礪劍十年現鋒芒:人民空軍四代「龍騎士」,與殲-20一起成長

2021-02-28 幀察點

【上期內容:新遠火亮相對臺一線:「第四代裝備」的優勢,不只是遠射程高精度】


▲從2010年12月底到首飛前,它的模樣也逐漸從模糊到清晰

2011年1月11日,那個在原定首飛日期因天氣等原因被推遲後,恰好形成的與中國2007年首次反衛星試驗、2010年首次中段反導試驗日期重合的「軍迷節」。

▲圖片拍攝自殲-20首飛10周年紀念日曆

購買連結戳這裡

和其他主機廠類似,成飛生產的機型,如殲-10和「梟龍」系列,首架原型機一般由駐成飛的空軍試飛團第三試飛大隊試飛員負責首飛。但此次坐進2001號技術驗證機座艙的,是專為「718工程」而調來擔任試飛任務的空軍試飛團副參謀長李剛,第三試飛大隊副大隊長何斌斌則擔任地面指揮員,這體現了「718工程」的與眾不同。

▲用於該機首飛伴飛的殲-10S,恰好是02批的第20架

之後的故事,相信很多軍迷們會講一輩子——在那天中午12時48分,當2001號在跑道上開始咆哮加速的那一刻,各大軍事論壇的「圖文直播」幾乎全面崩潰時,沒法在現場見證這一刻的人們,可以說是在幾乎一切能用的網絡平臺上表達著那份屬於軍迷的興奮;而在現場見證的人們……只能說太幸運了。畢竟此後唯一能在熱度上拼一拼的「殲-15首次航母起降」,那是完全不可能有現場見證的軍迷這事兒的。

▲那一天的圖存了好多,就隨便發一張吧

言歸正傳,13時08分,「黑絲」完美接地。而當李剛駕駛著這架堪稱掀起了「一聲舉國忽如狂」的劃時代戰機滑過觀禮臺、並舉起右手敬禮時,在場的空軍指戰員、科研工作者無不鼓掌歡呼、熱情擁抱,總設計師楊偉更是早已熱淚盈眶。一位見證者回憶,此時正好是下午1點11分。

▲參與項目的試飛團隊合影,前排左二為李剛、左一為何斌斌,後排右五為殲-10首席試飛員雷強、右一為駕駛因故障漏光燃油的「梟龍」原型機空滑迫降的試飛員梁萬俊;後三個人正是第三試飛大隊裡三位榮立中央軍委授予一等功的功臣

創造這些第一的人,祖國同樣以第一為他們記功。2011年12月19日,首飛試飛員李剛被中央軍委授予一等功,地面指揮員何斌斌也被中航一集團授予一等功。

▲2011年8月,長期主管國防工業和武器發展的曹剛川將軍接見李剛


2012年5月16日,何斌斌駕駛2002號技術驗證機首飛成功。該機的技術狀態相比2001號又有顯著不同,因此在空軍和航空工業內部,這是一個與2001號技術驗證機首飛有著同樣意義的重大節點。再加上他在2011年9月28日的試飛中,成功處置空中重大特情,2012年5月31日,何斌斌榮立中央軍委授予的一等功,地面指揮員王文江(「梟龍」首飛試飛員、時任第三試飛大隊大隊長)也再次榮立二等功。

▲這些如今不少已經年過半百的老試飛員們為殲-20做出的貢獻,相信之後還會陸續披露,這是關於試飛中一次特情處置和經驗總結的內容:

https://xw.qq.com/cmsid/20180717A00CJ100

2014年3月1日,何斌斌駕駛2011號殲-20原型機首飛成功,他也成為空軍第三試飛大隊繼梁萬俊之後第12任大隊長。2016年10月31日,當何斌斌榮獲第13屆中國航空航天最高獎項月桂獎的「英雄無畏獎」時(10年前的第3屆「英雄無畏獎」得主正是雷強),他卻無暇前來領獎,因為第二天,何斌斌就要駕駛殲-20在2016年珠海航展開幕式上亮相,向全世界宣告,人民空軍即將進入四代機時代!

▲對我個人來說,那一天在現場直播時的印象,仍然要比2018年第二次在珠海見到殲-20時更深刻

也正是在殲-20試飛期間,人民空軍航空兵在殲擊機飛行員實戰化訓練上迎來了一場場深遠變革。就在殲-20首飛後不久的2011年3月,中巴空軍舉行首次「雄鷹」聯訓,同年,首屆「金頭盔」自由空戰競賽性考核打響;從2013年開始,空軍航空兵對新型飛行訓練模式進行深入研討驗證,而驗證中發現新飛相對於老飛來說更容易進入新模式的特點,讓新飛行員改裝模式也跨入了新的時代。

▲新老訓練模式的巨大差異,使得不少年輕飛行員相較多數普通老飛行員有著更大的培養潛力,而他們的創新思維,往往又能帶動新訓練模式的深入優化

後來在2017年沙場閱兵中駕駛殲-16受閱、又在2019年國慶閱兵中駕駛殲-20受閱的年輕飛行員白龍,就是新體制的受益者之一:

我當初就趕上了「抄底式」,當時我在400多小時(飛行時間),還在飛空軍最老舊的殲7B戰機的時候,就直接跳到了當時最先進的殲10B戰機,我們空軍以往培養一型機的飛行員,改裝甚至要三年的時間,我今年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一款殲16 、一款殲10C,兩款國產的三代半戰機,我也感到非常榮幸,其實空軍的改革大家都能看得見,因為我就是一個例子。


▲白龍的戰友,同樣參加了最近兩次閱兵的邱鐵峰,還創造了駕駛三種機型參加三次閱兵的這一光榮記錄

而當邱鐵峰駕駛殲-10A在2015年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上首次受閱時,上一年剛在「金頭盔-2014」中帶隊奪得「空戰優勝單位」的張昊,本來也將作為飛行團長駕駛著殲-10A同場受閱;但不久前的一紙調令,讓張昊先於他未來的戰友們,來到了大漠深處那支將在2016年年底首個接裝殲-20的測試部隊,駐紮大漠深處的神秘之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作戰試驗與評估中心(PLAAFAOTEC)。

▲在2017年沙場閱兵中受閱的殲-20編隊飛行員中,張昊和湯海寧都是從殲-10A部隊選拔而來的

很多人都從報導中了解到,這支在全軍最先裝備殲-20、殲-16和殲-10C的部隊,其飛行員也要通飛以上三種機型。正如該部飛行員陳瀏所說,「我們就像遊戲內測員,發現一些飛機的問題和bug,反映給廠家,讓廠家對這些問題進行優化和改進,然後我們再發現一些飛機的優點寫成攻略,讓其他部隊飛行員可以更好更快地掌握這些飛機。」

▲從2001號首飛時機務人員獨特的機務工作服,到殲-20列裝評估中心時從臂章到T恤等帶有鮮明個性的文化產品不斷出現,殲-20的時尚感,始終與開創這個新時代的人們同步

雖然殲-20當時還沒有雙座型號,但由於其飛行手冊從一開始就貫徹了「試飛員和設計師共同編寫」這一理念,座艙布局更是楊偉總師與試飛員們從一張張白紙上討論出的結果,這讓評估中心的那些從三代機部隊選拔而來的飛行員們,坐進殲-20這架本該全新而陌生的飛機座艙裡,感到的反而是「戰鬥機就該這麼開」的舒服。白龍和邱鐵峰能夠在2017年受閱後短短一年,就實現了飛上殲-20的夢想,正是那些比他們年長二十多歲的飛行前輩們,在無數次試飛與探討中渴望達成的目標。

▲所以就算有雙座了,那也不是用來練新人蹲起落的,得有點遠大理想才行(航空工業官方宣傳視頻截圖,CG作品)

當殲-20在「內測員」們的幫助下完成一輪輪軟硬體優化,即將加入作戰部隊時,也意味著將有更多有著不同飛行經歷的飛行員們,加入「龍騎士」的行列。在2018年珠海航展的最後一天,殲-20四機編隊以打開彈艙的形式驚豔亮相,編隊長機飛行員是空軍飛訓基地某團團長陳啟強。

▲像這樣彈艙全開的場面,在日常訓練中也不多見

這位不滿30歲時就成為空軍航空兵戰術訓練骨幹培訓班教員,33歲擔任飛行大隊長時與戰友程子傑駕駛蘇-30在「金頭盔-2013」中奪盔的優秀飛行員,也是空軍新一代訓練大綱的重要參與者之一。在2018年年初的開訓動員大會上,飛訓基地某團作為空軍航空兵部隊新年開訓的代表亮相,此時已經以團長身份接受採訪的陳啟強,自然是該團換裝殲-20時當仁不讓的種子教官。

▲正在進行起飛前準備的陳啟強與機務戰友。作為首個換裝殲-20的作戰部隊,他們在頻繁轉場部署中,進一步摸透了「威龍」的脾氣

這些既承擔戰備值班任務、也負責新機訓練大綱編寫工作、大項任務經驗豐富,頭腦又最先被新一代訓練理念武裝起來的飛行教官們,可以說是後續換裝殲-20部隊的飛行員們「最好的老大哥」。在這裡,殲-20首次進行了海上方向實戰化訓練,各種跨區駐訓逐漸成為常態,北到長春,南到珠海,都有過它們在觀眾面前亮相的身影。在一次次風雲搏擊中,「威龍」的翅膀更加羽翼豐滿,也讓更多兄弟部隊從維護細節到作戰特點,實際感受了這款劃時代裝備的魅力。

▲作為一型設備密度很高的現代化隱身戰機,殲-20在發展改進中也非常注重降低機務工作負擔,提升妥善率和再出動能力。例如這兩張圖對比可見,為了降低登機梯架設對機體表面維護的影響,下圖的殲-20機頭側面有兩個黑色防擦蹭的圓形

2019年10月13日,殲-20列裝東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王海大隊」,列裝當年即派出小分隊參加「紅劍-2019」體系對抗,並發射實彈摧毀靶機。隨著更多年輕飛行員們成為新一代「龍騎士」,即使他們在殲-20上的飛行時間剛過100小時,一樣能夠在演習中發揮出「銀河戰艦」的威力;這也是前文提到的「抄底式」改裝模式,在適應殲-20的特點後進一步優化的結果。

▲這事兒還在報導裡被拿出來,和當初老前輩們人均飛了幾十個小時米格-15就上戰場的事跡相比;而在技術戰法都空前複雜的殲-20身上,飛行員的經驗積累模式與當年也大有不同

東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王海大隊」年輕飛行員陳鑫浩,面對來自不同方向多批「敵機」的攔截,與戰友靈活協同、勇敢出擊,在兵力明顯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以「零損傷」的代價一舉「擊落敵機」17架。

雖然無數網文已經就著這段文字腦補出無數空戰場景了,但在我看來,這則報導裡的亮點除了大家都提到過的「上手快」之外,還有就是在殲-20初期列裝數量有限,飛行員們都得搶著飛的時候,這些年輕飛行員們還能不到一年(具體時間未知)就能飛上100小時;而且在大家搶著飛的情況下,也沒有影響殲-20因應戰備情況而前推部署的大事兒。

▲無論是西部高原還是東南沿海,哪裡有需要,殲-20就能來到哪裡

從「60後」的李剛、何斌斌,到「80後」的張昊、陳啟強,「85後」的白龍、邱鐵峰,再到今天規模越來越大的「龍騎士」團隊中那些「90後」飛行員們,每一代人都在殲-20身上留下了不同的印記。

今天的人民空軍有幸,等到殲-20這樣優秀的戰機;

而殲-20也同樣有幸,遇到這一代優秀的空軍戰士!

歡迎使用(支付寶)讚賞碼

相關焦點

  • 十年礪劍,飛行不止,殲-20首飛十年大事記
    空軍指揮學院教授王明志說:「五代機的列裝,將使我們空中戰場的遊戲規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也拉開了中國空軍裝備轉型的序幕。」這次殲-20列裝作戰部隊,意味著該機已經完成部隊試飛,正式進入作戰部隊開始進行作戰訓練,逐步形成戰鬥力,承擔起歷史使命。正如空軍發言人申進科所言,空軍正向全疆域作戰的現代化戰略性軍種邁進,成為有效塑造態勢、管控危機、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重要力量。
  • 殲- 20首飛十年,期待下個X-20
    殲-20的成功研製並列裝部隊極大提高了人民空軍的裝備水平。殲-20獨特的布局凸顯了中國智慧,也讓它成為中國軍隊重要的「撒手鐧」武器。同時,1月11日也因為殲-20等重量級裝備的首飛首試,成為中國軍迷的盛大節日。殲-20率領中國軍機步入20時代,下一個X-20會在什麼時候首飛,令人期待。
  • 第四代?第五代?中國空軍殲20隱形戰鬥機究竟是第幾代戰鬥機?
    -20隱形戰鬥機的文章,每每說起殲-20第四代戰鬥機的定性時,總有網友不停的提出應該是第五代戰鬥機,那麼究竟是第四代還是第五代戰鬥機呢?從國產自行研製的殲-10戰鬥機開始是第三代戰鬥機,而殲-20隱形戰鬥機是第四代戰鬥機,我們在官方的宣傳報導中,也經常看見官方將殲-20稱為第四代戰鬥機。
  • 殲-20、殲-16、殲-10C 空軍部隊陸續換裝新裝備
    殲-20列陣長空、運-20大鵬展翅、地空飛彈直指蒼穹……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空軍一大批新型現役主戰裝備精彩亮相。
  • 印度空軍參謀長曾駕米格21升空,現稱可輕鬆應對殲20
    圖片:請達諾亞參謀長開米格-21與殲20過過招。達諾亞是一位強硬派的印度空軍將領,曾經多次口出狂言,比如說印度空軍已經做好了同中國和巴基斯坦兩線對抗的準備;中國殲20隻是逆向工程的產物等等。印度雷達真的能夠發現殲20?這顯然是達諾亞的自我膨脹。其實印度空軍管理混亂,戰機維護和備件採購可以說毫無章法,世界第一的墜機事故就是明證。更加可笑的是,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當記者問到一起米格-21戰鬥機墜毀事件時,印度空軍居然表示由於採購了非俄羅斯的第三方備件導致了戰鬥機墜毀,而這第三方據稱指的是中國。
  • 「窮人版殲20」解決四代機難題,沈飛殲31迎頭趕上
    從照片當中可以看到,該型第四代戰鬥機的體型明顯比殲20小一圈,是屬於第四代中型戰鬥機。但是,該機儘管比殲20體積小,卻具備了殲20所擁有的大部分特點。由於其單價便宜,適合經濟相對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裝備,因此該機也被網友譽為「窮人版殲20」。從圖片中不難發現,成飛的這型中型四代機成功的解決了飛機隱身和氣動布局之間的矛盾。
  • 讓蘇-30列裝20年來始終奮飛的力量,正助推人民空軍高飛遠航
    無論是改裝歸國後的鏖兵臺海、礪劍大漠,還是近年來的繞臺護航、戰巡南沙,我軍蘇-30部隊能夠20年來如一日地投入高強度的戰備訓練,長期作為空軍三代機機隊中任務最為繁重的機型承擔一線大項任務,與保障能力密不可分。
  • 海軍003航母,空軍轟-20轟炸機,海空軍隱形載機,你最期待哪款?
    五代隱形戰鬥機殲-20入役並部署作戰,首艘國產航母入役且形成初步戰鬥力,國產萬噸大驅055形入役,首艘兩棲攻擊艦075也入約而至……似乎我們期待的海空軍大型裝備都已齊全,不過站在2021年時間的門檻上回望,我們似乎仍有三個大的願望尚未實現,其分別是空軍的轟-20隱形轟炸機,海軍噸位更大,性能更強的003航母,以及擁有隱身作戰能力的海四代艦載戰鬥機。
  • 殲16打造攻防兼備空軍核心 空軍現役殲擊機中僅次殲-20
    除了與殲-20、殲-10C組建編隊協同作戰訓練,近日更與殲-10、殲11B展開對抗空戰訓練。作為具備遠距離超視距攻擊能力和對地對海打擊能力的重型多用途戰鬥機,殲-16是空軍現役殲擊機中僅次於殲-20的重器,是打造攻防兼備強大空軍的核心力量。殲-16是在殲-11戰鬥機基礎上發展研製的新型第四代雙座雙發多用途戰鬥機,於2011年10月在瀋陽首飛。
  • 暗渡陳倉,殲16速度比殲20更快,至少裝備三個旅
    西方媒體發現中國的殲16戰鬥機正悄悄地大量裝備人民解放軍空軍,裝備速度比第五代戰機殲-20更快,儘管後者已經引起了很多的國際關注。 報導說近期至少有兩架新的殲16戰鬥機中隊已經加入中國空軍。此外,五角大樓情報分析,中國空軍至少擁有三個殲16單位:第172,173和98旅。但中國網友卻認為,可能已經裝備5個旅。
  • 中國戰鬥機家族為什麼沒有出現殲17,殲18,殲19,而是直接到殲20?
    此後的幾十年裡,中國空軍相繼研製出殲-6、殲-7和殲-8系列戰鬥機,其中殲-6戰鬥機是中國裝備數量最多,服役時間最長、實戰擊落敵機最多的戰鬥機,在長達數十年的服役生涯中,為保衛祖國領空立下汗馬功勞,2010年殲-6全部退役,標誌這款中國名機正式完成了它漫長而又輝煌的歷史任務。
  • 殲-20正式亮相!曾被美國瞧不起,現如今……
    據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大校介紹,殲-20飛機是適應未來戰場需要,由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隱身戰鬥機。目前,殲-20飛機研製正在按計劃推進,該機將進一步提升我空軍綜合作戰能力,有助於空軍更好地肩負起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神聖使命。
  • 有了殲10和殲20,為何中國空軍殲8戰鬥機還遲遲不退役?
    在20世紀後,中國空軍迎來了自己的第三代戰機殲10,自己的第四代戰機殲20。中國空軍從此硬起了腰杆,成為了世界一流。但在中國空軍普遍改裝第三代,第四代戰機的時候,殲八這款上個世紀60年代研製的戰鬥機卻還在一線部隊服役,雖然說現在服役的是改進後的殲八Ⅱ,但仍是第二代戰機,和殲10,殲20比已經落後。那殲八Ⅱ為何還不退出現役部隊呢?
  • 108:0,殲-20真實戰力公開,五代機真的為所欲為?至少對我軍無效
    我國自從殲-20裝備部隊以來,人們對其真實戰力就充滿了好奇,而近日《艦載武器》雜誌發布的一篇報導,就將殲-20的真實戰力公開了出來,108:0的成績在讓我們感到驚訝的同時,也生出了一個疑問,五代機真的可以為所欲為嗎?
  • 殲-20戰機全解析!
    殲-20此次機動性展示說明,中國空軍對四代機的空戰機動性要求不僅不遜於三代機,甚至還有過之。那麼,這種要求背後的深層原因又是什麼呢?需求決定指標時光倒回到十年前,由國產殲-10/11及引進的蘇-27/30組成的中國空軍三代機作戰體系剛剛形成,在同期服役的空中預警機
  • 四代機時代,殲-11日子怎麼過
    對於關注中國空軍發展的人來說,現在正是這樣的時代。一方面,殲-20已經入役;另一方面,殲-11B「剛年輕就老了」。在第四代戰鬥機展翅的天空裡,還有殲-11的位置嗎?殲-11B是中國空軍的制空主力,但面臨「剛年輕就老了」的問題
  • 又到1月11日,轟-20、海四代、運-20加油機,哪個先亮相
    十年前的1月11日,中國隱身戰鬥機殲-20一飛沖天,打破了美國預言:中國到2020年研製不出隱身戰鬥機!當時,有很多的軍迷朋友來到了殲-20的試飛場外圍圍觀,現場親眼見證了殲-20的首飛。也是從那時起,殲-20的圖片開始滿網飛,讓無數的軍迷朋友記住了殲-20優美威武的外形。而殲-20總師楊偉的一席話,更是讓全國的軍迷朋友熱血沸騰。
  • 比殲20造價更加高昂的四代機,隱身版殲16,技術特點獨樹一幟
    如今的殲-20已經成為中國空軍的核心戰鬥力量,是攻破敵方的防空系統的一把利刃。那麼由沈飛公司在殲-11戰機基礎上,研發出來的新一代雙座雙多用途戰鬥機殲-16,就是能配合殲-20將敵人防空系統體系擊潰的絕佳搭檔。
  • 殲 - 20首飛已十年,讓我們大膽展望X - 20
    殲-20列裝部隊更是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戰鬥力。殲-20獨特的鴨式布局也凸顯了中國智慧與特色。殲-20已成為中國空軍重要「殺手鐧」。1月11日這個獨特的日子也因為殲-20等「重量級」裝備的首飛首試,成為中國軍迷的盛大節日。殲-20的登場意味著中國軍用飛機全面步入20時代,下一個X-20會在什麼時候首飛,令人期待。
  • 殲10-B、殲20等重磅機型華麗亮相,中國戰機為何這麼牛?
    -B、殲20等重磅機型亮相。因為這是搞一架大型飛機,總體上總得要十年左右的時間,希望我們能搞得更快一點。今年年初正式入列的、我國空軍首款第四代戰機殲-20在珠海航展上以「新塗裝、新編隊、新姿態」進行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