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作為新崛起的大國,一心想到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並擴大自己的國際影響力。中印衝突、巴印衝突、尼印衝突,印度同時招惹了三個鄰國還不夠,近日又多了一個-緬甸,到底是因為什麼,印度邊境糾紛一直不斷,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
印度地圖
其中中印領土爭議地區有(偽)阿魯納恰爾邦、克什米爾,其中克什米爾現在是中、巴、印三國共管,我們今天說說另一塊爭議領土-(偽)阿魯納恰爾邦。
為什麼在這塊地區名前面加個偽字呢?因為我們不承認這塊地屬於印度,阿魯納恰爾邦是印度的的命名,雖然這塊區域我國只佔領了一小部分但是我們對它的主權是無可爭議的,鬧出領土爭議的原因是麥克馬洪線的存在。
(偽)阿魯納恰爾邦
麥克馬洪是一個英國人,他經常在國外做外交官,1913年麥克馬洪和當時的西藏地方政府籤署了《西姆拉條約》,製造出一條「麻煩線」-麥克馬洪線,中印領土爭議就此開始。
同時他還是個麻煩鬼,1894年他還給阿富汗劃定邊界,至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還存有爭議。
卡拉帕尼
不僅僅中印有領土爭議,印尼也有爭議地區-卡拉帕尼。這次印度的藉口是1816年籤署的《蘇高利條約》,印度直接將尼泊爾的卡拉帕尼劃入自己的國土,引起了尼泊爾軍民的強烈不滿,近日尼泊爾出兵收復失地300多平方公裡,並且在卡拉帕尼等地,設置了10多個哨卡。印度一看尼泊爾玩真的,直接就開始打馬虎眼。
其實之前印度還不在乎卡拉帕尼這塊地區,在上個世紀中印戰爭結束後,印度注意到這個區域,如果印度能拿到這塊地區,就可以增加一分實力。
《蘇高利條約》是1814-1816年英尼戰爭後,英尼兩國籤訂的條約,一下子將尼泊爾近三分之一划給了英屬印度,包括錫金、庫馬盎、加瓦爾在內。1947年印度獨立。尼泊爾想要收復失地,但是印度不允,兩國後來籤訂《和平友好條約》宣布廢除《蘇高利條約》,結果和約籤訂後,印度還是不歸還之前的土地,沒有辦法,尼泊爾只能忍氣吞聲,默許了現如今的局面,只是沒想到最近印度直接將卡拉帕尼劃給自己,惹火了尼泊爾,導致印尼邊境摩擦升級。
克什米爾
至於印巴衝突主要是在克什米爾,兩國常年在此地區部署十幾個師,而且衝突不斷。導致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英國殖民政府。
英屬印度由印度和土邦組成,英國殖民政府撤離時把英屬印度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而土邦的歸屬則由土邦的地理條件和土邦王公的意願決定,克什米爾就是最大的一個土邦。
當時英國殖民地有500多個土邦,英國撤離後,都做出來選擇,唯有克什米爾陷入了困境。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希望歸屬印度,可是當地80%居民都是穆斯林,想到歸屬巴基斯坦,再加上克什米爾在兩國交界處,於是兩國就開始爭奪此地,還爆發了三次大規模戰爭,現在的佔領區域大致是以1949年聯合國給兩國劃分的停火線為界,衝突依然不停的發生。
緬甸
印緬爭議的原因跟印巴爭議有相似之處,都是英國殖民政府的殘留問題。
當時緬甸屬於英屬印度的一部分,後來英國撤離時,印度和緬甸的邊界線並沒有明確劃分。印緬邊界不過兩百多公裡,但是衝突還是不少的,主要是邊界周圍的村莊,兩國都想讓他們給自己交稅,於是兩國就有了衝突。
現在的一切都是殖民政府原因嗎?
不是。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這個殖民政府遺留問題只佔一部分,主要原因的是印度學習中國。
可能不少人都發現,南亞、東南亞的這些國家或多或少都在模仿中國政策,其中印度能排前列。其實最開始印度對我國挺不屑的,印度在1947年獨立,還吸收了很多英國留下的技術;而新中國在1949年成立,沒有技術、沒有物資,一切都是自己重頭開始學。
亞洲全局
當時的印度比中國要強,再加上蘇聯和美國的援助,誰都看不上眼。可是隨著新中國飛速發展,改革開放後,實力大增,很快就超過了印度。印度當然不服,可是怎麼追都追不上,該怎麼辦呢?這時印度有人提出:向中國學習。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印度的實力雖然有所增長,但是並沒有達到中國的速度,可就這點,印度就欣喜若狂。當中國提出「復興中華」的目標時,印度也提出了目標-復興印度。
孔雀王朝時期亞洲地圖
他們的胃口可不小,一心想恢復公元前三世紀孔雀王朝的疆域。當時的孔雀王朝可以說是印度的鼎盛時期之一,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尼伯爾、孟加拉、斯裡蘭卡、馬爾地夫,不丹 都是孔雀王朝的疆域。現在製造摩擦目的不僅僅是疫情轉移視線,也不全是歷史遺留問題,還有他們本身的轉變。
我是@蒙昧中的覺醒 ,感謝大家的閱讀,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另外有不同的意見,或者發現錯誤,敬請告知。
圖:來源於網絡
#印軍在緬甸邊境遭遇突襲##戰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