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口明明只有7300萬,為什麼要稱為「一億玉碎」?

2021-02-13 愛歷史官網


上周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到日本二戰末期的「一億玉碎」,在評論中曾有網友向我提問,為什麼當時日本人口明明只有7300萬,為什麼要稱為「一億玉碎」呢?我當時回覆說,明天細問告訴他答案,不好意思,我失言了。

今天我們就一起好好地探討下為什麼日本在戰時要自稱「一億玉碎」,以及隨後日本社會流行的各種「一億」說法。

日本最早將「一億」作為口號提出是在1939年8月8日,日本平沼騏一郎內閣為了國民精神總動員設立了「興亞奉公日」,要求「全體國民回想戰場的苦勞, 在實際生活中體現自肅自省, 共同翼贊興亞大業, 盡一億一心奉公之誠, 建設強大日本。」

平沼騏一郎內閣要求全體國民按照國民精神總動員委員會制定的《國民生活綱要》從9月開始,每天清晨遙拜皇宮,為日本侵略軍祈禱,不要忘記所謂的「興亞大業」,樹立建設強大日本的決心。在實際生活中要對前線作戰的日軍進行慰問,照顧傷兵和軍屬,生活上力求節儉,不抽菸喝酒,不搞娛樂活動,將節省下來的錢存起來一億一心的竭誠奉公。

當1940年7月22日,近衛文麿二次組閣時,提出了在日本實施「一國一黨制度,建設日德意軸心,推行佔領中國政策」,在軍部的支持下,日本開始建立法西斯新政體。隨後日本國內各政黨紛紛宣布解散,加入近衛陣營。

1940年9月27日,近衛文麿就《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籤訂發表演說,正式決定將「一億一心」作為日本的國策。在日本國內形成一億一心的合作態勢,要求每一個都要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擁護天皇一個人,無時無刻都需要獻出自己奉公的忠誠。

正如前面評論裡網友所提到的那樣,在1940年的時候日本國內人口不過7311萬,那麼日本侵略者為什麼要提出「一億一心」這樣的口號呢?

在這個口號的背後,有著日本殖民統治思想的陰影。日本在宣稱的「一億」中不但包含了自己本國的人口,還涵蓋了朝鮮、臺灣、庫頁島南部等強佔殖民地的人口。這些地區人口為3211萬,與日本國內人口相加正好為「一億」,因此才有了「一億一心」的說法。

在當時日本侵略者的眼中,儘管在宣傳中將國內和殖民地的百姓都視為綁架在戰車上的國民,但實際上是有著區別的。日本國內的百姓被稱為「內地人」,海外殖民地的百姓則統稱為「外地人」。

在日本侵略戰爭即將遭遇失敗的時候,日本又提出了「一億玉碎」的口號,這便是在日本軍國主義狂熱灌輸下,日本國內妄圖拉著殖民地的百姓為天皇,為軍國主義殉葬的瘋狂舉動。在「一億玉碎」的口號下,日本才有了特攻隊,有了衝繩島上被逼著跳崖的普通百姓。

日本侵略戰爭期間為了實施「一億」國策,進行了大量的殖民和軍國主義灌輸,這也為海峽對岸留下了一批數典忘祖,視日本侵略者為母國的媚日分子。他們以日本殖民為榮,以曾經的日本名字為傲,至今還在對岸興風作浪,抗拒統一,幹著親者痛仇者快的勾當。

1945年日本戰敗後,8月17日東久邇稔彥組建戰後首任內閣,他竟在記者會上依然提出「在重建日本之際,首先一億國民都必須進行懺悔。」這便是著名的「一億總懺悔」,將戰爭的責任從天皇,軍部推卸到所有的日本國民甚至殖民地被他們奴役的百姓。

作為戰敗國日本失去了這些曾經竊取的殖民地,1946年的時候日本國內人口又回到了7311萬,這其中因為戰爭的關係女人所佔的比重比男人更多。以「一億」作為口號隨後在日本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

到了1966年日本國內人口真正突破了一億,這時候一億的說法又再次出現在了日本。作為我們抗日戰爭史和圖片資料收集研究者,都熟知的有這樣一套叢書《一億人的昭和史》以及《一億人的戰爭史》,便是出版於日本人口真正達到一億以後的七八十年代。但這些都只是民間的說法,日本政府還在國策制定中沒有將「一億」作為口號提出。

2015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為了推動他的「安倍經濟學」,提出了所謂的「一億總活躍社會」。這樣的說法一處,便讓日本國內外不由得聯想到了日本侵略時期。日本民主黨黨首岡田克也更是在10月18日仙臺的演說中直接指出「與日本戰時的一億總動員沒有什麼不同」。

請點一下右下角的「好看」,這對我們很重要,文章將被更多朋友看到!

回復關鍵字「春運」  我們一起追逐回家過年的腳步

回復關鍵字「南京大屠殺」了解中國抗戰史上最慘痛的記憶

相關焦點

  • 綠營政客叫囂全民皆兵 綁架2300萬人殉葬 與日本一億玉碎如出一轍
    一看到這個論調,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二戰時期,日本軍國主義曾經提出的「一億玉碎」計劃。所謂「一億玉碎」就是當時日本在即將失敗的時候,提出讓日本全體國民為天皇為日本軍國主義陪葬的瘋狂舉動。日本實施「一億玉碎」所需要依靠的勝利基礎是所有國民都要有不怕死的特攻精神,在樹立必勝決死的信念基礎上,通過與盟軍刺刀見紅的白刃戰,將登陸的盟軍殺得不剩一兵一卒。因此在日本戰敗前,他們通過動員令和義勇兵役法組建了2800萬的國民義勇隊,甚至還包括了大量由女學生組建的女子部隊,曾準備實施全民抵抗。
  • 從「一億玉碎」再到無條件投降,短短十幾天日本為何慫的那麼快?
    文|智客 杜昊戰爭的結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微妙的話題,而日本在二戰中的投降也可以說是令人大跌眼鏡。從「一億玉碎」再到無條件投降,日本人只花了幾天就轉過了這個彎子。同盟各國早在大西洋宣言和聯合國家宣言頒布之時,就表明了作戰到底的意圖,而1943年的卡薩布蘭卡會議更是明確說明只會接受軸心國的無條件投降,一定要「犁庭掃穴」。而日本的太平洋戰爭只有前六個月還算順利。1942年6月,海軍就在中途島丟掉了航母部隊的主力。
  • 獨家︱從「一億玉碎」到無條件投降,短短十幾天日本為何慫得那麼快?
    從「一億玉碎」再到無條件投降,日本人只花了幾天就轉過了這個彎子。這不由得讓人大吃一驚,本文要講述的就是日本人在發動戰爭前是如何考慮怎樣結束戰爭,隨著戰事不利,日本人是如何調整其戰爭目標的,原子彈和蘇聯對日宣戰是如何讓日本人馴服的當了戰敗者這一日本投降全過程的。
  • 從「一億玉碎」到「無條件投降」,日本並非害怕美國的原子彈
    當時日本海軍主力也幾乎已被美軍消滅,失敗在所難免,堅決不承認失敗。日本大本營提出「一億人玉碎」的口號,號召國民都要成為「特攻隊員」,在盟軍登陸本土時,人人參與戰鬥,直至戰死。連裕仁天皇都認可,於是多數日本民眾像打了雞血似的,積極響應天皇號召。1945年2月,元山海軍航空隊的零式52丙型戰鬥機在九州基地進行整備,準備參加特攻作戰。
  • 「一億玉碎」 日本最後的瘋狂也無力「回天」
    1941年底,當日本以6艘航母和300架艦載機的龐大兵力偷襲珍珠港時,包括當時被日本軍力震懾的盟軍各國都沒想到,元氣大傷的美國海軍僅用2年零10個月就將日本海軍主力消滅在太平洋西岸。 當日本把戰前將近20年的戰爭儲備消耗殆盡後,日本軍方和主流社會所做的並不是反思自己的侵略和戰爭行徑,而是走向了另一條不歸路。
  • 二戰後期,日本還敢喊出:一億玉碎,原來他們還有一個家底沒用上
    只剩下日本還在死不悔改的與世界為敵,然而,即使是瘋狂的日本當局自己也明白失敗在所難免。事實上,當時日本國內宣傳的便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口號,這就意味著,當時的日本人也明白他們註定要失敗。但是,在那個時間節點上,日本人還覺得自己有一線希望,因為,蘇聯尚未對日本宣戰,這個超級大國曾經和日本籤訂了一份互不侵犯的條約——《蘇日中立條約草案》及附屬議定書草案。
  • 為什麼美國選擇廣島、長崎,而不把原子彈投入日本東京?
    當時的日本實屬冥頑不靈,軍國主義分子寧可拉上平民一起陪葬也不願投降。二戰末期,日本所面臨的戰爭處境非常危急,但他們的軍國主義分子仍舊鼓動玉碎計劃,號召平民百姓加入戰爭。比如著名的日本神風特攻隊(在日本國內輿論飽受譴責)就是在這期間產生的。日本的軍國主義洗腦十分嚴重,只要天皇一聲令下,平民百姓就會搖身一變成為雜牌軍士兵。
  • 日本國民,你們為什麼沒有反對戰爭
    一般認為,侵華戰爭是日本少數軍國主義者、法西斯分子操縱國家機器、逆歷史潮流而發動的,而日本普通民眾也是侵華戰爭的受害者。我們不僅要問:日本普通民眾為什麼沒有反對並阻止侵華戰爭?日本一般民眾對侵華戰爭的態度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 日本帝國最後的掙扎:「一億玉碎」到底是什麼情況?兩個字:寒磣|原創
    1944年末,日軍開始制定「決號作戰」計劃,並號召「一億國民總玉碎」,企圖與未來可能登陸本土的美軍進行最後的決戰。「日本國民義勇隊」,便是在這個背景之下產生的。不過,作為一個日本軍國主義窮途末路之時的產物,「日本國民義勇隊」的真實戰鬥力與建制規模顯然是都無法達到它預期那般的。
  • 二戰後期,日本秘密發動「玉碎」計劃,瘋狂程度讓人很難想像!
    就在二戰快結束之時,日本國內面臨著很多困難局面,首先日本戰略物資基本用盡,而且民用物資也快消耗完畢,無奈之下日本就開始叫嚷著所謂的「一億玉碎」口號。隨後日本對國民展開各種嚴酷軍事訓練,物資上傾盡全國之力進行籌集,可以說為支援前線動用了各種方法。
  • 日本叫囂全民玉碎?美軍急忙修改作戰計劃,準備徹底摧毀日本
    談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的瘋狂,美軍可謂是食髓知味,無論是歷次島嶼爭奪戰裡日軍的瘋狂抵抗和全員玉碎,又或是日本人在戰爭末期弄出來的神風特攻隊,都讓美軍一再感受到了日本的瘋狂。在軍國主義和所謂「武士道」精神的加持之下,日本士兵都如同瘋子一般和美軍作戰,這讓從來都是接受正規軍事訓練的美軍難以承受。
  • 投放原子彈前,美國給日本撒了6000萬張傳單,日本人為何無動於衷
    我們美國政府擬定了13條關於日本投降的要求,希望你們能乖乖投降。原子彈可不長眼睛,美國政府並不想傷及無辜,所以希望你們能儘快撤離,並告訴你們的親戚。傳單數量巨大,有6000萬餘張,而且是用日文寫的,所以日本的民眾都能看到,也能看懂傳單的內容。然而,當時看到傳單的日本民眾對此卻無動於衷,這又是為什麼呢?第一,當時日本民眾並不知道原子彈。
  • 如果二戰日本堅持抵抗到最後,結局會怎樣?日本很可能會消失!
    「小王冠行動」劍指日本心臟地帶——關東平原!行動開始日代號為「Y日」,預定在1946年3月1日,彼時,九州地區的機場將為行動提供機降補給,美軍計劃投入28個師(110萬人左右)直接參與登陸作戰。第1軍團將從房總半島的九十九裡濱展開登陸;第8軍團的進攻地點則是位於相模灣的平冢市,2軍團最終揮師東京!二, 日軍的決策——一億玉碎!
  • 「玉碎」之戰——被自己人坑出的首次「玉碎」
    在這裡至今仍然還有著一座日本人樹立的紀念碑。在美國的領土上,為什麼會有日本軍人的紀念碑?在這塊日軍第一次開始「玉碎」的荒蕪土地上,埋藏著怎麼樣的一段慘烈的歷史呢?這場戰鬥中,美軍非作戰部隊的工程兵又是如何力挽狂瀾,擊潰已經打到美軍指揮部的日軍的呢?日軍在中途島完敗之後,山本五十六隨即命令北方編隊返航。可北方編隊一心要在阿留申群島教訓一下美國人,將日軍軍旗插上美國國土。
  • 丁英順:人口危機背後的日本自衛隊觀察
    根據2017年《防衛白皮書》資料, 截至2017年3月, 日本陸海空自衛隊定編人員為247154人, 但實際只有224422人, 大概缺員2.2萬多人, 全體自衛隊的滿員率為90.8%。 (2) 日本的自衛隊由士兵階層「士」和領導階層「曹」「幹部」組成。近年來, 自衛隊中「士」大幅減少。
  • 人口決定的日本國運|大象公會
    十一個月後,日本本土遭遇原子彈襲擊,準備投降。但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緊急上書軍部,主張寧可「玉碎」,也絕不能放棄中國東北,原因是:如果日本領土縮小到明治維新開始時的範圍,是不可能養活7000萬日本國民的,絕不能以這樣的條件投降!日本人如此執著於中國東北,是因為其普遍相信,日本本土無法養活當時7000萬的人口。
  • 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的前一夜,日本國內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但是,冥頑不靈的日本人,卻撞破南牆,仍不回頭。他們叫囂著「一億玉碎」,準備與盟軍血戰到底。雖然此時,日本的人口還不到一億。「一億玉碎」中的日本為減小軍隊傷亡,同時為了比蘇聯更快一步拿下日本,1945年8月6日,在日本廣島,美軍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三天後,在長崎,第二顆原子彈爆炸。
  • 日本宣布投降前一晚,日本皇宮死傷無數,只因日本天皇要演一齣戲
    提起日本這個國家,如果從它的近代發展痕跡來看,日本無疑是一個軍國主義思想十分濃鬱的國家。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以同盟國全面勝利為結局,落幕了半個多世紀。然而時至今日,在日本國內,軍國主義思想的浪潮也並未真正的消聲滅跡,這一方面是提醒我國時刻不能放鬆警惕。
  • 小日本投降前,軍方竟宣稱:有三千萬這種武器在手,鬼都不怕!
    眼看戰局已成絕望,日本軍部困獸猶鬥,提出了「本土決戰」的最終方案。軍方大本營在2月宣布「根基總動員」,自本土徵召17-40歲男性、退役老兵加以突擊訓練,增加了150萬正規軍,並計劃最終擴充到315萬人,在本土展開「決號作戰」。不過,這三百萬正規軍只是本土決戰的先鋒,日本軍方的最終目標是:全體國民參戰。就是所謂的「一億特攻」、「一億玉碎」。
  • 1945年日本拒不投降,史達林下達了一個命令,嚇壞了日軍高層
    1939年,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國聯合起來組成了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法西斯軍事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