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時代,知識更顯可貴
非洲,曾以絕無僅有的巨大代價——奴隸貿易中損失幾千萬人,影響了世界歷史。這一重大事件,成為非洲至今積貧積弱的重要原因。然而,非洲的對外交流,並非總是如此被動與充滿悲劇色彩。在奴隸貿易開始的15世紀之前,非洲曾以平等身份與其他大陸發生著廣泛聯繫和商貿往來。
美國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曾以電子地圖的方式展示非洲對外交流的路線。我們以此為線索,了解一下非洲的對外貿易簡史。
公元1世紀以前:古埃及人的強大貿易網
交通工具:地中海沿岸——海船,尼羅河——駁船,中非——驢子商隊。
交易範圍:中非、努比亞、埃及、歐洲和亞洲。
美國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展示的非洲對外貿易交往的線路圖,本文所有圖片皆為作者拍攝
交易商品:早在五千年前,古埃及人就與鄰國進行貿易。如買賣生產工具、武器、打獵用具和裝飾品等。貿易對象包括北方的黎凡特(地中海東岸諸國)、東方的美索不達米亞以及南部的努比亞。埃及很多重要的技術來源於鄰國,如玻璃製造和戰車的使用等。
尼羅河能提供給古埃及人以日常所需,但貿易才讓古埃及變得富有和強大。擁有尼羅河、跨陸地的貿易網、可到達地中海和紅海,這些意味著古埃及是非洲、亞洲和歐洲的重要貿易樞紐。
對過往商品進行徵稅,也能帶來財富。古埃及在出口本國商品如糧食、亞麻、紙莎草的同時,還控制著中部非洲貿易,如象牙、動物皮毛、香燭、鴕鳥羽毛、銅、金等。通過貿易,古埃及還進口了本國不產的商品,如克裡特島的橄欖油以及敘利亞的木材。
公元前2000年的中王國時期,古埃及政府就曾組織大規模遠距離貿易探險。商品由軍隊或貿易團體運輸,出行一次需要多年。交通工具方面,沿地中海、紅海海岸和尼羅河的貿易靠船。經過沙漠的陸地貿易對古埃及來說也很重要。穿越沙漠的商人用驢裝著貨物,或由搬運工背著運到南部的努比亞、西部的沙漠綠洲和利比亞等地。
埃及尼羅河
古埃及人還發現,保護自身利益最好的方式是,積極參與鄰國事務當中。他們優先考慮的是保護其對努比亞金礦的控制。努比亞人是勇猛的武士,但他們還沒有強大到與古埃及匹敵。古埃及佔領了努比亞,修築城堡、派兵把守,以控制金礦的開採和貿易,為古埃及法老對黃金的使用提供了重要保障。
公元100年-800年:東非與阿拉伯半島的貿易
交通工具:帆船,駱駝商隊
交易範圍:從非洲東岸到紅海地區,連接東非和阿拉伯半島。從阿拉伯半島,當地的駱駝商隊會把非洲商品再賣往巴勒斯坦和兩河流域。
交易商品:非洲人出售象牙、木材、犀牛角、龜殼、香料和奴隸,交換成紡織品、金屬工具和武器。
在這段時間的貿易交往中,駱駝起著重要作用。儘管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駱駝就已經被馴化。但它在北非作為交通工具的廣泛使用,是從公元7世紀才開始的。駱駝耐渴,能在乾旱炎熱的條件下生存,最長可忍耐10天不喝水;它們還有雙層睫毛,可保護眼睛免受極強的陽光照射和風沙侵襲;它們的鼻孔還能閉合,以阻擋沙塵。這些都令駱駝成為當之無愧的「沙漠之舟」。
撒哈拉沙漠中的駱駝,作者攝自突尼西亞南部撒哈拉沙漠
此外,有證據顯示,當時就存在非洲奴隸被賣到其他大陸的情況,但其規模較後來的奴隸貿易小很多。不過,我們不能因此就覺得這種奴隸貿易就是溫和的,它同樣是對人的剝削。東非和阿拉伯人從事奴隸貿易的歷史持續時間很長,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結束。
公元800年-1500年:向北、向東的廣泛貿易
交通工具:陸路為駱駝商隊,海路為商船。
交易範圍:從西非經過撒哈拉沙漠到達北非,再經地中海至歐洲、中東;從東非越過印度洋到達中東、印度、南亞甚至中國。
此圖主要展示的是西非經北非向歐洲和西亞發展的貿易路線
交易商品:西非出口黃金、柯拉果、香料和奴隸,從北方交換來的商品有紡織品、鹽、陶器、武器和盔甲。埃及和摩洛哥打造的金幣,甚至傳播至俄羅斯。在埃及、東非等地的宮殿、清真寺和貴族邸宅中,還出土了大量中國的瓷器,除了少量唐代和宋代瓷器外,多為元明時期的青瓷和青花瓷。
在西非,曾先後出現三個大帝國:加納帝國(約公元400年-1200年)、馬裡帝國(約公元1200年-1500年)和桑海帝國(公元1350年-1600年)。這些帝國的一個共同特點是以貿易為基礎——控制食鹽的進口和黃金的買賣。
當時的加納帝國被譽為「黃金之國」。後來的馬裡帝國,黃金儲備依然豐富,是當時世界上黃金產量最多的國家。馬裡帝國還因一位皇帝到麥加去朝聖而名揚海外。他就是曼薩·穆薩(約1312年-1337年在位)。
1324年,去麥加朝聖的路上,曼薩·穆薩四處贈送黃金和大量禮物。路過埃及時,他散發的黃金是如此之多,以至於阿拉伯歷史學家將他的訪問定為當年埃及最重要的事件。還有記載稱,大量的黃金湧入開羅,導致當地黃金持續貶值達20年之久。
他篤信伊斯蘭教,在各地建造了多座清真寺,還在朝聖歸來時,帶回一批穆斯林學者。他還致力於拓展帝國與他國的貿易往來,利用本國產量豐富的柯拉果、象牙和黃金與歐洲、非洲和西亞地區進行貿易。
有關柯拉果(kola),也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柯拉果是一種錦葵科樹木的種子。這種樹起源於中非和西非。柯拉果前味苦、後味甜,含有豐富的咖啡因,能提神醒腦,抗疲勞,提升免疫力和促進新陳代謝。在非洲,人們在各種儀式中食用它。
仿製的柯拉果,後面背景是在加納從事柯拉果生意的女性們的照片。攝自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13世紀時,柯拉果也受到北非穆斯林的喜愛。他們購買這種果子,用來提神,還當做饋贈親友的禮物。後來,歐洲藥劑師們從這種果子中提取了富含咖啡因的成分,當做軟飲料的配方之一。實際上,「可樂」這個詞就來源於「柯拉果」。
如今,來自加納的以經營柯拉果為業的女子阿布巴卡說:「柯拉果代表著祝福。如果有人剛生了孩子,要有柯拉果。男子結婚時去親家接女方,也要帶著柯拉果。柯拉果能清心、養胃。疲勞時,嚼一嚼它就不會犯困了。」
1500-19世紀:黑暗的奴隸貿易
交通工具:船隻
交易範圍:歐洲公司發展出環大西洋的三角貿易網絡。從歐洲港口出發,到達西非或中非。將奴隸如貨物般並排裝進條件惡劣的船艙,再沿著臭名昭著的「中央航路」運過大西洋,然後賣到美洲,船隻再返回歐洲。
交易商品:歐洲人以鹽、布料、武器、菸草、鐵器、朗姆酒和珠串交換奴隸。到美洲後,這些奴隸要麼被立刻全部出售,要麼被圈起來「零售」。歐洲人因此換回美洲的黃金、糖、咖啡、菸草、大米等財物,而這些物品,又都是在美洲的奴隸所開採或生產的。
1510年,葡萄牙人向美洲大陸運送了第一批非洲奴隸。當時的美洲,剛剛被哥倫布「發現」,由於殘酷的屠殺和從舊大陸帶來的多種傳染病的肆虐,令美洲原住民人口銳減,造成種植園迫切需要勞動力。另外,當時的奴隸市場又幾乎不受控制,於是更多的歐洲國家逐漸捲入了這場獲利豐厚的貿易。16世紀時,控制奴隸貿易的國家是葡萄牙,17世紀時,大部分受荷蘭所控制,到了18世紀,則是英國。這與當時歐洲各國爭奪海上霸權的結果息息相關。
在持續近400年的販賣黑奴的貿易中,約1250萬非洲人被強迫運離非洲。四個國家參與得最多,其中葡萄牙販賣的人口佔31%,荷蘭為6%,英國為40%,法國為18%。當然,還有很多非洲人,在被非洲酋長們決定賣給歐洲人後,還沒到達美洲,就已經死去了。從內陸到港口,要在大雨和酷熱中趕路;從港口到船上,像牲口一樣一絲不掛,還要被烙上名字;在船上,像物品一樣被並排捆綁著擠在空氣不暢、臭氣燻天的船艙裡。最後,真正能夠到達美洲的人,已經是少數。
圖上部展示的是19世紀在販奴船上使用的鞭子;圖下部是1930年代於奈及利亞出土的12世紀約魯巴人雕像。攝自美國國立非裔美國人歷史和文化博物館
19世紀,西方工業革命的進步,以及致力於廢奴運動的改革者的促進作用,讓歐美國家相繼廢除了奴隸貿易。
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前半葉:非洲的瓜分
交通工具:歐洲人在非洲鋪設鐵路網,以方便運輸礦物和農產品。
交易範圍:從非洲各地的內陸至沿海地區,再將貨物運至宗主國。
此圖主要展示的是從奈及利亞港口運出棕櫚油的路線
交易商品:工業革命以後,大量機械的出現讓西方不再需要奴隸,轉而需要工業原料。非洲恰巧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工業原料,這成了歐洲國家瓜分非洲的主要動機。西方人在羅得西亞(今天的辛巴威)發現金和銅;在剛果發現金、銅和金剛石;西海岸又盛產棕櫚油、橡膠和象牙;由於土地肥沃、氣候宜人,大批歐洲人湧入南羅得西亞和東非,以獲得土地和農產品。
19世紀末,歐洲列強主觀地將非洲約1萬個政治實體合併成40個歐洲殖民地或保護國。在劃定邊界時,他們絲毫沒有考慮那些各不相同甚至有些對立的君主國、酋長國之間的關係。這些小國被匆匆地拼湊在一起,也成了日後非洲內部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非洲人也因為土地的喪失,直接或間接地聽命於白人「老闆」,喪失了自主權。
1950年後:獨立面向世界的非洲
交通工具:所有形式的現代交通工具
交易範圍:最初歐洲殖民者將非洲的自然資源出口到世界各地。非洲獨立運動以後,非洲國家尋求自己控制產業發展,並建立交通網絡。公路、鐵路、航空網相互交錯分布於非洲大陸,並與世界其他地區相連接。
交易商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非洲的對外貿易增長迅速。一方面因為戰後非洲國家紛紛獨立,試圖發展本國的對外貿易,另一方面,在非洲還發現了更多資源,如石油、鑽石和鈾礦等。
在多數非洲國家中,對外貿易主要集中在一兩種初級商品上。比如,利比亞、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埃及、加彭、剛果共和國和安哥拉,主要出口石油和石油產品;茅利塔尼亞和賴比瑞亞出口鐵礦石;尚比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出口銅;查德出口棉花;蒲隆地、烏幹達、盧安達、衣索比亞、馬達加斯加、肯亞和象牙海岸出口咖啡;以及模里西斯出口糖。
在西非塞內加爾的首都達喀爾,政府在大西洋岸邊建造了一座巨大的 「非洲復興紀念雕塑」,以示非洲人民尋求獨立發展的願望和決心。
然而,非洲相對單一的經濟結構也造成貿易失衡長期存在。進口的商品主要包括工業產品、機械、運輸設備和耐用消費品等。同時,其對外貿易模式依然殘留著歐洲的影響。非洲出口商品最初首先要滿足歐洲需求,以此來換取歐洲的資金援助和投資。不過,隨著貿易壁壘的逐漸打破,非洲與美國、日本、中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聯繫更加緊密。尤其是近12年來,中國已經連續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國。
非洲的對外經貿交流,正努力重回公平、平等、互利的軌道上,然而,路漫漫其修遠兮,非洲的發展仍然任重而道遠。
只生產原創好內容,這裡是微信公眾號「邂逅那些花」(ID:xhnaxh),聚焦全球著名博物館裡的珍貴文物,探索背後的文化內涵和故事。
所有文章,歡迎轉發分享,但未經作者允許不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