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為此,本刊開設「聚焦『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專欄,約請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領導和業內專家,結合金融業和金融市場發展,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進行解讀,總結「十三五」金融發展成就,對「十四五」和2035年金融發展進行展望。
作者|王景武「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
文章|《中國金融》2021年第1期
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改革開放40年,我國大致經歷兩次經濟戰略調整,2008年之前實行「兩頭在外、出口導向」戰略,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逐漸調整為「內外並重、強調內需」戰略,此次提出「雙循環」是對「十四五」時期和未來更長時間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路徑的重大調整完善。
《建議》強調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健全多元化投融資體系,維護金融等重要基礎設施安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等等。金融成為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建議》指明了新時代、新階段金融工作的前進方向。
作為國有銀行,我們要深刻領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指導思想、精神內涵、戰略目標、工作部署,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全力支持實體經濟;要體現國有銀行的政治擔當和社會責任,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前瞻布局制定發展戰略和業務規劃,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一是構建全面監管體系精準服務實體經濟。《建議》提出:「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增強金融普惠性。」建設現代中央銀行構建宏觀審慎與微觀監管結合的中國金融監管體系,強化底線思維,提高金融監管的透明度和法制化水平,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出發點,有效減緩金融順周期行為和防範系統風險。我國經濟存在企業部門高槓桿、居民部門槓桿率快速提升、小微企業存在一定的融資困境等結構性的矛盾,建設現代中央銀行構建結構性貨幣政策,通過擴大小微企業貸款考核口徑、宏觀審慎評估中增加專項指標,以信貸為錨定向支持小微、民營企業,帶動貸款增長和成本下降,落實金融普惠性原則,推動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二是提升直接融資比重發揮資本市場樞紐作用。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繼續落實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結構性調整金融體系,大力提升直接融資比重,發揮資本市場樞紐作用,推動科技進步和提高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實現高水平雙循環。大力發展直接融資,不僅可以緩解近年來金融資產風險明顯集中的趨勢,還可以通過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精準服務實體經濟。監管部門加強政策引導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實施結構性貨幣政策,大力支持小微企業,推動改變小微企業過度依賴信貸融資的現狀。提升直接融資比重,優化融資結構,國有銀行可以鞏固債券市場的傳統優勢,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優質大中企業、小微企業;還可以挖掘沉澱的優質資產,積極參與產業鏈、供應鏈融資,企業兼併重組、分立上市等直接融資市場,發揮國有銀行的樞紐作用。
三是金融科技創新整合資源賦能產業鏈供應鏈。《建議》提出:「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區塊鏈、物聯網和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日漸成熟,海量、實時、高頻數據的交互和處理成為可能,貿易流、物流、信息流等數據的獲得性及可靠性增強。通過上遊供應商融資、下遊經銷商融資、電子保理、終端融資、電子倉單買方融資、賣方融資等場景融資服務模式,全產業場景融合產業鏈、交易鏈和數據鏈,為平臺共建提供新的金融科技抓手。探索科技賦能智慧營銷,積極創新銀行結算鏈,共享實時結算信息,掌握經濟活動的資金流動實際信息,讓銀行、企業、政府都能分級授權,掌握真實交易信息,減少信息不完整,避免信息不透明,防止虛假信息;進而建立和完善信用鏈、供應鏈、融資鏈,為建立誠信社會建設良好的金融基礎設施。
一是發揮比較優勢創新推動雙循環產業發展模式。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商業銀行存量資產超過300萬億元,在傳統產業、基礎產業和產業鏈、供應鏈具備傳統優勢。「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可以發揮國有銀行比較優勢,內外聯動、全球聯動,實現總分行全球一體化,鞏固國有銀行在傳統領域的優勢和歷史投入。在此基礎上,我國經濟正在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深化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加速產業鏈上中下遊、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頭部企業帶領大、中、小企業暢通雙循環產業鏈成為重要的戰略布局。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現狀和戰略要求,以頭部企業為主,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位造業、「三新」經濟、新基建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對小微和民營企業的金融服務水平,解決過剩產能行業和地方平臺的債務壓力,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二是創新商業銀行支持科技發展的金融模式。《建議》提出要「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十四五」期間新型舉國體制打造國家科技實力、實施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把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世界級科技中心等重大科技戰略的實施,需要銀行資金的全力支持;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也需要更大規模的社會資金投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化都需要巨大的融資規模和較長的融資周期。打造特色科創金融體系,構建差異化監管政策,國有銀行需完善信貸支持科技的體制機制,制定專門的科技企業信貸政策,建立支持科技企業的信貸產品體系;拓寬資金來源,需要銀行、券商、保險和風險投資、私募股權基金等協同參與,尤其需要能夠控制風險、取得風險收益的股權基金參與;通過發揮國有銀行集團內各類子公司、分支行的協同優勢,探索存量增量統籌、融資融智並舉的綜合服務架構,形成「貸+債+股+代+租+顧」六位一體的全口徑融資布局新體系,打造綜合金融服務提供商。
三是順勢而為創新打造商業銀行的金融科技平臺。要加大商業銀行的金融科技的投入,通過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與現代金融理論和實踐最新成果的緊密結合,深度挖掘大量「長尾」客戶的金融需求,有效順應市場變化、需求迭代,解決金融需求迫切但實際供給不足的矛盾,提供溫暖、高效的金融服務,積極創新服務渠道、服務方式、服務產品和服務理念,積極拓展消費信貸、服務小微企業、實現普惠金融,打造網際網路金融的正規軍。
一是聚焦製造業領域金融服務。《建議》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2021年的定位是「製造業金融服務深化年」,著力點是鞏固提升製造業金融服務質效。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重點以工信部技改貸款為抓手,加大優質傳統製造業貸款,特別是中長期貸款投放;新型高技術企業,重點要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軍民融合等關鍵技術領域。
二是聚焦新動能領域金融服務。《建議》提出「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未來需加快拓展「兩群兩鏈」(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客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新基建產業鏈和重點項目產業鏈)市場,要構建「10家科創中心+100家新經濟特色支行」專營機構體系,完善「專業人、短流程」業務機制。
三是聚焦基礎板塊金融服務。《建議》提出要「保持投資合理增長,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推進能源革命」。未來需主動對接「十四五」時期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加強「兩新一重」、補短板強弱項等領域投融資工作;對重大項目,加快主動對接,發揮好租賃、債轉股等產品優勢,為重大項目提供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方案。
四是聚焦大消費板塊金融服務。《建議》提出要「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未來需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消費升級的方向,重點加大對醫療、教育、康養、旅遊、物流等服務業領域的信貸支持。要密切跟進2022年北京冬奧會、2023年足球亞洲杯等體育賽事金融需求,服務好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需求。
五是聚焦區域協調發展金融服務。《建議》提出要「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要立足為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強有力金融保障,實現一體化經營、市場化統籌、協同化集成。要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中部地區等戰略性區域作為公司金融競爭發展的主戰場,推動營銷體系改革落地,完善體制機制,優化信貸政策及授權。
六是聚焦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建議》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下沉金融服務重心,聚焦農業現代化、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農村環境整治等重點領域,以農業龍頭企業為抓手,聚焦細分市場,提升鄉村振興領域金融服務質效。
七是聚焦綠色金融領域金融服務。《建議》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支持能源結構優化,「減少煤炭消費,增加清潔能源使用」是大趨勢,要以結構優化調整為主,重點支持以水、核、風、光、油氣為代表的清潔能源,有序退出市場競爭力弱、機組能耗高、裝機規模嚴重過剩區域、虧損嚴重的火電項目。要關注汙染防治攻堅戰(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渤海綜合治理、長江保護修復、水源地保護、農業農村汙染治理)帶來的公共設施領域業務機會。
八是聚焦高水平對外開放金融服務。《建議》提出「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要支持穩外貿、穩外資,服務好服貿會、進博會、廣交會等對外經貿合作平臺。要打造「境內外匯業務首選銀行」,加快境內對公外匯業務發展,加強本外幣一體化營銷管理,提升大型跨國集團、優質進出口客戶、中資「走出去」企業重點客群服務能力。要提升跨境金融服務質效,審慎篩選重大海外項目,在合規穩健基礎上,做好優質大型基礎項目服務,提升全方位服務水平和全球化競爭能力。
九是聚焦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建議》提出「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依託國有銀行核心企業資源富集優勢,基於產業鏈平行鏈條上下遊產、供、銷交易真實信息,深度挖掘產業鏈條上供應商、經銷商乃至「上上遊」「下下遊」和終端客戶資源,構築「鏈式營銷」模式,實現批量精準獲客。
十是聚焦打造前瞻主動防範風險體系。《建議》提出「要維護金融安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要堅持前瞻主動防範風險不動搖,緊盯風險高發領域和關鍵環節,防範好跨產品、跨市場、跨境業務交叉性輸入性風險,實現風險控制關口前移。要堅持底線思維,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用高質量風控助力高質量發展,發揮好國有銀行對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的「壓艙石」「穩定器」作用。要堅持前瞻主動防範風險不動搖,突出抓好信貸增長較快領域及跨境業務風險防範,堅持合規經營,實現信用風險管控提質進位。■
(責任編輯 紀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