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馬來西亞大選對未來中國—馬來西亞合作的影響

2021-02-15 中國東協研究院

【Abstract】: Mahathir will participate in the 14th general election in Malaysia. Given that he has come out from time to time to criticize the Chinese and Chinese investments, the 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 has shown concern. Although there are certain political differences, economic benefits are quiet another issue. There are numerous Chinese-funded projects in Malaysia, but only a very small part of the debate really takes place. As long as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est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regardless of the future ruling party of Malaysia. China-Malaysia cooperation will have violently turbulent.

【Keywords】:Malaysia; General Election; China-Malaysia Cooperation

中國與馬來西亞自古交好,進入新世紀後的雙邊關係更是進入了全面、快速發展的階段,兩國間的合作堪稱中國與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合作的典範。2018年是馬來西亞重要的選舉年,大選後的政治變局是否會給未來的馬中關係以至馬來西亞的國家發展走向造成影響,這是個多方關注的問題。

在此次大選中,以納吉布為首的執政聯盟——國民陣線(國陣)將迎戰以馬哈蒂爾和兩名前副首相安華及慕尤丁為首的在野黨陣線——希望聯盟(希盟)。第14屆全國大選提名日在4月28日,投票日5月9日。根據相關統計,選民人數1463萬,其中6716人為普通選民;軍人及配偶以及警察共有30萬255人,他們已經在5月5日提前投票;填寫1B表格申請為郵寄選民的海外公民有7979人。根據馬來西亞選舉委員會終於在5月6日的說明,本屆大選的郵寄選民總人數實為21萬2834人。另外,估計年齡介於21到40歲的年輕選民佔總人口的32%。

一、選情分析


第14屆全國大選,幾可肯定是多黨競選的大選,不可能再有一對一的對決,大部分選區起碼將形成最基本的三角戰,即是希聯、國陣加上伊斯蘭黨。

(一)國陣守土


馬來西亞第14屆大選被譽為馬國史上最難預測的選舉,但國內外分析員依然看好看守首相及國陣主席納吉會在這次大選中獲得勝利。亞洲政治風險集團(Political Risk Group's Asia)執行長彼得曼富爾說,雖然納吉的人氣比2013年低,但估計他所領導的國陣仍有機會在222國會議席中贏取133席。    

國陣在此次大選中也大打青年票。鑑於21-35歲的青年已經構成選民人數的45%,對國家的經濟建設和民主的發展絕對是舉足輕重。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化,年輕人的言論和溝通方式早已打破傳統的舊框框,出現了劃時代的突破。馬來西亞國陣提出TN50國家轉型發展願景,為的也是理解青年的訴求,進而充分地賦權青年,提升國家的轉型和發展。展望馬來西亞未來的長期發展,TN50的國家轉型發展願景已經延伸至全國各個領域,正在全方位地向頂尖國家幸福社會的目標邁進。國陣綜合多項調查與研究後,國陣發現很多青年因為辦婚禮而負債纍纍,因此特別承諾,一旦繼續執政中央,一定會制定方式資助青年舉辦首次婚禮。公布八大競選承諾 國陣青年團稱將資助年輕人辦婚禮。八大承諾是為40歲以下的青年量身定製,一旦國陣在大選中勝出,就會在未來五年內兌現這些承諾,其中包括提升政府大學校園內的網速至少兩倍、以每月50令吉(約17新元)無限制乘搭城市內的公共運輸工具、享有免費醫療服務等,以提升年輕人的生活素質。

(二)希盟進攻:馬來海嘯抑或政治海嘯

國陣雖掌握執攻優勝,卻面對多種挑戰,包括消費稅引發民怨、馬來海嘯是否會從城市蔓延至鄉區和墾殖區等。希盟期望藉由激起全民海嘯推高投票率,消除選區劃分、反假新聞法令及週三投票等負面因素。故分析員普遍認為,本屆大選會否掀起全民海嘯,至今仍是一個未知數,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包括種種國陣執政時期發生的醜聞,如首相兼國陣主席拿督斯裡納吉再2015年爆發的一馬公司列醜聞,但他始終否認,而且至今沒有做出道歉。

民主行動黨柔州委員會主席劉鎮東是馬來西亞國內少數研究伊斯蘭政治的華裔,憑著本身對馬來政治的長期觀察,加上2008年當了國會議員後與人民接觸的經驗及華裔選民的選情變化,他在2015年提出了「馬來海嘯」的論述。國陣方面認為,儘管希盟來勢洶洶,在鄉區仍有許多馬來選民對「國陣」這個老字號忠心耿耿;他們信任執政國家61年的國陣,對希盟還是心存懷疑,一些甚至表示不知道什麼是馬來海嘯。

劉鎮東認為,國陣為贏得大選機關算盡,祭出選區劃分、假新聞法令及週三投票的策略,卻忽略人民心中的怒氣及尊嚴,人民一旦覺得尊嚴被踐踏,就是會引發政治海嘯的時刻。雖然如此,希盟借望藉助高投票率和馬來海嘯取勝,劉鎮東坦言,若本屆大選無法維持上屆大選的高投票率,特別是來自大量在新工作人士的遊子票,希盟還是難以獲勝。

(三)伊斯蘭黨

主導和諧聯盟的伊斯蘭黨在今屆大選共競選158國393州席,成為孤軍上陣最多議席的政黨。分析認為,伊黨如希望表現較上屆亮眼,就必須與伊黨結盟來組織中央政府。在三分天下理論下,馬來社區的60%選票是屬於國陣和伊黨之間的爭奪戰,剩下的40%將是決定勝贏的盤口。在這次的候選人委派上,除了穆斯林,該黨也派出不少印裔和華裔代表上陣。此舉是為了要淡化伊黨的宗教極端色彩。伊黨除了繼續在勢力雄厚的鄉區競選,也選擇性委派非穆斯林到城市區競選。

劉鎮東分析,回望馬來政治,一旦巫裔反巫統時,他們就會選擇伊斯蘭黨,但現今的伊斯蘭黨靠向巫統。巫統原本是屬於國陣的政黨,但5月初的進選前夕,兩名70歲左右的黨派元老,卻公開支持希盟,巫統隨即宣布開除2名巫統元老。希盟方面拿這件事做文章,認為這意外者巫統不能夠實現大馬民族的願望,與民族背道而馳。民主行動黨秘書長林冠英說,伊黨也坦承守住吉蘭丹州面對很大的壓力,對此,他呼籲選民放心把選票投給希聯,不用擔心伊黨會和巫統結盟。馬來選民為主或佔多數的鄉區,選票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始終還是個未知數,馬來選票四分五裂,沒有伊黨的催谷,要吹起的海嘯可能會因為力度不夠,只能局部形成。時事評論員何啟斌估計,伊黨會製造「青色海嘯」,在每個選區,搶奪至少20%的馬來票,直接衝擊希聯選情。國陣或希聯當今最擔心的是中立選民在左右難選之下,如果把票投給伊黨會是什麼結果。

二、馬華的憂慮


馬來西亞是倡議提出首5年內較早明確提出支持「一帶一路」倡議,並開始收穫早期成果的少數國家之一。馬華(馬來西亞華人公會)率先舉辦「一帶一路」中馬工商界對話會,成立「馬華一帶一路中心」,與全國46個華社組織一同於2016年12月12日發表《馬來西亞華社一帶一路宣言》,同年馬華對華事務委員會成立一帶一路中心(簡稱「馬華一帶一路中心」)。2017年5月27日檳州馬華成立「馬華一帶一路中心」,並於6月4日邀請馬華總會長拿督斯裡廖中萊主持推介禮;11月28日新山9大華團與馬來西亞策略分析與政策研究所聯手,通過民辦商會、鄉團及學府資源整合模式,正式成立新山一帶一路中心,為馬中雙邊經貿、文化、教育領域,協助企業轉型,全面拓展海外市場。發揮對接與掌握最新的一帶一路資訊。

(一)馬華的選舉主張

 經過謹慎的討論和研究後,馬華在大選宣言中鄭重提出十大承諾和十大計劃,它將是未來5年,馬華必須努力落實的承諾和計劃,其中一些重大的計劃必須獲得政府的支持和提供資源才能做到。十大承諾是十項關乎民族前途的承諾,十大計劃是十項決定民族未來的計劃。馬華認為,馬來西亞今後需要繼續從教育、民生、溝通、收入、財富、自主、安全、醫療等方面,全面充分賦權青年,為未來尋求更美好的出路。「10大經濟方略」(10 ESD)是由馬華倡議的經濟藍圖,全力因應最新局勢共同擬定經濟方略,納入國家主流發展政策。 

(二)馬華的憂慮

馬華非常看重中資前景,他們認為,泛太平洋夥伴合作協議(TPP)遇挫,加上美國川普總統推動「美國優先」政策,全球投資流向走勢未來將由中資積極操盤和主導。

在過去兩年,馬哈蒂爾不時站出來就中企和中資話題發聲,比如批評在南馬柔佛州的中資森林城市將吸引70萬名中國人入馬,並最終成為該國公民。這一說法遭到柔佛州和中央政府反駁。2018年初,前首相敦馬哈迪幾度對媒體表示在如能重新執政,將準備重新檢討中資入境政策,在4月的媒體採訪中,他稱中國投資受歡迎的條件是,中企要在馬來西亞經營業務,僱用當地員工並將技術和資本帶到馬來西亞。並且認為目前的情況,馬方從中國的投資中一無所獲。他聲稱,「很多人不喜歡中國投資。我們為馬來西亞人著想」。這樣的言論引發了諸多馬華成員的憂慮性評論。馬華成員認為,目前政府推動的招商引資政策,與敦馬曾經在位22年期間的模式是大同小異的,根本無所謂「典當領土」和「出賣主權」。關於這一點,馬來西亞全國總商會暨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中總)總會長丹斯裡戴良業也進一步引用了數字證明。在外國直接投資庫存方面,中國是馬來西亞第11大投資者,截至2017年底佔2.6%。這說明目前的馬來西亞並沒過度依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更談不上「出賣」給中國。

馬華彭亨州聯委會主席拿督英迪拉何啟文上議員抨擊:馬哈迪繼續煽動反中情緒,不斷追打中資入境,這些反對中資的動作和聲音,將導致國家和人民痛失龐大商機,從此成為絲路經濟的旁觀者,國家和人民痛失一帶一路的商機和商緣,針對敦馬繼續追打中資攻擊中企,行動黨應該正式表態,向人民示範明確的立場。

(三)希盟的暗示

4月27日,馬哈迪接受《聯合早報》專訪,記者問及他如果重新掌權,除了之前表明反對中國投資及承諾勝選後檢討中資工程,會否也將對其他與外國合作項目喊停,例如目前正在展開競標工程的新隆高鐵計劃。他表示,若他再次入主首相府,必將堅守之前對新加坡抱持的外交立場。他指新加坡和吉隆坡相距短短數百公裡,馬來西亞因此無需耗費巨資展開高鐵建設。因此他認為有必要重新探討這項計劃。而新隆高鐵有中資參與競標,涉及的不僅是新馬關係,還有未來的中馬關係。

關於希盟對馬中關係的立場,來自希盟的民主國會領袖林吉祥則指國陣抹黑希盟「反中資」及「反中國」。林吉祥在對媒體進行對話的時候,明確指出了其對國陣評論樹立的希盟反中資形象的不滿,並認為國陣是在抹黑希盟的立場。他稱國陣說希盟執政會破壞馬中關係,完全是國陣恐嚇選民的伎倆。在林吉祥看來,希盟執政後將繼續保持良好的馬中關係。但針對被馬哈迪提到風口浪尖的新馬關係和新隆高鐵計劃時則不作直接回應。他回答《聯合早報》記者提問時只表示,這些都要等希盟執政時才能仔細談。

 

三、大選對未來中國—馬來西亞合作的影響


馬中關係確實是此次大選雙方的討論焦點。投票前夕,馬來西亞爆發了一定範圍的「海報戰」,沒有獲得法院註冊的希盟只有以公正黨的名義來參加選舉,馬哈迪肖像被多次宣布為非法,遭令下撤。

分析員認為,這次國陣有機會贏回國會三分二多數席,但前提是各族選民的投票傾向必須和上一屆大選大同小異,這包括需維持2013年大選的投票率,以及鄉區沒有出現馬來海嘯。鄉區和半城鄉地區的選民(從國陣競選宣言中)受惠最多,國陣不需要一次過討好上百萬人,只要爭取幾十萬低收入者、幾十萬貧窮家庭、幾十萬女性等等各種小群體的支持,就能積沙成塔,贏得選票。

劉鎮東表示,來屆大選每票必爭,唯有將希望聯盟的得票率從上屆大選中的51%,在來屆大選推高至逾60%,才有機會執政中央。可以確定的是,如果國陣在大選中勝出,那麼未來的馬來西亞對華政策不會有調整或改變。但如果希盟勝選,受影響的第一個項目將可能是東海岸鐵路項目。反對黨競選宣言聲稱要重新檢討來自中國的投資會招致損失,可能存在破壞兩國貿易的風險。他還說,每次大選都傳言國陣輸掉會引起社會混亂,這次大選國陣也是如此,但人民不會受到太多影響。意即暴亂並不會真的發生,「若國陣輸掉就發生暴動,證明大馬不是一個民主國家。」我們認為,適度的擔憂是可以的,但也不必對中資企業和中馬未來的發展前景過度憂慮。我們認為,從希盟方面的回應來看,其對中資和中馬關係問題的看法,並不如國陣論述的那般具有攻擊力。而是留有充分的餘地,中資問題只是希盟為反對國陣執政而打出的競選主張,其目的多是迎合某些選民的觀點。雖然中國同東協國家存在某些政治分析,在發展的利益有又是另外一回事,在馬中資項目眾多,真正引發爭論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只要注意協調好利益雙方的分配關係,無論未來馬來西亞的執政方為何,中馬合作是不致於有劇烈動蕩的。

圖片來源:新聞

撰稿:廣西大學中國—東協研究院馬來西亞研究所研究助理 石宗承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大選2018 | 即時報導
    (吉隆坡綜合訊)馬來西亞第14屆大選颳起全民海嘯,反對陣營希望聯盟贏得過半國會議席,國陣失去維持了61年的政權。根據馬來西亞選舉委員會官網在凌晨2時45分公布的成績,希盟總共取得116個議席,超過112席的執政門檻。
  • 一帶一路之馬來西亞2019
    與中國關係中馬兩國之間有著悠久的歷史交往,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馬商人間就已經開展了豐富的商貿活動。中國與馬來西亞於1974年5月3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建交後,兩國關係總體發展順利。1999年,兩國籤署關於未來雙邊合作框架的聯合聲明。2004年,兩國領導人就發展中馬戰略性合作達成共識。2013年,兩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作為中國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國,馬來西亞與中國的關係較為密切。
  • 許利平:馬來西亞政治轉型困境的動因及其前景
    自1957年建國以來,馬來西亞以馬來民族統一機構(簡稱「巫統」)「一黨獨大」的政治格局保持政治轉型的相對穩定性。2018年大選後,馬來西亞發生「政治海嘯」,希望聯盟上臺,形成「多黨並立」的政治格局,政治轉型隨之進入轉折期。由於執政失誤和內部分裂,執政不到兩年的希望聯盟垮臺,獲得國會微弱多數優勢的國民聯盟上臺執政。面臨長期累積的多重矛盾,當前馬來西亞政治轉型陷入政治穩定性較差的困境之中。
  • 馬來西亞大選後,中國外交部終於發話了!
    此外,耿爽還表示,中國和馬來西亞是友好鄰邦。中方高度重視同馬來西亞的友好關係。當前,中馬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發展勢頭良好,互利合作成果豐碩,給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和利益,這值得雙方共同珍惜和維護。從媒體報導和外交部發言人的表態可以看出,在中國「一帶一路」的利好加持之下,中國高度重視中馬兩國之間的戰略夥伴關係。
  • 馬來西亞首艘瀕海任務艦 — 格裡斯號?中國智造!
    「格裡斯」號(KD Keris),舷號111,是馬來西亞訂購的4艘瀕海任務艦中第一艘交付的。2020年1月6日,該艦在武昌造船廠啟東分廠完成了交付儀式。這筆訂單在2017年3月26日籤訂,第二艘瀕海任務艦「孫當」(KD Sundang)計劃於今年4月份交付。馬來西亞方面原本計劃在中國建造2艘後由本國的莫實德海軍造船廠(Boustead Naval Shipyard)完成後2艘的建造工作,而後訂購18艘負責海域安全巡邏等日常性任務。
  • 馬來西亞政治大團結?還是群雄並起?
    儘管馬來西亞政壇看似已「馬來人大團結」,但馬來基層為主的政黨林立,卻在在顯示了各股馬來政治角力的互相牽制;為此,有政治觀察家認為,馬來西亞如今已完全闊別國陣巫統一黨獨大的局面,從而進入「群雄崛起」的時代。在「群雄崛起」的時代,賦予了各種政治組合的合作空間,因此也有政治分析家認為,儘管閃電大選隨時到來,但卻未必會是國盟單挑希盟,政黨配搭會出現更多的可能性 。
  • 青析 | 柯研:淺析水資源對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關係的影響
    而其鄰國馬來西亞雖然國土面積比新加坡大,但經濟水平卻嚴重落後於新加坡。一個發達國家和一個發展中國家,因為不僅歷史和地理而聯繫密切,水資源在其中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新加坡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大量水資源需要從水資源豐富的鄰國馬來西亞購買,長此以往水資源對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間的關係影響深遠。而中國作為一個東亞國家,與馬來西亞隔海相望,同時新加坡作為一個華人聚居的國家,與中國的關係也是尤為重要。
  • 馬來西亞學校簡介
    .6.良好的發展前景.雖然馬來西亞不是一個大國,但卻是亞洲最繁榮的國家之一,與中國的經貿與合作持續穩定發展,每年的增長幅度超過30%,是中國在世界上的第十大貿易夥伴國。近幾年來經濟形勢穩定,失業率低。據研究機構的調查結果,馬來西亞在海外有大量的產業,多數聘用外籍僱員管理,這為在馬來西亞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素質外籍畢業生提供了較多的就業機會。
  • 馬來西亞軍隊現代化計劃以及面臨的挑戰
    據2016年11月的媒體報導,馬來西亞皇家海軍計劃從中國採購4艘所謂的瀕海多任務艦。馬來西亞皇家空軍還部署了BAE系統公司的「隼」Mk.108/208型教練機/輕型攻擊機中隊,可能是第6中隊或者第15中隊,基地位於沙巴海岸附近的納閩空軍基地。馬來西亞政府計劃未來在馬來西亞東部重新設立一個海軍司令部,並再組建一個陸軍步兵師。儘管時任馬來西亞陸軍司令阿凡迪上將2014年宣布了這一計劃,但是時間表一直沒有確定。
  • 馬來西亞的前世今生:早期歷史的馬來西亞都受到哪些國家的影響?
    比如1904~1926年率先發起獨立運動的馬來人,受埃及和土耳其改革運動的影響,馬來人興起了宗教改革運動。到了1926年,新加坡的馬來人開始注意當地馬來人經濟落後的社會問題,在海峽殖民地率先成立了維護馬來人經濟地位的「馬來人協會」。1937年以後,在馬來亞湧現了不少馬來人協會,都以抵制兩大移民的影響,保護馬來人政治經濟權益為目的。
  •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掐起來了......
    早在2014年,新加坡民航局就告知了馬來西亞關於實裡達機場的新安排。而從去年的12月開始,交通部就實裡達機場採用新的儀表著陸系統程序一事,多次向馬來西亞當局徵求意見,但均未得到回覆。今年8月7日新馬兩國民航局會面時也有討論,8月15日,新方又致電郵給馬來西亞,要求在8月27日之前給予回復,卻未收到任何回復。
  • 聊聊馬來西亞瀕海任務艦後續計劃
    2019年12月31日「馬來短劍」號瀕海任務艦入列儀式在我國啟東港舉行回顧整個大馬海軍的「瀕海任務艦」(LMS)計劃,早在2016年10月馬來西亞國防部就向其本土最主要造船企業寶實德重工發出一份非約束性的合作意向書,希望由後者作為主承包商完成LMS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
  • 馬來西亞政府將嚴厲打擊MFC非法公司.
    7、馬來西亞MBI集團以航空公司為虛假宣傳,受害人投資86萬元/份。MJETS國際航空公司在面子書上發表聲明,指沒有與MBI合作。受害人至今沒獲得任何退款及補償。張譽發也算是經歷過九死一生,到了2012年5月7號張譽發推出mfc拆分盤騙局,給人畫大餅,2013年因制度數據邏輯問題,導致很多粉絲集體套現,mfc平臺崩盤,網址關閉好多個月,2014年左右張譽發與大陳總來到中國詐騙,這一年mfc拆分盤才正式進入中國,開網騙中國人,張譽發祖籍廣東潮州人,以馬來西亞第三代華裔的身份,拉了不少中國人。
  • 新加坡為什麼被踢出馬來西亞?
    ▲2018年東南亞各國gdp排名,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十分接近從經濟數據對比上看,這樣的差距很難讓人想像在半個世紀之前1965年8月,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正式分手,新加坡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三、分家之後,衝突與合作並存新加坡硬是憑藉著自己堅韌不拔地意志,為自己贏得了生存的空間。
  • 馬來西亞民族文化
    從文化上和語言上一直到近代今天的馬來西亞與馬來群島沒有多少區別。出於外部的影響這個地區今天分為六個國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汶萊和東帝汶。地理上馬來西亞位於重要的文化中心之間,在其西部是印度教的印度、伊斯蘭教的中東和基督教的歐洲,在其東北則是中國和日本。從印度、中東和歐洲去往中國的船隻必須經過馬來西亞地區,而最直接的海路就是經過馬六甲海峽。
  • 從新加坡至馬來西亞只需5分鐘!武吉查卡車站舉行新柔地鐵動土儀式,預計2026年通車
    未來新加坡人去對岸消費、遊玩、工作,甚至求學和養老等,都將更加方便。這等於大大擴展了新加坡人的生活空間,同時可降低生活成本。2010年5月:首次宣布新柔地鐵項目,最初目標是在2018年準備就緒。2017年8月:馬來西亞與新加坡聯合會議後宣布的該項目的新開始日期為2024年12月31日。2018年1月:兩國籤署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雙邊協議以建設新柔地鐵。這條4公裡長的鐵路線預計將於2019年動工。
  • 若國家動蕩,華人將第一個遭殃:馬來西亞排華再起?
    3.教育層面上,得益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馬來西亞的華人十分重視子女教育,並在當地創辦了數量上千的華文小學、中學,且有大量的華人子女前往西方進一步留學深造。可以說正是高質量與高數量的子女教育奠定了華人在馬來西亞長期保持生存優勢的基礎,更使得華人對參與政治、社會管理等方面有著極高的覺悟與熱情。
  • 剛剛,馬來西亞執政黨垮臺,總理權位卻歸然不動,馬哈蒂爾上演教科書式政治大戲
    「希望聯盟」其他成員黨黨魁也拜會了馬來西亞蘇丹。94歲的馬哈蒂爾,2018年以迅速而有序的方法組建了「希望聯盟」,贏下大選,展現了他強大的政治魄力。而現在,他又親手讓「希望聯盟」政府垮臺。自此,他不僅創造了馬來西亞最年長總理的記錄,還成功摧毀了兩屆政府,續寫了大馬政壇的傳奇。
  • 【關注】馬來西亞勘探船撤離萬安灘 美學者建議中國「共同開發」
    其觀點如下,以供參考:哈裡森·普雷塔:中國可轉換行為方式展示南海領導地位作為美國智庫研究員,Harrison Prétat認為過去十年裡,中國採取了一系列果斷的,有時堪稱冒險的單方面行動,在南海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中國在西沙和南沙群島進行的島礁建設已經成為影響戰爭與和平的戰略資產。
  • 許瑞麟:馬來西亞向中國購買軍艦的意義
    馬來西亞首相納吉在訪問北京期間,宣布向中國購買四艘巡海護衛艦(Littoral Mission Ship),並稱這是「裡程碑式的決定」。馬來西亞長期使用西方的海軍軍備,因此,這項交易讓一些人感到意外。納吉告訴隨團到北京的馬來西亞媒體:「我形容這是裡程碑式的決定,因為我們從未向中國購買這類軍艦」。納吉的談話引起諸多猜測。馬來西亞會不會在地緣政治上進一步向中國靠攏,而這對區域安全,尤其是美國的再平衡戰略,會有什麼影響?然而,撇開地緣政治,這項交易若正式籤署並付諸實行,其實不應該讓人感到意外。