩類園區跨地域、跨試點平臺資源整合、功能優勢互補,將進一步推動贛南乃至江西深度融入「一帶一路」、推動跨境電商業務發展,助力贛州打造內陸國際物流樞紐。
  • 張立群:交出人民滿意世界矚目的答卷——解讀202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3個關鍵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這樣比喻,「從目前來看,中國率先交出一份高分答卷。」他認為,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力凸顯我國的制度優勢。 「一方面在於有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張立群說,「另一方面,從人民群眾來看,社會主義制度長久以來倡導建立的『大我』理念深入人心。
  • 我國高性能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發展戰略研究
    (四)產業規模逐年擴大,國外廠商積極重組聯合,提前布局大工業應用 航空航天、體育休閒等傳統產業對碳纖維複合材料的需求保持穩定增長,以輸電與風電為主的能源領域、以汽車與軌道運輸為主的交通領域為碳纖維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低碳、綠色經濟對碳纖維應用的拉動效益顯著,推動產業跨入到以工業應用為主的新階段
  • 華盛頓都會區多機場系統運營情況分析及思考
    雖然我國多機場系統發展有其特定的區域經濟社會背景,但對全球多機場系統進行較為充分的研究,總結髮展經驗、教訓,對我國多機場系統建設將不無裨益。本文從經濟社會發展概況、機場布局、航空公司運營、航線網絡與市場競爭等方面,對華盛頓多機場系統的基本運營情況進行分析介紹。
  • 中國寬帶發展白皮書2020
    2018 年底以來,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國際博弈競爭加劇的新 形勢下,黨中央多次做出加快 5G、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 人工智慧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指示,為我國「十四五」時期寬 帶網絡發展提供了新的指引。(一)「寬帶中國」戰略政策措施有效落實1.完善制度環境一是加強統籌協調和法律法規建設。
  • 打新冠疫苗贏一年免費機票;737MAX將迎100+架大訂單;漢莎任命大中華區新總經理
    據茂名發布,今天,茂名市在對廣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追蹤管理篩查中,發現新增1例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姚某,女,47歲,家住在電白區那霍鎮馬路舊屋村,為廣州市荔灣區「又一間茶點軒」服務員。5月21日18時50分,廣州市荔灣區發函通報茂名市,姚某曾於5月19日上午為廣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郭某所在餐桌送餐,期間未佩戴口罩,判定為確診病例郭某的密切接觸者。
  • 疫情下的航空運輸業(上) | 經濟學人精讀
    The trade body says that the world’s carriers may need $200bn in state aid to stay aloft.在所有行業中,航空運輸業受新冠肺炎的打擊最重。人們擔心密閉空間不安全,再加上一個又一個國家先後實施旅行禁令,旅客人數急轉直下,航空公司的收入也隨之俯衝。
  • 活動預告 | 第九屆中國航空工業國際論壇2020將於下周在天津召開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場。
  • 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又放大招了|專家:春節前這輪疫情可控制住|世衛組織:70個國家和地區出現變異新冠病毒
    1月14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克拉奇上述言論嚴重違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嚴重違背美方在臺灣問題上的政治承諾,中方對此堅決反對,予以強烈譴責。2.交通運輸部:受降雪結冰影響 內蒙古、新疆境內共計11個路段封閉中新網:交通運輸部發布路況信息:截至14日7時45分,受降雪及路面結冰影響,內蒙古和新疆境內2條高速、2條國道、7條省道共計11個路段封閉。
  • 國際視野|數位化轉型背景下的檔案信息化發展戰略:英國探索、經驗與啟示
    2020年我國通過新修訂的《檔案法》新增了「檔案信息化建設」一章,為新形勢下的檔案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基本依據。2021年是我國「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制訂與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網絡強國戰略與數字中國戰略相匹配的國家檔案信息化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檔案工作的轉型升級,實現以信息化數位化為核心的檔案治理現代化成為重要且緊迫的課題。
  • 《中國金融》|王景武:創新聚焦推動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改革開放40年,我國大致經歷兩次經濟戰略調整,2008年之前實行「兩頭在外、出口導向」戰略,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逐漸調整為「內外並重、強調內需」戰略,此次提出「雙循環」是對「十四五」時期和未來更長時間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路徑的重大調整完善。
  • 海運業發展升至國家戰略 大力發展現代航運服務業
    最近,國務院正式印發了《國務院關於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比較全面系統地明確海運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主要任務,標誌著海運業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此,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何建中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對《若干意見》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解讀。
  • 馬克思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及其對國際關係學科的貢獻
    中國外交思想和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國際關係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外交思想和實踐對馬克思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銳意進取,明確提出了一系列全球治理的新理念和新制度設計,為當今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和國際問題分析作出了卓越貢獻。
  • 西藏民用運輸機場現狀和發展分析
    目前,已形成以拉薩貢嘎機場為區內樞紐,昌都邦達、林芝米林、阿里昆莎、日喀則機場為支線的機場網絡布局。民航以投資少、工期短、速度快、汙染少的優勢,有力支撐了西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西藏全區面積120萬平方公裡,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8,截止2017年底全國民用運輸機場共229個,西藏機場數目僅佔全國機場數目的1/50。
  •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發展航天的政治、經濟與法律思考(上)
    聚焦法律、國際化、教育和STEM相關研究方面,克羅埃西亞已經得益於加入亞得裡亞海航空航天協會,得益於通過談判加入歐盟,並繪製了第一顆對地觀測衛星「佩倫一號」計劃的藍圖。克羅埃西亞正在通往建立一個強大太空計劃的路上。然而作為以旅遊業為收入的國家,新冠肺炎使克羅埃西亞的努力受到震蕩。總的說來,克羅埃西亞的失業率每年都在下降,購買力平價越來越穩定。
  • 各大船公司背景介紹,超級內幕!
    將廣州海運局數十條散雜貨船改造為貨櫃船(如今中海向字號的船都是那時振奮系列改的),這些船老舊破,固定資產已經提完,做一固定資產成本十分的低,改造只後以極低的租金(完全是象徵性的)租給中海集運,既增加了運力,也降低了廣海的成本,就是*這批船起家,中海做起了沿海貨櫃運輸和近洋航線,緊接著,趁著航運市場低迷,租船市場租金也十分低廉,又悄悄的租近若干條2000TEU以上的船舶,開設了歐洲、地中海航線,開始向遠洋市場邁進
  • 我國航天產業發展概況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各領域都發展很快,航天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