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K5列車炮,二戰最好的列車炮,曾炸的盟軍毫無辦法

2021-02-13 武備營

1944年1月17日盟軍發動「鵝卵石」計劃登陸義大利安奇奧,面對無人駐守的德軍陣地時,膽小謹慎的盟軍指揮官竟然下達了停止向前推進並在灘頭構築陣地的命令,這個奇葩的命令讓盟軍整整一天都待在了灘頭,從而為德國人調集兵力圍殲提供了機會,隨後凱塞林便調集了13個師衝向安奇奧地區,瞬間小小的安奇奧灘頭就成為了超過5萬名盟軍的噩夢,在安奇奧戰役中兩門代號分別為「羅伯特」和「利奧波德」的K-5自行火炮更是一戰成名,這兩門躲在山洞中的列車炮等盟軍戰機一走便向灘頭吞吐烈焰,被炸的昏天黑地的盟軍士兵隨時都有被全殲的危險。不過隨著盟軍正面主攻的節節順利,安奇奧灘頭的盟軍才被解了圍,兩門被切斷了退路的K-5列車炮也被盟軍繳獲。

▲死裡逃生的美軍士兵站在被繳獲的「利奧波德」號K-5列車炮上面拍照,被炸的昏天黑地的盟軍士兵還幽默的稱其為「安奇奧特快」

K-5列車炮作為德軍在二戰時期產量最大、效率最高的列車炮,其名氣雖然不如大名鼎鼎的「古斯塔夫」列車炮,但是其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卻是前者無法比擬的,1934年德國克虜伯兵工廠奉命設計生產K-5列車炮,1936年該炮正式完工並開始了漫長的測試工作,直到1940年才開始量產,一直到1945年德國戰敗投降,該炮一共被生產了25門,作為戰場上的量產型號,K-5列車炮重量只有218噸,體積相對較小。相比於上千人需要三周時間才能架設完畢的「古斯塔夫」巨炮,K-5列車炮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靈活,不需要拆卸運輸,可以做到隨停隨開炮,炮擊完成以後掛個火車頭就能轉移。

▲正在轉移的K-5列車炮,該炮既可以直接停在鐵軌上開炮,也可以在專用鐵軌上開炮,該炮主要是為了因對馬奇諾防線而生、以海軍艦炮的理由為掩護而研發的,一部配置齊全的K-5列車炮包括一門列車炮(前後兩個12輪鐵路車架支撐起整門火炮),一節牽引機車、一節提供輔助部署動力的柴油機車、兩節彈藥運輸車、一節貨物運輸車、一節器材運輸車、一節警戒車、一節炊事車、一節指揮車、三節警衛人員運輸車、一節防空車組成

K-5列車炮炮口口徑為283毫米,採用的是76倍口徑比的長身管,由於前後生產日期存在極大的跨度,所以該炮的身管數據前後有很大的出入,後期的口徑更是增加到了310毫米,炮膛內部結構也各有不同,既有10毫米深的膛線,也有7毫米深的膛線,後期更是去除了膛線使其變成了一門滑膛炮,在發射255公斤重的普通高爆彈時炮口初速高達1120每秒,最大射程更是達到了62公裡,每分鐘3到5發的射速也堪稱列車炮裡面的「速射手」,在法國戰役結束後德國人還曾計劃將K-5列車炮部署到法國海岸線,利用射程轟擊英國本土(英吉利海峽最窄處只有33公裡),只不過礙於英國皇家空軍的威脅,這一計劃最終並沒有實施。

▲正在發射的K-5列車炮,由於該炮只能向前射擊,架設環形鐵軌也並不現實,所以調整左右射界時必須依靠放置在鐵軌上的「弗格勒」轉臺,下圖則是該炮的常規高爆彈和巨大的藥筒

在戰爭期間德國人對K-5列車炮進行了不斷地改進,其中最大的一項改進就是增加火炮射程,1942年克虜伯公司在彈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首先彈體採用了空氣阻力較小的箭型結構,同時安裝了用於增程的火箭發動機,為了配合改進型號的彈藥,設計師將原本的線膛炮改為了滑膛炮,並將口徑擴大到了310毫米,當重達120公斤的箭形彈藥以1524米每秒的炮口初速打出去後,增程火箭發動機便開始連續工作19秒,此時炮彈就會飛入空氣阻力相對較小的同溫層,最後依靠慣性飛行直至擊中目標。

▲克虜伯公司為K-5列車炮最新研製的RGr4331箭型火箭增程彈藥,該彈藥最大射程高達160多公裡,射程更是超過了一戰著名的巴黎大炮,從外形上來說該彈藥確實和如今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有些相似

然而隨著1943年末德軍制空權的逐漸喪失,K-5列車炮的生存能力大幅下降,首先盟軍戰機對德軍鐵路設施的打擊使得依靠鐵路機動的該炮機動性大幅下降,面對殘缺不全的鐵路設施時K-5列車炮只能龜縮在基地無所事事,此外依靠鐵路機動的限制性太大,盟軍戰機可以有針對性的展開攻擊。所以德軍高層建議進一步改造K-5列車炮使其不再依賴於鐵路進行機動,於是德軍設計師計劃將列車炮的主要部件拆下下來,然後依靠重型履帶式牽引車輛進行公路機動(主要是由虎王坦克底盤改造而來的牽引車),到達作戰地域後再進行二次組裝並搭建專用鐵軌進行炮擊,這樣一來K-5列車炮靈活性便蕩然無存,拆卸、運輸和部署工作將和「古斯塔夫」巨炮一樣繁瑣,不過由於戰事的發展這一計劃並未得到實施,K-5列車炮就這樣在盟軍空軍的陰影下渡過了剩餘的二戰歲月。

▲1941年一輛逐漸駛離掩體的德軍K-5列車炮,其較小的尺寸也使得該炮的隱蔽性較高,不過在戰機的航彈面前再堅固的掩體也沒有用,而這正是K-5在後期遇到的主要問題

原本德國的K-5列車炮是按照一戰的作戰思想研製的,主要攻擊對象就是阻擋在步兵面前的巨大要塞,然而隨著二戰裝甲部隊和航空兵部隊的作戰形式演變為大範圍機動作戰後,固定要塞的重要性便大大降低,相對的列車炮的重要性也大大降低。最後隨著彈道學和自行火炮的高速發展,各國對牽引式野戰炮和自行火炮的興趣大增,這也代表著列車炮永遠都不會成為一個國家的主力突擊力量,雖然在某些特定的作戰情況下列車炮依靠著強大的破壞力,往往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作戰效果,但是其終究還是常規火炮的輔助武器。

▲美軍在一戰期間利用海軍艦炮研製的356毫米列車炮,該炮改自新墨西哥級艦炮,只不過比起德國,當時各國對列車炮的研製並沒有那麼狂熱

在整個二戰期間德國列車炮的產量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而在性能上德國列車炮也可謂是佔據優勢,但是戰爭終究比的是整體的資源。同時由於列車炮體積巨大,機動性極差,所以在面對空中打擊時往往就是案板上的魚肉,在作戰的時候又必須配備配套的警備部隊和防空火力以防止敵方遊擊武裝和戰機的襲擾,在戰場上可射擊的目標極其有限,泛用性太差,發射前需要大量繁瑣而又必不可少的準備工作。這樣一來投入和收入幾乎不成正比,還不如將資源投入到常規火炮生產來的實在。但是話又說回來列車炮在戰場上的戰術價值又是無與倫比的,首先其射程遠遠超過其他常規火炮,能在敵方火炮射程範圍外發動打擊。重量和口徑比相較於其他常規火炮較小,其機動性並非不能接受,射擊穩定性和對堅固要塞工事的打擊威力又放在那裡,這些都是列車炮的優勢。綜合來看列車炮有利又有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如有錯誤歡迎指出!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閃電戰》鐵軌上的日耳曼雷霆:二戰德國列車炮史話(作戰篇)
    不過,與迅速壯大的航空兵和新生的火箭飛彈武器相比,列車炮的作戰效能其實相當低下,它們的價值更多體現在宣傳和給敵人造成的心理震撼上,德國列車炮在二戰戰場上的表現也代表著這種武器在戰爭舞臺上的謝幕演出。■ 1941年,一門德軍24釐米K(E)型「特奧多爾」列車炮在進行射擊訓練,該炮當時被部署在法國海岸地區,注意炮車尾部的吊杆正在提運彈藥,這門火炮被置於環形軌道上。
  • 德國鐵軌上的列車炮!
    到二戰時,除了德國以外,已經鮮有軍事強國研發新型列車炮。在德國研製的列車炮裡,最著名的莫過於口徑達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列車炮。可要問最受前線德軍歡迎的是哪一款,K5系列絕對輕鬆奪冠,用當時盟軍的話講:「哪裡有德軍,哪裡就有K5!」
  • 《閃電戰》鐵軌上的日耳曼雷霆:二戰德國列車炮史話(技術篇)
    這項計劃分為三個階段實施,首先是對現存的24門列車炮進行翻新和技術升級;其次是利用一戰遺留的組件重新製造8門列車炮;最後是發展新一代的列車炮系統。具體實施上述計劃的任務毫無意外地又落到了克虜伯公司頭上,在擺脫了協約國的監控後,該公司的列車炮部門迅速膨脹,人數增加到2000人以上,由埃裡希·米勒擔任部門負責人。
  • 尼伯龍根之劍——德國大口徑列車炮發展史(上)
    此戰後,這型列車炮也獲得了「巴黎大炮」的外號。此外克虜伯還利用拜恩級戰列艦主炮改造了380毫米的「瑪斯」列車炮,這門一戰中德軍投入使用的最大口徑的列車炮曾用來炮擊法軍要塞眾所周知,二戰中德國在1940年法國戰役之後擁有了全球規模最大、活躍度最高的炮兵部隊。
  • 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軌道列車炮,一門炮可以換五十輛虎式
    德軍的K5軌道列車炮今天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也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現的一種武器怪獸-列車炮。在二戰中,口徑為280毫米的K5型鐵軌跑,應該是德軍在戰場上使用最為頻繁的列車炮,這款列車炮的各項指標在當時世界上所有的列車炮當中一直遙遙領先。特別是它可怕的射程,達到了當時驚人的62千米。大家可以想一想這個概念,當時英吉利海峽最窄出的距離只有33公裡。
  • 納粹的列車炮口徑280毫米,一炮炸掉美軍半個連
    說到納粹巨炮,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800毫米的「多拉」列車炮。其實德國的列車炮不止「多拉」一種,「多拉」只不過是德國列車炮發展到巔峰的一根「獨苗」,二戰期間,德國產量最大的是K5(E)型280毫米列車炮。
  • 塞瓦斯託波爾要塞終結者,蘇軍無法忘記的回憶——古斯塔夫列車炮
    一、為破壞而生1934年的一天,德國武器製造巨頭克虜伯公司突然接到了德國陸軍司令部的一份信件,信中希望克虜伯公司能夠製造一款可以擊毀法軍馬奇諾防線要塞上的重炮。最好一炮就能打穿7米厚的混凝土掩體,或者1米厚的鋼板,發射時還要在敵方無法還擊的區域內進行發射。
  • 《戰地1》的大殺器:淺談裝甲列車與列車炮
    可惜的是戰鬥民族在設計方面幾乎毫無天賦,只想著要讓炮管又大又粗,卻忘了炮臺的限制:很多俄軍的列車火炮由於設計缺陷無法360°旋轉,只能在側面進行有限角度的射擊,以至於無法很好保護車內乘員,數次發生整車被德國全數繳獲的悲慘歷史。直到1915年俄國與德國交戰時,由法國技師監製的重型裝甲列車出現,終於配上了全角度旋轉基座。然而此時的俄軍士氣幾乎被德國消耗殆盡,依舊難逃被繳獲的命運。
  • 希特勒的超級玩具:古斯塔夫列車炮
    這種巨炮的代表之作,就是我們今天要說到的列車巨炮古斯塔夫。威力無窮的列車炮早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各國軍方高層就意識到一個非常令人沮喪的問題。無論火炮科學如何飛速發展,依靠步兵裝備的常規火炮,都很難摧毀敵方精心修築的要塞工事。
  • 二戰最強超級巨炮:古斯塔夫列車炮,一發炮彈輕鬆打掉一座城
    古斯塔夫列車炮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款列車巨炮。一戰結束以後,德國受凡爾賽條約的制裁,不能生產大口徑火炮,現有的火炮也都被銷毀和廢棄。不過希特勒上臺以後,立即開始重視列車巨炮的研究。希特勒和將軍們分析,認為一戰德國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施裡芬計劃沒有成功。
  • 【薩沙講史堂第十二期】元首的超級玩具:古斯塔夫700毫米列車炮
    世界各國軍方高層都認為,以旅順戰役為例,如果想攻佔敵人的堅固堡壘要塞,最可行的辦法還是使用大口徑列車炮。兩次世界大戰之前,各國都秘密研究了一批列車炮,以德國人的最為著名。德國有著世界上最優秀的的一家火炮生產公司,克虜伯公司。克虜伯公司成立於19世紀,一向以出產精良火炮稱雄於世界。
  • 古斯塔夫列車炮:炮口下的塞瓦斯託波爾要塞,基本徹底報廢
    文:桌面戰爭兵棋| GEN在二戰中,德軍發明了一系列稀奇古怪的武器,如重達188噸的鼠式坦克,用來打飛機的巨型空氣炮,這些武器大多都因為各種缺陷而沒有得到廣泛的運用,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德軍的巨炮——古斯塔夫列車炮。
  • 【趣識】世界上最大的列車炮,一顆炮彈重達7噸
    希特勒上臺後不久,處心積慮地研究徵服世界的策略。重達7噸的炮彈,炮口徑達80釐米,可以塞下四個成年人,這種重炮的射程在32千米以上,炮彈的威力能穿透1米厚的鋼板或2,5米厚的鋼筋溫凝土牆。圖為「多拉」列車炮模型一般來說,列車炮是由車身前後兩部行動機構來承載全部重量,K5的車身前後分別有6軸。每軸荷載18噸。
  • 二戰火炮巔峰:古斯塔夫巨炮一次「表演」,輕鬆毀掉一座城!
    因為古斯塔夫列車炮僅有一次實戰,實用價值似乎不大,但在當時,它是德國工業的明珠。除了二戰後美蘇分別研發的「原子安妮」核大炮和2A3核大炮,沒有常規炮彈的威力能比得上古斯塔夫列車炮。這種新型火炮不負眾望,德國陸軍訂購了2門800毫米列車炮,第一門火炮被命名為「古斯塔夫」,第二門炮以設計團隊領導米勒的妻子多拉命名。一門火炮的造價高達700萬馬克,配置相當豪華。
  • 烈火中進化,戰爭末期盟軍空襲對德國突擊炮設計的影響
    二戰時期,盟軍對德國本土發動了大量空襲,製造坦克裝甲車輛的工廠自然成為了德軍空襲的重點目標。戰爭中後期德國裝甲部隊的發展也多多少少受到了盟軍空襲的影響。相對於蘇聯坦克來說,德國的同類武器在設計上更為精密,這種思路帶來的好處就是武器規格協調統一,同時期的德國坦克火炮精度也相對較高。德國坦克在很早的時候就裝設了電臺,適合進行大規模裝甲作戰。
  • 搞笑的二戰:盟軍坦克竟然幹沉德軍潛水艇?
    1、二戰中期在中非,義大利軍隊500多人奉命防守一個野戰機場,他們擁有堅固的混凝土永備工勢,充足的彈藥,甚至還得到了2門德國人支援的兩門威力巨大的88炮和充足的彈藥,而進攻方的英軍只有400多人,甚至連像樣的重武器都沒有
  • 二戰最強,威名赫赫,德國的88炮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實話實說,世界戰爭史中很少能夠找到一款火炮能夠像二戰時期德國的8.8cm FLAK系列火炮一樣成功:先進、致命、高效、全能而又著名。
  • 二戰盟軍裝甲夢魘, 德國「鐵拳」反坦克火箭筒
    有一句名言曾經說過:「對付坦克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坦克消滅它。」但是當沒有那麼多資源去製造坦克的時候,單兵反坦克武器誕生了,今天讓我們來解讀一下著名的單兵反坦克武器「鐵拳」。研發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為了應對東線戰場的T-34危機,急需一款能單兵操作的反坦克武器。
  • 德國追獵者坦克殲擊車,雖然便宜又能打,無奈盟軍坦克如潮水!
    歡迎來到二戰裝備講堂,咱們本期的主角是——德國追獵者坦克殲擊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