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丨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這樣抒寫種子情懷

2021-02-16 兵網訂閱

——解讀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官兵的精神品格

春節快到了,一個包裹從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寄到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

包裹裡裝的是牧民去年採摘的花棒籽樣品。大隊長辛嘉乘把這份特殊的禮物擺進榮譽室的種子櫃。櫃中的種子粒粒飽滿,有油松、梭梭、沙拐棗、花棒……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官兵就是滿載著這些種子,用長達39年的時間,在荒山沙海做著一件鮮為人知的工作——飛播。

一顆種子就是一個希望。在一大隊飛行員的辦公室裡,每個人的桌上都有一個裝滿種子的玻璃瓶。在他們眼裡,種子既是播區群眾的綠色希望,也象徵著飛播人的精神品格。

王斐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畢業分配到部隊,要飛的飛機竟然是一款綠色「老爺機」——服役60多年的運-5運輸機。

「在我的印象裡,這款飛機早就進博物館了。」當初,「90後」王斐是懷揣「壯志凌雲」夢想招飛入伍的。那一年,剛好是中國新一代殲-10戰機亮相珠海航展,世界矚目。

更讓王斐沒料到的是,他駕駛這款「老」飛機,幹的是飛播造林的工作,「說出來別見笑,當時我想的是要不就先在這裡『蟄伏』幾年,找機會再改飛別的機型」。

然而,飛播並不是一件誰都能幹的事。「團裡只有技術最好的飛行員才能執行飛播任務。」經過上百次模擬訓練,王斐才獲得飛播資格,「我心中反倒升起去執行飛播任務的期待。」

2018年6月,又到飛播季,28歲的王斐終於可以參加飛播作業。帶飛的機長是56歲的黃學倫,參加飛播造林28年,這是他停飛前最後一次執行任務。

「高度60米,保持好數據……」王斐在黃學倫的帶教下,駕駛飛機滿載著種子,掠過一眼望不到邊的沙漠。

播撒完第一批種子,飛機返航,安全降落在沙漠深處。王斐順著黃學倫的手指方向眺望,蒼茫沙海裡,按年頭區分的播帶界限分明。黃學倫18年前播種的地方原本寸草不生,如今已是植被茂密,成為沙漠裡的一塊綠洲。

「要學種子紮下根,不要學沙子一吹就跑。」黃學倫教王斐辨認飛播種子長出的植物,「這是沙蒿,小小一株,能把流沙牢牢固住;這是沙拐棗,枝條更密,根系更發達;這是花棒,植株能達到3米,既能固沙,也有極高的經濟價值。」

「黃機長在飛播一線堅守了28年,不就像這紮下根的種子嗎?」親眼目睹播區的變化,看到牧民發自內心對「老飛播」的敬重,王斐的內心泛起波瀾,慢慢地愛上了飛播。

飛行員楊茂良曾有過到地方民航工作的機會,薪酬待遇比部隊高出不少。「說實話,我也動過心。」楊茂良說,「如果僅僅為了飯碗,很多空軍飛播人都有更多的選擇。最終讓我們堅持下來的,就是這麼多年來飛播人鍛造的種子品質——播在哪裡,就在哪裡紮根。」

戈壁灘上,一條在野地裡碾壓出的土跑道,長度不到500米。旁邊支起的幾頂帳篷,就是指揮飛行的塔臺和飛行員的空勤宿舍。烈日下,官兵臉龐曬得黢黑,兩臂曬得通紅。

39年來,一大隊官兵就是在這種艱苦條件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飛播史上的綠色奇蹟。

不畏艱難險阻,不怕孤獨寂寞——這種笑傲風沙的英雄氣概,彰顯了飛播種子的精神內核,也融入了一代代空軍飛播官兵的血脈。

那年盛夏,老飛行員興偉帶著新飛行員李銅從本場駕機飛往位於播區的某機場。李銅按興偉的提示目視尋找機場,可是盤旋了一圈,怎麼也找不見。

「在那兒!」看李銅干著急的樣子,興偉伸手一指。這時飛機距離機場大約5公裡,李銅遠遠望去,機場跑道看起來只有火柴棍般大小。他簡直不敢相信,這裡的飛播作業竟然一直使用如此狹窄簡陋的機場。

這條「火柴棍」跑道不僅窄,而且短。更沒想到的是,降落時大風不期而至,風速達到8米/秒。飛機像一片落葉飄來飄去,興偉拉杆、蹬舵、接地……憑著一套嫻熟的動作,飛機終於在跑道盡頭停了下來。

「咱們一代代飛播人就是在這種土跑道上練出來的。」興偉語重心長地對李銅說。

櫛風沐雨,風險重重,但阻擋不了一代代飛播官兵把青春種在荒漠。猶如隨「綠鷹」飛向大地的種子,在風吹雨打中紮下十幾米的根,長出數米高的莖葉,染綠一片片大漠荒山。

1986年出生的高鵬,當年考上空軍航空大學當飛行員,成為全縣人民的驕傲,地方政府和親朋好友敲鑼打鼓為他送行。

前兩年高鵬回家探親,左鄰右舍、親朋好友擠滿一屋子,一位高中同學問他:「聽說你飛的是運輸機,是咱們國家最先進的運-20嗎?」

高鵬的回答,從容中夾著幾分詼諧:「老同學,我飛的運輸機是『20除以4』,是運-5飛機。」

「啊!那不是拍老電影才用的飛機嗎?」老同學有些失望。得知高鵬開運-5運輸機幹的是飛播造林的活,有人直搖頭。

「很多空軍飛播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飛行員任斌說,「親友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罷,我們知道自己幹的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就夠了。飛播過的荒山沙漠變綠了、變美了,就是對空軍飛播人最高的褒獎。」

看著電視屏幕上的爸爸,一大隊空中指令師張建剛的女兒張天微有些愣神。

電視屏幕裡,中宣部「時代楷模」發布儀式上,張建剛和戰友們出現在聚光燈下。主持人一手拿著運-5飛機模型,一手握著裝滿種子的瓶子,講述著一大隊創造的飛播奇蹟。那一個個數據,讓張天微深深震撼:飛播航跡遍布內蒙古、川、黔、陝、甘、青、寧等7省(區)130多個縣(市),作業面積2600餘萬畝,播撒草籽樹種萬餘噸……

這麼多年,張天微還是第一次這樣詳細地了解父親的工作。她想起小時候每次打電話給父親問他啥時候能回來,他總是說:「快了,快了,任務完了就回來。」

「我們最大的幸運,就是肩負起為國奮飛為民造福的崇高事業,我為祖國去飛播,播綠生態為祖國!」舞臺上,大隊長辛嘉乘鏗鏘有力的話語,道出空軍飛播人的奉獻情懷。

經過一大隊官兵32年的飛播造林,曾經被流沙圍成孤島的陝西榆林地區,消滅了境內860萬畝流沙,綠色版圖向北推進了400公裡,植被覆蓋率從1.5%提高到45.2%。2014年6月,當地政府宣告:榆林地區飛播治沙取得歷史性勝利!

播綠一塊土地,又奔向另一片荒蕪。為了播下更多的綠蔭,空軍飛播人堅守初心,許多官兵來時滿頭烏髮,走時兩鬢微霜。他們說,幹飛播造林,計利要計國家利,留名要留青山名。上了電視,成為「時代楷模」,但空軍飛播人都明白,他們的「戰役」還沒有結束,戈壁深處的不毛之地,光禿禿的野嶺荒山,將是他們新的戰場。

「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詩人泰戈爾這樣寫道。然而,大地知道,人民知道,空軍飛播官兵的忠誠航跡,已經寫在共和國的萬裡山河,寫在播區群眾的笑臉上。

(本文刊於《解放軍報》2021年2月4日第1、3版)

相關焦點

  • 時代楷模丨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鐵翼為犁 播種春天
    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飛播任務分隊轉場至西北大漠深處,執行2020年度飛播造林任務「綠鷹」飛過的地方,沙石上留下一粒粒裹著紅色包衣的種子,一場雨過後,生出嫩苗苗,根繫緊緊抓著沙土,然後一年年迎風生長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官兵和地方林業人員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
  • 解讀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官兵的精神品格
    ——解讀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官兵的精神品格■解放軍報記者 李建文 張 蕾 特約記者 劉海洋春節快到了,一個包裹從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寄到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包裹裡裝的是牧民去年採摘的花棒籽樣品。大隊長辛嘉乘把這份特殊的禮物擺進榮譽室的種子櫃。
  • 空軍節丨長風萬裡飄戰歌
    加力,可謂空軍人再熟悉不過的動作。而加力奮飛,儼然空軍人戰鬥狀態的真實寫照。當每天的第一縷曙光照向大地,地平線上一架架戰鷹噴射藍焰、加力起飛。「雲海大無邊,藍天多遼闊,任我飛行任我走,一雙銀翼保衛祖國。迎著太陽高聲唱,我愛這戰鬥的生活。」閻肅和姜春陽共同創作的戰歌《我愛這戰鬥的生活》,意蘊渾厚,氣勢激昂,更生發著加力奮飛的深沉意味。
  • 探尋某基地勤務防救船大隊「四不」精神
    >「執行命令不打折扣、完成任務不懼艱險、吃苦奉獻不計得失、追求卓越不甘人後」,這是北海艦隊某勤務防救船大隊探索和總結出的「四不」精神。作為海軍組建的第一支防險救生部隊,在60年的奮鬥歷程中,一代代官兵繼承和發揚這一精神,捨生忘死闖禁區,鬥智鬥勇創佳績,一次次在救生現場,演繹「救命大隊」的傳奇。
  • 中宣部授予李浩「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新華社北京6月16日電(記者張玉清、張汨汨)近日,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李浩的先進事跡,授予他「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 投稿 | 《讀後感:紅色基因》、《希望的種子》、《紅色魅力 寧波情懷》
    陳爺爺是個老解放軍,他告訴我,我生長的地方,就是一個充滿紅色的地方——白沙鎮澳東村。在陳爺爺的指引下,我開始尋找紅色的足跡……澳柄宮:古廟裡的紅軍往事坐北朝南,左右宮房、天井、走廊、古樸典雅。這就是澳柄宮革命舊址。在入口處,有這樣一幅對聯——陽光耀世澳山毓秀昭梓裡,星火燎原聖地鍾靈惠閩中。
  • 這位中國空軍「王牌旅長」今天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2018年一開年,郝井文就打破節後開飛不進入夜航、不進入低氣象、不進入高難課目的慣例,全部按實戰要求組織實施,從課目訓練上打破常規。夜間複雜氣象條件下的實戰實訓,給飛行員帶來的挑戰最大。能見度低,長時間高度緊張,容易導致飛行員身體疲勞、反應變慢。
  • 飛行情懷丨對某飛行員的追憶
    老羅一直在標榜自己的情懷,但我們不是錘子,也不是個堅果。那我們的情懷是什麼?
  • 學習時代楷模 踐行榜樣精神
    為宣傳褒揚他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中共中央宣傳部決定,追授拉齊尼·巴依卡同志「時代楷模」稱號。裕民縣各族群眾通過網絡、電視觀看拉齊尼·巴依卡時代楷模發布儀式。3日晚,江格斯鄉喀拉克米爾村村民馬建林和愛人守在電腦前,通過網絡直播觀看「時代楷模」拉齊尼·巴依卡先進事跡發布儀式。
  • 軍營傳真 | 火箭軍參謀部某大隊開拓人才培養新路徑
    火箭軍參謀部某大隊及時轉變工作思路,借用外部平臺及人才資源,以外學外訓、聯合攻關等方式拓寬人才培養路徑,加速官兵能力素質升級。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一版文章《聯合育才催生飛彈保障精兵》——▲刊於1月19日《解放軍報》1版頭條火箭軍參謀部某大隊開拓人才培養新路徑聯合育才催生飛彈保障精兵解放軍報訊(記者王衛東、通訊員張懷森)
  • 向戰而行,「神威大隊」不斷提升新時代打贏能力
    凜冬時節,南方某機場,戰機呼嘯升空,對海上目標進行實彈攻擊。面對陌生海域,機組成員密切配合,迅速完成搜索、識別、發射等一系列動作,精準命中目標。這一幕,是空軍航空兵某師「神威大隊」不斷錘鍊打贏本領的縮影。作為空軍戰略力量的一把利劍,「神威大隊」在實戰實訓中不斷提升新時代打贏能力。在空軍「金飛鏢-2020」考核中,大隊參賽機組一路過關斬將,勇奪「金飛鏢」。
  • 我們是西部戰區空軍官兵,這是我們的第___個八一!
    宋卓葳 西部戰區空軍雷達兵某旅警衛戰士今年是我第一次在部隊裡過八一,很自豪我是一名軍人。黃好群 西部戰區空軍某保障隊水電工古 超  孫 航 西部戰區空軍雷達兵某旅警衛班長當兵,不為這身衣服的帥氣,不為手握鋼槍的英氣,只為一身凌然的正氣,敢打敢拼的血氣,胸懷壯志的豪氣,熱愛戰術訓練場渾身的泥土。今天也是我在軍營度過的第六個生日。與八一的緣分,從出生那一刻就註定了。
  • 空軍司令員、政委為他寫下這篇文章!
    新時代強軍報國的奮鬥者追夢人——空軍航空兵某旅旅長郝井文的強軍信念和家國情懷丁來杭  於忠福  郝井文就這樣在捍衛祖國領空的戰鬥歲月裡,用建功藍天謀打贏的戰鬥行動,生動詮釋「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時代革命軍人好樣子,留下一串串驚嘆蒼穹的堅實足跡:釣魚島空中維權打頭陣,警巡東海防空識別區勇驅敵,首飛對馬海峽,前出西太平洋,突破第一島鏈……一次次起飛戰鬥、一場場空中較量,郝井文飛出了新時代中國空軍的底氣、銳氣,打出了強軍路上中國軍人的豪氣、殺氣。
  • 王海大隊:敢打必勝,有我無敵
    1951年10月20日,王海代表所在志願軍航空兵某團飛行一大隊發出這個戰鬥宣言的時候,他和戰友們駕駛噴氣式飛機的平均飛行時間還不到20個小時。  僅19天後,王海就帶領大隊擊落了「參加過二戰、飛過上千小時」的美國飛行員駕駛的飛機。
  • 【揭秘】空戰英豪王海大隊傳奇
    1949年11月11日,中國空軍正式成立。王海被分配到空軍第四混成旅第11團任中隊長,訓練駕駛蘇制拉-11活塞式殲擊機。9天後,也就是1951年11月18日,「王海大隊」在清川江上空又創下了「5比0」的戰績,這樣的進步速度是驚人的。1952年12月15日,「王海大隊」再次刷新了自己的記錄,創造了「6比1」的戰績。此時,志願軍空軍已不再是剛出殼的雛鷹,他們不僅有了驕人的成績,同時還創造了例如「一域多層四四制」這樣的空戰戰術。
  • 礪劍十年現鋒芒:人民空軍四代「龍騎士」,與殲-20一起成長
    ▲圖片拍攝自殲-20首飛10周年紀念日曆購買連結戳這裡和其他主機廠類似,成飛生產的機型,如殲-10和「梟龍」系列,首架原型機一般由駐成飛的空軍試飛團第三試飛大隊試飛員負責首飛。但此次坐進2001號技術驗證機座艙的,是專為「718工程」而調來擔任試飛任務的空軍試飛團副參謀長李剛,第三試飛大隊副大隊長何斌斌則擔任地面指揮員,這體現了「718工程」的與眾不同。
  • 戰時海上運輸(7)松船團
    (日本對德國的運輸稱為「柳」運輸。)太平洋方向,對絕對國防圈中馬裡亞納和加羅林群島的增援船隊稱為"松輸送"。從東京灣出發的稱為東松船團,從鬥司出發,經過臺灣前往帛琉的航路稱為西松船團(稀鬆),東松船團由【橫須賀鎮守府】負責護送,西松船團由【第一海上護衛隊】負責護送。
  • 工建二二二團簡史(部分)
    三支隊由空軍工程部隊組建,支隊長:邵儒麟,政委:陳德埃。轄11(工程兵221團團長:楊煥仁  政委:王  恆 )、12(工程兵222 團)、13(工程兵223團)、14、46五個大隊。另配備汽車獨立運輸營。主要任務為修建安沛機場。兵力不詳。1965年11月入越。1969年5月竣工回國。 ‍
  • 民國空軍傳奇:鮮為人知的國軍空運大隊,幾度險些改寫歷史
    1939年的冬天,剛參加過崑崙關戰役的空軍第二大隊第9中隊副隊長衣復恩,在桂林偶遇航委會主任周至柔,交談一番後,周問他是否願意去重慶接收一架空軍的運輸機?於是在重慶珊瑚壩機場中國航空公司總部,衣復恩第一次見到了這架編號36的DC-2運輸機,該機原為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塞拉西皇帝訂購之專機,因阿國被義大利入侵而轉售廣東空軍,後由中央空軍接收。
  • 武警警官學院官兵就《英雄屹立喀喇崑崙》一文發表熱議——向新時代衛國戍邊的英雄群體學習
    就是在這樣的生命禁區,一茬茬年輕的官兵戰鬥在衛國戍邊一線,守衛著祖國安全和人民幸福安寧。因在邊境衝突中誓死捍衛國土,中央軍委為5名官兵授予榮譽稱號、記一等功,他們是團長祁發寶、營長陳紅軍、戰士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人民是愛好和平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