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智客"↑,全球頂尖智庫精選薈萃。
文|智客 杜昊
戰爭的結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微妙的話題,而日本在二戰中的投降也可以說是令人大跌眼鏡。從「一億玉碎」再到無條件投降,日本人只花了幾天就轉過了這個彎子。這不由得讓人大吃一驚,本文要講述的就是日本人在發動戰爭前是如何考慮怎樣結束戰爭,隨著戰事不利,日本人是如何調整其戰爭目標的,原子彈和蘇聯對日宣戰是如何讓日本人馴服的當了戰敗者這一日本投降全過程的。
「如何結束戰爭」
日俄戰爭主要戰事告一段落之後,時任滿洲軍參謀總長的兒玉源太郎大將回國述職,參謀次長長岡外史去車站迎接。兒玉上來就問:「和談的事進展如何?」長岡回答:「尚無頭緒。」兒玉急了:「開戰前就要想好如何結束戰爭的問題!」不過從二戰的經驗來看,日本人並沒有貫徹這一點。
日本在挑起太平洋戰爭的時候,對戰爭的結局曾經有過以下幾種設想:要麼是佔領南太平洋地區的戰略要地,消滅太平洋艦隊,使美國喪失抵抗意志,還有就是誘降蔣介石政權,或與德意聯手迫使英國退出戰爭。所有這些如意算盤的立足點在於這次大戰仍然是傳統意義上,如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一樣的有限戰爭,只要令對手覺得付出的成本大於受益,日本自然就可以吞下勝利的「果實」了。而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日本人想了這麼多,歸根結底四個字:白日做夢。
日本人所不清楚的是,此次戰爭乃是世界大戰,是你死我活的全面戰爭。同盟各國早在大西洋宣言和聯合國家宣言頒布之時,就表明了作戰到底的意圖,而1943年的卡薩布蘭卡會議更是明確說明只會接受軸心國的無條件投降,一定要「犁庭掃穴」。而日本的太平洋戰爭只有前六個月還算順利。1942年6月,海軍就在中途島丟掉了航母部隊的主力。而1942年8月美軍就開始在南太平洋反攻瓜島,此後美軍就開始穩紮穩打的向日本方向反攻,1943年「皇軍」更是不斷「轉進」,從瓜島一路敗退到拉包爾,馬紹爾群島和阿圖島更是開啟了後來的一系列「玉碎」的先河,日本敗象已現。
(《讀賣新聞》對於阿圖島慘敗的報導)
日本的戰爭思路由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943年底確立了所謂的絕對國防圈概念,爭取守住這一範圍,挫敗美軍攻勢,進而爭取有利議和條件。絕對國防圈的關鍵在中太平洋上的馬裡亞納群島。為此陸軍死守馬裡亞納群島,而海軍集中主力發起「阿號作戰」,爭取重創美軍,無奈結局是海軍大敗虧輸,陸軍也沒守住塞班,不僅沒有達到逼迫美國人議和的目標,反而讓美國人有了轟炸日本本土的前進基地,此後B-29轟炸機以馬裡亞納為基地,對日本展開了大規模空中攻勢作戰。
(馬裡亞納海戰中美海軍軍人圍觀空戰,此役日軍機動部隊一天之內損失兩艘大型航母,外加315架飛機。)
塞班島丟失之後,小磯國昭內閣粉墨登場,其戰爭指導思路的核心仍然是打一個大勝仗,逼迫美國人接受對日本有利的條件。1944年10月,日本陸海軍在菲律賓與反攻的美軍展開了所謂的「捷一號」作戰,結果是海軍在雷伊泰灣丟掉了艦隊主力,而陸軍也喪失了在菲律賓與美軍決戰的能力。此後美軍繼續反攻,1945年6月經血戰後攻克衝繩,已經兵臨城下了。
此時的日本人也不是沒有動過和平談判的心思,小磯國昭內閣就曾經試圖利用繆斌來與國民政府談和,進而擺脫大陸泥潭,集中兵力應對美軍。無奈在傻子都知道日本已回天無力的情況下,蔣介石就更不可能上當了。
此後日本又試圖派近衛文麿作為天皇代表去莫斯科談判也被蘇聯人拒絕。日本人只能準備所謂「本土決戰」了。幻想著通過作戰大大殺傷美軍,迫使美軍接受對日本有利的和平條件。1945年6月,鈴木貫太郎內閣會議決定本土決戰的目標乃「護持國體」與「保護皇上」。
「本土決戰」的具體安排:
在菲律賓失敗後,日本就已經開始謀劃本土決戰了,由於日本的侵略者地位,其陸軍主力位於海外,算上機關,學校,後勤單位,國內的陸軍兵力也只佔陸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一。為此開始把陸軍主力回調本土,不過由於海上運輸線被美軍控制,這一過程非常不順利。只好在國內大抓壯丁,通過三次徵兵,徵集了一百多萬人,但其中奇缺有經驗的軍官與軍士,至於武器裝備就更可憐了,由於兵器生產能力在五個月內下降了百分之七十,輕機槍滿足率連一半都不到,海軍更慘,艦隊主力已然就殲,只剩驅逐艦和潛艇,還受制於燃油不足。飛機就更慘了,由於南洋鋁礬土的斷絕,只能拆卸墜毀美軍飛機的硬鋁來滿足航空工業的需求。威名赫赫的神風特工隊,要靠竹子和木材製造的自殺飛機去攻擊美軍了。
(櫻花自殺炸彈,被美軍起名為「八嘎」)
而日本整體國民經濟狀況也好不到哪兒去。1945年2月19日之後南洋的原油來源徹底斷絕,只能依靠生物質的松節油來替代正規燃料。國內餓殍一片,而朝鮮東海岸和東南亞各港口堆積著數百萬噸大米。日本的鋼鐵生產能力迅速下降,1945年生產水平只有1944年的四分之一,遠洋船舶喪失殆盡,而鐵路運輸跌了一半,並且由於燃油稀缺,汽車運輸就更不能指望了,工廠出勤率受到空襲疏散等影響只有平時的50%。
由此來看,按照正常人的邏輯,日本已經無力再戰,趕緊投降還可能為日本民族留點復興的餘地。無奈軍國主義者的大腦迴路不同於我們一般人,面臨如此困局,軍部的對策一個是大搞特攻作戰,包括回天魚雷,震洋自殺快艇什麼的來削弱美軍登陸艦隊。而陸地戰鬥就要像衝繩和硫磺島那樣死守(大家可以通過《硫磺島家書》那部電影來腦補相關情節),爭取給美軍造成巨大殺傷。還有一個對策就是「一億玉碎」,用「精神原子彈」組織起來2800萬人的「國民義勇隊」,讓老百姓拿著竹槍和草叉子和美軍拼命,正如東條英機所言,「以必死的精神教育後方的婦女和兒童,令他們拿起竹槍實施訓練」,使美軍認識到日本的戰爭決心,進而為日本爭取更好一點的停戰條件。
波茨坦和廣島
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上頒布的《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7月28日,日本外務省建議接受,而內閣會議最終決定一方面向莫斯科打聽具體內容,另一方面又選擇地向國民公布《波茨坦公告》,但刪去了「吾人無意奴役日本民族或消滅其國家」與「日本軍隊在完全解除武裝以後,將被允許返其家鄉,得有和平及生產生活之機會」兩條。日本政府已經開始製造輿論了。
但是,鈴木貫太郎在記者會上的表態卻是另一番景象:「該宣言是開羅宣言的翻版,帝國政府不認為其有重大價值,唯有默殺」。就像希特勒自殺之後的鄧尼茨也在叫囂在東線一定打到底一樣,侵略者在徹底認輸之前總是扭扭捏捏。而這種日本式的曖昧最終為自己招來了更大的禍患。美國人也好,蘇聯人也罷,都沒有讀心術,只能從字面含義來判定日本的意圖。
既然日本要頑抗到底,美軍如果正常登陸日本的話,將傷亡慘重,對此美軍也是有認識的。一個側面例子就是為登陸日本準備的紫心勳章(頒發給傷員的)到2003年伊拉克戰爭還沒有用完,而根據「一億玉碎」的口號,日本人的傷亡只會更加慘重。這個時候就該原子彈登場了,1945年8月6日,第509特別飛行大隊的B-29轟炸機在廣島上空投下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原子彈威力是驚人的,而日本人的反應卻出奇得慢,當天下午一點才知道廣島被一顆威力巨大的炸彈毀掉,而到第二天下午才向國民公布,8月8日首相收到了相關報告,證實美國人投下的是原子彈。鈴木貫太郎決定第二天上午召開最高戰爭指導會議討論戰和問題。
(廣島的「原爆Dome」,現已成為世界遺產)
「蘇聯人來了」和長崎
莫斯科時間8月8日下午,莫洛託夫對日本駐蘇聯大使佐藤宣布,蘇聯決定中止《蘇日中立條約》,對日本宣戰,日本人的救命稻草又少了一根。日本人在二戰中對蘇聯一直有著一種特別的情感,1943年就建議希特勒與蘇聯議和,而到了1945年更是死命想打通蘇聯人的路子,當然有些理由著實搞笑,比如鈴木貫太郎首相有言:「史達林和西鄉隆盛一樣都是大肚子,肯定也是重情義的好人」,而前文也提到日本確實向蘇聯人提出派近衛文麿為特使出訪莫斯科的建議。這會兒連這根救命稻草都丟了。不過,鈴木貫太郎似乎早有預料,他被人從床上叫起來聽到這一消息後,只是嘟囔了一句「該來的終於來了」。
8月9日上午進行的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分成了兩派,鈴木貫太郎主張徹底接受《波茨坦公告》,米內光政,東鄉茂德等主張在「維護國體(天皇制)」的條件下接受。而軍方的阿南惟幾,豐田副武,梅津美治郎等主戰派又加上了自行審判戰犯,減少佔領範圍等條件。眾人七嘴八舌的吵得不亦樂乎的時候,第二顆原子彈在長崎上空爆炸,不過由於消息傳遞的限制,會場上的眾人並不知道。由於下午要召開內閣會議,最高戰爭指導會議下午一點就結束了。
然而雙方分歧巨大,在下午兩點半開始的內閣會議上繼續吵成一團,主戰派繼續主張把美國人引誘上岸,本土決戰,死中求活什麼的。此時傳來了第二顆原子彈在長崎爆炸的消息,主戰派不為所動,繼續主張死扛到底,參謀次長甚至向陸軍大臣咬耳朵,要求宣布全國戒嚴,罷黜內閣。五點半吃完飯後,六點內閣會議復會,一直吵到晚上十點都沒有結果。
好在鈴木早有準備,當天上午就騙來了參謀總長和軍令部總長的花押,於是宣布召開御前會議,當夜十一點五十分,御前會議開始,主和派和主戰派又吵了兩個小時也沒有結果,還是三比三的僵局。這時鈴木貫太郎出面「恭請」天皇「聖斷」。昭和天皇絮絮叨叨了一大堆,說什麼本土決戰準備得一塌糊塗,連槍和刺刀都配不齊,這還怎麼打?東京附近九十九裡濱的海防都一塌糊塗,還有什麼決戰的本錢。這個時候日本跟明治天皇接受三國幹涉一樣,必須得忍,要為將來日本的復興留下種子什麼的。第二天清晨,天皇又說「只要國體得以維護,解除武裝和懲罰戰犯也就無可奈何了」,可憐那些為天皇和「國體」而戰的人,就這麼被拋棄了。當然,我們也可以把昭和天皇的話理解為,如果盟國明確宣布廢除天皇制,那麼日本就要打到底。
(描繪御前會議場景的畫作)
8月10日日本通過駐瑞士和瑞典的外交官提出在維護國體的情況下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2日,盟國答覆:不能討價還價。8月14日的御前會議上,主戰派繼續強調「一億玉碎」而昭和天皇最後指出相對於國土化為灰燼,還是接受《波茨坦公告》能為日本留下復興的希望。天皇擺出了一副豁出命去的架勢,御前會議上鬼哭狼嚎,熱鬧非凡,最終御前會議決定無條件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天皇向日本全國廣播,日本正式宣布投降。
《停戰詔書》的原始文本,現藏於日本國會圖書館。後人多認為此文本語言多有不通順之處,蓋因最終文本乃是十幾個內閣大臣七嘴八舌討論而成。
為什麼慫的這麼快?
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給各交戰國留下的印象大概逃不出死硬,頑固,負隅頑抗什麼的。為何在數日之內,態度急轉直下,迅速選擇了投降?直接的原因,我們可以用兩個古人的名字來講一下理由:屈原和蘇武。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可以說成是日本侵略之路的必然結果。
屈原的意思就是原子彈的威力,日本在二戰前就有不錯的物理研究基礎,而利用原子能製造武器在日本也不是什麼秘密,石原莞爾一介武夫都知道能用原子能製造威力巨大的新武器。而日本在戰爭中也確實試圖製造原子彈,所以當原子彈真正爆炸的時候,日本人並不吃驚。令日本人吃驚的是,他們估算的美國人居然有250顆原子彈,這絕對不是日本能扛得住的。
這是怎麼算出來的呢?當時日本人根據加拿大的鈾礦產量,知道美國一年大概能獲得一萬噸鈾礦石,然後根據按鈾235含量0.8%計算的話一年可以弄到30噸鈾235,一個原子彈用30公斤鈾,美國就可以造1000個原子彈!當然這個數據過於誇大,因此最後的結論是美國人有250-500顆原子彈,這也很嚇人了。大本營參謀們基本上都老實了。
為什麼老實了?很簡單,日本人的算盤是拿自己的幾條命換美國人一條命,而美軍若想達到無條件投降的目標,必然要登陸日本。這樣就可以「一億玉碎」,順便打疼美國人。然而美國真的有這麼多原子彈的話,美國人只要慢慢丟炸彈就好了,日本倒是「一億玉碎」了,美國人卻沒什麼損失。
蘇武也不難理解,一方面日本人一直對蘇聯抱有期望,蘇聯參戰後,這一期望自然破滅。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日本在戰爭末期曾企圖以中國東北地區作為最後的基地,本土損失後,繼續堅持抵抗。現如今蘇聯人出兵,直接從背後把這個「抵抗基地」徹底佔領,並且最後的主力—關東軍受到了毀滅性打擊。
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來,就處心積慮的要稱霸東亞,進而爭霸於世界。九一八事變的目的就是日本人妄圖在未來的世界大決戰中建立一個可靠的後方基地。無奈,面對著覺醒了的中國人民,日本軍閥的此種做派等於徹底與中國為敵。而日本軍閥此後又瞧不起中國人,七七事變之後,日本軍部就妄圖打一場速勝戰來徹底壓垮中國人民的反抗意志。
不料中國人民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一致對外,堅持抵抗,把侵略者的速決戰給拖成了持久戰。日本的經濟狀況急劇惡化,而作為資源和市場匱乏的島國,日本的對策是進一步擴大侵略,南下東南亞,獲得重要的石油,鋁礬土,錫,橡膠等戰略資源,如此就要徹底和美英決裂,於是日本「果斷」走上了發動太平洋戰爭的不歸路。可以說,日本在1945年的悲慘結局很大程度上是在1931年9月18日所決定的。
所以,內外交困之下,日本政府和軍部別無他選,只有接受波茨坦公告規定的無條件投降這一結局了。而日本本土雖然遭到了重大打擊,但工業化的人力和技術基礎仍然存在,戰後迅速崛起,一直發展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如果當年真的頑抗到底,一億玉碎,那麼日本的結局只有死路一條,萬劫不復,連復興的機會都徹底喪失。
(本文由智客為大家提供,轉載、投稿請聯繫(liyihai123),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