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到日本二戰末期的「一億玉碎」,在評論中曾有網友向我提問,為什麼當時日本人口明明只有7300萬,為什麼要稱為「一億玉碎」呢?我當時回覆說,明天細問告訴他答案,不好意思,我失言了。
今天我們就一起好好地探討下為什麼日本在戰時要自稱「一億玉碎」,以及隨後日本社會流行的各種「一億」說法。
日本最早將「一億」作為口號提出是在1939年8月8日,日本平沼騏一郎內閣為了國民精神總動員設立了「興亞奉公日」,要求「全體國民回想戰場的苦勞, 在實際生活中體現自肅自省, 共同翼贊興亞大業, 盡一億一心奉公之誠, 建設強大日本。」
平沼騏一郎內閣要求全體國民按照國民精神總動員委員會制定的《國民生活綱要》從9月開始,每天清晨遙拜皇宮,為日本侵略軍祈禱,不要忘記所謂的「興亞大業」,樹立建設強大日本的決心。在實際生活中要對前線作戰的日軍進行慰問,照顧傷兵和軍屬,生活上力求節儉,不抽菸喝酒,不搞娛樂活動,將節省下來的錢存起來一億一心的竭誠奉公。
當1940年7月22日,近衛文麿二次組閣時,提出了在日本實施「一國一黨制度,建設日德意軸心,推行佔領中國政策」,在軍部的支持下,日本開始建立法西斯新政體。隨後日本國內各政黨紛紛宣布解散,加入近衛陣營。
1940年9月27日,近衛文麿就《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籤訂發表演說,正式決定將「一億一心」作為日本的國策。在日本國內形成一億一心的合作態勢,要求每一個都要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擁護天皇一個人,無時無刻都需要獻出自己奉公的忠誠。
正如前面評論裡網友所提到的那樣,在1940年的時候日本國內人口不過7311萬,那麼日本侵略者為什麼要提出「一億一心」這樣的口號呢?
在這個口號的背後,有著日本殖民統治思想的陰影。日本在宣稱的「一億」中不但包含了自己本國的人口,還涵蓋了朝鮮、臺灣、庫頁島南部等強佔殖民地的人口。這些地區人口為3211萬,與日本國內人口相加正好為「一億」,因此才有了「一億一心」的說法。
在當時日本侵略者的眼中,儘管在宣傳中將國內和殖民地的百姓都視為綁架在戰車上的國民,但實際上是有著區別的。日本國內的百姓被稱為「內地人」,海外殖民地的百姓則統稱為「外地人」。
在日本侵略戰爭即將遭遇失敗的時候,日本又提出了「一億玉碎」的口號,這便是在日本軍國主義狂熱灌輸下,日本國內妄圖拉著殖民地的百姓為天皇,為軍國主義殉葬的瘋狂舉動。在「一億玉碎」的口號下,日本才有了特攻隊,有了衝繩島上被逼著跳崖的普通百姓。
日本侵略戰爭期間為了實施「一億」國策,進行了大量的殖民和軍國主義灌輸,這也為海峽對岸留下了一批數典忘祖,視日本侵略者為母國的媚日分子。他們以日本殖民為榮,以曾經的日本名字為傲,至今還在對岸興風作浪,抗拒統一,幹著親者痛仇者快的勾當。
1945年日本戰敗後,8月17日東久邇稔彥組建戰後首任內閣,他竟在記者會上依然提出「在重建日本之際,首先一億國民都必須進行懺悔。」這便是著名的「一億總懺悔」,將戰爭的責任從天皇,軍部推卸到所有的日本國民甚至殖民地被他們奴役的百姓。
作為戰敗國日本失去了這些曾經竊取的殖民地,1946年的時候日本國內人口又回到了7311萬,這其中因為戰爭的關係女人所佔的比重比男人更多。以「一億」作為口號隨後在日本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
到了1966年日本國內人口真正突破了一億,這時候一億的說法又再次出現在了日本。作為我們抗日戰爭史和圖片資料收集研究者,都熟知的有這樣一套叢書《一億人的昭和史》以及《一億人的戰爭史》,便是出版於日本人口真正達到一億以後的七八十年代。但這些都只是民間的說法,日本政府還在國策制定中沒有將「一億」作為口號提出。
2015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為了推動他的「安倍經濟學」,提出了所謂的「一億總活躍社會」。這樣的說法一處,便讓日本國內外不由得聯想到了日本侵略時期。日本民主黨黨首岡田克也更是在10月18日仙臺的演說中直接指出「與日本戰時的一億總動員沒有什麼不同」。
請點一下右下角的「好看」,這對我們很重要,文章將被更多朋友看到!
回復關鍵字「春運」 我們一起追逐回家過年的腳步
回復關鍵字「南京大屠殺」了解中國抗戰史上最慘痛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