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無條件投降,國家「有條件投降」:四國佔領日本計劃為何流產?

2022-01-12 國家人文歷史

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廣大讀者轉載到朋友圈。

8月15日是日本無條件投降日。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廣播《停戰詔書》,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所規定的各項條件,無條件投降。

1942年3月到5月,美國拿出了戰後政策的最早官方版本,助理國務卿戴維斯領導下的戰後對外政策諮詢委員會下設的安全問題小組對日戰後處置問題展開了幾輪討論,最後向羅斯福總統提出了要求德國和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建議。

這是無條件投降原則第一次被提出,目的是根除德日法西斯主義的政治基礎,而瓦解德日法西斯也是美國主導重建國際秩序的要點所在。

日本對盟國無條件投降和放棄所有佔領地的要求惶恐萬分,這樣的條件實際上意味著日本的國土範圍回到明治維新以前的狀態,也就是說日本近代以來的所有「成就」將被一掃而光,因此,日本當局決定即便最後被迫投降,也絕不接受無條件投降的要求,並以此為目標進行了一系列外交準備。

 

1945年8月20日,日本陸軍參謀次長河邊虎四郎中將飛往菲律賓馬尼拉,幾天後他返回日本,帶回了正式籤署的投降文書之副本,此外並有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的第一號指令。在這份指令中,麥克阿瑟規定了軍隊無條件投降的實施具體辦法,停止全部國內軍需工廠的生產,迅速解除軍隊的武裝,撤去軍事設備,停止飛機飛行等等。

當時的內閣對關閉工廠一項頗為躊躇,因為按照規定,稍與軍需有關的工廠,必須全部停工,若按日本式來理解,那麼幾乎全國工廠都得關閉。最後內閣為忠實履行投降手續,不節外生枝,全部執行。

在美國內部也有一些人對無條件投降原則持有異議,如國務卿赫爾和陸軍部長史汀生等,在這些人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前駐日大使約瑟夫·格魯,格魯曾擔任過10年的駐日大使,是美國國內著名的「日本通」,他的日記《使日十年》被作為研究美日關係的重要資料在中國出版。

約瑟夫·格魯,在相當程度上主導了美國戰後對日政策的制定

二戰爆發前,格魯就多次對日本即將發動的進攻向國內發出警告,珍珠港事件發生後,他被日本扣留,之後被遣送回了美國。格魯認為,無條件投降原則忽略了日本政治結構的特殊性,即天皇制問題。

如果美國按照一般性的解釋對日本執行無條件投降原則,必然會指向廢除天皇制,但這樣將難以保障日本投降的有序進行,他說「我很清楚地知道,到了日本應該投降的時候,只有天皇能促成其實現;也只有他頒布詔書,即日本人所認為神聖的文件才能使投降生效」。

同時,他認為保留天皇制也能使日本在投降後得以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他在1944年4月寫給赫爾的備忘錄中寫道「企圖廢棄或撇開天皇制度,據我判斷,只會妨害我們實現我們的最後目的,如果我們堅持這樣做,這種決定只能引起混亂」。

當時,美國國會和民眾正處於嚴懲日本偷襲珍珠港卑劣行為的強烈情緒之中,對日作戰也尚未進入最後階段,因此,格魯並不急於道出自己的看法,1944年12月,格魯被羅斯福提名為副國務卿,在向參議院進行的陳述中,格魯說「我從來沒有表示贊同戰後保留日本天皇,也沒有表示贊同戰後廢黜日本天皇,我想等待和觀察,我相信這將會成為簡單的常識」。

儘管國內存在著不同意見,羅斯福仍始終堅持著無條件投降原則,鑑於日本敗局已定,美國於1945年2月7日出臺了題為「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文件,用以明確美國內部各部門在日本投降時和投降後的職責和權限並協調美國和其他盟國間的行動,該文件包括了五個附件,其中明確規定了日本無條件投降書要由日本天皇和帝國武裝部隊最高司令官籤署。

 

羅斯福去世後,副總統杜魯門接任,這也直接引發了美國對日政策的調整。杜魯門上任後短短幾周,德國就投降了,因此,他在德國投降問題上沒有費多少力氣,於是,日本投降問題就成了唯一由杜魯門親自主導的外交議程,他也因此對這一問題格外關注,特別是在減少美軍傷亡和擴大美國戰後利益方面。

杜魯門對外交事務不熟悉,他比羅斯福更加倚重外交人員,這就加大了已經成為全盤負責遠東事務的副國務卿格魯的影響。同時,在處理德國投降和分區佔領問題時,蘇聯與美國的矛盾日益升級,甚至已經超過了盟國與日本之間的矛盾,杜魯門就說「在今後世界上,自由世界和蘇維埃世界的競爭將壓倒一切」,因此,美國對待日本投降和佔領問題時展現出了與對待德國截然不同的態度。

5月28日,格魯在與總統特別顧問塞繆爾·羅斯曼會晤後,提出了一個向杜魯門匯報的備忘錄,再次提出了保留天皇制的問題,他特地強調這樣做是「出於減少美國人犧牲方面的考慮」,這次他明確指出「對於日本人來說,無條件投降的最大障礙是他們認為要摧毀或者從根本上廢除天皇和天皇制」,基於這樣的理由,美國應該「給他們一點暗示,允許日本人在戰後自行決定自己國家的政治體制」。這個備忘錄擊中了杜魯門希望減少美軍傷亡的要害,還突出了保留天皇制將掃清日本投降的障礙,也就是說可以促使日本儘快投降,從而避免蘇聯插手遠東事務,杜魯門對這樣的建議非常滿意,表示這「似乎是一種真知灼見」。

允許日本保留天皇制的條件也很快得到了美國軍方的認可,但美國並未立即向日本宣示新條件,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尚未做好對日本全面進攻的準備,原子彈的研製也尚未完成,如果這時拿出新條件被日本拒絕,美國難以很快以軍事手段做出應對。基於這種考慮,6月11日,美國出臺了「戰後初期美國對日政策」文件,仍舊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此後將由盟軍最高統帥行使日本帝國國內和國際事務權力,天皇的憲法權力將被中止,日本政府的職權也將由軍事佔領當局代行。

7月16日,原子彈實驗成功,美國終於可以安心向日本提出最後通牒了,26日,《波茨坦公告》發布,值得關注的是,這份公告沒有涉及天皇制和政治體制方面的問題,而「日本政府必將阻止日本人民民主趨勢之復興及增強之所有障礙予以消除」和「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等內容明確規定日本政府是執行日本投降和維護日本戰後秩序的主體,不但明示無意摧毀日本政府,還透露出戰後將採取軍事佔領與間接統治結合的方針,這裡的「日本政府」顯然只能是天皇政府,美國正是藉此公告宣示了新的「無條件投降」原則,這個原則的本質已經變成了日本軍隊無條件投降,而日本國家「有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四名美國士兵走進裕仁的皇宮。日本投降後,天皇住所神聖不可侵犯被終結,美國人走進了此前外國人無法涉足的皇居

為了在日本投降問題上佔據主導地位,美國進一步放寬了對日本的要求,在日本乞降照會的答覆文中,美國放棄了要求天皇籤署投降書的要求,改為讓天皇「授權並保證日本政府和日本帝國大本營籤署必要的投降條款」,也不再要求廢除天皇憲法權力,改為「自投降之時起,天皇和日本政府的權力應從屬於盟軍最高統帥」,美國的答覆中不僅不再提「無條件」三個字,還保證了天皇以及日本政府都將在盟軍最高統帥的統領制下得以保存。8月14日,日本告知美國同意新的投降條件並願意接受美軍佔領,結果,美國不顧中英蘇三國仍存異議,立刻通過廣播宣布美國接受日本的投降,在廣播中杜魯門說「我認為(日本的)這一答覆完全接受了規定要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接受日本投降後,美國立刻派兵佔領日本,8月28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橫須賀登陸。30日,麥克阿瑟以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官的身份抵達日本厚木機場,隨後,數十萬美軍陸續進駐日本,接管了各大都市和戰略要點,日本全國被分成2個佔領區:九州、四國和本州南半部劃為美軍第6集團軍的佔領區,本州北半部和北海道由美軍第8集團軍佔領。

蘇聯在得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後,也曾要求參與對日佔領,並派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和麥克阿瑟共同擔任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官,但美國表示拒絕考慮蘇聯的要求,只按照雅爾達會議上的密約,讓蘇聯收回南庫頁島並佔領了千島群島(南庫頁島是日俄戰爭後俄國割讓給日本的,蘇聯據此收回,但千島群島從未歸屬過蘇聯,蘇聯佔領這一地區並無國際法依據)。

蘇聯佔領北海道及東北;美國佔領關東、中部、福井縣以外的北陸、三重縣、琉球群島;中華民國佔領四國; 英國佔領中國地方、九州。東京都由美、中、蘇、英共同佔領;大阪府由英國和中華民國共同佔領

美國最初想按照德國模式來處理日本的佔領問題,還提出了一個四國佔領計劃,也就是美國佔領本州島中部地區,蘇聯佔領北海道和本州北部地區,中國佔領四國島,英國佔領本州西部和九州島,東京和大阪兩城市則由各國分區佔領。顯然,美國在制定這一計劃時過高估計了日本的作戰能力和佔領日本所需的軍力和財力,美國三部協調委員會(國務院、陸軍部和海軍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小組的一份文件中說「如果這種佔領和管制全落到美國一國身上,美國人將不願意來承擔這種單獨佔領的費用」。

不過,美軍在佔領日本時並沒有遇到起初預想的「費用過高」問題,這還是拜日本迅速投降所賜。本來美國計劃在歐戰結束後調整全球軍力部署,一方面從歐洲調一部分軍隊前往亞洲參戰,一方面實施部分復員,畢竟日本戰力不比德國,美國可以開始為戰後復員做準備了。

「裕仁的籤字在這裡」,1945年9月8日,杜魯門(右)興奮地指著停戰詔書說。站在他旁邊的是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中)和陸軍部長亨利·劉易斯·史汀生,後者手持的文件是在密蘇裡號上簽字的受降書

由於日本迅速投降,美國乾脆直接進入復員狀態,杜魯門宣布,到1946年6月,美國陸軍將減少到195萬人,此後不久又將這個數字削減了40萬人,到1946年春天,美國進一步宣布到1947年7月,美國陸軍將削減到107萬人,這樣,原本為亞洲戰事準備的物資數量已大大超過了佔領日本的實際需要。由於物資充裕,美國還對蔣介石政府表示,中國用於佔領日本的軍隊的所需物資也可以由美國來提供,美國的慷慨當然有其目的,日本在戰時一直宣稱太平洋戰爭是黃種人和白種人之間的戰爭,若能讓中國人參與佔領日本,人種戰爭的說法就會不攻自破了。

美國原本還想利用蘇聯機場來轟炸日本,可在攻佔塞班島後美國已經將自己的轟炸範圍擴大到了足以覆蓋日本全境,從此,美蘇在遠東合作的大門逐步關閉,隨著戰事的發展和國際局勢的變化,美國對蘇聯的戒心越來越重,最後從與蘇聯共同對日作戰轉向了防範蘇聯借日本投降之機在遠東拓展影響力。

 

最終,除小部分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軍隊外,絕大部分的對日佔領任務都由美軍完成,盟國對日本的指令都必須經由美國政府傳達給麥克阿瑟的盟軍總司令部(GHQ)實施,美國對日本實施了實質上的單獨佔領。麥克阿瑟在GHQ起用了被稱為「巴丹集團」的一批將領(也就是二戰初期和麥克阿瑟一起被日本打敗,從菲律賓撤往澳大利亞的軍官),其中最為麥克阿瑟倚重的是惠特尼準將和威洛比準將,前者律師出身,出任GHQ核心部門民政局局長,負責在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後者是行伍出身,擔任第八集團軍參謀二部部長,負責軍隊政治工作。

讓佔領日本的美軍沒有想到的是,曾經那個號稱要「一億玉碎」與美國人同歸於盡的日本民族卻出人意料的並未表現出太多敵意,甚至有人對美國非常歡迎。有些日本人對美軍佔領帶來的改革懷著複雜的感情,文學家河上徹太郎稱之為「配給制自由」,一語道破了這種改革中的自相矛盾。

日本投降和美國單獨佔領可謂是外交史最富於戲劇性的轉折,日本在美國主導的改造下迅速完成了從美國的對手到美國的盟友的大轉身,而美蘇這對戰時盟友之間的矛盾卻在美國單獨佔領日本的過程中徹底公開化。著名的日裔美籍歷史學家入江昭在美國佔領時期正好在日本讀中學,作為親歷者和研究者,他對那段歷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有著非常深切的感受,在《劍橋美國對外外交史》中,他評價道「從很多方面來說,日本投降的方式不僅使之成為戰後和平的開始,也成為冷戰的開端」。

在粟裕身邊的日子:他身穿海藍色軍禮服,肩戴大將肩章,真是帥極了

鞠開在粟裕身邊時的日記共13本,封皮早已磨損,紙張已經泛黃,字跡潦草,有的難以辨認,就像來自歷史深處的模糊舊照。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崇禎即位的N種說法:是刀光劍影還是風平浪靜?

歷史上,關於崇禎帝上臺前的政局,流言四起,議論紛紛,但多不靠譜。他的即位之路究竟是怎樣的呢?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查看

相關焦點

  • 美國獨佔日本內幕:軍隊無條件投降,國家「有條件投降」
    日本對盟國無條件投降和放棄所有佔領地的要求惶恐萬分,這樣的條件實際上意味著日本的國土範圍回到明治維新以前的狀態,也就是說,日本近代以來的所有「成就」將被一掃而光,因此,日本當局決定,即便最後被迫投降,也絕不接受無條件投降的要求,並以此為目標進行了一系列外交準備。在美國內部,也有一些人對無條件投降原則持有異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前駐日大使約瑟夫·格魯。
  • 日本的無條件投降其實是有條件的
    他之所以得以逃過制裁,是因為在日本無條件投降之下,提出了維護天皇體制的條件,這是日本無條件投降之下的有條件投降。日本投降儀式 在探討日本無條件投降中的有條件投降之前,我們必須先明白一個概念,什麼叫無條件投降?
  • 日本當年並非是無條件投降,若不答應這一條件,則決不投降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日軍的野獸面目全部暴露出來,他們在中國所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日本臭名昭著的「731防疫給水部隊」的活體實驗等,他們的罪惡行徑將永遠被篆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廣播公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實施無條件投降。很多人都非常氣憤,為何當年日本投降時,不趁機對他們實施報復,這一點只能留給歷史來述說。
  • 日本無條件投降,其實是有條件的,不答應的話二戰就得再打幾年
    大家都知道,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裕仁天皇人通過無線電向所有日本人投降。長期以來,日本投降前一直有五個字「無條件投降」。所謂的「無條件投降」,英語是無條件投降,意味著在戰爭結束時被擊敗的黨允許勝利者完全控制他們的政治和社會並處理他們中的任何一個。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表現得非常激烈,盟軍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如何理解「日本無條件投降」之說? | 短史記
    這就是『無條件投降』的意義。」⑤在對德問題上,邱吉爾一直堅持上述觀點,主張「沒有必要把我們將來的政策告訴德國人——他們必須無條件投降,然後等待我們的決定」。由英、美、蘇三國籤署的《雅爾達會議公報》上也有規定:「我們已就共同的政策與計劃商得同意,以便實施在德國武裝抵抗最後被擊潰後,要共同使納粹德國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款。
  • 【知史】圖說日本投降始末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無條件投降詔書,日本戰敗。
  • 日本無條件投降前的30天經歷了什麼?
    5月2日,蘇聯紅軍攻克柏林;8日,德國法西斯戰敗投降。在同盟國軍隊於各戰場陸續轉入戰略反攻和戰略進攻後,中國戰場於1943年秋季起逐步轉入戰略反攻。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在敵後戰場對日軍佔領的點線包圍得越來越緊,打通了許多解放區之間的聯繫,逐步實現由遊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為轉入全面反攻創造了重要條件。毛澤東和朱德討論全面反攻戰略部署。
  •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直接原因並非原子彈,而是這個歷史事件!
    這些都是一個國家發生重大危及國家安全的事件時,所迅速做出的緊急應對反應,如果1945年日本政府最高委員會認為原子彈爆發是國家面對的重大危機,那麼就不可能遲遲到第三天才召開會議研究應對之策。如果日本政府最高委員會不認為原子彈爆炸是國家的重大危機,那麼「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的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最直接原因的」論調就是根本不成立的。
  • 為什麼日本投降後沒有像德國一樣被四國分區佔領而是被美國獨佔?
    而德國和日本作為戰敗國自然應該受到懲罰,被盟國軍隊佔領就是其中一種懲罰,德國在戰後就分別被美、蘇、英、法4國劃分佔領區分區佔領,但是日本卻沒有這樣,最後只被美國一個國家獨佔,不管是對日作戰時間最長的中國還是擊潰日本關東軍、解放朝鮮的蘇聯都沒有參加到對日本的佔領中,美國因此完全控制了日本。
  • 從「一億玉碎」到「無條件投降」,日本並非害怕美國的原子彈
    儘管武器、彈藥和燃料成了大問題,但是日本大本營仍計劃將陸軍擴充到315萬人,這樣的安排已不再是為了獲取戰場勝利,而是期望於使用不計傷亡的人海戰術,從而避免全面潰敗,以便增加日本投降時的談判籌碼。6月18日,裕仁天皇召開最高戰爭委員會,首次表示嚮往和平,但天皇制度和帝國國體不變;會議還通過了同意讓蘇聯作為日本投降的調停人。
  • 深解歷史:兩顆原子彈讓日本投降?我們被日本騙了70年
    這些都是一個國家面臨重大危機時,所迅速做出的必然反應,如果1945年日本軍政府認為原子彈是國家重大危機,那就不可能花了整整三天才召開內閣最高會議。如果日本軍政府不認為原子彈是國家重大危機,那麼兩顆原子彈讓日本投降的論調,就根本不成立。
  •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表投降詔書,宣布330萬日軍放下武器無條件投降。美聯社在這一天向全球發出的電文是:「最慘烈的死亡與毀滅的匯集,今天隨著日本投降而告終。」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籤字儀式在「密蘇裡」號戰艦上舉行。
  • 同為二戰戰敗國,為什麼日本沒有像德國一樣被勝利國分區佔領?
    在之後的波茨坦會議上,這些會議成果被堅持,並且在處置德國之後,幾個大國的元首都表示要好好懲罰日本,戰爭結束的前提是日本的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2日,在東京灣的密蘇裡戰列艦上,日本政府的代表籤署了無條件投降書。
  • 日本並非「無條件投降」,其實還提了3個條件,不答應死戰到底!
    而引起這一次戰爭的,最主要的侵略國有三個國家,其中最讓中國人痛恨的就是日本了。日本在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無法忘卻的痛。二戰末期,美國在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這兩顆原子彈促使了日本最後的投降。很多人都知道日本是無條件投降,但是當時的日本並非「無條件投降」,其實還提了3個條件,不答應就死戰到底決不投降!第一,保留天皇制度,天皇必須無罪。
  • 日本為何無條件投降?媒體得到6個答案,每個答案都使人眼睛一亮
    ,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結束戰爭。結果有一家媒體別出心裁,他們推出了一個燈謎:日本無條件宣告投降的原因?請答一中國古代的名人,你知道謎底嗎?這個答案是美國記者給出的,他們認為日本是被原子彈打敗的,言下之意是美國人打敗了日本人。1945年秋,日本敗局已定。美國總統杜魯門和美國政府想儘快迫使日本投降,也想以此抑制蘇聯,於是杜魯門決定對日本使用原子彈。在此之前,美國、英國和中國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出於軍事和政治的原因,美國政府便按照原定計劃,對日本使用原子彈。
  • 從「一億玉碎」再到無條件投降,短短十幾天日本為何慫的那麼快?
    文|智客 杜昊戰爭的結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微妙的話題,而日本在二戰中的投降也可以說是令人大跌眼鏡。從「一億玉碎」再到無條件投降,日本人只花了幾天就轉過了這個彎子。同盟各國早在大西洋宣言和聯合國家宣言頒布之時,就表明了作戰到底的意圖,而1943年的卡薩布蘭卡會議更是明確說明只會接受軸心國的無條件投降,一定要「犁庭掃穴」。而日本的太平洋戰爭只有前六個月還算順利。1942年6月,海軍就在中途島丟掉了航母部隊的主力。
  • 無條件投降
    1945年的今天,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當天,《大公報》頭版用超大號的五個鉛字「日本投降矣!」
  • 獨家︱從「一億玉碎」到無條件投降,短短十幾天日本為何慫得那麼快?
    從「一億玉碎」再到無條件投降,日本人只花了幾天就轉過了這個彎子。這不由得讓人大吃一驚,本文要講述的就是日本人在發動戰爭前是如何考慮怎樣結束戰爭,隨著戰事不利,日本人是如何調整其戰爭目標的,原子彈和蘇聯對日宣戰是如何讓日本人馴服的當了戰敗者這一日本投降全過程的。
  • 70年前的8月15日 我們迎來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在這一天,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這一天的勝利,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史。這一天的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闢了道路。  這是一個豐碑般砌滿血淚與歡呼的日子。
  • 為什麼當年日本投降籤字儀式上,美國軍人都不穿正裝不戴領帶?
    要說日本投降,老周相信恐怕有一大半中國人都搞不清楚來龍去脈,這就先讓老周來科普一下。    8月10日,日本通過中立國瑞士和瑞典兩個中立國,照會美蘇中英四國,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也就是說日本接受無條件投降。這個消息當晚就傳到了中國,中國大地就在瞬間成為了狂歡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