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月17日盟軍發動「鵝卵石」計劃登陸義大利安奇奧,面對無人駐守的德軍陣地時,膽小謹慎的盟軍指揮官竟然下達了停止向前推進並在灘頭構築陣地的命令,這個奇葩的命令讓盟軍整整一天都待在了灘頭,從而為德國人調集兵力圍殲提供了機會,隨後凱塞林便調集了13個師衝向安奇奧地區,瞬間小小的安奇奧灘頭就成為了超過5萬名盟軍的噩夢,在安奇奧戰役中兩門代號分別為「羅伯特」和「利奧波德」的K-5自行火炮更是一戰成名,這兩門躲在山洞中的列車炮等盟軍戰機一走便向灘頭吞吐烈焰,被炸的昏天黑地的盟軍士兵隨時都有被全殲的危險。不過隨著盟軍正面主攻的節節順利,安奇奧灘頭的盟軍才被解了圍,兩門被切斷了退路的K-5列車炮也被盟軍繳獲。
▲死裡逃生的美軍士兵站在被繳獲的「利奧波德」號K-5列車炮上面拍照,被炸的昏天黑地的盟軍士兵還幽默的稱其為「安奇奧特快」
K-5列車炮作為德軍在二戰時期產量最大、效率最高的列車炮,其名氣雖然不如大名鼎鼎的「古斯塔夫」列車炮,但是其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卻是前者無法比擬的,1934年德國克虜伯兵工廠奉命設計生產K-5列車炮,1936年該炮正式完工並開始了漫長的測試工作,直到1940年才開始量產,一直到1945年德國戰敗投降,該炮一共被生產了25門,作為戰場上的量產型號,K-5列車炮重量只有218噸,體積相對較小。相比於上千人需要三周時間才能架設完畢的「古斯塔夫」巨炮,K-5列車炮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靈活,不需要拆卸運輸,可以做到隨停隨開炮,炮擊完成以後掛個火車頭就能轉移。
▲正在轉移的K-5列車炮,該炮既可以直接停在鐵軌上開炮,也可以在專用鐵軌上開炮,該炮主要是為了因對馬奇諾防線而生、以海軍艦炮的理由為掩護而研發的,一部配置齊全的K-5列車炮包括一門列車炮(前後兩個12輪鐵路車架支撐起整門火炮),一節牽引機車、一節提供輔助部署動力的柴油機車、兩節彈藥運輸車、一節貨物運輸車、一節器材運輸車、一節警戒車、一節炊事車、一節指揮車、三節警衛人員運輸車、一節防空車組成
K-5列車炮炮口口徑為283毫米,採用的是76倍口徑比的長身管,由於前後生產日期存在極大的跨度,所以該炮的身管數據前後有很大的出入,後期的口徑更是增加到了310毫米,炮膛內部結構也各有不同,既有10毫米深的膛線,也有7毫米深的膛線,後期更是去除了膛線使其變成了一門滑膛炮,在發射255公斤重的普通高爆彈時炮口初速高達1120每秒,最大射程更是達到了62公裡,每分鐘3到5發的射速也堪稱列車炮裡面的「速射手」,在法國戰役結束後德國人還曾計劃將K-5列車炮部署到法國海岸線,利用射程轟擊英國本土(英吉利海峽最窄處只有33公裡),只不過礙於英國皇家空軍的威脅,這一計劃最終並沒有實施。
▲正在發射的K-5列車炮,由於該炮只能向前射擊,架設環形鐵軌也並不現實,所以調整左右射界時必須依靠放置在鐵軌上的「弗格勒」轉臺,下圖則是該炮的常規高爆彈和巨大的藥筒
在戰爭期間德國人對K-5列車炮進行了不斷地改進,其中最大的一項改進就是增加火炮射程,1942年克虜伯公司在彈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首先彈體採用了空氣阻力較小的箭型結構,同時安裝了用於增程的火箭發動機,為了配合改進型號的彈藥,設計師將原本的線膛炮改為了滑膛炮,並將口徑擴大到了310毫米,當重達120公斤的箭形彈藥以1524米每秒的炮口初速打出去後,增程火箭發動機便開始連續工作19秒,此時炮彈就會飛入空氣阻力相對較小的同溫層,最後依靠慣性飛行直至擊中目標。
▲克虜伯公司為K-5列車炮最新研製的RGr4331箭型火箭增程彈藥,該彈藥最大射程高達160多公裡,射程更是超過了一戰著名的巴黎大炮,從外形上來說該彈藥確實和如今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有些相似
然而隨著1943年末德軍制空權的逐漸喪失,K-5列車炮的生存能力大幅下降,首先盟軍戰機對德軍鐵路設施的打擊使得依靠鐵路機動的該炮機動性大幅下降,面對殘缺不全的鐵路設施時K-5列車炮只能龜縮在基地無所事事,此外依靠鐵路機動的限制性太大,盟軍戰機可以有針對性的展開攻擊。所以德軍高層建議進一步改造K-5列車炮使其不再依賴於鐵路進行機動,於是德軍設計師計劃將列車炮的主要部件拆下下來,然後依靠重型履帶式牽引車輛進行公路機動(主要是由虎王坦克底盤改造而來的牽引車),到達作戰地域後再進行二次組裝並搭建專用鐵軌進行炮擊,這樣一來K-5列車炮靈活性便蕩然無存,拆卸、運輸和部署工作將和「古斯塔夫」巨炮一樣繁瑣,不過由於戰事的發展這一計劃並未得到實施,K-5列車炮就這樣在盟軍空軍的陰影下渡過了剩餘的二戰歲月。
▲1941年一輛逐漸駛離掩體的德軍K-5列車炮,其較小的尺寸也使得該炮的隱蔽性較高,不過在戰機的航彈面前再堅固的掩體也沒有用,而這正是K-5在後期遇到的主要問題
原本德國的K-5列車炮是按照一戰的作戰思想研製的,主要攻擊對象就是阻擋在步兵面前的巨大要塞,然而隨著二戰裝甲部隊和航空兵部隊的作戰形式演變為大範圍機動作戰後,固定要塞的重要性便大大降低,相對的列車炮的重要性也大大降低。最後隨著彈道學和自行火炮的高速發展,各國對牽引式野戰炮和自行火炮的興趣大增,這也代表著列車炮永遠都不會成為一個國家的主力突擊力量,雖然在某些特定的作戰情況下列車炮依靠著強大的破壞力,往往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作戰效果,但是其終究還是常規火炮的輔助武器。
▲美軍在一戰期間利用海軍艦炮研製的356毫米列車炮,該炮改自新墨西哥級艦炮,只不過比起德國,當時各國對列車炮的研製並沒有那麼狂熱
在整個二戰期間德國列車炮的產量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而在性能上德國列車炮也可謂是佔據優勢,但是戰爭終究比的是整體的資源。同時由於列車炮體積巨大,機動性極差,所以在面對空中打擊時往往就是案板上的魚肉,在作戰的時候又必須配備配套的警備部隊和防空火力以防止敵方遊擊武裝和戰機的襲擾,在戰場上可射擊的目標極其有限,泛用性太差,發射前需要大量繁瑣而又必不可少的準備工作。這樣一來投入和收入幾乎不成正比,還不如將資源投入到常規火炮生產來的實在。但是話又說回來列車炮在戰場上的戰術價值又是無與倫比的,首先其射程遠遠超過其他常規火炮,能在敵方火炮射程範圍外發動打擊。重量和口徑比相較於其他常規火炮較小,其機動性並非不能接受,射擊穩定性和對堅固要塞工事的打擊威力又放在那裡,這些都是列車炮的優勢。綜合來看列車炮有利又有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如有錯誤歡迎指出!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